|
高尔泰达到了散文的顶峰?
来源:羊城晚报 发表时间:2013-06-16
南帆 丁帆 孙绍振 陈剑晖 近日,高尔泰的《寻找家园》和金雁的《倒转“红轮”:俄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回溯》(简称《倒转“红轮”》)获得第四届在场主义散文奖,刘亮程的《在新疆》、章诒和的《伶人往事》、阎连科的《北京,最后的纪念》获在场主义散文奖提名奖。其中,尤其以《倒转“红轮”:俄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回溯》被归入散文类别引起较大争议。
接受记者采访时,《倒转“红轮”》的作者金雁在高兴之余也表示惊讶:评委会将《倒转“红轮”》归到散文里头,让人有些吃惊,“我还没见过通篇讲一个主题的书被归为散文的,其实要说这本书是历史类、非虚构类图书,等等,我觉得都可以接受。”
《倒转“红轮”》的获奖激起了对于散文文体的反省。“形散而神不散”数十年来一直是教科书对散文这种文体的描述,但在新的环境下,散文的内涵外延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散文究竟有没有边界?散文的边界在哪里?就这些问题,羊城晚报记者分别采访了几位专家学者——
羊城晚报记者 何晶 实习生 江雪文 李欣蔚
争议
1
《倒转“红轮”》是散文吗?
YES
丁帆[南京大学教授]:
具备审美艺术性的大散文
按照传统的文体分类,《倒转“红轮”》不是散文,但是“文无定法”,恰恰是“在场主义”这个平台倡扬了一种全新的“历史纪实在场”的纪实大散文的文体。虽然它是学术性很强的作品,但是,为什么大家可以一口气将它读完呢?其中除了深刻的思想辐射外,它也具备了审美的艺术性。
NO
孙绍振[福建师范大学教授]:
一本理论性很强的书
金雁的《倒转“红轮”》和散文艺术的追求有相当的距离,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作者并不有意于散文艺术的创造。《倒转“红轮”》是一本理论性很强的书,其特点是历史人物的感性色彩很浓。金雁的作品或许触动了许多中年评委的俄罗斯情结,故得了最高分。
南帆[中国文艺理论研究学会会长、福建省社会科学院院长]:
非常好的学术著作
我非常赞赏《倒转“红轮”》,但不是从散文的意义,而是在学术的意义上。按照我个人的看法,我会把《倒转“红轮”》当做非常好的学术著作,我记得在报纸上看到她自己也说本书的定位是思想史著作,我认为这个定位是正确的。但如果是作为散文来评选,我还是有保留意见,因为作为散文来说,这本书跟我目前所认识的散文是有差距的。但如果要说这部著作在学术意义和思想史意义的贡献,那则是另外一个问题。
在今天,我们使用两种概念,一种是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的散文概念,通常是四分法,诗歌、小说、戏曲、散文,按照这种方法,这个散文概念,《倒转“红轮”》是不太像散文的。第二种是国外比较流行的三分法,只有小说、戏曲、诗歌,其他叫作大散文的概念。今天在我现有的认识中,传统式的小品散文正在朝着大散文转化,这种传统的大散文概念在中国早期也是有的,先秦散文就是这样的散文,那时候文史哲部分,散文也在表述哲学观念和生活观点。但是,就算是按照这样的传统,我觉得《倒转“红轮”》仍然很难划入散文的范围。
也就是说,现在关于散文的概念已经很开放了,但这本书还是很难划入。当然,这本书有思想性没有错,但我们要先确认是散文后再来看思想性,不确定是散文的话,那哲学著作也很有思想性。
陈剑晖[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把《倒转“红轮”》当散文混淆了文体
这本书的选题没得说,思想的含金量、冲击力也没得说,思想性是超标的,有很大的冲击力,但是从文体这个角度,我不太赞同。
我认为这本书的整个框架结构,资料的收集安排,包括论证方法,完全是学术论文。是不是学术论文有思想性、精神性,我们就把它当作散文来看?这样的话,对很多有思想性的学术著作都是不公平的,很多书都可以拉到散文范畴来。可事实证明这是行不通的。
现在我们说文体三分法,除了诗歌、戏剧、小说以外都是散文,但我认为,还是不能把罗素那些大部头的学术著作当作散文,我们只能把他那些随笔小品、短文章、演讲当作散文来看。罗素那些东西跟培根、蒙田还是有区别的。我觉得把《倒转“红轮”》当作散文是混淆了文体,这是文体的倒退,倒退到杂文学的时代,倒退到先秦时代,我觉得这是不可取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