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耿立:撕扯在历史和乡土之间(组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5 16:09: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耿立:撕扯在历史和乡土之间(组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自走向文坛,耿立笔下的文字向来是写史和乡土两线并行,从黄壤平原深处走出,走向历史的邃深处,从颜色的苍黄走向的是汗青竹简的郁郁。在耿立看来,诗意与思想,自由与真实是散文的文体之美,可以痛则大叫,也可皮里阳秋,没有一定之规。本版撰稿记者张晓媛

  简介

  石耿立,笔名耿立,中国作协会员,教授。山东作协签约作家。作品获第四届在场主义散文奖;第六届老舍散文奖,《中国作家》第二届“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散文集入围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山东省第二届泰山文艺奖”。《缅想的灵地》列《北京文学》评选“2010年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悲哉,上将军》2010年列 《北京文学》 评选“2009年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散文多次名列中国散文排行榜前列。

  “在青和黄上劳作”

  耿立出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鲁西南农村,他的散文中常出现一个名字:木镇,其实他的家乡叫什集。“家境的贫寒困顿,周围人的白眼凭凌,使我的心灵在很小的时候受到擦伤。”耿立回忆说,童年时候就从民间散存的书中觅到快乐的家园。“向哥哥借来的《三国演义》插图中一幅一幅地描绘下所有的绣像,还有一些别的杂书,都千方百计搜寻,在小学、初中的时候,老师总是把好的文章抄写在黑板上,我们大家跟着抄写,这锻炼了我,也养成了我,并且,我对好的文章,总是要朗读出声,那样可以感受文气,感受文字的起伏回环软硬明暗。”

  他有个习惯,对好的文章要抄写,无论诗歌散文、小说甚至剧本。直到现在,他还存留很多的各类各样的笔记本,那上面有汪曾祺的小说《受戒》、孙犁的散文《乡里杂闻》,还有日本的电影剧本《远山的呼唤》等。

  山东商报:有人曾问过您对自己的散文创作有何认识,您两年前的回答是:认识自己是难的,一句话还在行走的路上,在青和黄上劳作。

  耿立:所谓的青和黄,是指历史的写作和乡土的写作。由于自己爱好历史的阅读思考,对一些历史的定见常有怀疑,于是就将自己的思索写下,是内心的实录,是被遮蔽的历史的还原。由于自己从乡村走出,父母的骨殖还在黄壤深处,就常常回望乡土,对乡土的丰厚和卑微,对乡土的封闭与保守,在歌赞里,有泪水有鞭痕。对历史散文的写作要敢担当,到山川巨澜,品味历史的沧桑;到市井街巷观察历史的因子,把“对得起时间的淘洗”作为写作的镜鉴,读《史记》获得启示;回到乡土接通地气,使乡土散文有生机,好像拔节的麦子,有黄土的颜色。

  山东商报:所以有评论家称,您的写作中“历史与诗意的结合,内涵真实性与表现的虚拟性的虚实相生,是其显著的艺术特征。”

  耿立:这样的评价,是能抓住部分真实,散文的真是一种道德的评判,但散文还需要审美需要诗意和审智的东西,否则散文就是没有精神力量和美学价值的文体。我提倡散文的精神的高度,精神的高度就是散文的高度。

  山东商报:您现在的身份是老师,这种身份带来怎样的写作改变?

  耿立:我的课程大多是基础写作或者创意写作,讲课往往天马行空,喜欢集贸市场样的那种课堂气氛,自由自在,我还开设“影视艺术欣赏”,散文创作以及民俗等课程。

  山东商报:您曾说,“作为散文作家,我更关注的是一个个具体的生命和那些生命里的精神,那些过往的人与事对今天的启迪和召唤。”

  耿立:我的散文很少风花雪月,散文在人们心目中往往是和闲适、把玩、小资、矫情连在一起,我认为散文应从传统的闲适解脱出来,应该更多担当思考、呐喊、发现,散文应该是面对的一个个的个体:历史的横断、自然的更迭,人事的沧桑,你要挖掘这下面的精神的脉络,文章要有益于世道人心,这是我的追求。

  “散文是最世间的文字”

  “历史本身像黄壤的大地一样,是沉默的,但历史和大地一样也是有记忆的。伪饰的历史像一处历史的脓包,机缘一到就会坼裂。”耿立说。在他眼中,历史的不能承受之重是谎言,大地的不能承受之重是饥馑,多灾多难的大地不能承受这双重的遮蔽。他所做的是在所谓的青史的缝隙里寻找尘土的碎片,展开属于自己的书写方式和诠释方式。

  他写了一系列作品挖掘以往被遮蔽或被遗忘的历史细节。重写了那些抗战中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从赵登禹、张自忠、赵一曼、萧红,到汪精卫、梁鸿志、石友三、周作人等等,“呈现国破家亡之际人性的高尚与卑琐,坚守和游移,超拔与堕落,逼近有血有肉、惊心动魄的历史真实。”

  山东商报:如何展现那些被遮蔽的人物?

  耿立:这些人在过去很长时间,是被有意无意遮蔽的,这段历史曾一度被人们遗忘,甚至扭曲,我常想,这些人与事消失了么?是否早已遁形于虚无,我知道,有的人,为了自己的苟活,为了眼前的残羹冷炙,总是绕着走躲着走,尽量闪避,历史成了一段古为今用的服从指令的弄虚作假,历史成了假面舞会的俱乐部,历史的脸皮已经伪饰的很厚,我们很难看到历史脸蛋的本色。

  我深知,对某些人与事的沉默,恰恰是沉默者的耻辱,为了历史的尊严和写作的尊严,总有人要写。在某些苦难面前闭眼是可耻的,那是对精神的最大的戕害,也是对人性的最大的戕害。

  山东商报:如何在散文中体现人道主义?

  耿立:写人的尊严,肯定人的尊严,但不放大人的本能,在自然生态中关怀一切的生命的价值。

  山东商报:近年来散文式微?

  耿立:不单单散文吧,其实和其他文体比起来,散文还是繁荣的,你可以到书店或者网络看一下,散文的出版物还是比小说诗歌有读者。

  山东商报:哪些作家影响了您的写作?

  耿立:对我影响大的作家是鲁迅和罗曼罗兰、孙犁,散文家是司马迁。在我的世界里,一直认为散文是最世间的文字,是陪伴人日常的文字,种种人间的苦难,散文是以抱慰之姿存在的,而散文的中心是人,司马迁的文字是人的文字,在他的历史念头里:没有人,何谈历史?历史的意义恰是人的意义,命运的起承转合,月朗星稀,黑云密布,人是挣扎在其中,在大学里,我最喜欢背诵《报任安书》,知道一个人成就的来临,不是无缘无故的,忍辱之人才能成就大的造化,在司马迁写的伍子胥传后,他议论道: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山东商报:散文的前路怎么走?

  耿立:散文是贴近人心灵的文字,只要贴着人写,那散文的前路一定是光明的。

  “评”说

  耿立历史散文的情理交融,除类似南帆的“审智”外,更多的是采用诸多破体手法,营造当时情景,悬置成见和话语,体察认识,引发感情,力图全身心的进入历史现场,不仅审智,更是审情。

  相比较而言,耿立的散文,从文体角度看,应是较为本色的历史散文。散文文体首先是一种文本体式,如小说、诗歌、剧本各有各的体式:小说必须是叙事的,其体制必须有一个故事;诗歌必须是抒情的;剧本是以故事去展现矛盾,但其语言秩序是对话体。而散文则须把抒情、叙事、议论融为一炉。耿立的历史散文,在三个方面,都有较为显著的表现。—程日同

  他写

  故乡在沉沦,有的乡村虽躲过了拆迁,但也是精神沦陷,年轻人走了,土地荒芜了,村子里多的是暮年的老人和留守的孩童。这些暮年和儿童是否能抵抗住故乡的沦陷,我是持怀疑态度的,农民是弱势,农民的父和母和农民的孩和子,一老一童更是弱势,若是现在还乡,鬓毛未衰的你就会看到故乡一方面是苍颜,一方面是毁容。

  ……

  “没有故乡的人是不幸的,有故乡而又不幸遭遇人为的失去,这是一种双重的不幸。”虽然生养我的故乡依然存在,但她最终也难逃那逐渐蔓延的乡土的沦陷;其实故乡还在,母亲去世经年,早就断了还乡的愿望,在母亲在的时候,我就曾体悟到失去老家的痛苦,我说的是我的母亲,在母亲的晚年,我曾把母亲接到所谓的城里,在我居住的三楼上,母亲如囚徒,这样的楼房,没有了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样的楼房春天与燕子毁约,不再接纳这玄鸟,即使回到毁容的故乡呢?燕子也是旧巢无觅处了。母亲在这钢筋水泥里,如牢笼,邻居变成了猫眼里的瞭望,门是安全门,窗是防盗网。贼是难入,人却难出。



  有一次在我下班回家走到楼下,蓦然一惊,看到了母亲在窗口的茫然的眼神,母亲在张望,囚犯每天还有放风的时候,母亲一月半月也没有到楼下挪动半步,楼的雷同使母亲惧怕,怕走出家属楼,再也分不出子丑寅卯的差异,找不回返回的路。

  秋天了,母亲说,在楼里,听不到一丝老家的声音,老家该掰棒子了吧?我知道暮年的母亲寂寞了,过去城里的街头还有人卖蝈蝈,而今这风景也绝迹了,我走出城市很远,在野草蔓生的瓦砾间捉到了几只促织,夜间,就放到母亲的房间,蟋蟀入我床下,促织一叫,我所住的楼房好像安静了,多好的秋声,天地间好像一下在肃穆寥廓了。

  但我知道这是对故乡秋天的模拟,是故乡秋的赝品。 本文来源:山东商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20:31 , Processed in 0.077761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