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梁鸿谈《耶路撒冷》:书写庞杂时代的个人精神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6 16:14: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梁鸿谈《耶路撒冷》:书写庞杂时代的个人精神史
张文静


  从名字上来看,小说《耶路撒冷》似乎是在讲述一个关于外部世界的故事。但在梁鸿看来,“耶路撒冷”四个字恰恰是作者徐则臣向个体生命内部挖掘的词汇,这部小说堪称一部“个人精神史”。
  从花街到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讲述的是一群人从故乡花街出发,各自经历了不同的生活轨迹,而后又因为机缘巧合共同回到故乡的故事。
  书名“耶路撒冷”取自主人公初平阳对故乡的儿时记忆。在运河边一座摇摇欲坠的老教堂外,他和发小杨杰、易长安听见了文盲老太太秦奶奶独自坐在耶稣像前一遍遍地说着“耶路撒冷”。自此,这四个字便萦绕在初平阳的心头。离开故乡19年后,初平阳为赴耶路撒冷留学筹集资金而回到花街典卖旧居,碰到了同样从外乡归来的儿时玩伴。已过而立之年的他们经历了不同的生活,有人成为了企业家,也有人变成了制假证者。他们各怀心事回到故乡,却一同踏上了寻求心灵救赎的旅程。在小说中,与现实中存在的那座城市相比,耶路撒冷更像是一种与故乡和记忆关联的意象。
  “‘耶路撒冷’不仅仅是书的名字,它更是作者对某种世界的向往。”梁鸿说道,“看到耶路撒冷这个词,人们很可能会想到宗教信仰。但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它可能非常具体,也许就是他的生活。在这本小说中,耶路撒冷也许就是花街,是故事的发生地,是所有主人公的出生地、成长地和出发地。所以,耶路撒冷不仅是作家向外部世界看的词语,更是向内看的词语。”
  梁鸿用蛛网来形容小说《耶路撒冷》的结构。“蛛网有一个个自我蔓延和生长的节点。”梁鸿解释道,“在小说中,从初平阳回到故乡开始,所有的人都先回到故乡,再出去漂泊,又再回到故乡。这是个不断拉扯的过程,就像一个人在不断伸展自己的蛛网。这是徐则臣小说创作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耶路撒冷不仅是精神的向往,更是我们生活的当下,是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
  小说书写了每个人不断回到故乡的过程,梁鸿把这看作是他们不断向内心挖掘的过程,是不断挖掘自我记忆和内在精神存在的过程。“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都是无限广大的,徐则臣通过这样一种‘向心’的书写,把人心内部的无限性书写了出来。”
  关注个体生命的内心挣扎
  在梁鸿看来,《耶路撒冷》可以与智利小说家波拉尼奥的《2666》和美国作家弗兰岑的《自由》放在一起作比较。“这三本小说有一个非常相似的气质,那就是对‘智性生活’的探讨。”梁鸿说,“‘智性生活’不是指智慧,而是指一个人看待生活的出发点。这部小说显示出作者对庞大生活进行解释的欲望和愿望。”
  作为一位“70后”作家,徐则臣在《耶路撒冷》的叙事结构上也有所创新。小说中的一位主人公是专栏作家,其所写的专栏文章被穿插在了小说的叙事中,这种方式被梁鸿称为嵌套。“通过专栏的形式,他把每个人沉淀在岁月和头脑内部模糊的思想清晰地表现了出来。”
  小说《耶路撒冷》还有一个令梁鸿称道的方面,那就是“徐则臣写出了个体生命的挣扎”。 “小说中,作者把个人生活置于社会生活之上,把个体内部心灵的挣扎放在了所有社会背景的前面,他写的是个人精神史。”梁鸿评价道,“就这一点来说,《耶路撒冷》与世界小说是完全一致的。而且,《耶路撒冷》对个人精神内部探讨的远度和深度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梁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教授、作家,著有纪实性乡村调查《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学术著作《巫婆的红筷子》《外省笔记:20世纪河南文学》《灵光的消逝:当代文学叙事美学的嬗变》。
来源:中国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5 03:37 , Processed in 0.09038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