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写作须基于“立诚的倾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4-26 14:13: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叶圣陶教育名篇》给我们的启示

  许多孩子提到作文就愁眉苦脸,面对作文题目苦思冥想,半天憋不出一句话,最后生编硬造了事。这说明我们的作文教学并没有真正打开学生的心扉,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存在问题。近日阅读《叶圣陶教育名篇》,发现叶圣陶先生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颇为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要解决学生作文生编硬造的问题,写作教学必须要注重学生“立诚的倾吐”。

  所谓“立诚的倾吐”,就是指作文时要有诚实的态度,“有什么说什么”,“内心怎样想、怎样感,笔下便怎样写”。这也是对写作者的一种深切要求,所写的文字要与自己的思想和性情一致。这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大话”,“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是一致的。

  在叶圣陶看来,学生之所以认为作文难写,是因为教师忽视了作文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认为作文就是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只是为了考试才进行作文训练。这样就把作文与学生的生活生硬地割裂开来,学生认为作文与自己的生活关系不大,与自己心中的积蓄关系不大,在作文时必然生拉硬扯、胡编乱造一番。改变教学观念,就是要改变为考试而写作的观念,把作文视为学生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注重学生“胸中的积蓄”,让他们想写、愿写、乐写。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知识和情感积蓄,如果我们把“亲切的观察、透彻的知识、应合环境而发生的情思一律认为是积蓄,学生胸中的积蓄是绝不愁贫乏的”。因此,在衡量学生的积蓄时,标准要适当,范围要放宽。这样,学生就不会认为作文是与自己生活无关的事,才会有倾吐的欲望。

  在改变教学观念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注意调整作文教学方法。作文的内容决定形式,但很多教师在训练学生作文时往往从形式出发,要求学生怎样开头、怎样结尾,中间的起承转合又该怎样,叶圣陶先生称之为“八股精神”。在这样的训练下,学生被众多的条条框框束缚住,写作时必然要先考虑文章的形式,而不考虑作文的内容。即使教师出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题目,学生也会视而不见,并不认为它与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只是机械地往老师所要求的模式上套,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已。因此,教师要抛弃这种“八股”式的作文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先让学生把“胸中的积蓄”倾吐出来,然后再作形式上的要求。而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首先要在作文题目上下功夫,叶圣陶认为,只有“了解学生的生活,能够设身处地想象学生内部的意思和情感,然后选定学生能够作、愿意作的题目给学生”,才能唤起学生作文的动机。“钻到学生心里出题目”,学生才会有话可说,才会乐于倾吐。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对作文的态度。学生只有真正喜欢作文,热爱写作,才能够认真地对待每次作文,才会倾吐自己心中的积蓄。因此,我们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作文评价这一环节,多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只要他们能够说真话、说心里话,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实体验,就应该是一篇好作文。

  此外,教师还要改变作文教学的形式。叶圣陶特别欣赏罗庸先生说的“国文教师似应采取图画课的教法,教学生多写生,多作小幅素描,如杂感短札之类,无所为而为,才是发露中诚的好机会。”课堂上的作文会让学生有一种紧迫感、束缚感,而日记、杂感之类的小品文是在没有任何压力、任何要求的情况下所写的,在放松的状态下自由写作,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学生自然会乐于倾吐自己心中的积蓄。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因此,阅读教学的一个目的就在于给学生树立写作的榜样。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我们要着眼于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积蓄,以及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他的积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过分注重文章结构的分析,“把作者活生生的一腔积蓄僵化为死板板的一套程式”,使学生误认为作者写作不是心中有话要说,而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任务,套上写作的程式就可以了。叶圣陶认为:“阅读的文章并不是写作材料的仓库,尤其不是写作方法的程式。”关键是用这些阅读材料作为榜样,给学生以长久的濡染,让学生明白该如何去充实自己“胸中的积蓄”,去发表“胸中的积蓄”。而在写作的时候,“愈不把阅读的文章放在心上愈好”。

  “好文章有个基本条件,必须积蓄于胸中的充实而深美,又必须把这种积蓄化为充实而深美的文字。”因此,教师要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立诚的倾吐”,把作文与生活结合起来。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23:39 , Processed in 0.06457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