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汉语史研究理论范畴纲要》后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12 22:55: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汉语史研究理论范畴纲要》后记作者:李无未
《汉语史研究理论范畴纲要》后记(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
如果从1984年底从事大学中文系古汉语教学算起的话,我和汉语史结缘已经是28个年头了。
但说起系统学习和研究汉语史时间还要晚一点儿。19879月,我的汉语史学习所听到的第一堂课梦想是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实现的。唐作藩先生《汉语语音史》课,知道了王力先生“汉语史体系”的关键性要素,让我走出懵懂。唐师讲汉语语音史课的一个特点是,思路十分清晰,深入浅出。学习这门课,它让我懂得了汉语史内涵的丰富性,汉语史的性质是什么。后来,又听了陆俭明先生《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课、郭锡良先生《汉语语法史》课、蒋绍愚先生《近代汉语研究概况》课、徐通锵先生《历史语言学》课、王福堂先生的《汉语方言学》课和王理嘉先生的《现代语音学》课,眼界大开,获益不浅。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又在吉林大学古籍所接受历史文献学和古文字学的学术训练,尤其是金景芳师、吕绍纲师,以及林沄先生等先生的指导,更是让人难忘。
此后几年,虽然涉足汉语史研究领域,也给本科生、研究生讲授过一些有关汉语史基础知识的课,但从未考虑过要写一点有关汉语史研究理论的文章,以及给学生系统讲授汉语史研究理论的专题课,主要是怕自己驾驭不了如此难度很大的学术领域教学。
开始考虑给学生讲授汉语史研究理论课,主要是为客观学科发展形势所逼。20019月,我在吉林大学历史文献学招收语言文献方向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在汉语古代语言文献课上有意识地渗透汉语史研究理论观念。20049月,开始在吉林大学汉语言文字学招收汉语史方向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因为讲授“汉语史研究专题课”,不得不把汉语史研究领域的一些重要成果文献梳理一下。发现,学术界研究汉语史事实的论著很多,而研究汉语史理论“成型”的论著却寥寥无几,许多汉语史理论成果散见于各类论著中,很少系统化、范畴化。而博士生一方面需要填充汉语史事实发掘研究的知识体系,而另一方面又更加注重汉语史研究的理论性思考,并提出许多学术界尚未解决而又值得探讨的理论问题。这就让我感到,汉语史研究理论“范畴化”十分重要。和博士生、硕士生们有关汉语史研究理论一些问题的讨论,激发了我要讲一门汉语史研究理论课的欲望,由此,开始了汉语史研究理论范畴问题的系统梳理。
  我从一开始就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就是以探讨汉语史研究理论范畴为目的,力图搭建一个有一定理论深度的系统范畴框架。不过,真正动手写作的时候,却感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太偏狭,而课题难度又太大,所以,总觉得力不从心。于是,我开始大量阅读相关研究著述,汲取各路语言学界精英的学术营养,在不断的迷惘和困惑的痛苦中挣扎,思路逐渐明晰起来,也让我鼓足了写作的勇气。
  我每一次讲课,都注意观察学生们的各种学术反映,总是希望学生们冲破现有思维框架的束缚,大胆假设,驰骋想象。我以美国罗杰斯“人本主义教学”思想为指导,对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事先都不作定性答案,让学生依靠自己的研究来作判断,允许有多种看法,更鼓励激烈争论。
本书的有一些内容就是我与学生们争论的结果。比如汉语史研究理论中的分期问题,邹德文、汪银峰两位博士出力甚多,还发表在《吉林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上。还有,探讨高本汉构拟《广韵》音系使用“第二手”资料问题,秦曰龙博士思维活跃,我们就一起合作,把成果发表在《吉林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上。本书的基本理论范畴“异质化”探讨框架,和邸宏香博士合作,以《汉语史研究基本理论范畴问题》发表在《吉林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上。这些论文发表后,都或多或少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有褒奖,有批评。论文中出现谬误,其责任应该由我承担。还有,我的学生刘云红同学为讲稿草稿整理出力甚多。我感到,与学生们讨论汉语史研究理论范畴问题的过程也是自己的学术理性思考逐渐深化的过程。教学相长,切磋琢磨,带给了我无限的乐趣,我也在教学相长的激烈学术碰撞过程中“学术星火”一点点地迸发起来,尽管有许多学术思考并不成熟,但毕竟与过去有所不同,在汉语史研究基本理论范畴探讨上,得大于失。
  经过八轮的循环讲授,我觉得应该把自己的零散思考的无序“点线面”系统化,于是以讲稿为基础,不断收集国内外与汉语史研究理论范畴研究相关的资料加以补充修订,就“组合”成为今天这个十分“粗糙”模样。综括起来,贯穿在汉语史研究理论范畴探讨的一个基本理论主线,就是许多学者关注的语言模型“异质化”理论。语言模型“异质化”理论是由语言模型“同质化”理论转向而来的。“异质性”语言研究模型的“体系化”,对汉语史研究理论范畴探讨影响至关重要。适应国内外语言研究的“异质性”理论模型大势,又不失去自我,表现了我们求得研究汉语史理论对象范畴合理性的基本理念。
但是否具有这种理论意识就是“一劳永逸”的呢?一定不是这样。最近读刘桂《化学哲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化学进化和化学退化》(孙小礼主编《现代科学的哲学争论》37-5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9月)一文,有所感悟。化学的进化和化学的退化,只不过是自然界万事万物进化和退化规律所表现的一个侧面现象而已。“进化是生长、发育过程;退化是衰老、死亡过程,研究退化与研究进化同样是人类需要认识的自然规律。”研究语言的进化和语言的退化问题也是如此。汉语史研究理论范畴“同质化”模型似乎已经“退化”,而“异质化”模型似乎正在“进化”。但终究有一天,“异质化”模型也会“退化”的,到那个时候,是“同质化”模型又“再生”了呢?还是有别的什么“质化”又在“进化”了呢?是不得而知的。但有一点是可以预知的,汉语史研究理论范畴模型的“否定之否定”理论“平衡性”调控是不会停止的,如此,才可以维持了汉语史研究的理论范畴模型正常“代谢”的“转化”形态。
  我之所以不把自己的一些研究所得细化为论述,就是因为还有许多问题我的思考还不够细密,证据并不十分充分,很难达到准确程度,所以,它们只是一些表面上看起来简单的“演绎假说”而已。许多人知道,即便是表面上看起来的简单学术“演绎假说”,也是经过“倍尝艰辛”,“深思熟虑”的研究过程而得出的星点结论,它是驰骋学术想象的产物,肯定也是有一定科学价值的。
  从大的方面讲,实际上,自然科学中许多重大发现就是从这种“演绎假说”开始的,比如德国伟大数学家希尔伯特于1900年在巴黎国际数学家代表大会上提出23个尚待解决的重大而关键性问题,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数学研究的“革命”。希尔伯特善于“演绎假说”的科学精神超越了数学界,他的远见卓识,惊世骇俗,但我们也看到,他的许多创造性“演绎假说”研究也是“反常规”的,以“演绎思维”为主,假想成份很大。从小的方面讲,比如汉语史的重要课题“广韵韵类”研究,即便是字字讲究根据和来源的清代学者也免不了运用了“演绎”的方法,比如陈澧“反切系联法”“补充条例”中的“四声相承法”,就可以依据各个声调的“广韵韵类类别”加以逻辑推断的,即便是系联不起来,也可以按能够系联来对待。这是个典型的“演绎思维”法。
我辈学者命中注定不会有重大学术建树,更不会成为学术“领军人物”,但勤能补拙,追求理性“演绎假说”探索还是能做得到的。本书的一些简单的“演绎假说”很可能是“谬想”,但也是这种不拘常规而思考的结晶。由此,本书的“纲要”性质更为凸显。同时,也考虑到,有些问题不必“尽言”而对读者包办代替,一定要想到,应该给读者留有思索的“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讲义”,只能算是向国内外同行学者们学习的心得笔记而已。明眼人一看就能看得出来,许多地方的引述,就是学习古今中外学者们学术成果的“摘引”或“心得”。因为大多数学者们的学术内容是经过自己精心咀嚼过的东西,我对学者们的科学精神肃然起敬,一定不敢掠人之美,所以,基本上做到了传统式的“论述必引证”、“每引必注明”处理。当然,也有另一层考虑,就是希望给读者提供一些经典性文献的出处,就权当另类“资料汇编工具书”使用。
说到“每引必注明”的文献,我这里免不了还要罗嗦几句。英国学者罗宾斯《普通语言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在谈及学习者需要阅读的“一般参考文献”时说:“语言学著作的阅读不要限于最新的出版物,尽管这些读物很重要很吸引人。”“20世纪的一些著作在某些方面达到了类似语言学经典著作的成就,应同样重视,尽管某些事实和方法方面它们有点过时了,如索绪尔、萨丕尔、房德里耶斯、叶斯帕森、布龙菲尔德和特鲁别茨科依的著作都是如此。语言学是一门科学,它有自己的实际功用,但它不是一门‘毁掉自己的历史’的纯粹实用科学。那些从事语言学学习,视之为一种自由教育的人,应该尽可能广泛地阅读。”这是说,要阅读语言学研究的历史,而不是以实用为目的。就汉语史研究来说,也是如此,也要阅读汉语史研究的历史,而不能“毁掉自己的历史”。由此,古今中外研究汉语史的经典性著作都要阅读,尽可能地覆盖面大一些。所以,“每引必注明”的文献就是检验我的阅读面是否合格一个标志。我希望自己没有“毁掉自己的历史”,不知是否做到了?
修改本书之后,心里还是免不了突发一阵阵的全身心恐慌。其实,我心里十分明白,这种恐慌全是由于个人学术不自信所致。学海无涯,知之有限,我辈学人先天不足,又扮演着学术“摆渡人”的角色,命中注定学术上“貌不惊人”,到了“知天命”之年而发出难知天命的感叹,却还犯着“冒失出书”的幼稚病。难道还想让人说我很“天真”、很“长不大”吗?岂不可笑?我还是引用先贤通人曹雪芹《红楼梦》里的一首诗为自己解嘲吧!也算是对读者的一个负责交代: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附:
                 目      录
           零、    叙说
           第一讲、汉语史研究理论范畴基本内涵
           第二讲、汉语史研究理论范畴探索历史和现实
           第三讲、汉语史研究基本理论范畴
           第四讲、汉语史研究理论依托——史料科学范畴
           第五讲、汉语史研究分期理论范畴
           第六讲、汉语史研究系统要素视角理论范畴
           第七讲、汉语史研究理论核心:描写模型范畴
           第八讲、汉语史研究理论核心:解释模型范畴
           第九讲、汉语史研究理论时空间模式范畴
           第十讲、汉语史研究理论共性特征范畴
           第十一讲、汉语史研究理论:“域外之眼”范畴
           第十二讲、汉语史研究理论学术创新与学术风格、格局范畴
           第十三讲、汉语史研究史评理论范畴
           第十四讲、余论
           后记
              
  201186日于长春长影世纪村;20111030日,作者在厦门五缘湾五缘公寓又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0:19 , Processed in 0.067012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