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两岸四地小学语文教学观摩及研讨会综述
加入时间: 2014-1-12
两岸四地,同根同源,血脉相承,绵延上千年;教学研讨,分享交流,共谋发展,持续十二届。岁末共聚,这已是小语的年度盛事,2013年,我们相约台湾。 本次活动由社团法人台湾小学语文教育学会主办,国立台南大学附设实验国民小学承办,台南市政府、国立台南大学协办。来自两岸四地的参会代表约500余人,两天的会议主题鲜明,形式创新,议程丰富,节奏紧凑,组织有序,本次研讨在以往11届坚持同课异构的基础上推出了一个崭新的研究形式:同课异构,协同教学。 两岸四地两两携手,大陆牵手香港,台湾牵手澳门,每堂课70分钟,两位教师共同演绎,执教四年级的一个教学内容《飞》。这样的研讨在台湾小语会理事长吴敏儿博士的主持下分成五个阶段,一是四位老师课前说明,每一组老师20分钟;二是课堂现场呈现;三是四位老师的课后反思,每一组20分钟;四是大会现场小组讨论;五是四地专家点评。步步深入的研讨引导与会者充分观摩与思考两岸四地语文教学的不同特质以及优势融合,思考协同教学的深层意义,参会者获益良多。 这一次,重庆代表团一行十人,带着课,带着对语文教学的理解与研究,带着打开视野的期待飞抵台湾。我们为大会提供了现场观摩课:南岸区珊瑚小学郭蕾老师执教的《坐井观天》;我受邀作为大陆评课专家对安徽淮南市朱广久老师执教的《巨人的花园》做评课;此行,我们聆听了国立台湾大学名誉教授郑昭明先生的报告《小学语文的教学——教什么?不教什么?》,观摩了来自香港、台湾、澳门及大陆的12节课;参观了台南大学及台南大学附属小学,更有幸亲临台湾首学——当年台湾第一所学校建校之地,如今的台南孔园。 行程很短,脚步总是匆匆;会议很短,思考总很碎片。所幸我们是一个团队,会议结束的当天,重庆团队在旅店里及时沟通与总结,时间长达4个小时,会上,我们邀请了五位老师从五个角度梳理此次行程印象,汇总成这篇综述,以期带给没有机会参会的重庆老师们前方的观察与思考,开启更多人更深入的研究,感谢大渡口区教师学院瞿涛老师,九龙坡区教师进修学院江涛老师,合川区教科所李俐均老师,南岸区珊瑚小学郭蕾老师,刘彦挺老师,你们的文字将带领大家跨越海峡,亲临盛会(为了便于大家阅读,每位老师在梳理时严格把握了字数同时呈现了鲜明的观点)。 大渡口区教师进修学院瞿涛:两岸四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印象 2013年12月27至28日,第十二届两岸四地的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在台南大学附小举行。我是第一次参加两岸四地的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一共只听了5堂课(分别是香港廖美凤老师的《不同的笑》、台湾罗秀惠老师的《想飞》、大陆郭蕾老师的《坐井观天》和两岸四地同课异构、协同教学的2堂《飞》),所谓的印象仅仅来自一个切面,肯定不周全,但却是我真实的感受。 两岸四地,同宗同源,汉语自然成为我们共同的母语,四地的语文教学都遵循了母语学习的一般规律。但是,由于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四地的汉语教学从理念到实施,既有共性,又有差异。 台湾——最人文。台湾老师对儿童心灵世界的尊重与关照是骨子里的,完全无需刻意,默默的温情自然流淌在课堂的每一个细节里。他们在课堂提问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是“你”,常常会问“你感觉怎么样?”“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孩子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胸怀去包容,用自己的方式去沟通。 这是一种人本主义的教育,培养的是具有民主素养和人文涵养的现代公民。 香港——最精简。香港老师的课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路径直接,教学氛围愉悦,语言运用落实,是一种实用主义的课堂。 香港老师在课堂上还非常注重培养学生整合信息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聆听为前提的沟通能力和以想象为基础的创造能力。但是,香港老师的课堂教学容量很小,这是不是一种过于精简的倾向?如果作适度调整,调动起课堂上绰绰有余的时间与精力,教学效率或许会更高。 大陆——最丰满。大陆老师的课堂信息量大,课堂技术手段的运用丰富、细腻而又娴熟,对文本内涵往深处挖,对学生能力往高处拔,既得意又得言,教学效率比较高。同时,这又是一种效率至上的课堂,教师和学生在40分钟里赶了太多的路,牺牲掉了关照儿童内心、滋养儿童灵性的时间与空间。 澳门——最模糊。不了解澳门的小学语文教学是我此行的一大遗憾,因为我所在的视听室没有澳门的课,协同教学又几乎成了台湾的老师的独角戏。我仿佛是在隔着浓雾看澳门,总是那样模糊不清,期待有机会走近澳门老师的课堂,去了解,去学习。 如果,我们的语文课能以台湾的人文为底色,在香港的精简和大陆的丰满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是不是可以更完美? 九龙坡区教师进修学院江涛: 关于“协同教学”的观察与思考 “协同教学”是什么? “协同教学”是在“同课异构”“同课多构”等教学研讨形式上的又一次创新,这是两个或以上教师为了完成一个教学任务,达到一个教学目标而共同开展的课例研讨和课堂实践活动。既是教师共同进行的课例研究,又是教师个体的行动研究,是既新鲜又有挑战性的一件事情。在协同过程中,试用四个词概括,即协作、妥协、坚持、共识。首先需要相互沟通、了解与切磋,在协作中会产生思想、认识和行为上的交锋与冲突,于是需要某一方妥协或是坚持,然后继续协作,在协作中还会反复交锋与冲突,多次的尝试和多次的分享,最后在一定时间内达成基本共识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同伴互助”。 怎样进行“协同教学”?本次观摩活动是大陆杭州和香港教师的协同教学,台湾和澳门教师的协同教学,两地之间飞行距离相隔数千公里,如何进行协同完成四年级的语文教学任务《飞》?协同教学作为课例研究和行动研究的方式,这样的研究是教育实践者自己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观他们的协同教学,由此带来如下的启示: 一是,协同对象要匹配。在确定协同教学的教师时,需要考虑两者之间的性别、年龄等一般性格的匹配,以及两者之间所处地域文化发展、经济水平的匹配,同时兼顾两者在教育教学能力及认识上的匹配。 二是行动目标要一致。“协同教学”是为了解决教学中共同的问题,研究共同的主题,所以,在协同过程中,教师之间要合作和参与,在行动中共同完成资料搜集、合作探讨、自我反省等,避免个性的过度张扬,共同完成教学设计与教学的实施。 三是教学观念要融合。我们要承认,两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观念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协同教学”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行动策略,这都是难免的。所以“协同教学”中两个教师之间的观念要融合,需要在批判与吸纳中趋于共识,这样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协同教学”的意义何在?教师专业思想的丰富。正如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说:“你我是朋友,各拿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交换后仍是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流,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用现代人的说法,相互协同的教师还会有第三个思想,甚至是第四个思想的产生。 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协同教学”如同这样的算式:1+1大于等于1。人的成长首先离不开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同时,同伴的合作也是教师专业成长重要的途径。这个算式阐明的就是两个教师的合作产生一个全新的思想,或是一个全新的方法,或是一个更优的效果,既是全新的一个结果,又是远远超越的一个结果。 教师专业情感的熔炼。“协同教学”如同为教师创设了一个“恋爱”的情境,两个教师需要相互的默契,还需要共同培育课堂的默契,最后达到产生教育信仰和实现教育理想的默契。 合川区教科所李俐均:研讨活动——文化传播的“场” 如果说此次活动有序、细致入微的组织,是台湾人做事严谨、认真的具体体现的话,那么,活动中充满的文化韵味,则是台湾教育人深刻的理性概括。 台湾小语理事会承办的此次活动,让活动成为文化传播的“场” 。可以说,文化底蕴的渗透与传播,为本次活动注入了隽永的生机。 击鼓开幕,充满传统元素。研讨会开幕式在台南大学附设实验国民小学的朝阳楼召开。 在开幕式前,主席台上就摆放了五面大鼓,由结实的鼓架支撑着。开幕式伊始,由台南大学黄秀霜校长、台湾小学语文教育学会刘汉初教授、台湾小学语文教育学会吴敏而理事长、台南市教育局郑方正局长及台南大学附设实验国民小学周义雄校长共同击鼓开幕。领导及嘉宾代表在主持人的司仪下,共击鼓三次。一击鼓,两岸四地教师聚一堂;二击鼓,共创语文教育新境界;三击鼓,祝大会成功齐飞扬。正是这充满传统元素的鼓声,渲染了整个大会的庄严与隆重。 节目表演,富有文化质感。四地领导及嘉宾代表讲话结束后,便是欣赏节目表演。近百人的表演团队主要由台南大学附设实验国民小学的合唱团、直笛团、弦乐团组成。节目表演以演唱台湾民谣为主线,穿插了念诵、舞蹈、个唱等;除学生的表演外,该校校长也与学生同台献唱。活动形式活泼多样,异彩纷呈。短短十几二十分钟的节目表演,可以折射出——学生置身于这样富有文化味的教育环境中,个性得到了张扬,性情得到了陶冶,品味得到了提升。 一曲曲台湾民谣,无论是童谣、情歌、劳动歌,还是故事传说歌,或愉悦欢快,或宁静婉转,或粗野朴拙……无论是使用台湾原住民族语、客家语、还是使用闽南语演唱,都给人以视听的愉悦、心灵的震撼。一首首民谣就是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难以磨灭的历史。不同时期的民谣,记录了台湾不同时期的发展,台湾人的精神面貌、历史责任感、民族自豪感,也流露其中。精彩的节目表演不仅让观众们对台湾的历史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还对台湾人民、对台湾民族心生敬意! 素颜参与,彰显儿童本色。参与本次表演的孩子主要是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他们除了统一的白色为主色的校服外,脸上没有施任何粉黛,发型也没有统一。看上去一切都很自然、很原生态,没有矫揉造作之势,彰显的是儿童质朴的生活状态、素朴的生活本色。 作品展览,展示课改成果。在朝阳楼会议室进门左侧(开幕式主席台的斜对面),大约六七米长的桌子中央,铺了一层民族味浓郁的花布幅,显得传统、大方。一本本学生制作的“食谱绘本”以及写校园“最美的角落”的习作置于其上,吸引众多来宾驻足赏读、拍照。食谱绘本上写明了食品名、材料、作法,并配以所做的食品图片、制作的原因、制作后的感想等。一本绘本上既有照片、又有自己的绘画,甚至有布贴画、剪贴画等,可谓是内容丰富、画面美感十足。不管是食谱绘本还是习作,装帧都很精美,字迹都很工整,从每一个细节都能感受到学生是用心制作的。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语文可以让生活如此多姿多彩! 系红花巾,体现人文情感。在茫茫的人群中,有一群人活跃在会场,特别亮眼。这群人有一个共同的标志,那就是系有很具民族特色的红花巾。这群人,就是台湾小语会的人。他们将红花巾或捆扎于头上,耳后两侧伸出红红的小尖角,特别可爱;他们或将其系于脖子上。相同的红花巾,不同的系法,但都很显眼、很吸引人!在会场上,他们或是微笑发放资料,或是架着照相机捕捉最美瞬间,或是忙于联络,或是耐心作导引……只要你见到这红花巾,就知道他们是台湾小语会的一员;如果你需要获得帮助,你就找系红花巾的人足矣! 发记录单,促进有效研讨。在研讨大会的观课讨论环节,安排了与会教师小组会谈。老实说,像这样近千人的会谈是很难达成有效度的。然而,大家在吴敏而理事长的引导下,很快与就近的老师组成讨论小组,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研讨迅速开始了。就在研讨开始时,工作人员便给你所在的组发放一份研讨记录单,要求将研讨结果简要记录下来。然后由专门的工作人员发表在Facebook上,会场视讯连线,同步交流,促进了研讨的有效度达成。 回收胸卡,身体力行助环保。在参加研讨会时,每位来宾的资料袋里都有一张印有自己名字等信息的胸卡。这胸卡代表的不仅仅是你的参会资格,根据胸卡里纸张的颜色、简单文字说明,你就可以知道你应在何处参与听课评课。在研讨会结束时,很快就有工作人员向你礼貌索要胸卡,他们把卡内纸张留给你做纪念,然后把卡套回收回去,以重复利用。这种节约之举,是很少见的,应该说是以前参会从没有经历过的。所以,你不得不感慨:台湾人真的是在身体力行助环保! 此次活动亮点很多,仅仅摘取了几处与大家分享。此次研讨活动,不愧是文化传播的“场”! 南岸珊瑚小学郭蕾:台湾学生印象 海峡两岸,同根同源。但因社会环境、学校教育、课程理念、教学方式的差别,两岸的小学生在大同中存小异。 温雅羞涩与奔放大方。台湾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精髓做得较好的地区。走在台南的大街上,随处是热情而文雅的市民。进入台南大学附属小学,先贤们留下的警示名言随处可见。在大环境的浸润下学生们在校园里轻轻地说,轻轻地走,温文尔雅,礼貌谦和。与大陆学生的热情奔放,欢蹦乱跳形成不小的对比。台湾学生私下活动的温雅,似乎也带来公开场合的羞涩。开幕式上,合唱队的学生们用台湾的传统民谣向来宾们讲述台湾的历史,天籁般的童音萦绕会场,舞台上的孩子,没有太丰富的表情,有些学生甚至不敢正视台下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即使是高年级的课也难以听到学生自信、完整地陈述自己的观点。 本真率直与沉静乖巧。 两天的观课上课,最感慨的是台湾学生在课堂上的真我表现,他们不会揣摩老师的心思,也绝对不会像大陆学生那样在公开课上多少给老师一点“迎合”。“老师,我没有明白你的建议是什么意思?”“老师,我觉得这里不合理!”“老师,我真的不想单独朗读。”诸如此类的在大陆公开课上难以听到的真心表达,在两天的听课中会习以为常。如果文本的选择不符合他们的口味,学习的方式不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教学的设计缺少情趣。他们或是会直接告诉老师不愿意参与,或是冷漠对之表示自己的不满。所以台湾教师备课的重点会放在关注学生的学习上,常考虑的问题是如何从学生已知中引发学习动机、用有效的活动组织激发参与意识,借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持续学习。而大陆的学生在公开上常常是沉静乖巧的,所以大陆的老师会把备课的重点放在对教材的深入挖掘上。 因为有学生本真率直的课堂表现,我们才得以从这些真实中认识台湾学生的语文学习现状。 学习方式——合作参与。台湾的学生更喜欢和擅长合作学习。在小组的合作学习中,他们会很好地遵守合作规则,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会尽力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读书——愿齐读, 拒个别读。台湾学生的朗读水平远低于大陆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他们更愿意动手,不愿意朗读,即使要朗读,他们也宁肯选择齐读,不愿意个别读。
书写——重写完,轻写好。台湾语言学专家郑昭明在本次交流活动中进行了《小学语文的教学——教什么?不教什么?》的讲座,明确地指出,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中,书写汉字能力不作为重点,他认为各种输入法的使用是可以替代手写。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台湾小学生的书写能力不如大陆的孩小学生,学生们习惯写完作业,而不太关注将汉字写好,也缺乏写好汉字的基本方法和能力。而大陆的写字教学强调:汉字书写的过程不仅是掌握字形的过程,同时也是体会和认识民族文化的过程,写字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审美能力。 收获怎样的果实,就一定是播种了怎样的种子。台湾学生与大陆学生的不同一定是源于两岸课程的设计、教材的编写、教师执教行为的差异,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南岸珊瑚小学刘彦挺:台湾国立台南大学附小印象 2013年12月27—28日,第十二届两岸四地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暨研讨会在台湾国立台南大学附设实验国民小学举行。国立台南大学附小位于台南市中西区树林街上,紧邻国立台南大学。它创办于西元1896年5月21日,由当时的台湾总统府核定设立。踏进附小,只见红砖瓦舍映衬着树影摇曳,百年建筑在光影中更显巍峨雄伟。这所百年名校给我留下的印象可以概括为几个词——厚重、朴素、悠闲。 厚重。国立台南大学附小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传承着优良的传统,并以成为“快乐、活力、创新、优雅”的附小人为培养目标。一座座楼房似乎也会说话,那座古老的红砖白墙的拂晓楼的横匾上“礼义廉耻”四个大字刚劲有力,周义雄校长告诉我们,他们意在把这几个字渗透到学生的内心深处,让每个孩子保持中华的传统美德;一条条长廊好像也有灵性,“童诗走廊”曲径通幽,走廊旁的草坪上摆放着几块屏风,中华诗词、书法艺术展现其间,处处显示出一种文化的积淀。 朴素。国立台南大学附小虽然历史悠久,但整个校园显得朴素宁静。它的教学楼多为红砖白墙,建筑古老。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在校门处的一棵棵白色的“圣诞树”——全部由塑料瓶或者塑料袋做成,不太美观,却尽显环保节能的观念。一间间教室充满了学习生活的气息——每张课桌上压着学生的课程表,教室四周摆满了师生学习的用具,甚至还有学生摆放雨伞的地方,不太整洁,却尽显方便适用的意图。 悠闲。“斑驳的光影带出婆娑的树影,和落叶一起静静地躺在树屋上,感觉时间变慢了,空间也放大了,一种宁静恬适的画面好美……”这是附小的孩子们躺在“树屋”上的真切的内心感受。在“童诗走廊”的不远处,有一棵千年老树,这是孩子们的乐园,因为在树上搭建了一座小巧古朴的房子,取名为“掌上名屋”。一架木梯可以将孩子们送上树屋,或坐,或躺,或说,或笑,悠闲自在,真好比一个世外桃源。 百年名校留给我们的远不止这些,你走近它,会收获更多。 尾声:“最美的风景是人”,这是对台湾很经典的概括。这一次,我们切身地感受了这句话。对于教育人,这句话更是值得我们珍藏与践行的,最美的教育是洋溢着温暖的人性光辉的,教育的终极目标不就是去发扬这人性的光辉吗?让我们一起努力! 2014年1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