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批评要寻找原初思想的活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6-24 06:41: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批评要寻找原初思想的活力(赵顺宏)
赵顺宏
  与文学理论处理文学最普遍、最稳定的基本道理不同,与文学史总结、梳理文学的传统沿革、历史兴替也不同,文学批评关注的主要是当下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生态。相对而言,文学理论与文学史似乎更富于学术色彩,对于文学的思考也可能因此更加周密,更具有理论的深度。由此,它们可能获得了一份对于文学批评的优越感。上世纪活跃于英美的“新批评”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获得学院派的认可上却是很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挣扎;中国当代文坛人们似乎也视文学批评为随机的、未定型的、缺乏学术含量的门类,因而也就不必那么认真对待的。我这里也不是要辨别它们的高下,不是要在向来的人们对于学术的尊重上打个问号,只是觉得文学批评有其自身的属性,而且它似可不必为自身的属性而格外羞涩乃至谦卑。
  在我看来,文学批评至少有两个方面值得我们重视甚至尊重。第一,对于当代生活的热情。批评总是根植在当代生活的土壤之中,这使它与当代文学之间形成共枝连理的关系。对当代文学的热情,莫如说是对当代生活的热情;但这种热情往往是经由文学的撩拨,又毕竟是通过对于文学的言说而得以表达。无限的唱叹、激烈的争辩、犀利的反驳,这不是文学之外的剩余性的表达,它们本身就更适宜于批评的世界。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俄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80年代的中国,这都可以说是让人感念的批评时代。鲁迅说他的杂文是“感应的神经,攻防的手足”,说的是文明批评与社会批评,是对于社会热烈的应答。文学批评也是一样,人们对于生活、对于文学有话要说,这种“有话要说”不是某种宣言要发表,也不是某个权威的结论要公布,而是对于生活、对于社会有感要发。这些感受和想法也许还是很不充分的,也许只是深刻的片面、片面的深刻,或者简直是一知半解的,但它们往往会带着新鲜,带着活力,带着冲击。批评传导着来自地层的声音,表达着对于生活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批评带有原初思想的活力。第二,对于新的思想形态的探索。这里说的思想取其宽泛的含义,既可以是新的美学观念、美学原则,也可以是更宽泛的哲学或人文观念;形态是事物的存在样式。对新的思想形态的探索,意思是让某些潜隐的或萌芽状态的思想逐步显影,逐步明晰化、概念化的过程。批评是感性的,也是敏感的,好的批评不是搬弄概念的过程,而是从敏锐的感悟出发,然后进行理性的反思与提升的过程。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批评也常常对原有的已经僵化的思想、概念进行抨击、清理,因为它可能敏锐地探知了旧有概念的锈蚀、裂痕与霉味等。思想尚在行进之中尚未定型,思想还是一种草稿状态还在不断自我调整与修改,在这个意义上,我也觉得批评具有一种原初思想的活力。批评的活跃喻示着思想的活跃,思想的活跃反过来促进批评的活跃。80年代谈思想,90年代谈学术,这种粗泛的划分未必准确,但80年代思想与批评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不容否认的。
  文学有文学的气候,批评也有批评的气候。适宜的气候中批评可能会蓬勃地生长,某些气候条件下批评也会表现得相对安静一些,疏懒一些,甚至呈现出凋零之态。但只要与之相关的那种原初思想活力得到激发与培育,批评又会焕发出新的生命的神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8:40 , Processed in 0.06264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