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作文命题创新方法举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7-2 21:17: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文命题创新方法举隅·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f6b24c01000347.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f6b24c01000347.html

(一).教师提供“写作触发物”,让学生自主悟题、拟题
①“演示法”——教师演示一个动作或一段情境,让学生感悟题旨,自拟题目作文。如有一次我提着一只热水瓶、端着一个空茶杯走进教室,先拔掉热水瓶盖,将热水往盖着盖子的茶杯上浇,热水四溢;再拿掉杯盖,往杯中倒水,茶杯很快注满热水。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演示的理解和感悟自拟题目作文。
②“图片法”——教师出示一张由自己精心设计的图片,让学生感悟题旨,自拟题目作文。我曾给高二的同学设计过这样一张图片:左边是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右边是司母戊大方鼎,中间是一条河流,让学生据此自拟题目作文。学生兴趣盎然,冥思苦想,写出了不少质量颇高的文章。
③“实物法”——教师出示实物教具,由学生进行感悟、联想和想像,自拟题目作文。我记得曾为初二的同学出过这样两个作文题目:一个是让学生对着摆在课桌上的一只笼门大开的空鸟笼写一篇作文,还有一个是在课桌上放一只插着一把水果刀的苹果,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自由拟题作文。学生们感到非常新奇刺激,浮想联翩,写出来的文章摇曳生姿,其对题旨的把握之准确、联想与想像之奇特与丰富,连我这个命题者也吃惊不小。
④“图形法”——教师出示一幅或几幅数学图形、建筑图形或其他图形,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的翅膀,自拟题目作文。如有一次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和○,要学生以此为题作文。有一位同学的联想和想像特别新奇和瑰丽,他把△想像成上海杨浦大桥的斜拉图案,把○想像成桥头上的一轮喷薄的朝阳,整篇文章以此作为立意、描状、议论和抒情的生发点,描绘了一幅壮阔的“上海腾飞图”。
⑤“符号法”——标点符号、音乐符号、数学符号、字母符号
等也可作为作文题目。如我为我校“首届中小学生‘无限创意’作文大赛”出的小学赛题就是一个英语字母——“K”,此赛题的基本义为:或由其形产生联想,如迈出的步伐、《都市快报》的报徽和其他与“K”形似的事物;或由其音产生联想,如以“K”为声母的汉语词汇,以“K”开头的英语词汇等,再由此挖掘下去。
⑥“影像法”——教师为学生放映一段影像片,要求学生对影像进行“感悟—理解—联想——想像—再现”,自拟题目作文。有一次我用VCD为学生放映了光盘《唐韵》中诗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一段影像,电视荧屏上,那瑰奇优美的诗句、壮阔雄浑的意境、巨冰阑干的苦寒、荡气回肠的离情,深深地打动了讲台下的每一位同学。借助于影像的催发,学生们很快地就完成了一篇或景或叙、或情或议的作文。
⑦“音乐法”——教师播放一段音乐或歌曲,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对音乐或歌曲形象进行感悟、理解和再现,自拟题目作文。如有一堂作文课,我为学生播放了台湾电影《搭错车》的主题曲——《酒干倘卖无》,要求学生根据歌曲所传达的情节和情愫,将主人公和哑巴养父之间相依为命的生活场景和令人感泣的父女深情再现出来,采用的就是这种命题方法。
⑧“漫画法”——教师从报刊上挑选一些构图简明、涵义辛辣深刻的漫画,让学生“看图作文”,题目自拟。“漫画法”是早年一度盛行而当下却日见式微的一种命题方法。其实在作文命题的变革史上,“漫画法”曾起到了“为天下倡”的首创作用。新课标背景下的作文命题创新,没有理由抛弃这种大有益于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思考生活、解剖人生、抨击时弊的命题方法。
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人生,从常绿的生活之树上采撷文题之花
“话题法”——教师提供一个“话题”(或现实事件,或历史故事,或社会焦点,或古代寓言,或人生箴言,或诗文歌曲等),让学生围绕“话题”,自由选择角度、自拟题目作文,可记叙经历、可编写故事、可发表议论、可抒发感情,文体不限。这种“话题作文法”,是近年来中考和高考作文常用的命题方法。2001学年度,我以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诚信漂流记》等文章作为范例,在所执教的两个初三毕业班中,重点进行了“话题作文——编写故事”专项训练;2002学年度,我又在所任教初三毕业班中着重进行了“‘自我修养’类话题作文”专项训练。“话题法”是近年来我在作文教学中使用较多的命题方法之一。
②“调查法”——倡导学生发动家人,帮助搜集一些不同时期的粮票、布票、肉票、油票、城市交通旅游地图、学校广告宣传资料、旅游风景点的门票等,或者动员学生上网专题搜集有关时政咨讯,通过分析比较,从中感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生活的巨变,感知世界局势的风云变幻,形成自己对世界、对社会人生的独立思考,自拟题目作文。如有学生以《一图知杭州》等为题,以二十几年来杭州旅游地图的版本变化,来反映杭州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以小见大,角度较为新颖。
③“收集法”——调查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组织学生有目的地开展一定的社会调查,不仅是引导学生深入社会生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丰富写作素材、拓宽题源的一个渠
道之一。文题之宝广布于生活的密林,有心之人将满载而归。如我曾要求初二学生就本校中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词的掌握情况展开过一个小范围的调查。在调查中,同学们吃惊地发现,竟有一小半同学不能完全正确地默写出《国歌》,不止一个同学竟把“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写成“把我们的鲜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更不用说准确无误地将《国歌》唱出来了。同学们感触很深,纷纷以《莫把“血肉”作“鲜肉”》、《误写〈国歌〉:一个不良的信号》、〈〈国旗下的歌声〉〉等为题,发表自己对此一现象的看法。
④“实验法”——中学自然学科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课很多,其中蕴藏着大量的写作素材,是笔可贵的写作资源。语文教师完全可以也完全应当对其加以利用。只要语文教师明确地将自然学科中也蕴藏着语文写作材料这一理念灌输给学生,学生在进行自然科学实验时也必定会另外带着一双“写作”的眼睛去观察实验,带着一颗“写作”的心灵去思考实验,我在批阅学生的“生活随笔”时,常会看到诸如〈〈“酸碱反应的启示——谈性格相反的人如何相处”〉〉、〈〈成功方程式:H2+O=H2O〉〉之类的题目,即是“实验法”在写作拟题中的运用。
⑤“访谈法”——访谈是学生接触社会,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在访谈中了解世相百态,把握生活潮流,倾听人物心曲,感悟人生真谛,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生活矿藏,积累写作素材,自然也有助于学生采撷文题。让学生就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个热点问题,对身边的人物或走向社会进行访谈,也是我在作文教学中常做的一项工作。如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即将于2003年在浙江省全面
铺开的消息连版累牍地被相关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我即布置学生就此事件对父母、同学、邻居或行人进行访谈,请他们谈谈各自的看法。学生带回来的作文,题目不一而足:〈〈课程改革:学生欢喜家长忧〉〉、〈〈“小弟弟小妹妹们,你们真幸运!”〉〉、〈〈新课改,怎一个“新”字了得!〉〉、〈〈“我悲哀!我幸运!”〉〉等,反映了世人对课程改革的思考。
“荒诞法”——教师列出几个毫不相干的古今中外的人物,或几起毫无关联的古今中外的事件,要求学生将其联系在一起,演绎一段故事,或让人物之间进行“对话”,自由拟题作文。如:为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想像能力和关注现实生活的能力,我曾要求初三学生将苏东坡和21世纪的杭州联系在一起,写一篇想像作文,题目自拟。很多学生以《与苏东坡在杭州邂逅》等为题,写出了可圈可点的文章。
“牵引法”——教师拟出文章的第一句话,为文章创设一个大致的情境,然后让学生接下去作文,题目自拟。比如2003年1月6日夜杭州下了一场较大的雪,第二天校园里玉树琼枝,银装素裹。我在黑板上写下一句:“雪化了之后是春天……”,让学生接下去作文,题目自拟。
“场景法”——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特定的场景(或将学生带到某个特定的生活场景,观察、感悟;或给出一段文字描述的场景),让学生作自由的想像与挥洒,自拟题目作文。如我为初三学生设计了这样一段文字场景:“时间:21世纪初;地点:伊朗;人物:一位名叫奥迩马的阿富汗少年,一位名叫萨答姆的伊拉克少年;事件:两位少年在伊朗不期相遇;背景:奥迩马的身后是
他的祖国——弹痕遍地、满目创痍的阿富汗,萨答姆的身后是他的祖国——战云密布、一触即发的伊拉克。”要求学生根据这一特定场景,写一篇想像作文。
   
(三)、赋予传统命题方法以新的时代特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下水法”——教师出示自己写作的文章或诗歌,让学生比照着写同题或同类的诗文。如我曾自编“诗歌鉴赏与创作”辅导教材,以自己创作的组诗《西湖人物志》为教学材料,指导学生从诗歌的“虚”与“实”这一角度,去感悟应如何去鉴赏乃至创作诗歌。然后要求学生借鉴老师诗作的创作技巧,以熟悉的《愚公移山》的故事为素材,学写一首诗歌,题目自拟。
“填充法”——即“半命题法”,由教师给出部分文字,让学生将题目填充完整,再行作文。这种命题法,让学生“戴着镣铐跳舞”,既对作文的选材范围起到了一定的提示和约束作用,又照顾到了学生写作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半命题法”在作文命题发展史上,是对“完整命题法”的一大变革和突破,在推动作文教学改革方面曾起过积极作用,今后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改写法”——“改写法”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盛行一时的中学作文训练和中、高考作文方式之一,命题上以将叙事诗(特别是古代叙事诗)改写成叙事散文为多,也有要求对小说中人物的命运进行改写的。前者难度较低,后者难度很高;前者常见于初中课堂,后者少见于高中乃至于大学文科课堂。
“借尸法”——亦称“仿写法”,由教师提供材料,或由学
生自己选择某一篇章,要求学生借鉴材料的格式或内容,“借尸还魂”,“旧瓶装新酒”,写作趣味作文。如我曾让高二学生模拟“法庭审判”的程序,写过一篇题为《“学习法庭”自我“审判记”》的文章;一位初三同学曾仿《三国演义》中《宋公明大败高太尉》这节内容,写了一篇题为《“宋公明大败高太尉”之足球版》的文章,趣味横生。“借尸还魂法”也是近年来兴起的“网络文学”常用的创作方法之一。
“续貂法”——教师给出故事材料,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像,为材料续写结局或尾声。如我在指导学生研读完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之后,要求学生根据孔乙己所处时代的特征以及孔乙己自身的性格特征,以《孔乙己离去之后》为题,写一篇作文,想像孔乙己最后一次在咸亨酒店露面后,是怎样一步步走向祭坛的。
“扩放法”——教师给出材料,要求学生通过展开联想和想像,对材料进行扩写。如选自于《战国策》的课外阅读材料《触龙说赵太后》一文,对赵太后送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的送别场面语焉不详,只有“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这样简单的一句话。我要求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后,展开想像,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将这一已经永远留存在史册上的母子、君臣相别的感人场面再现出来,题目自拟。
“压缩法”——教师给出材料,要求学生抓住关键性要素,进行缩写。我感觉使用“压缩法”最有效的做法是让学生为中长篇小说编写故事梗概,这种做法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快速切入、准确把握信息的概括能力。教高中的时候,我经常从《收获》、《当
代》、《小说选刊》等刊物上精选一些中长篇小说,让学生练习故事梗概的编写。
“指物法”——古有方仲永“指物作诗立就”,我们在为学生命题时,也不妨用用这种方法,随意指定一物,让学生写篇文章;也可借鉴西方现代“意识流”小说的创作方法,随意指定一物,让学生观察并用笔记下自己思维的流变过程,体会与感知意识流动的怪诞与情趣,题目自拟。此法只可偶尔为之,权作写作教学的“调味品”,不可多用。
(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积极、自主地拟题、选题
“征引法”——文学、影视、新闻作品和社会时尚生活中常会产生一些流行语,鼓励学生将其移植过来,或稍作加工,用作文章的题目,可使文章时代感、幽默感横生。如下面这些录自于笔者学生所拟的作文题目——《无知者无畏》、《与诚信零距离》、《你看你看苹果的泪》、《将飞翔进行到底》、《我与高二(1)班的感情纠葛》、《大话西子》、《心灵鸡汤》、《自信、努力、坚持:一个都不能少》等,即是对流行语的回收与利用。
“比较法”——教师提供几篇存在着某种内在关联的文章,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然后就文章的内容或形式,任选一点,分析、比较,评判其异同、高下,自拟题目作文。如我在指导高二同学研读完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母亲》节选部分和鲁迅的短篇小说《药》之后,要求学生就巴威尔的母亲彼拉盖雅·尼洛夫娜和夏瑜的母亲二者形象的异同,自拟题目,写一篇评论文章,运用
的就是“比较法”。
“逆向法”——教师给出一篇材料,让学生对作者的观点作逆向思考,自拟题目作文。我经常从《南方周末》、《杭州日报》、《青年时报》、《杂文选刊》等报刊中挑出一些时评,读给学生听或印发给学生,让他们就作者的观点“反弹琵琶”,以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和独创精神,引领他们关注现实生活、独立思考社会人生、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善于创新。
“打擂法”——教师定期从学生的随笔集中挑出一些优秀习作,作为“擂主”,鼓励其他同学“打擂”,自由拟题作文。好胜是人之天性,中小学生尤甚。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将竞争引入作文教学机制,无疑能大大活化作文课堂,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目的。
“推荐法”——鼓励学生把自己在扩展阅读过程中看到的好的文章题目推荐给老师和同学,作为班级的作文题目。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促进学生去广泛地开展课外阅读,拓展视野;另一方面可极大地丰富教师的文题库存,强化学生的拟题水平;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荐题学生的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起到一石三鸟的效果。
“选择法”——教师可给出一组不同的题目,由学生自选一题作文;也可只给出一个题目,让学生根据各自的爱好擅长,自选一种体裁,或一题多体作文。如我曾给初二的同学出过一个题目——《“伞”》,告诉学生擅写记叙文的可写记叙文,擅写说明文的可写说明文,擅写议论文的可写议论文,有兴趣尝试一题多体写作的也可写三篇不同体裁的文章。把写作的选择权还给学生,
既尊重了学生在写作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又可消除学生对写作的抵触情绪,更可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
“互命法”——学生互相给对方出题目作文。这种方法第一个好处就是能满足学生“过把老师瘾”的愿望,从而激发起他们参与写作活动的热情;其次能培养学生的互助意识,有利于形成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的学习氛围;第三能让学生进行“角色换位”,体会当老师的甘苦。出题目的同学往往会像一个真正的老师一样,从审题到立意、从构思到选材、从行文到修改,全过程地给对方提供参考意见。
“自由法”——教师不出任何类型的题目,让学生自由拟题作文,坚持写好“生活随笔”。说到底,好文章多数不是老师在课堂上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从广泛阅读中悟出来的、从坚持练笔中练出来的。将学生的写作兴趣与创新欲望激发起来了之后,教师最终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让学生自主、自由、自觉的坚持练下去!
(节选自拙论《作文命题创新初探》,获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新世纪首届全国中学语文教师论文比赛三等奖)






(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人生,从常绿的生活之树上采撷文题之花

①“话题法”——教师提供一个“话题”(或现实事件,或历史故事,或社会焦点,或古代寓言,或人生箴言,或诗文歌曲等),让学生围绕“话题”,自由选择角度、自拟题目作文,可记叙经历、可编写故事、可发表议论、可抒发感情,文体不限。这种“话题作文法”,是近年来中考和高考作文常用的命题方法。2001学年度,我以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诚信漂流记》等文章作为范例,在所执教的两个初三毕业班中,重点进行了“话题作文——编写故事”专项训练;2002学年度,我又在所任教初三毕业班中着重进行了“‘自我修养’类话题作文”专项训练。“话题法”是近年来我在作文教学中使用较多的命题方法之一。

②“调查法”——倡导学生发动家人,帮助搜集一些不同时期的粮票、布票、肉票、油票、城市交通旅游地图、学校广告宣传资料、旅游风景点的门票等,或者动员学生上网专题搜集有关时政咨讯,通过分析比较,从中感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生活的巨变,感知世界局势的风云变幻,形成自己对世界、对社会人生的独立思考,自拟题目作文。如有学生以《一图知杭州》等为题,以二十几年来杭州旅游地图的版本变化,来反映杭州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以小见大,角度较为新颖。

③“收集法”——调查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组织学生有目的地开展一定的社会调查,不仅是引导学生深入社会生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丰富写作素材、拓宽题源的一个渠

道之一。文题之宝广布于生活的密林,有心之人将满载而归。如我曾要求初二学生就本校中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词的掌握情况展开过一个小范围的调查。在调查中,同学们吃惊地发现,竟有一小半同学不能完全正确地默写出《国歌》,不止一个同学竟把“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写成“把我们的鲜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更不用说准确无误地将《国歌》唱出来了。同学们感触很深,纷纷以《莫把“血肉”作“鲜肉”》、《误写〈国歌〉:一个不良的信号》、〈〈国旗下的歌声〉〉等为题,发表自己对此一现象的看法。

④“实验法”——中学自然学科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课很多,其中蕴藏着大量的写作素材,是笔可贵的写作资源。语文教师完全可以也完全应当对其加以利用。只要语文教师明确地将自然学科中也蕴藏着语文写作材料这一理念灌输给学生,学生在进行自然科学实验时也必定会另外带着一双“写作”的眼睛去观察实验,带着一颗“写作”的心灵去思考实验,我在批阅学生的“生活随笔”时,常会看到诸如〈〈“酸碱反应的启示——谈性格相反的人如何相处”〉〉、〈〈成功方程式:H2+O=H2O〉〉之类的题目,即是“实验法”在写作拟题中的运用。

⑤“访谈法”——访谈是学生接触社会,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在访谈中了解世相百态,把握生活潮流,倾听人物心曲,感悟人生真谛,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生活矿藏,积累写作素材,自然也有助于学生采撷文题。让学生就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个热点问题,对身边的人物或走向社会进行访谈,也是我在作文教学中常做的一项工作。如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即将于2003年在浙江省全面

铺开的消息连版累牍地被相关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我即布置学生就此事件对父母、同学、邻居或行人进行访谈,请他们谈谈各自的看法。学生带回来的作文,题目不一而足:〈〈课程改革:学生欢喜家长忧〉〉、〈〈“小弟弟小妹妹们,你们真幸运!”〉〉、〈〈新课改,怎一个“新”字了得!〉〉、〈〈“我悲哀!我幸运!”〉〉等,反映了世人对课程改革的思考。

⑥“荒诞法”——教师列出几个毫不相干的古今中外的人物,或几起毫无关联的古今中外的事件,要求学生将其联系在一起,演绎一段故事,或让人物之间进行“对话”,自由拟题作文。如:为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想像能力和关注现实生活的能力,我曾要求初三学生将苏东坡和21世纪的杭州联系在一起,写一篇想像作文,题目自拟。很多学生以《与苏东坡在杭州邂逅》等为题,写出了可圈可点的文章。

⑦“牵引法”——教师拟出文章的第一句话,为文章创设一个大致的情境,然后让学生接下去作文,题目自拟。比如2003年1月6日夜杭州下了一场较大的雪,第二天校园里玉树琼枝,银装素裹。我在黑板上写下一句:“雪化了之后是春天……”,让学生接下去作文,题目自拟。

⑧“场景法”——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特定的场景(或将学生带到某个特定的生活场景,观察、感悟;或给出一段文字描述的场景),让学生作自由的想像与挥洒,自拟题目作文。如我为初三学生设计了这样一段文字场景:“时间:21世纪初;地点:伊朗;人物:一位名叫奥迩马的阿富汗少年,一位名叫萨答姆的伊拉克少年;事件:两位少年在伊朗不期相遇;背景:奥迩马的身后是

他的祖国——弹痕遍地、满目创痍的阿富汗,萨答姆的身后是他的祖国——战云密布、一触即发的伊拉克。”要求学生根据这一特定场景,写一篇想像作文。

(节选自拙论《作文命题创新初探》,获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新世纪首届全国中学语文教师论文比赛三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1:56 , Processed in 0.10685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