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跟温家宝学学语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7-4 22:03: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也跟温家宝学学语文

王旭明

昨天写了一篇博文《跟着 吴老师学学语文》,知道吴老师的人不多,那就再说一位大家都知道的温家宝总理吧。一国之总理,令人学习的地方太多了,我就说说如何向他学语文。

记忆当中,留下难忘印象的纪念文章,像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朱自清的《父亲》这样的美文还真不多。不是传主不好,而是写这类文章的人,多用固定模式,框框套套,既缺乏细节描写,又看不出对撰主的真切感受,官样文章,味同嚼蜡。日前,人民日报上刊登了温家宝总理题为《再回兴义忆耀邦》的纪念文章,一口气读了下来,拍案叫绝,口中喃喃自语:“好文,好文”。不仅仅因为本文可堪称悼念文章之典范,更重要的是,蕴含在文章中作者的为文理念、篇章布局和遣词造句,足令每一个语文工作者学习和借鉴。

真实自然、真情流露、真意表达,一句话真心实意是作文教学之魂,也是语文教学之魂。多年来,作文教学或者语文教育教学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老是教学生怎么编作文、怎么抄作文、怎么改作文,就是缺乏教学生真情实感的表达与写作。当前学生作文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一方面学生缺少真情实感,另一方面有了真情实感也不知怎么表达。温家宝这篇文章可以说通篇浸透出作者对胡耀邦同志那种至死不渝的深情,读来催人泪下。请读这一段:“前些天,我到贵州黔西南察看旱情。走在这片土地上,望着这里的山山水水,我情不自禁地想起24年前随耀邦同志在这里考察调研的情形,尤其是他在兴义派我夜访农户的往事。每念及此,眼前便不断浮现出耀邦同志诚挚坦荡、平易近人的音容笑貌,胸中那积蓄多年的怀念之情如潮水般起伏涌动,久久难以平复。”文章起笔不俗,作者没有落入纪念逝者五年、十年、二十年那样的俗套而写,而是从作者日前的一项工作切入,很自然的联想、很贴切的落笔,一片真情跃然纸上。

通读全文,可以看出作者一气呵成,情贯首尾,所有表达都是那样简洁质朴,没有赘笔和矫情。结尾处,温总理是这样表达的:“再回兴义,抚今追昔,追忆耀邦。我写下这篇文章,以寄托我对他深深的怀念。”这里没有我们常见的戴高帽子、挂大牌子和华丽辞藻的堆砌。这样的怀念不是一般的怀念,也不是故作怀念,而是在自己的工作中自然而然的联想,其怀念之情浓浓地溶于其中。

有了真情实感,不等于就有了好文章,如何巧妙的谋篇布局,如何灵活的运用语文学科知识中的方法,则是检验文章是不是写得有章法,是不是好文章的一把尺子。此文从作者考察工作写起,插叙了胡耀邦同志在同一地区考察的回忆,既是文章的主体,也是撰主工作经历中的一个重要侧面。文中写到:“第二天清晨,耀邦同志带着我和中央办公厅几位同事从安顺出发,乘坐面包车,沿着曲折的山路在黔、滇、桂交界处的崇山峻岭中穿行。耀邦同志尽管已年过七旬,但每天都争分夺秒地工作。他边走边调研,甚至把吃饭的时间都用上,每天很晚休息。离开安顺后的几天里,耀邦同志先后听取贵州镇宁、关岭、晴隆、普安、盘县和云南富源、师宗、罗平县的汇报,沿途不断与各族群众交流,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他还在罗平县长底乡与苗族、布依族、彝族、汉族群众跳起《民族大团结》舞。2月7日傍晚,耀邦同志风尘仆仆赶到黔西南州首府兴义市,入住在州府低矮破旧的招待所。”看,胡耀邦同志曾经工作的场景真实生动,历历在目。

插叙之后,文章用一段话记述了他在胡耀邦同志身边工作了两年的情景,接着是一个简短而漂亮的结尾。可以用虎头、猪肚、豹尾这样的术语概括这篇文章的结构。

特别值得一提的这篇文章的细节描写,读之抓人、感人、动人。我很惊讶,胡耀邦同志已经离开人世多年,温家宝同志又是政务繁忙的大忙人,对胡耀邦同志的细节还能记得那样精准,写得那样到位,可见作者不仅有情,还有心。我们学生的作文当中恰恰是缺少有血有肉的细节,而要写 下这些细节就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这篇文章中写道,“耀邦同志尽管已年过七旬,但每天都争分夺秒地工作。”、“甚至把吃饭的时间都用上,每天很晚休息。”这样的描述就如同电视纪录片中的主观镜头一样,撰主的工作细节与作者的内心感受水乳交融,这样的文字在文中随处可见。

而最让人读罢挥之不去的是这样一组镜头:“1987年1月,耀邦同志不再担任中央主要领导职务后,我经常到他家中去看望。1989年4月8日上午,耀邦同志发病抢救时,我一直守护在他身边。4月15日,他猝然去世后,我第一时间赶到医院。1990年12月5日,我送他的骨灰盒到江西共青城安葬。耀邦同志去世后,我每年春节都到他家中看望,总是深情地望着他家客厅悬挂的耀邦同志画像。”这一段时间,有多少内容可以写啊,但作者却用年份为主线,独独捕捉和再现了这样五个细节:“经常到他家中看望”、“一直守护在他身边”、“第一时间赶到医院”、“送他骨灰安葬”、“每年春节到他家中看望”。要知道,当时传主已离开中央主要领导职务,作者挑选这五个细节可谓构思精妙,删减得当,从中凸现出来的是他高尚的人格和真挚的情感。读来令人落泪,更令人敬佩。

这篇纪念文章更深刻的地方还在于,作者不是单纯的纪念,也不是简单抒发一下个人情感,而是在怀念的同时以此铭志,具有鞭策鼓舞之意。“睹物思人,触景生情。耀邦同志派我夜访的情景又在眼前,一股旧地重寻的念头十分强烈。当天晚饭后,我悄悄带了几个随行的同志离开驻地,想去寻找那个多年前夜访过的村庄。灯火辉煌的盘江路上,商铺林立,十分热闹。原先那个村庄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我坚持要再夜访一个村庄,仍然只带随行的几个工作人员来到郊外。在远处几片灯光引领下,我们走进永兴村,敲开农户雷朝志的家门,和他及他的邻居们聊了起来……”这里的怀念更是超出了一般人所能为,是将怀念之情化为自己的行动,既有追访、寻旧之意,更有学习、效仿之心,这样的怀念是厚重的、沉甸甸。

此外,这篇文章用词讲究,比喻恰当;表述严谨,句式简练。《再回兴义忆耀邦》真是篇好文章,我以为应收入中学语文教材,值得所有语文老师咀嚼和传授给自己的学生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23:25 , Processed in 0.06623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