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当代写作教学发展趋势 闫苹,周鸯主编 , 《语文比较教育》 , 广西教育出版社 , 2006年7月 , 第252-261 纵观国内外写作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虽然侧重点与达到的层面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是指向两个维度的。 一是指向社会需要,二是指向学生个体发展。事实上,各项教学基本上那是在这二者的矛盾张力中协调发展,而写作教学近年来二者并重的趋势尤为明显。本节拟分别从社会需要与个体发展两个维度出发,探讨几个写作教学发展趋势中的具体问题。 一 对实用文写作的重视 写作作为一项基本语言能力,其地位随着时代发展日显重要,同时社会发展也对它提出了各种新的要求。比如写作将不再是传统的纸笔劳动而变为电脑操作。 法国法语科教学目标中就提出中级阶段的学生 (9— 11岁 )写作时要开始接触打字机和微电脑。除了形式上的重大变化,就内容而吉,各国写作教学目标中对实用文体训练的重视也是一大趋势。 例如, 德国《学习指导大纲》中规定,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要进行—些简单实用文的写作,到 10年级要能写出具有一定水平的论说文。在弗兰茨·海贝尔教授主编的《阅读·表达·理解》这套教材中,写作训练内容大多是科技说明文、参观报告、职业调查、民意测验采访记录、产品说明书、新书评介、商品广告、个人履历等实用文章。以第二册为例,写作项目有:故事、事件报道、观察报告、说明工作程序、书评、广告等。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往往结合社会实践进行,如组织学生参观邮局,了解信件分送的过程和方法,然后写出报道。 许多非常重视文学教育传统的国家,近年来写作教学改革的一大变动就是加强了实用文训练,如苏联、法国、 日本等国。 日本中小学作文一般分三类:①记录和书信类实用体。②表达个人体验情感和思考,形式自由的说明和议论类。③直接为日常学习和工作服务,客观的、逻辑的诗歌和小说类文学体。从作文教学实践看,目标和训练重点无疑正在向实用文转移。如下面所引东京都M高中三个学年F的作文教学计划。 重实用文训练所体现出的价值取向实际上是对写作交际功能的重视。很多国家的作文教学目标都明确提出了作文是交际工具的观点,正如 美国威廉· w·韦斯特在《提高写作技能》中所指出的那样:“学好写作可以传播思想,尤其是可以向时间相隔很久或空间距离很远的人们传播思想和信息。” 苏联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玛尔柯娃为代表的一些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对小年级语文课进行了大胆改革。他们认为,传统语文教学忽视了对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主张中年级“俄语”课应以语言的交际功能为主线。就作文教学而官,即把语法、作文及文学合计成一门新的“语言表达理论课”,强调“根据交际的条件和任务进行语言表达”,并根据交际情境的不同把语言表达的体裁分为口语体裁、应用文体、政治文体和科学文体,学生应学会从不同的表达任务出发选择适当的体裁和方法。 德国语文教育界针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提出两个标推:培养学生具有针对交际对象有效地组织语言、传达信息的能力,即“交际——实用化观点”,以及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语法、发音、拼写标堆语言的能力,即“交际——标准规范化观点”。其中前者主要是针对写作教学而言的。在这一观点指导下,德国记文教学强调训练学生三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选择和表达重要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重要经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效论证的能力。 在注重写作交际功能的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中的读者意识是一项重要内容。如联邦德国莱茵兰德一普伐尔茨文教部制订的德语教学大纲对完全中学第一阶段(5—6年级)作文教学有如下要求: ①懂得文章写作者所处的地位,这种地位要求作者对客观事物本身和读者承担责任。②能根据自己的听众和读者有针对性地写文章。③能估计自己所写的文章对听众和读者所起的作用,能修改和解释白己的文章。 前面提到的《作文:研究、理论与应用》的作者斯迪芬·德·克拉森教授同样特别强调学生应考虑自己所写的东四对读者的影响,并且认为,自发兴趣阅读之所以能够帮助发展写作能力,是因为学生在阅读时能获得一种“为读者而写作”的感觉,这种感觉受潜意识支配。当写作者目标明确后,再明确了读者对象,只得面对理想中的读者把想要表达的意思写清楚, 就自然能写出好文章了。 以往我国的语文教学多提口语交际,对于写作的交际功能较为忽视,近年来我国学者也提出应重视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主要观点有:要培养诚恳的写作动机,应预设交际对象,即有“假想的读者”;要有适宜的写作态度,根据读者选择语气,写作时应投入感情;写完之后应思考表达是否完整准确,是否能为读者接受等。 写作教学实用化倾向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与此同时,这种倾向带来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实用文教学与非实用文教学之间的关系。中学阶段所涉及的实用文,主要是广义上的,并非仅指狭义的公文、电报、合同之类,它主要突出的是写作这一活动的实用性和交际功能。这里所说的交际功能,也更多的是针对信息交流而非心灵的倾诉和沟通。所谓非实用文,也不能 直接理解为文学创作。它主要是指让学生表情达意、自由发挥 的写作。这两种写作训练在一定意义上恰好照应若社会需要与作能力,缺一不可。在英美等目的写作教学中就比较明确地传达了二者并重、协调发展的理念。如英国,低年级的写作训练强调从“虚构文”开始,即让学生写虚拟小故事,给他们提供充分的自由想象的空间。美国的低年级写作教学也是从“自叙文”开始。大体而言,实用倾向在中高年级更为明显,而中高年级独创性、文学性的写作活动也仍然是一项重要内容,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提到的各国多数实行语言文学分科教学,矛盾更鲜明同时也更容易得到实际解决。在我国的语文教学中,传统的矛盾是培养实际语言能力与文学教育的问题,因而在写作教学领域内引发的探讨主要也是针对普通文与文学创作的关系,这与实用文、非实用文概念是不尽相同的。实际上,很长时间以来,实用文教学在写作教学中形同虚设,根本谈不上构成矛盾的另一极。而僵化保守的普通文训练固守文体套路,既没能适应社会需要,也未能达到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水平,遗憾良多。 因此,以上所谈及的实用化倾向,主要还是针对国外而言。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的写作教学也将不可避免地向这一趋势发展。在写作教学改革中,如“快速作文法”就已 经传递出向这方面靠拢的信息(主要是写作方法的实用化倾向)。但比起诸如“为学习而写作”这样新近兴起的写作教学实验.不难看出,我们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与国外仍然是有差距的。 二对学生个体发展的重视 近年来写作教学的另—大趋向是:越来越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主要是探讨写作教学如何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个性的发展。目前国外较新的理论已经开始研究写作与学生个性形成之间的关系,国内研究则基本集中在思维与能力的发展上,理论建构稍嫌不足。下面从三个方面大略谈—谈写作教学重视学生个体发展的趋向。 (一)写作题材为学生考虑,尽量贴近生活 这一点可以说已经成为写作教学者的共识。从理论上说可以以日本传统的“生活作文”思想为代表,包括从生活中寻找题材,以认识生活为目的等一系列写作教学观。以下是日本学者根据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制成的对学生写作进行提示的作文题材表: 1.家庭生活 我家的早晨、我家的晚饭、我的双亲、家庭的脸力、我的理想和家庭、兄弟间、家的压力。 2.学校生活 校风、老师、友情、我的同伴、理解的喜悦、考试、考大学的目的、比赛、体育的魅力; 3.社会生活 我的街道、我国人民的公众道德、 自由和责任、新时代和我们应有的态度、宣传战、广告的伦理、现代文明的批判、机械和人、关于职业、女性和职业。 4. 自己 说我、反省自己、意想不到的自己的发现、我的思想的转变、我的理想、为什么活着、虚荣。 5.人世 忘不了的人们、患者的专职医生、给我影响最大的人、恋爱、男女平等、多种多样的性格、时代的变迁。 6.科学和艺术 科学的力量、科学的恐怖、科学发达的原因、技术的意味、我读过两遍的书、我的读书法、我喜欢的诗及其理由、最近的绘画展、感人的音乐。 7.自然 自然的美、旅行、早春、风、海、云、大都市、田园、新耕地、高速公路。 关于作文题材的转变,从新中国成立后作文命题的变化就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出来。我国一段时期的作文命题明显地打上了政治的烙印,如1965年全同高考作文题为《给越南人民的一封倍》和《谈革命与学习》。颇有意思的是,同年台湾大学联考作文题为:《反攻前夕告大陆同胞书》。直到20世纪80年代,作文命题中政治色彩浓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现象仍不在少数。如《自由主义在我班的影响》《在改革开放的年头》诸如此类。令人欣慰的是,我国作文命题很快走出了政治的怪圈,开始大范围拓展题材,力求贴近生活,适应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如《我俩又和好丁》《美好的一瞬》《我第一次上台》《爸爸的爱和妈妈的爱》《生活告诉我……》《我家的一个房间》《我对评“三好生”的看法》等,都属于调查中学生表示喜欢的作文题。相应的,高考命题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树木、森林、气候》(1985年)、《习惯》(]988年)等。在台湾大学联考命题中,也出现了像《灯塔与灯火》(1980年)、《生活中的苦涩与甜美》(1981年)这样联系生活、开启思维的题目。 写作题材、内容的变化,可以说是最表面的,同时也是最鲜明、最迅速的,它是写作教学改革启动的一个标志,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方向。 (二)训练方法多样,以提高兴趣、培养能力为目标 与题材相比,更深一步的变化体现在教学方法上。从目前国内外写作教学状况来看,许多新的教学方法、模式、策略得到了写作教学者一致的肯定,而这些方法、模式和策略,无一例外都是针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实际写作能力来进行的。以下选取几种中外写作教学界普遍使用的方法加以简单说明。 1.从思维训练人手。 《写作中的思考》一书的作者、纽约大学的唐纳德·奎得和罗伯特·爱特温提出,思维并不是外在于写作的东西,“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写作和思考是同时产生的,写作的过程也就是思考的过程”。德国学者弗里茨·赫尔曼斯在他的《比较中的写作》一文中谈到,写作诸功能中最重要的就是思维功能。在写作过程中,人的思维自始至终围绕着某一个主题,已形成文字的部分一方面需要重新验证,一方面又构成思维的新的出发点,与说话时的思维活动相比,写作中的思维活动更活跃,也更深入。我国学者中相当一部分也持此类观点,认为写作训练的关键是思维训练。其典型代表当推“语言思维训练体系”的写作教学模式。此外,很多特级教师的作文教学中都渗透着大量的思维训练。正如杨初春所言:“快速作文的教学法实际是一项开发学生思维和写作潜能的系统工程。基本原理是写作技巧与思维训练的完美结合,其核心是思维强化训练。” 2.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包含两个层面:与阅读教学相结合以及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普遍的研究表明,这两种方式都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作文水平。读写结合的基本理念是阅读与写作是可以相互促进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联邦德国的“范例教学法”,从阅读范义到模仿作文,可以说是读写结合的一种模式。另外,如指导学生写“课文说明”,以及指导学牛加注、摘录、补充、详述等片段写作活动等,都是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的具体做法。而作文中常有的“读后感”正是课外读写结合的典型例子。我国特级教师蔡澄清就十分强调这一点,他认为读写结合是促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3.口头作文。 口头作文实际上就是说写结合,其理论前提与读写结合是一致的。很多国家十分重视口头作文。把它视为写作的一个必需环节加以强调。练习方式可以是个体先口述后写作,也可以是小组讨论然后写作。我国特级教师宁鸿彬的写作教学就十分重视口头作文。基于“说得好就能写得好”这一观念,他认为口头作文“既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有利于学生的书面表达,还能与学习课文紧密结合,借以巩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创设情境。 这一策略目前已是写作教学界的共识。研究表明,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方式。近年来,我国高考命题多借用此种形式,研究者们做出了很多极富成效的探讨。 例如,200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作文试题就是先创设了一个情境:一位登山者,途中遇到暴风雪,他深知如果找不到避风之处必死无疑。他走啊走,突然脚碰到一个僵硬的东西,他扒开雪地一看.原来是一个冻僵的人。他心想,是救他呢还是继续前行?经过心灵翻江倒海的思量之后,他决定救这个人。于是,他扒下手套,开始给那个冻僵的人全身按摩,经过—番努力,终于把他救醒了。于是,两人搀扶着走出了雪山。 由这个特定的情境,命题者设置了引导语:也许人人不一定能够碰到这样的生死抉择,但是我们生活中也会面临一些与触动心灵有关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选择?为什么会做这样的选择?请以“心灵的选挥”为话题与一篇作文,范围不要超出这个内容之外。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情境创设。 5.互改与自改。 在注重发展学生写作能力的写作教学中,作文不再是一次性的结果,测评与反馈得到了重视,尤其是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自评与互评,与教师的评价形成多元互动关系,有利于促使学生及时反思改进并切实得到提高。 (三)开始关注写作动机态度的培养和个性发展 大体而言,写作能力的训练不论中外,都是写作教学的重点和强项。目前新的趋势是:写作教学不仅仅是培养能力就足够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机和态度,即产生兴趣进而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我们已有的教学方法多着眼于如何激发兴趣,如何让学生写出好文章来,还没有关注到如何让写作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这里不是指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创作欲望,而是让学生感觉到写作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另一个层面的探讨即写作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已有的资料显示,这方面的研究德国学者进行得比较早。他们认为:文章能反映出作者领悟世界的独特过程,体现个性和世界观;写作过程能够强化自我意识,从而具有促进个体发展的作用。这一领域的理论和实践部期待更深入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