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请让你的孩子远离《三字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15 08:21: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请让你的孩子远离《三字经》
作者:李升初


  众所周知,《三字经》是与《百家姓》《千字文》并列的传统私塾启蒙读物,也就是古代孩童入学的基础知识,在当今所谓“国学热”的潮流中,很多家长都喜欢让孩子背诵这些蒙学读物。这里,想先单独就《三字经》这本启蒙读读物谈些自己的看法—请让你的孩子远离《三字经》,因为无论从启蒙的实际效果,还是从其中的内容对当前及未来中国的转型来看,它都不仅仅是值得怀疑,而是应该毫不犹豫地抛弃。
  就作为启蒙读物的实际社会效果来说,《三字经》并无任何好的说服力。《三字经》成文年代有两说,一说于南宋年间,明末清初学者屈大均考证是南宋末年,而宁波大学教授张如安2009年的结论则是南宋中期;一说于明代,由清代诗人邵晋涵的诗中推出。无论哪种真实,都能证明一点:《三字经》成文最早也就是南宋中期。留恋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分子大都喜欢宋朝理想中的宽松和自由,而宋以后则进入一个低谷。固然其中原因无法归于《三字经》启蒙作用的缺乏,但至少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现实:《三字经》成为蒙学读物后的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走下坡路了。可见,至少《三字经》并没有多少神奇的启蒙效果。
  接下来,我们可以从《三字经》的具体内容来做一个相对详细的分析,以现代科学及中国现代化的角度来看看其对于孩子的启蒙到底可能会产生何种作用。
  从章太炎等修的《三字经》来看,其中主要包括六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主要谈儿童教育的意义;第二部分,从“为人子,方孝时”到“首孝悌,次见闻”,主要讲儿童要孝顺父母尊重兄长,这比知识重要;第三部分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主要讲传统生活需备的一些常识;第四部分从“凡训蒙,需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主要讲儿童致学的顺序和一些重要的典籍;第五部分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主要是缩略的一部中国编年史;第六部分从“口而诵,心而维”到“戒之哉,宜勉力”主要强调学习态度的重要。
  第一部分84个字讲了孩童启蒙的重要以及其中父母师长的责任和义务,毫无疑问,里面有很多可取之处,如为了孩子有个好的教育环境“孟母三迁”,一直给很多中国家长以启示。但是,从这第一部分开始,已经可以见到“为学以求官致仕”为唯一人生追求的苗头了。这部分最大的问题可能就在于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对于人本性的争论虽然有,但“性善论”基本已经站不住脚了,人性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存在,而且现代科技早就证明基因的强大作用,基督教文明则强调人是带着罪恶出生的。让孩子从小背诵这些在他们人生中会逐渐被证伪
  的语句最后很大可能会让他们产生相反行为,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老讲“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句话本身就代表着“人性本善”的现实破产,这不能不说会某种程度上提高以诚信为基石的“陌生人社会”建立的难度。
  第二部分讲长幼有序胜于见闻,强调孝的重要性,这点从伦理上说看似并非无可取之处,但问题也恰恰处在这里,从现在以及未来中国的转型来看,这些话语里面反映的是“秩序和顺民”思维,而所举东汉人黄香9岁为其父亲暖被窝来体现“孝”的思想,更是极度要不得,9岁孩子正是天性活泼的顽童时期,教育他们给父亲暖被窝本身可能并不符合人性,这种孝最终导致孩子个性停止生长,深陷在“感父母养育之恩”的情感绑架之中,形成病态人格。
  第三部分讲在传统社会生活的常识,这部分除了谈中国的气候地理四季变化等,也谈到传统社会的社会阶层,这里面也反映出作者和时代的特质,对于当前一样是弊大于利。如“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这种“士农工商”的排序依旧强调“当官是最好的人生”这样的理念,也根本无法概括当前及未来社会越来越复杂的分工状况,也与“职业无贵贱”的现代理念相违背。
  第四部分主要讲了为学不断进阶的过程,从识字开始,读说文,最终“经子通,读诸史。”,目的是“考世系,知始终。”,最终通过读史,来汲取历代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这方面由于对儒家经典本身的无知,不对这条路径是否符合儒生们的职业生涯规律做任何评价,估计大致也是不会有大的差池的。这部分问题有两个:其一,这部分把为学之路紧紧也是仅仅局限在读儒家经书史书上,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传统中国两千年知识精英就是权力精英,做官是收益最大也是最体面最有文化的职业,这是最大的国情和民族情;其二,也是比较可笑可悲的是,从蒙学就开始强调的“读史以镜鉴”的结果却是“死循环”,却是“无法镜鉴”,这不知算是个悖论还是说蒙学的效果并没有想像中的理想,否则,任凭中华大地人才济济却无人能够有突破性的理论产生,无法打破朝代兴亡盛衰的周期律。
  第五部分是一部中国的极简通史,主要是讲三皇五帝以来朝代的名称更替,谈到读史的目的依旧是“通古今,若亲目”,值得思考的还是,越强调,越做不到,也无法做到。
  第六部分谈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强调勤奋和专一,这方面的内容估计不会随时间而消逝其价值。但不得不说的是,这些勤奋和专一依旧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如读书的最终目的是“上致君,下泽民”,是“扬名声,显父母。”这与现代社会中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格格不入,更不可能适应未来中国“人人都是国家的主人”的要求,只凸显了传统社会读书做官为人生价值唯一选择/家庭家族利益是总体要求的特征。若通读背诵之,对于一个的一生,不夸张地说,算是小时候思想里
  注入了一针毒剂。
  基于以上的简单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社会的蒙学读物,处处体现出当时的社会特点,它让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就烙下“读书做官忠君爱民”的人生理想烙印。这种烙印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无疑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且最后也是注定要打碎的枷锁。接下来尝试进一步梳理论证它已不适合现在的中国社会,更无法应对中国未来转型的挑战,而且更可能是阻碍。
  分析个中原因,需从中国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及对人的要求做一个对比。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特征是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入仕是读书人一生的梦想,这本读物就是应对彼时彼景来说的;中国传统社会强调秩序,强调家族集体,这种秩序的核心精神是“顺从”,这对于无论一个家庭还是家庭的扩大—国家来说都易于管理;中国传统社会等级较为明显,抑商是一大特色。相对来说,现代社会强调个人的解放和首创精神,大家族早已解体,商业文明是主要特点,国家是为个人服务的工具,这些特色中国传统社会不只不具备,很多方面都是在现代社会的反面。
  展开来说,至少包括一下几点:
  其一,《三字经》通篇最显著的特点是“人生的意义在于读书做官”,会严重误导和扭曲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于当前中国来说,官僚主义一直都是整个社会的大敌,脑子里装着要读书当官的孩子本身不只是可怕的,这样的民族也是毫无希望的民族。对于当前的孩子来说,多具备一些基本常识远比《三字经》好的多,从小教育从商从学要比做官好的多,哪怕昨个堂堂正正自食其力的普通人,都比所谓读书做官的伪“精英教育”强上百倍。
  其二,《三字经》虽有为学的进阶路线图、为学的重要性及为学目的的介绍,但这些知识对孩子来说,百害而无一利!读书的范围狭窄,是早已被现实生活淘汰百年的祖先遗产,祖先是用来尊重敬仰的,但不是用来套在头上顶礼膜拜的,祖先的存在在于让后代过的更加幸福美好,而不是处处显示他们的存在,相信如果他们知道这样对待他们,他们也必然会觉得羞耻的。读书的目的是扬名声显父母,而不是为了实现自身价值,为真个社会做出应有之贡献,无法凸显个体价值,这样的“为学”其实也不能称之为“学”,这跟真理无关,跟科学无关,只是为了个人和家庭的名利。
  其三,《三字经》像其他儒家经书一样,强调读史,强调从历史中获得经验及教训,很多人到现在都认为这是颠簸不破的真理。可中国自秦以来的历史已经在反复证明这种观点的荒谬,每代中国人都在从祖先那里想寻找当前社会的答案,但效果就是“中国无历史”,结果是“东方专制主义”或“亚细亚生产方式”,一
  代代中国人如睁眼瞎一样在重复,可悲的是现在的中国人还在重复!读史读了两千多年,也没见读出点现代文明的烟火来。作为一个现在的孩子,应该了解自己的祖先,这种了解不能仅仅只是对祖先改朝换代的死记忆,能说出个朝代更替,而应该学会在整个世界历史中看自己的祖先,观察自己祖先和西人祖先有何相同有何不同,思考祖先为何贫穷落后,如何才能根治这种病症,这才是孩子读史时候该抱着的“问题导向”,也才是读史的应有之义,而不是从自己民族历史中寻找治理当前社会的经验教训,那就成了蒙着眼睛拉磨的驴。
  其四,《三字经》虽然也告诉了孩子一些常识,但那仅限于传统社会。它没有告诉孩子们公民权利是什么,民主是什么,自由是什么,国家是什么,国家与个人的关系是什么等等内容,这些内容无论对于当前中国还是未来中国都是极度重要的,这是种子,是可以从小埋在孩子头脑中不断长大的未来新中国的种子。《三字经》里非但没有这些种子,有的还是妨碍这些种子生长的毒害孩子心灵的毒素。
  因此,如果你想你的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如果你想你的孩子有可能挖掘出他的潜力,实现他的人生价值,成为一个独特的他/她自己;如果你想你的孩子能够为整个民族的转型做个有用的人;如果你想你的孩子不被读书做官的思想扭曲,请,让他/她远离《三字经》。
王财贵式读经可以休矣!
作者:王羲烈

  深圳有座山,山虽不高,却烟云缭绕,大大有名,所谓“有仙则灵”嘛。什么“仙”?这山上盘踞着大大小小几十家私塾,多恭行王财贵式的读经教育,数位“堂主”“山长”之类,据传还是“季谦先生”的入室弟子,不然也是“私淑”其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类私塾,非补习性质,而是完全不入现行学校,全日制寄宿,终日读经。且按照多位堂主说法,最好一读十年,从三岁到十三岁。有人问,如此不学语文数学,将来怎么办?堂主鄙夷道:“体制内学校所教,尽是垃圾!孩子读经到十三岁,自然就会。”这类私塾,收费奇贵,一年少则5、6万,动辄十几万,且还有逐年递涨之势。
  “仙山”私塾教什么?曰:中西经典。有四书五经老庄,还有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仲夏夜之梦》等。终日念念不休。几年下来,许多小孩也能背过不少。按说,装了这么多高大上的猛料,应该记忆超群、思辨清晰、出口成章了吧?但接触了许多读经班的家长与学生才发现——现实令人绝望。未入学堂前,孩子天真可爱,灵光四射;几年私塾下来,反应迟钝,萎靡不振。偶尔回家,家长教点知识,前记后忘;做点习题,茫然不知所措,仿佛丧失了思考力;跟他讨论点什么,前言不搭后语,逻辑混乱,词汇贫乏。遇到生字,不会查字典,因为没学过拼音;给二十块钱,到街上便利店买点东西,根本花不明白,因为没学过数学,连基本的四则混合运算也没掌握啊。与在普通学校的同龄人比,许多读经几年的孩子,除了呆若木鸡似的善良听话相,心智仿佛未曾发育,精神状态如老年人似的颓唐。身上既看不见童年的灵气,也看不见少年的活泼,更没有正在成长中的蓬勃朝气;少年的躯壳里,似乎装着一具已经枯槁的灵魂,一盏熄灭的灯。
  多年的私塾教育,成果如此。有家长挺不住了,眼看再下去就是废人一个,连融入社会都困难,这才要回归正常的学校。谁曾想,以逃避“应试教育”始,又以回归“应试教育”终。然而受伤的总是孩子。该从几年级学起呢?许多家长绝望地发现,只能从一年级开始,重新来过,然而难,非常之难。面对反应迟钝、记忆力似乎受损的小孩,学会一个个字母都变成巨大的障碍。沉淀在小学课本里的常识,过了相应年龄阶段,有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真是令人扼腕叹息!以前我们总难体会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四书五经滚瓜烂熟,又一手好书法,怎么会沦落到行窃乞食,被人打断双腿,最后弄个活活饿死的下场。此外还有《儒林外史》里面各类奇葩、疯人、书呆子、两脚书橱。“百无一用是书生”,假如没亲眼看到过,总觉得不像真的。不总说“知识就是力量”吗?学知识总不会错吧?何况是经典!可见了这孩子,你才有了真实的感觉,五·四时蔡元培胡适鲁迅他们反对儿童读经,反得实在有理!
  “仙山”私塾,何以至此?原来他们绝大多数,皆是惟恭惟谨亦步亦趋地奉行王财贵的理论。王财贵宣扬什么?读经!读经!读经!及早读经,老实读经,大量读经,快乐读经,反复读经,读熟读烂。数学是不用教的,德性是不可以教的。教育是很简单的,教育是非常轻松愉快的,培养人才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一百年来,中国教育都走错路了。全中国如果有一半人把《论语》读一百遍,中华民族就会焕然一新的。又有所谓“三十年计划”,十年诵经,诵中文经典20万字、外文10万字;十年解经,广泛涉猎人类一切学问;十年历练,遍访名师。
  师资呢?旧时私塾还讲究功名,起码是个秀才,最低也是个老童生,会吟诗作对,写几句之乎者也。鲁迅的三味书屋,也讲究对课练字,不时还作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王财贵却说会识字皆可为师。于是昨天还在杀猪刨木当江湖郎中,一身血污,一头木屑,一摊牛黄狗宝,今天摇身一变,就登坛讲道了;昨天还在餐馆里端盘子洗碗,跟客人打情骂俏,今天就鸟枪换炮,为人师表了;昨天还在摆地摊算命、看风水、摆象棋残局,打麻将输光家财,今天就金蝉脱壳,指点江山了。“仙山”上的堂主、山长,基本就是这种路数。在王财贵的指点下,当老师,原来可以是这般容易的。也难怪,多有私塾命名叫“某谦学堂”,这个“谦”字,就是表明惟王季谦先生马首是瞻的标识。
  本来,“道之所在,师之所在”,原不在乎出身。但你跟这些堂主们交流,你说培养人才,他马上叱道:人才算什么!我们培养的孩子都是要成圣成贤,成佛作祖!另一堂主问来人:读过《弟子规》吗?答曰没有。堂主大怒:不读《弟子规》的都是禽兽!有家长送孩子到某私塾,入门堂主便问生辰八字,看是否与自己相合。然后便介绍到某大师处重新改名,改个名要1000——3000元不等。一般私塾,读五经孔孟老庄也算正常,但有堂主觉得不过瘾,便教孩子念《黄帝内经》、佛经,甚至甲乙丙丁奇门遁甲的。堂主往往租一栋农民房,布置得五光十色,孔子像、金鱼缸、磨盘、水车、古琴、案几、铜鼎等应有尽有,像个假古董店。然后蓄一把大胡子,穿一身汉服或道袍,手摇鹅毛扇、拂尘或一百零八颗念珠,规行矩步,道貌岸然。
  教学方法呢?王财贵说大道至简,六个字:“小朋友,跟我念!”小朋友连读一个小时,疲劳了怎么办?王财贵说,大量读!小朋友想出去玩怎么办?王财贵说,大量读!小朋友每天读了又读,心生反感怎么办?王财贵说,大量读!读经过程中遇到一切障碍,都要靠读经本身来解决,问题全在读得太少,读多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这就是王财贵的理论。有人问:王教授,您这是在教死记硬背啊,除了填鸭,还是填鸭。王笑曰:我们不是填鸭,而是填牛!鸭子填多了会不舒服,牛填多了是为反刍。现在,我们填得还远远不够多。众人大笑,暗自佩服教授实在高明。堂主既是王财贵的脑残粉,手下老师亦变本加厉,除了强迫孩子一天念8小时外,别无他法。不听话的,便惩戒不给吃饭、关禁闭,在孔子像前罚跪。
  王财贵的黔驴之技,止于此矣。其迂腐、粗暴、弱智程度,恐怕连清朝三家村的学究也要瞋目结舌,叹为观止。王财贵式的读经,一言以蔽之:死读书,读书死。可是这样一套东西,居然风行一时,至今还有人信。生乎21世纪,却要用比18世纪还糟糕的办法来教小孩,美其名曰“儿童读经教育”,号称要培养人才,复兴中国文化。按王财贵的理论,不但不能培养人才,连蠢材都培养不了,制造的只能是一些彻底隔绝于现代社会的废物,不但与经典无关,甚至连普通生活都无法应对。王财贵至今还在鼓唇弄舌,兜售其歪理邪说,成就了一帮不学无术的江湖骗子,却毁灭了不知道多少孩子的青春与未来。
  经,要不要读?当然要读。国学,要不要学?当然要学。但我们今天的读经、学国学,不是王财贵式的迷信与愚蠢,“《论语》感化不了德国兵,《易经》也咒不翻潜水艇”,国学不是包治百病的药,鲁迅早曾如是说。一百多年来中国社会转型的艰难,岂是读几本什么书能解决的。但国学是一种思想资源,正如西学亦是一种思想资源。在立足民族文化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面对,创造性地运用拿来主义才是出路。有一天复兴成功的中国文化,绝不是汉朝的样子,也不是唐朝的样子,亦非美国的样子,亦非欧洲的样子,那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融汇了古今中外的新鲜模样,犹如青铜,它是铜、锡、铅的合金,但它既不是铜,也不是锡,更不是铅。
  经要读,国学要学,但是要涵养在现代文明的土壤里。关起门来复古,把经典当迷信,妄想倒退回18世纪,不但愚蠢,简直疯狂。“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沉迷于王财贵理论的堂主、山长们,该醒醒了!而对那些至今还被关在屋子里,一天8小时读经的孩子,我表示深深的同情。
  王财贵式的读经,可以休矣!
  救救孩子!
  7月27日
  作者 王羲烈
  资深国学教师,作家。教学风格,纵横博学,自由大气。著有《深中教育故事》、《寂寞英雄》等有关教育、文化方面的作品若干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8:03 , Processed in 0.068054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