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自身要有写作的经验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中 王栋生 2011年第10期《中学语文教学》P25-26 语文教师应当是优秀的表达者。 提出这个观点,可能未必会有多少教师认同,然而,学生会永远地记住一名教师的语言表达。多年前,曾有学生家长找我沟通,说有位任课老师说话没有礼貌,伤害了他的女儿。那名女生进入高一后,有两门课学得比较吃力,几次测验成绩仅在及格线上。老师当着班上同学的面对她说:“我看你是没什么指望了。”女孩回家大哭,家长对老师这样说话很不理解,认为这不是教师应有的职业修养,他们提出调班甚至有转学的考虑,因为“孩子的高中时代很重要,不能让孩子生活在这种教师的阴影下”。在与往届毕业生聚会时,我发现他们对老师的记忆,往往是其教学语言特征,而未必是学科知识教学。这就是说,我们的语言表达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和心灵,而且影响力会持续很久。因为学科因素,语文教师的表达更容易被学生关注,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那些富有智慧和激情的表达,是语文教师职业素养留给学生永久的记忆,这就是教育,正属于那种离开学校后“剩下的东西”。 同样,语文教师也当有不同一般的书面表达能力。 1985年,我曾就当时本校的教学情况作了个统计:教师如果教两个班的语文,每学年要批改的学生作文和随笔加起来在4500篇以上。如果一名教师每年批阅这么多作文,自己却不写作,甚至说“我不会写”,可能是不可思议的。 客观地说,有些语文教师并不善于表达,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即使在课堂上,他们的语言表达也无法吸引学生倾听。这中间少数人属于性格因素,而相当一部分则是因为表达能力差。要成为优秀的表达者,对他们来说,可能仍然需要长期的努力。表达能力差,有可能是在表达方面缺乏应有的追求,也有的是阅读积累有欠缺,他们读书不多,还没有找到自己满意的表达方式。这样的教师如果能“控制”课堂,不是靠出色的才智和有魅力的表达,而是靠掌握考试测验的威权。我在教学中,也遇到过一种学生,他们在初入学时就对教师的表达评头论足,百般挑剔。我对这样的学生作过了解,一般原因是他们在小学或初中遇到过优秀的教师,这些教师的表达能力让他们对语文课堂充满期待;如果他进入高中遇上的老师表达水平不佳,缺乏语言智慧,那么他就会想到未来两三年的语文课将会很乏味,甚至如受煎熬,所以他会表现出某种不满和焦虑。 另有一些教师虽然有不错的语言表达,但是在指导写作方面可能也缺少办法,因为他所理解的“表达”仅仅是口头表达。课堂上,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可是一说到写作教学,就为难了,在批改学生作文时,他甚至写不出一段像样的批语。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能说就能写”,这种说法不一定对。且不说旧时代靠口耳相传的说唱艺人,就是当下的一些艺术表演者,也有识字不多的,对付一般观众还凑合,让他当人民代表或是政协委员应对记者的提问,甚至“说”也“说不清”,有的甚至很难说出连贯的句子;而如果让他写文章,那更是让他受罪:或是思维混乱,或是辞不达意,不知所云。我们也常见到这样一些教师,上了一节不错的课,有点新意,也能与学生沟通,可是课后请他写一个几百字的小结,一个星期也写不好,勉强凑合交来,也难以卒读。 事实常常让我们难堪。如果语文教师的“不会写”,意思仅仅是“写不好”,那还不算严重;有相当一些教师的“不会写”不是客气,的确是没有写作能力。有一年职称评定,对申报高级教师职称者的一项考核,是给一篇获得省作文大赛一等奖第一名的学生作文写评语。好文章本当不难评,偏偏有位老教师还没动手就声明:“只给30分钟时间我不够。”——我就奇怪了:如果让他改一个班的作文要花多少时间呢?35分钟后强行收了他的考卷,—见解就不谈了:200多个字,读不通,还有三个别字。也就是说,这个申报人缺乏基本的文字表达能力。这个例子虽然极端,却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教育界。这样的教师(后来有人怀疑他不是一线教师),如果学校仅仅同意他来混个职称多领些工资,也就算了;如果真的如申报材料中所述,是多年来一直坚守课堂的,那他这些年误掉了多少学生,又给教师队伍带来了多大的耻辱啊! 所以,不能再为语文教师的“不会写”找理由了。很多教师对职称评审需要提交论文很反感,认为这给了一些无心教学、不认真备课上课的人投机取巧的机会。的确,有部分教师不认真对待教学工作(课上得不好),却热衷于在刊物上发论文,靠笔下生花,走旁门左道获取利益或骗取荣誉。评审制度有问题需要改进,但作为国家授予认定的高级、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需要有一定的研究问题的能力,以及用文字表达研究成果的基本能力与经验,是顺理成章的。退一步说,要求语文教师具备起码的、高于学生的写作能力,难道是一件很难的事么?有老师申辩,教育发达国家的中小学教师并没有撰写论文的要求,中国却有,不合理。——中小学教师除了教学工作,是不是必须要从事学科教学研究,这个问题可以商量;但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并没有专业职称,这一点也应当考虑(况且这些国家、地区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水平普遍高于我们,可能也是事实)。既然“高级教师”相当于“副教授”,要求提交专业论文或研究成果,也不应当算是很过分的要求。 多年来,我们不敢正视而又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现实:大部分教师(包括语文教师)没有写作能力。十多年前,有位语文教师出身的督学在省级研讨会上发言,公开批评“90%的语文教师不会写”。会后交流时我质疑他提出的百分比,他愤然地说:“其实我想说95%的语文教师不会写,没好意思,留点面子。”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情况也许有所改观,但大批教师视写作为难事,给写作教学造成难题,也给语文教师带来难堪。一位语文教师一二十年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这还能说是因为“工作忙”吗?一些教师评上“特级教师”后就再也没发表过文章,这正常么?(当然还有评上特级教师后就不上课的。) 语文教师本应把写作当做自己的专业素养。在一次座谈会上,我说到教师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式时,原本听得很认真的几位高中教师忽然情绪激动异口同声地说“我们不会写”。我问:“你们为什么不说‘我不会写’,而要说‘我们不会写’?”“那你们批改学生的作文为什么那么苛刻,给个80分就像‘恩科’一样?”—当然,承认“不会写”比装作“很会写并能教你写”要诚实,但我们毕竟是专业工作者啊。学校里有些非语文学科的教师倒是很能写,这充分证明:写作是一种基本能力。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但需要具备这样的能力,还必须具备教授指导学生写作的能力。 有同行说,学校里的语文教师写个几百字的“年度教学工作小结”也感到头痛,也要借别人的“参考”,或是从网上下载。我听了很难想象:万一他的学生知道这些后,能否尊重他这个语文教师,这固然是他个人的事,但他教的那两个班学生的写作状况会是什么样,可能就不再仅仅是个人荣辱问题了。 于是会有这种现象:教师或者苦劝,或者高压,要学生重视写作,而学生却不买账。学生会认为这个语文老师的表达不如其他科的老师,语文学科的地位在他心目中下降了;语文老师批了他三年的作文,却没有留下一段令他不能忘怀的文字;老师写的寥寥十几句话的评语,全是冷冰冰的没有生命力的套话……请问:他会认为写作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么?教师缺乏写作能力,不但影响了教学效果,阻碍了自己的专业发展,也贻害了学生。 教师缺乏写作的经验,就不大可能了解学生的写作过程,也就不大可能对学生的写作作有效指导。我在教学中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非常重视教师的写作示范,教师在写作上比学生高明一些,学生就有了可以提高的“台阶”;教师的写作经历丰富,在和学生的交流中,他的经验和教训就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和思维的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