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基于儿童立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1-9 03:48: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基于儿童立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孝昌县教学研究室   鲁璐

2022年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努力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因此,教师一定要用好统编教材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做到以文化人,以史育人,更好的落实道德与法治课的育人功能。

一、教育目的:以提升儿童文化素养为定位

统编教材编写组的章乐教授认为,从儿童立场出发,我们就是要尊重儿童,尊重他们的发展阶段。因此,小学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致力于提升儿童的文化素养,重视传统文化对于儿童生活的整体性影响。

从这个教育目的出发,提升儿童文化素养,在教学时,我们就可以从这两方面来做:

第一,重视传统文化与儿童当下生活的联系。

因为只有在儿童可感可知的具体生活中渗透传统文化,才能真正地拉近传统文化与儿童生活的距离,并对儿童的整个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达到提升儿童文化素养的目的。

教学时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如我县关王小学付文静老师执教《父母多爱我》一课时,在导入新课首先创设情境,播放孩子们喜欢的“大耳朵图图”动画片段,然后提出问题:图图妈妈忙碌的一天里都为图图做了哪些事情呢?那我们的爸爸妈妈每天又为我们做了哪些事?他们又是怎样在爱着我们呢?一下就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让他们有话可说;随后教师又播放父母陪伴孩子成长的时光影集,随机暂停画面,引导学生回顾和父母在一起的幸福时光,进一步感受父母默默的陪伴和默默的爱。

再如教学二下《传统游戏我会玩》一课时,教师可以制作一个教学资源包,设计一个儿童熟悉且喜闻乐见的视频,视频中至少有四或五个传统的民间小游戏,如踢毽子、扔沙包、捏泥人、放风筝等,虽然现在的学生不会玩这些游戏,但这更有利于激发其好奇心,其次,融入古典轻音乐、人物对话、场景声音等元素,调动学生的眼、耳、脑并用,实现多感官学习,再次,视频中要加入学生非常熟悉的事物,如操场、教学楼等景物,拉近学生与场景画面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随即教师提问:“绘本中的儿童们在玩什么游戏?”“大家会捏泥人、做风筝吗?”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不仅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儿童生活的距离,更有利于推进整个教学过程。

第二,重视传统文化中内在精神的教育。

教学时不是仅仅停留在某个节日、某些风俗等浅层次的了解层面上,更要引导学生体会节日、风俗背后的精神内涵。如四下《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第一课时“风俗就在我身边”时,当学生们说出伴随自己成长的风俗(如出生报喜、剃胎头、抓周、生日要吃蛋糕和长寿面等),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热闹的说风俗、话风俗的环节,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我们身边的这么多风俗寄托了长辈们哪些美好祝愿?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体会到了这些与我们成长有关的风俗都寄托了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愿,他们希望我们能健康、平安、快乐地成长!这样的教学就拉近了中华传统文化与儿童的距离,提升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二、教学方法:从儿童感兴趣的事件或经验出发

这就要求我们在涉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相关主题教学时,

第一,努力拉近传统文化与儿童的距离,设身处地地站在儿童的立场上选择教育的内容和案例。

如我县清溪实验学校周若敏老师执教《诚实与说谎》时,为了真实呈现教材18页内容,教师把文字内容变成了学生自编自演的《小文养金鱼》视频。让学生边看边思考,小文家没养金鱼为什么说家里养了金鱼?设想一下后面会发生什么事?同学们会怎么看小文?小文的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后汇报,教师再适时点评小结,这样层层推进的教学设计,能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对小文的说谎行为进行深度思考。随后,教师出示教材第19页两个案例,引导学生判断两位同学各是因为什么原因没有说实话。你能帮他们摆脱困境吗? 你是否也因为某种原因而说过谎?说谎以后你的心情怎样?有什么不好的后果?你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再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况发生,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让学生知道诚实就是说实话,做实事,还关注了儿童说谎的心理原因,因为儿童说谎不全是品德问题,很多时候是因为胆怯、虚荣、好胜等心理因素造成的,帮助儿童克服了这些心理问题,才能促使儿童真正做到诚实。

再如,在进行“传统美德”专题中“尊老爱幼”内容的教学时,我们就可以从包含儿童因素的风俗切入,如“报喜”的风俗、“十二生肖”的风俗、给老人“过寿”的风俗等,在回忆、感知这些风俗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风俗背后所蕴含的长辈对于晚辈,或者晚辈对于长辈的美好祝愿。只有像这样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儿童才能够理解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传统文化教育才能真正获得实效。

第二,对接课堂教学和学生生活中富有童趣的传统文化活动。

一方面,教师可以努力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儿童感兴趣而且可以参与的,不存在安全隐患的活动和游戏。比如,春节中的剪窗花和写春联,元宵节中的做灯笼和猜字谜等以及制作风筝和放风筝活动,端午节中的拔河和制作香囊等;

另一方面,要积极建构传统文化可能蕴含的儿童因素的活动。比如,在中国,我们经常讲“民以食为天”,很多传统文化都与吃有关,而吃又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项活动,因此,与吃有关的活动就是一个可以建构的儿童因素。如在学习二年级上册第14课《家乡物产养育我》时,便可以组织学生把搜集到的家乡好吃的物产带到课堂上,开一个“博览会”,让学生在吃的过程中,感受家乡物产的丰富以及与自己生活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这样,通过活动的形式实现传统文化与儿童生活、经验和兴趣的有效对接,便能够大大提升传统文化教学的实效性。  

第三,家校联动,创建优秀文化环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于生活并指导生活,学校可利用文化墙展示传统美德的标语和书画,教室里也可浸润着传统文化的墨香,如名人名言、成语故事等处处给人以启迪和思考。还可以组织诸如一年级的开学礼、三年级的成长礼、六年级的毕业礼等,这些都是学生学礼仪、传承中华文化的很好形式。同时,通过家校联动,定期召开家长会,教师和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让家长时时处处通过自己的言行和良好的品性影响孩子,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做文明人,做文明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总之,在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如果还是仅仅站在成人的立场,没有充分发掘其中的儿童因素,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去教学,那么很可能会导致传统文化教育的低效,甚至是无效。因此,发掘儿童因素,基于儿童立场是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7 01:42 , Processed in 0.10238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