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学评论家白烨:至少三天看一本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2-15 23:21: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学评论家白烨:至少三天看一本书





白烨
著名文学批评家,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著有《文学观念的新变》、《文学新潮与文学新人》、《批评的风采》、《文学论争20年》等。
“还有一个‘中国文情报告’一个‘中国文坛纪实’要做,几十本书没看,这些年前都要做完”,采访白烨的时候,他说。
每到年底,都是白烨最忙的时候,各种研讨会,课题报告,文章,齐头并进,几乎不可能完成,“不吃完也要干完”,白烨说。而且,这种极度忙碌的生活,对于白烨来说,却只是日常的工作。
忙碌的批评家
开会,看书,写文章,这基本上就是白烨生活和工作的全部。和想象中的文学评论家的生活,完全不一样。
“事情多,活动多,作品多”,这是白烨对当前文学界的说法,“作协的,文化公司的,网站的,不同机构,不同层面,各种各样的作品,各种各样的活动,会赶会,作品压着作品,过去一年出一千部长篇就觉得很多了,现在一年四千部。有时候不赶不行,不看也不行,这个研讨会上,抽空看下个研讨会的书”。
批评家太忙,批评家太少。白烨说“就我而言,有每年年末的两个项目,会特别忙一点。但是大部分批评家穷于应付,这也确实是真实的现象。有时候作家会不高兴,觉得批评家忽略了他,有一次我碰见一个作家,说他的作品出版,很久没有人写评论。其实没有人冷落她,传统的作家有时候还会有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想法,一部小说出版,很多批评家写文章。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出版半年没人写很正常,因为批评家都太忙了,不是故意冷落作家,事实上,很多时候,忙到都顾不上冷落谁了”。
有人曾问白烨,业余时间一般都干些什么,白烨说看书,问的人说看书不算业余活动,白烨想了想,说“那就没有了”。
和普通人不同,对于白烨这样的批评家来说,不仅是业余时间,就连节假日基本上也是没有意义的,即便是春节也是这样,“根本不可能出去玩,没有那么多的时间,都是在家看书。别人休息,到处去玩儿,我休息,就是不看书,就这也只能歇上两三天,然后又回过身来接着看。”
这样的生活,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一年年就这么走过来,也习惯了,很难改变了。”每年下来,至少要看一百多部作品,“至少三天一本,还不能浮光掠影地看,要做笔记,要分析好坏,要写文章”。
这是常态,碰上特殊的活动,比如评奖,看的更多,写的也更多,白烨说“今年我参加了两个文学奖评奖,书都是论箱子看的,一箱子好几十本,还得给出意见,焦头烂额”。
被批评的批评家
读别人的书,写批评文章,看起来批评家总是旁观者,其实不然,很多时候,批评家自身,也会成为别人批评的对象。
比如评奖,评奖的评委并非都是批评家,但批评家却不可缺少。所以当评奖被质疑的时候,批评家也不可能置身事外。白烨说“有人觉得评论、评奖的有效性、公信力不够,这确实存在。但同时,要把文学批评放在文学生活的结构中看,它不仅是批评家的问题,还是文学建设的问题”。
红包批评家也是人们对于批评家最多的非议之一,对此,白烨并不认同,他说“很多人说批评家是拿红包写评论,其实那都不能算红包,太少了,如果要算付出收益的话,根本不合算。另一方面来说,写一篇图书评论,首先要花很多的精力看书,做笔记,然后花更多的精力写评论,写一个长篇的评论,最后就挣几十块钱稿费,这样就正常吗?”
所以批评家其实没有专业的,大部分都是业余的,都有另外的职业谋生。因此,也就显得零散而孤单,白烨说“文学批评家都是散兵游勇,都在孤军奋战,社科院有几个,这个学校有几个,那个学校有几个,不成体系,也就很难形成一个有力的批评体系,更难维护批评家的权利。当然,也有一些非常松散的组织,但是基本上没有比较有效的作为。”
做了许多年的批评家,在文学批评领域,白烨毫无疑问是知名的批评家,以至于很多时候人们会忘记他的另外一个身份,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但是这无助于文学批评困境的改善,白烨说“我感觉,批评的环境和氛围,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缭乱,还没有上个世纪八十年的时候更适合批评家生长。那时候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是双轮驱动,现在都是重创作,轻批评。作协的主席团里面,没有一位批评家,这就是表现之一”。
评论家难以生长,不仅仅是收入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没有评论家们的平台,白烨说“其实全世界也少有专业的评论家,多是业余的,问题在于,评论家需要一个平台,比如《纽约时报》的书评,可以用数十年打造一个专业的、有权威性的批评平台,甚至批评家的意见会直接影响一本书的销量,但我们没有给批评家发挥的平台,不知道是没有人有耐心做,还是没有战略的眼光”。
不生产批评家
不再生长批评家的世界,原有的批评家们,不仅孤军奋战,而且要以少对多,白烨说“现在的批评家,也就三四代,但是创作者,却有六代。”
“批评的难处正在于此,以萎缩的群体面对日渐壮大的文坛,以滞后的观念面对变化的文学”,代际少,人数少,和创作严重的不对应。而且不仅是规模上的不对应,还有观念上的不对应,传统时代成长起来的批评家们,批评的方式也依旧延续着传统的形式,开研讨会,写文章,但面对如今的网络作品,移动互联网传播,这样的方式就显得特别的尴尬,在新兴的媒体上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力。“在面对年轻人的作品时,往往会显得捉襟见肘,比如网络文学、类型文学、青春文学等,我们很难看出它的好来,但它却在年轻人中间影响极大,传播很广”。
这样的尴尬还会延伸到文字之外,“比如说影视,现在有很多网络文学改编成影视作品,这些作品在文字状态时,文学批评就缺席,在改编之后,依旧缺席。并不是评论家们不愿意去评论,去研究,有时候确实有客观的因素。现在从事评论的大多是50后、60后,方式、观念都相对有了固定的模式,适当的适应时代变化可以,但是要说彻底的摇身一变,变成网络时代的批评家,这不可能。这些事情,需要新的文学批评家来做”。
但是很显然,新的文学批评家群落,并没有出现,更多时候,年轻人更愿意去创作,而不是去评论别人的创作。这是人生态度的变迁,也是现实困难所迫,白烨说“第一个问题,就是做文学批评基本上不可能养活自己,更不用说养家糊口,出版一本书会有一定的收入,但是写一本书的书评,收入和没有差不多,最多几十块钱。第二个问题,太辛苦,文学创作可以凭感觉去写,但是文学批评则不能,它需要一些必需的训练,比如一定的理论知识,文史知识,大量的阅读等等。”
批评的价值
如何培养批评家,白烨说“文学批评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我们有中文系,但是中文系最多培养研究者,研究者往往关注的是经典,是静态的研究,批评则不同,要关注当下最新的变化,是动态的。鲁院有针对文学批评的培训班,这样的培训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显然远远不够。当然,多元的时代,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多专业才能当批评者,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文学批评家,但至少有一个可以让批评家表达的机制才行”。
尽管对批评的环境失望,但白烨依旧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进入到文学批评的领域,他说“不要把文学批评看做是批评家的事情,它也是整个社会的事情,和每个普通人有关。因为它所针对的,其实不仅仅是个体的作品,不是去批评一部作品,而是寻找它背后的价值观。”
真正的批评家,关注的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这才是批评的真义所在,白烨说“批评家们用文学批评的方式,介入到社会中,介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不仅可以引导文学的创作,更重要的是告诉人们,什么样的价值是最值得坚守的”。
这是一个多元的时代,但多元并不意味着没有主张,没有坚持,网络文学中从“总裁爱上我”到“总理爱上我”的模式变化,岂非也正是这个社会对金钱、权力、成功的畸形崇拜所致。
白烨希望,更多对文学依旧抱有热爱的年轻人们,会关注文学批评。白烨自己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或许,所有曾经热爱文学最终又没有成为创作者的年轻人,也可以和他一样,把兴趣转移到文学批评中。
晨报记者 周怀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6:29 , Processed in 0.05741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