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汉 字 造 型 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4-5 09:19: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汉 字 造 型  美                                        杜一之
  首先,我们应该由衷的感谢中华民族的远古先民们为我们创造了规整正方并以一字一意为特征的汉民族文字。它除了规整方正的外形美之外,它的最大优点是以一字一意为特色,既简单明白又无拖泥带水之嫌,在汉文化的意思表达中起到了准确无误之奇效。
至于谁人造字,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历史上昌颉造字之说是不准确的。文字和语言都不可能由一个人而为之,它是人们在劳动生活中共同创造的集体智慧产物。昌颉只不过是那个时期的典型代表,对中华文字的记录、归纳、整理有着功不可抹的历史贡献。
中华文明发展到清代的康熙年间,归并整理出四万七千零五个字,完善了中华文字的系统工程,在中华文字发展史上留下了厚重一页。由此可见,中华文化语言之丰富,用意之广博。这本字典虽然其中百分之九十的字已不为今天所用,但对于后来的文化人用于捡审、校正字形、字音、字意起到了律绳严科的重要作用。
其它民族的文字则不同,它是用以极少的几个符号来反复拼凑以实现文字记载的特定含意。这种反拼凑文字的最大缺点是给后人造成了难解古意的尴尬局面。据说,古希腊,古埃及,古印度三大文明的历史考古工作,最令考古学家们头疼的就文字含意的破译。一个考古学家一年三百六十五日也难解出三、五个字来,因此而濒临消亡。英文中百余年前的某些拼写内容,今天的学子已不解其意了?而我们中华文明却没有这个困难。虽说甲骨文中有些难解的字,但已经破译了一千余字,只要解读出来就不会为它的含意犯愁。
中华文明不仅在中华大地发扬光大,还远扬海外,被世界众多民族接受和喜欢。西方有些国家还把汉语知识编入到他们的教科书,让子孙后代在启蒙初学之时就能够得到汉文化的熏陶。与世界其它三大文明相比,中华文明可算是得天独厚,青春永驻了。
另一位要感谢的就是始皇帝先生;“书同文,车同轨”的伟大贡献为中华文明的经久不衰奠定了坚实基础。余秋雨形象的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文字,相当于建立了一个覆盖神州大地的‘通码’,古代历史不再因无人解读而局部湮灭。” 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华夏文字的分类是很复杂的,但大体上都是以篆形为主,并始终保留着殷商雏形和西周基调,只是各地因封侯得国的长期割据而有所不同而已。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荆州古城外,考古工作者在发掘江陵望山的一座楚国贵族古墓时,发现了一柄寒光闪闪、刃薄锋利的宝剑。这柄被称为“天下第一剑”的青铜铸剑,实属越王钩践的自佩剑。这柄剑上清晰可见的八个鸟篆文字成为当时文字学家们讨论的热门话题。由于当时没有手机电脑,只能凭借书信的往来进行讨论,。
这场讨论是由著名考古学家方壮猷教授发起的,参加者有郭沫若、于省吾、容庚、夏鼐、陈梦家等一大批著名学者。后经故宫博物馆研究员唐兰作出判断:越王之名应为勾践。经过两个多月的书信交流、切磋研讨,学者们的意向最后趋于一致,公认剑上的八字铭文为:“越王勾践,自作用剑。”
随后引发的故事就更令人费解……。在以后的解疑过程中,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引发出来的竟是一段曲折而又漫长,多磨而又有趣的历史故事。最终确定此剑为楚国战利品的历史结论。
通过这件事,我们体会到了文字统一的重要性和秦始皇对中华文化的重大贡献。从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我们可以看出:真正整齐规正的文字形体有两次飞跃:一次是秦代李斯主撰的小篆体,二是宋代的那个姓秦的奸臣主撰的至今广为利用的宋体。现今利用最充分的印刷体,因其发明人在中国历史上名声太坏,令国人咬牙切齿的痛恨,故而不言秦体而说宋体。由此看来,一个文化人如果不以民族利益为己任,不具备基本的道德修养,诚心害国殃民的奸佞行为,最终结果只能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无德行人品者,即使他有再大的学术成果和知识成就也不会得到人民的认可。当过大于功时,过就成为主题,就会招致人们的唾骂和羞辱。这一点应该引起后来的文化人认真思考和警觉。
小篆体以圆笔修长,平衡对称的形象构成了人体自身的基本特征,又以圆润坚韧的线条勾勒出似方略圆的利落洁形。单个看象威武的战士,整体看又象出征的军容和分类的田园,从而构成国家的整体形象。
宋体则另有魅力,它虽然保留了修长的基本特征,但它却以更加方正而接近正方的形象和有棱有角的优势被利用的最为充分。它又为活字印刷术发明之后的规范字体形象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宋体单个看,似独立的家园或理想的庭院,整体看又如阅兵的方队或战争的阵容。虽然它不是书法艺术的理想结体,但它在字体造型上却给世人一种汉字方正的典型形象。给活字印刷,铅字造型乃至今日之电脑储存的整个印刷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华文化各种信息的传播与储存中也是最佳选择。
甲骨文:是汉字的早期雏形,保留着最深刻的原始象形美,为后来意象文字的出现起到了旁征博引的原始佐证功能。刀刻坚直,无意毛刺,针芒刻痕都会让我们体会出先民做记的艰辛和工具粗糙的困难。纤纤细瘦的线条更直接影响到后来的铁线篆,瘦金体和唐代以前的锋露芒锷之美的审美趋向。单独看如猛兽禽鹤,似梅兰竹菊,又似狩猎困兽,恰如纺纱织棉。不仅让我们认识了早期中华文字的象形美,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绘画始步的原始稚态,为书画同源的理论概述奠定了坚实基础。组合的字意和分散的独姿都会让我们感受到那种远古的情怀和永不泯灭的天趣童欢。
金籀文:青铜铸造业的发明,伴随着一个新时期的到来,它把人类社会的文明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武器和生产工具的改善,必然会带来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上层社会始终享有最时髦的科研成果和最优越的物质条件并影响着一个时代。同时,它又直影响着中国文字格局的进一步完善。我们从《大盂鼎》《散氏盘》《毛公鼎》《墙盘》等拓片中可以看出:一是论证了毛笔书写的原迹,二是字形变化的肥瘦飞跃。窜插不齐,挫落有致的章法和大小相间的结体都给人一种游离欲合的感觉。无论阴刻还是阳雕都让人闻到了古朴至香之美,并为后来的军机印符,将帅权印及皇权至上的特殊功能所利用。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书法家和篆刻家为之震撼和倾倒。紧密严谨的结体与疏朗有致的章法在整个书法历上可算是独竖一帜又风韵犹存。方圆兼施的笔法和笔断意连的气韵更显得聚而不乱,散面不疏。似星罗棋布,若沟壑起伏。这种字体是中国书法艺术中永无止境的迷恋与追求,更是学书人和印学家终身研究的必修课。
篆文:篆书中有大篆小篆之分,其实在金籀文中已经包含了大篆之书体。而大篆最具典型意义的是《石鼓文》。小篆的规整方正与大篆有原则上的区别。在“书同文”之前的文字世界里,灵活多变的大篆在书法上有很多的随意性和灵活性,因此而受到后来更多书家的喜欢。笔者第一次见到石鼓文字帖时,简直为它美伦的结体和造型惊叹不已!更不知道那是怎么写出来的?圆挺的笔力与剥损的线条至今也叹为观止!只可惜遗失了两个好鼓,更感慨那些没有文化知识的粗人竟拿去琢成椿米的臼窝和喂猪的槽盆!
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战乱的纷纭,朝代的更替,外族的强掠,君主的损毁,水火的不容,天灾人祸的种种不测所带来的许多不幸,让中华文明蒙上了太多的屈辱!然而,我们又是幸运的:爱国人士的世代辈出,有识之士的冒险倾情,崇公尚德的儒道礼教,喜文好书的审美良习又让我们的文明得以饱经风霜的传承下来。那些无名之士为中华文明所作出的贡献没有用文字记下他们的功绩,却在中华民族的后世子孙心中树起了永恒的丰碑,他们才是真正的名人大家,他们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脊梁。
石鼓文字体多取长方形,体势整肃,端庄凝重,笔力稳健,雕刻精美,诗书浑然,充满了古朴雄浑之美。从韩愈的“石鼓歌”到吴昌硕的“古人为宾我为主”,历代都有大家高手出现。因此,大篆书体是书法家和篆刻家们描摹取舍的母乳之地。
小篆前面略述过,这里就不再重复。
隶书: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在先秦以前就已有隶书出现了。八分老隶和汉隶是隶书的统称。隶书成熟于汉代,它是中国文字演进的一次重大变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它上承篆书,下启行楷,在中华文字的发展史上取得了重要历史地位。隶书结体扁平、工稳方整,笔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波三折,蚕头燕尾。轻重缓急等极具变化的书写风格,蕴藏着书写笔法变换的艺术之美。
对隶书的理解各有不同。笔者以为;隶书的成形并不是祖先们刻意欣赏和主观意识上追求这种扁平的形体美,而是受到历史条件工具材料的局限所至。古人在竹简上作书,当然力求多写,只得将字体尽量压扁增容,这样就在长期的实践中从不自觉到自觉的构成了这一独特书体,它的客观因素实在太多。不仅书体如此,字意容量也是同样。孔夫子时代的“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是今人完全可以理解的。试想,孔子时代的书籍全是成捆的竹片,车装的书籍。五车书折合今日几卷乎?孔子的《春秋》和司马迁的《史记》,用今天的白话文翻译出来,早已是原著的好几倍。而用今天的印刷术刊印就变成了随身携带的轻物了。上世纪初出现的白话文如果说是时代的需要,到不如说是文字印刷术进化之所然。
鉴于以上思考,笔者在研习隶书时,并不刻意追求蚕头燕尾和扁平造型的艺术效果,而是多用篆书笔法和小篆之意,融合隶书的基本笔法灵活书之,正好体现了从篆到隶的过渡风格。有人笑问“这是什么体,好像没见过?”咱无法解释,只好大言不惭的称其为“个体”,这正好用上了当今最时髦的语言,一笑。
笔者学隶之前,对隶书并不十分喜欢。上海的张森先生有一本小册子打动了我,这才引起对隶书的浓厚兴趣。虽然书法艺术有个人的某些偏爱喜好不同,但追求书法之美却是共同的。张森先生认为:“现在和今后一个时期是隶书的时代。”这种从篆到隶的过渡书体潜在着无穷魅力。现阶段学隶书的人的确不少,其变体隶书的风格也层出不穷。清代的邓石如,现代的王遐举,刘炳森都是在隶书上卓有成效的成功书家。
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字书体,代表着一个时期的人文风貌。《三国演义》电视剧的开篇处,编导们运用长江波涛的宽阔画面,滚动字幕,很是令人仰慕,它对我们的书法创作又何尚没有借鉴之处。然而遗憾的是像《赤壁》的刻石和荆州城门的题字却不请书家题写,而以达官们的行楷书取代,这就给一个地方的历史古迹留下了太多的笑话。这在下面详细讨论。
行书;是众多书体中最惹人喜爱的一种书体。它不仅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形式多变的灵活性,更富有流畅活泼、生动自然的风姿为世人接受。差不多每一个书家都是行书高手,都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可以说有多少书家就有多少行书体。因此,行书是中国书法艺术普及率最高,运用最广的书体。
行书中又包括书草和行楷两种。至于是先有草书还是先有楷书?笔者以为:从审美角度考虑,我们只得从它的发展高峰来进行讨论。不细考谁先谁后的复杂始末渊源。
号称行书第一的《兰亭序》是中国书法美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它几乎体现了书法美学的全部理念。这除了王羲之本人的勤奋天姿之外,与造纸术的出现密不可分。虽然我们见不到兰亭序原作,但冯承素的双钩本还是比较接近原作的。绝思巧构的结体,灵活多变的造型,平和娴熟的运笔,挫落有致的布局,乖巧甜熟的线条,妩媚婀娜的点画都能把我们带进一个神秘渊博的美幻世界。不仅唐太宗爱而共眠,民间习书之人又何尚不为之叹服。
这里着重强调一点:笔者最先临习《兰亭序》时是石刻拓本,就为这“永”字起笔的一点可是伤透了脑筋!无论怎么临也写不出这一点来,那段时间几乎书斋全是扔的一地习纸。直到后来买到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历代碑帖大观》一书才恍然大悟,原来笔法与刻法竟有天壤之别。这件事告诉我们:临习书法应尽量临习原作帖,切不要被碑石拓片所误导。当然,魏碑和历代碑石为我们打开书法艺术的大门必不可少,然临习时应分清刀意和笔意十分重要。
号称行书第二的《祭侄文稿》让我们看到的是满腔愤怒和随意的用笔,体现出书家的娴熟枝巧和率意的燥气。正像我们前面所说的那样,书法家的情感变化直接表现在书写过程当中。行书的美字名帖最多,也是我们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
楷书;《又名真书》它是我们规范书写行为,匡正字体结构,体现运笔质量的必修课。唐代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深研用笔技法,细究线条质量,一招一势,一点一画都创造出独特的书体范例,把楷书推到了书写极至。元代的赵孟頫更是承前启后,独辟蹊径地开创一代楷书典范。北魏时期的石碑,摹崖石刻更是创造出方笔坚挺的别样书风。这些都为后人学习书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研究书法技法提供了可靠的知识保证。除此之外,泰山石刻,洛阳碑林,西安碑林等一些古都老城保存的碑文和历史资料,是我们学习书法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流。
书法的审美自唐开始,出现了回笔藏锋,复笔画线,提笔出钩,使转收笔,强调线条质感的审美追求,对楷书真体的书写更加规范而科学。至今沿用的九成宫,回宫格,米字格习字学步的基本格律大都出自这一时期。如土欲出,力透纸背的重力要求更是强调了用笔的力度和线条的浑厚坚实。但各家审美追求不尽相同,都有自家长处,柳体的行笔波折,颜体的饱满圆润,点画的严谨始末,欧体的方正瘦劲都是我们终身学习的楷模。
宋代的苏、米、黄、蔡四大家在行楷书上也是造诣非凡,独具特色。中国的书法史可说是代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史,历朝历代都有大家名流的芳名美传。从存世的书画题跋,宫廷的奏折,散存各地的史料,西安,洛阳的碑园,馆阁的镌记,泰山的摹崖石刻等等,可算是浩如烟海,是中华文明中最宝贵的财富。尤其是行楷书代表着中国书法艺术之主流。
但也从另一方面警示我们;要有选择和有区别的选其精华,不要以为凡是古人的都好?切不可把那些账房先生的账本和衙吏们的粗糙浅薄之书奉为圭臬。
草书;草书有章草,今草之别,更有狂草之说。笔者虽然对草书研习很少,但草书之美学原理是书家必修之课。即使是很少作草书,然“龙、飞、凤、舞,福、寿、虎、啸”这些字无论你如何草怪也是人人皆识又个个喜欢的好作品。加上笔者又喜绘画,草书的用笔和用墨的起始润燥,枯沙饱和,圈点无禁的自由发挥都是国画中值得借鉴的精到之处。流畅的线条,潇洒的情怀更为一般人所不及。
章草带有隶书的很多笔法而起源较早,今草是于佑任先生在总结前人精华的基础上,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和规范从而成为今人之范体。而张旭、怀素之草书可就难解了,历史上有张癫怪素之说,其功绩在于它们把草书推到了极至,为后习者树立了一个里程碑形象。而真正为大家接受和民众喜欢又有实用价值的可能还是行草一类。张芝,苏轼,祝枝山,文征明属于这一类。他们通过书法形式抒发了个人的情感,更让我们体会到作者作书的一些心境。
草书中的连、省、变、代更具有艺术性和戏剧性,是部分书家认可的最高境界,对此笔者无可非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本身就是容许各种思想的宽松活跃,社会环境的公正文明和学术上的和谐争鸣,这些都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
民间有句俗语;“草字不合格,神仙不认得”?实际上,真正能够认得草书的人可是太少了。可能笔者太愚钝,对那些“高境界”的草书就好像在读佛梵之圈,拿上草书字典也是莫名的为难。而书法本身又是以表现文字内容为根本目的,离开了文字内容,纯粹的书法艺术恐怕不复存在。
至于还有另类书法艺术的种种说法,这里就不再讨论,只有等到未来的人们去研究,不过笔者还是加上一句:任何艺术时兴和流传是经过了历史的大浪淘沙才得以流传的,它不是个人主观愿望的产物,而是历史的筛选和民众选择的结果。至今为止,王羲之的名字家喻户晓,这是王羲之的书法成全了他,说得更准确一点是行书第一的《兰亭序》成全了他。那么,什么是最高境界也就无需争论了。
以上我们大致讨论了一下各种书体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最明显的环节是对比,没有比较,我们就无从找到每一书体的个性特色。而单一的个体字结构还需要在下面的讨论中继续进行。刘纲纪先生说得好:“如果说书法艺术的字形结构的方法有什么秘密的话,那么,对比照应就是它的秘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 13:48 , Processed in 0.12825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