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写作只为孩子提供快乐的历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4-19 22:20: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写作只为孩子提供快乐的历险                                                                     

斯坦和中国小朋友在一起。本报记者 张贵勇 摄

还记得《绿野仙踪》里的稻草人吗?还记得《金银岛》里的勇敢少年吉姆吗?这些留在几代人心中的经典形象,不仅让我们爱上了惊险和科幻类小说,还让我们拥有了非比寻常的体验,鼓励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用一颗快乐的心去编织七彩的童年
■本报记者 张贵勇
  不爱户外运动只爱在家编故事、自觉胆子很小却写了无数惊险小说、只凭记忆和想象寻找创作灵感、最喜欢的卡通形象是海绵宝宝……深受小读者喜爱的美国作家R.L.斯坦,作品给人一种冷飕飕的感觉,但生活中的他却是一个爱和孩子开玩笑、满脑子鬼点子的作家,一个视写少儿读物为毕生追求的不算老的“老头儿”。
   斯坦的“鸡皮疙瘩”系列丛书被译成32种文字,全球销量累计超过3.5亿册。更重要的是,他始终坚持写作就是要为孩子们提供快乐的历险,将幽默、悬念、惊险等元素嵌于字里行间,点燃了孩子的阅读热情,扩展了他们的想象空间。在近日举行的“书香首图,阅读接力”童心对话名家活动中,记者走近这位孩子眼中的大师,全面了解了他的写作经历和创作感悟。
                        因阅读走上儿童文学创作之路
  对于斯坦,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彭懿的印象是,同为以写惊险小说而闻名的作家,斯坦与斯蒂芬·金有一点不同,那就是,斯坦镜片后面的那双眼睛很明亮、很单纯,无邪得就像一个孩子,而斯蒂芬·金的眼睛浑浊得让你不寒而栗。换句话说,一个为了孩子写作,一个是为成年人写作。彭懿还打趣地表示,“或许这就是为什么上帝要选择斯坦来为孩子们写惊险小说的缘故吧”。
  现实中的斯坦的确很慈祥,是一个孩子的父亲,特别喜欢和小朋友在一起,或交流读书心得,或回忆儿时往事。他总是鼓励小朋友多阅读,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他们,阅读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让内心平静,还能了解世界,谋划未来,甚至成为和他一样热爱文学的作家。
  斯坦坦陈,当他还是一个小孩的时候,就狂啃图书馆里的书,几乎达到了爱书如命的地步,什么格林童话、希腊神话、挪威传说、民间故事等图书,只要被他找到,不读完就誓不罢休。他同样喜欢收音机和电视上的故事,尤其是那个《木偶奇遇记》,就是那个说谎后鼻子突然会变长的皮诺曹的故事。故事的情节他至今难忘。
  “小时候我最喜欢的事情就是一个人呆在房间里写东西”,斯坦说,9岁的时候,他在自家阁楼里发现了一台虽破旧但还能用的打字机,从此以“一指禅”的打字方式开始了“创作生涯”。因为担心小家伙长时间地在屋子里而闷出病来,他的妈妈很多次让他出去玩,甚至毫不留情地把他赶到外面,但这仍然不能改变他和打字机越来越亲密的接触。
  12岁那年,斯坦在一次作文比赛中获了奖。让他感到意外的是,他得到了一笔现金奖励。那件事让他十分自豪。对于他来说,那意味着自己的创作还不错。从此,成为职业作家的信念一直伴着他。
  在俄亥俄州立大学读书时,斯坦担任了学校一份幽默杂志的编辑,整整3年时间,他一心扑在文字编辑上,同时也继续着文学创作。毕业后,斯坦非常轻松地被一家儿童文学杂志社聘用。于是,全世界的小朋友有机会读到那套有点惊险却非常好玩的“鸡皮疙瘩”系列丛书。
                       创作惊险小说源于阅读兴趣
  之所以选择惊险小说作为创作题材,斯坦说,一方面源于他小时候非常喜欢读惊险故事。有一天,他在理发店发现两本很好看的连环画,书名叫《惊险地窟》和《魔界奇谭》,拿起来便爱不释手。为了一本不落地看完,斯坦每个星期六都去那家理发店理发。此举直接导致整个童年他的小脑袋上“寸草不生”。
  这种阅读惊险小说的习惯,斯坦一直保留着,至今他的房间里还放着许多雷·布拉德利的小说。除了看书之外,斯坦也沉迷于任何惊险类题材的作品,他喜欢收听电台的科幻节目和看惊险电影,他和哥哥几乎看遍了电影院放映的每一部惊险电影,以至于现在还能记起电影里的经典桥段,并“移花接木”到他的小说里。
  另一方面是因为天生胆小。那些来自真实生活的胆战心惊的感觉,在斯坦的脑海里总是挥之不去。例如,斯坦儿时最喜欢在户外绕着街道骑自行车,但每次绕到自家车库附近的时候,他总以为里面会突然蹦出一个张牙舞爪的怪物,一口吃掉自己。所以,每次骑车结束,他都是把车子往车库里一扔,然后飞快地跑回卧室。其实,读斯坦的小说,会发现很多故事环境总是在郊区,甚至经常在俄亥俄州哥伦布市的郊区,其中的原因就是,他在那里长大,那里有他挥之不去的童年记忆。
  尽管胆子很小,但内心里却喜欢惊险刺激的事情。对此,斯坦也有点奇怪:“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万圣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我总是想成为一个真正吓人的东西,如鬼魂、木乃伊什么的。”写作的时候,斯坦努力回想自己害怕什么,或者有什么东西曾让他受到惊吓,然后将这些感觉写进书里。据了解,为了营造诡异的气氛,斯坦还在书房里挂上了有点吓人的部落面具和骷髅。
  有时候,斯坦也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素材。一次,他的儿子马特过万圣节时,将一个绿巨人的面具戴在头上。令马特郁闷的是,由于面具是胶质的,粘在脸上怎么也拿不下来,挣扎了好一阵子,作为爸爸的斯坦就在那看热闹。等马特脱险了,斯坦眉开眼笑,又一个不错的故事诞生了。
                        要写就写孩子爱看的东西
  在谈及阅读感受时,很多孩子表示,他们刚开始读时,有点战战兢兢。等合上小书,会猛然发现原来自己恐惧的那些事物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可怕。于是,他们会重新去审视、分析直至嘲笑这些事物。这或许是斯坦每次问孩子们故事是否害怕却总得到“不够害怕”的原因。
  有人说,斯坦作品的美妙之处在于总是能够挖掘到孩子们内心潜在的恐惧,然后把它放大,重新呈现在孩子们面前,让他们近距离地逼视它、触摸它。实际上,斯坦不仅知道如何吸引孩子,而且会教孩子如何面对并战胜他们内心的恐惧。从中,孩子们的心智也在这惊心动魄的阅读中得到了磨炼。正如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金波所言,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需要一个磨砺过程,生活阅历中的挫折、情感体验中的悲喜、精神世界中的追求,都是不可缺少的历程。
  斯坦在创作“鸡皮疙瘩”系列丛书之前,就意识到“和成年人一样,儿童普遍喜欢历险、悬念、刺激和一定程度上的惊恐”,因此他选取了一条他认为最合适的路子去创作,即在悬念、惊险等元素中增加了幽默元素。对这种创作方式,作者斯坦本人是这样表述的:“让孩子们像坐‘过山车’一样,以异常的节奏来满足孩子们对惊险近乎生理需求的渴望,但同时知道有惊无险的过山车最终会安全着陆。”
  由于作品是写给孩子的,斯坦写作有一个原则或者一个底线,就是“绝不在自己的作品中涉及性、毒品、暴力、离婚以及虐待儿童等现实生活中龌龊和令人沮丧的题材”。而且,斯坦还有一个理论:只有快乐地写作,才能写出让人觉得快乐的东西。在斯坦看来,写就写让自己高兴的东西,为了高兴而写,而不必怀着特别崇高的使命,或者为了成为什么大师。斯坦说,他写过幼童填色书,甚至在泡泡糖卡上也有他的文字,文字在他眼里就是一个小玩具。他写了那么多荒诞离奇的东西,只因为他喜欢写,仅此而已。
  斯坦一周之中只有一天不写作。上午10点至下午两点半或3点,是他雷打不动的“修炼时间”。但他写作并非完全遵照时间,而是以页数为准。斯坦每天都会给自己下达一个任务量。在动笔之前,他会先想好书名,再拟提纲,开篇、章节内容和结尾都设计好。然后,就用已经“伤痕累累”的右手食指在打字机上敲敲打打,直到最终完稿。写作之外,斯坦经常到附近的公园遛狗,顺便构思下一个故事。据他说,小说《魔血》就是遛狗时突然“跳进”他的大脑的。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阅读习惯
  许多家长不太愿意让孩子看惊险小说,担心其中的情节吓到孩子。斯坦不这么看,他始终觉得,孩子很了解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会想方设法避免受到所谓的伤害。觉得孩子会受惊险小说负面影响的人,并没有意识到孩子是很聪明的。而因为担心孩子受影响,禁止他们看书,并不是好办法,只能说是一种惩罚。
  彭懿说,惊险小说或多或少表达了现代人潜意识中某种对日常生活崩溃的不安,而作为它的核心,潜藏在恐怖背景之下的“神秘”与“未知”,更是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小孩子实际上就是被这种好奇心吸引,走进小说的世界。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理由,就是有光必有影,有了恶才看出善,从本质上说,人是渴望善与光明的,通常被我们忽略或遗忘了的这种倾向,在惊险小说的阅读中都被如数找了回来。
  “我认为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去寻找自己的阅读方式。我提倡小朋友们多读书,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可以轻松自如地谈论的内容。”斯坦认为,阅读、阅读、阅读,尽可能多地读各种作家的书,甚至暂时不用理解它们。读大量的书后,你的脑海就有很多很好的语句,就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去描述事情,去描述这个世界的人们。对于一个想成为作家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尽可能多地读不同作家的书更重要。
  斯坦告诉记者,他的儿子马特小时候只喜欢看加菲猫的漫画书。每天晚上,他都乐此不疲地阅读,然后整个人笑翻。斯坦和妻子知道他很享受这个阅读的过程,因此从来不干涉他,也不强迫他去读一些其他的书。从阅读加菲猫开始,慢慢地马特开始阅读美国文学史上的所有经典著作。后来,马特考上了大学,竟然选择了文学专业,而这其实就是广泛阅读的结果。
  在采访中,斯坦一再强调,让孩子回归阅读是个世界性的大难题,但并非不可解决。解决之道首先是家长和老师要尊重孩子的阅读方式,给孩子阅读的自由,倾听孩子的声音,理解他们真正之所想。“给孩子他们自己想读的东西,他们想读什么就让他们读什么,一旦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他们自然会主动地去找书读书。不要把所谓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东西强加给孩子,他们自己会判断,家长和老师要对孩子有信心。”斯坦说。
  (“鸡皮疙瘩”系列丛书,[美]R.L.斯坦著,马爱农译,接力出版社出版)
《中国教育报》2009年5月28日第11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 11:23 , Processed in 0.13937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