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学生写作特性与写作教学改革(林富明)作者:启良春华
写作教学,是中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战略重镇”。在中考、高考语文卷中,写作是赋分最大的一道题,是考生升学路上务必攻克的一个“战术高地”。 然而,事实表明,写作又是中小学生最感“无助”、语文教师最感“无措”的部分。 人们往往用下述语词描述中小学生作文的毛病: l 内容:公共思想、伪圣化 l 形式:群性话语、模式化 l 矫情、滥情、煽情,“小文人”语篇 语文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努力,做了不少实践探索,提出了许多新主张:生活作文、情境作文、真实作文、诗意作文、个性化作文、“言语表现生命动力学”作文…… 然而,教学现实似乎并无多大改观。 于是,有专家宣称:“写作不是教会的,作文不可教。”也得到部分语文老师的认同、附和。 毛病出在哪里? 成因无疑是多方面的。毋庸讳言,语文教学是“首要责任者”。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继续努力。 以下粗浅看法,与大家交流。 一、对“写作”的认识 一个追问也许是必要的:“写作”是什么? 有种种定义和界说。语文课标的回答: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这一界说并非最佳: (1)在“语言”和“文字”对举时,语言是口头的,有声的;文字是书面的,有形的。这里的“语言”应删除。 (2)写了,就“表达”了,但“交流”还只实现一半——有写有读,才是完整的交流。 *写作是运用文字进行书面表达的方式。 (3)写作行为并不能“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对世界、自我的认识是“创造性表述”的内容。 *写作是创造性表述对于世界和自我认识的过程。 梳理: ◆写作是一种“方式”:是人类言语行为方式(“听说读写”)之一;是书面(不是口头)表达的方式;是凭借“文字”(不是有声语言或图画等)表达的方式。 ◆写作的基本功能是“表达”。 ◆写作也是一个“过程”:是运用文字“创造性表述”的言语行为过程;这一过程所表述的内容,是人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成果。 ◆写作的成果表现为具有一定形态的话语作品(文章/语篇)。 *写作,是运用文字来表达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成果,并创造话语作品的言语行为方式及过程。 这是关于写作的一般认识,普适性高,针对性弱,并没有揭示学生写作与其他人写作的区别。 事实上,写作有种种不同的样态,如:①生活的写作:写信,写日记,写请假条。②工作的写作:记者写新闻,秘书写公文。③创造的写作:作家的创作,文学爱好者的业余创作。④学习的写作:学生写作业、写作文。 整理如下表: 二、学生写作的特性 学生写作的成果,是按照教学要求完成的书面作业——作文。 作文,作动词是指学生“练习写作”的学习行为,作名词是指学生练习写作的成果。 学生的写作也是言语行为活动,一般的写作理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但是,学生的写作在本质上是一种“学习”活动,其目的是提高写作技能/能力,学会写作。写作的成果(作文)不是目的,只是其写作能力的实在反映(因而是评估学生写作能力水平的客观依据)。 学生写作的基本特征: ①在教学的规约下,“要我写”是绝对的,“我要写”只是相对的。不是因为“会写”而写,恰是因其“不会写”才要他写。 ②“学习”的属性,决定了学生写作必须按照具体的教学要求和限制(规定的题目、材料或范围,限定的形式、字数和时间)来练习表达技能。 ③语文课程的本质,决定了学生写作的核心任务是“学习如何表达”,而不是“学习表达什么”。作为学习活动的写作,“表达什么”是从属于教学目标(“如何表达”)的。“生活贫乏”“没有生活”是虚假问题。 ④学生写作的“创造性”,指的是他们创造了原先不曾有的话语作品,而不是指他们对于写作技艺的创造和贡献。鉴于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固然不排除“创新”的可能性,但其“创新”是相对的、偶得的、有限的,“摹仿”是绝对的、必然的、无限的(学无止境)。 三、写作教学的几个问题 1、正确定位“写作”的教学地位。 语文课标:“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有人改“综合体现”为“集中体现”、“最高体现”,误。“综合”是指涉及范围、覆盖面而言,“集中”“最高”是指程度、代表性而言。说“集中”“最高”,意在贬低、取消阅读的独立地位和特有价值。 基础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公民”。公民对于阅读能力的需求,大于、高于对写作能力的需求。培养和发展写作能力的难度,大于培养和发展阅读能力,在学习科目多、课时有限的情况下,12年的基础教育应首先确保学生的阅读能力基本过关,不可盲目批判什么“阅读本位”,不恰当地拔高写作教学要求。 2、明确学生写作的“基础性”和“实用性”。 固然,写作是人类的特有行为,是人的“生命存在形式”之一,其终极目标是“生命表现”,但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是“为发展”而学习写作,是为将来的生存与发展“奠基”。因此,应强调“基础性”,着力于基础写作,不能以“终极性目标”取代“阶段性目标”。 所谓基础写作,即着眼于“表达和交流”的实用写作,而非着眼于“创造审美对象”的文学创作。前者“基于交际”,后者“基于表现”。中小学的写作教学,应当以前者为主,“基于交际任务”的实用写作教学之路。 “基于交际”的写作,目的是传达对事物的认知,要求“忠实”。譬如新闻记者写报道,告诉别人事实、事件;科学家写论文,告诉大家新发现、新成果。“基于表现”的写作,目的在于展露心灵,要求“感人”。 基于交际 基于表现 ① 传播资讯信息——表达思想感情 ② 再现客观世界——表现主观世界 ③ 揭示事物本相——创造审美对象 忠实 感人 当然,交际与表现并不是对立的。“交际”也有“表现”的功能,“表现”也有“交际”的效果。但“性质”与“效果”不同。两类写作,从写作心理、写作行为、写作技巧,以及读者的选择、人们对它们的阅读期待以及社会效果来看,都是不一样的。同样,针对不同写作方式的写作教学,更有重大的区别,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等,都是不同的。 3、加强“基于交际任务”的写作教学。 从交际学的角度看,写作是以书面表达来解决特定交际问题的活动。 【例】1985年全国高考语文卷作文题: 澄溪中学附近有一家前进化工厂。工厂天天向外排放有毒的气体和废水。广大师生和附近居民长期处在被污染的环境中,身体健康受到损害,工作学习受到影响。几年来,学校多次向工厂提出意见,要求妥善解决污染问题。但厂方以生产任务繁重、技术力量薄弱和经费开支太大等为理由,一再拖延,至今未能解决。 试就上述问题,以“澄溪中学学生会”的名义,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信,反映情况,申述理由,呼吁尽快解决。 注意: 1.要求符合书信格式,最后署名一律写“澄溪中学学生会”,不得写个人的姓名,不得透露所在地区和学校,否则扣分。 2.可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适当补充有关材料。 3.不要少于500字。 给定文题:给《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 由此可见,作为书面交际活动的写作包含与文本相关的四个基本要素:交际背景、交际任务、表达者和接受者。 据此,写作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从六个方面着手指导: 写作目的(为何写) → 旨 → 任务意识 写作背景(何时写) → 境 → 条件意识 写作主体(何人写) → 情 → 人格意识 写作客体(写什么) → 物 → 题材意识 写作载体(怎样写) → 言 → 成品意识 写作受体(写给谁) → 人 → 读者意识 我国古代教育目标是培养“仕”的,写作及其教学的传统是“基于才具表现”的。现代的基础教育以培养“公民”为目标,写作教学的重心应是培养和提高“基于交际任务”的写作能力。 4、突出学生写作的“技能性”。 严格地说,“能力”不能直接培养,能力是知识和技能内化的结果。写作教学能培养、也应该培养的是“写作技能”。 ●要加强对写作技能的培养,必须区分写作教学要求与选拔性考试的要求。平时的写作教学要有计划性、渐进性、过程性,高考的写作考试是终端性的,所以,不可简单地照搬高考作文题样式作为平时写作训练的题型。 ●写作技能与文体样式有关,同一种表达方式在不同文体中有不同的运用。写作教学应当按文体进行。不能以“个性”“特长培养”为借口取消文体练习的应有要求,放纵所谓的“自由写作”。 ●写前、写后的指导都要重视。指导要精当。迎考复习时要重视“复做”,切实解决问题。应当改变王荣生所描述的教学现状: 中小学的“作文教学”,主要在两个阶段:一是在写之前,主要的工作是指导学生审题,或使学生进入写作的情景,或有构思的激发乃至“训练”。这一阶段主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对“怎么写”只有原则性的引导或要求。二是在写之后,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讲评,或展示好的作文,或做提升作文档次的修缮,有时是教师介绍批卷的感观,或解释本次作文打分的标准。这一阶段主要解决“写得怎么样”的问题,对学生是怎么写的,则很少顾及。中小学有“当堂作文”一说,但所谓“当堂作文”,只是给学生写作的时间罢了,具体的写作过程,教师通常很少顾及,更缺乏有效的指导。 因此,他的结论是——在我国中小学的语文课里,几乎没有写作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