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冉云飞:读经与宋代江西神童产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5-1 06:15: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冉云飞:读经与宋代江西神童产业



一个身不由己的神童,再神也会被这种身不自由所伤害。


  
冉按:我读了不少中国传统典籍,对其中有意思的部分自然欢迎,但对其中糟粕部分也极不客气地予以批评。比如孝道(我主张平之爱,反对所谓的等差之爱)、死读经等神神叨叨的国学,都相当的反感,以后会写系列文章来批评。下面就是一篇关于宋代江西神童产业比较详尽的文章,值得有兴趣者围观,并敬请反驳批评。
  一
  今天江西以鄱阳湖与上饶为核心的地区是古饶州、信州所在地,没有比来这里谈教育更意味深长的了。你们也许会惊讶,我为何如此说呢?今天来的朋友们都非常关心当代中国的教育与自己的孩子,我却要来演讲你们这个地方宋代神童的生产链,那是不是就与今天教育的弊端与病灶无关呢?不是的,今天有些人倡导的死读经,各种培训班以及沉疴难起的应试教育,如河北衡水中学、湖北黄岗中学等一样的应试集中营,你不能由此看到一点遥远宋代神童产业的影子么?
  汉代学者王充在其名著《论衡》里说:“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他的意思是说,只知道古代的情形而不知晓现代的情况,你就会陷入迂执愚昧的深渊,知道今天的知识而不知晓古代的知识,你就会盲目得没有历史洞穿力。太阳底下无新事,观察我们今天的教育,再返观古人所做的事,我们不妨看作是一种回证,也可视为祖先们对我们现在生活的某种预演。
  神童在中国是个历久弥新的话题,江西之盛产神童,不仅是古已有之的事,于今亦大有可观。诸位如不健忘,一定会记得三十多年前的1978年一个轰动整个中国的大新闻,那就是中国科技大学第一届少年班的招生。这许多的神童里最出名的就是一位叫宁铂的人,他就是你们江西赣州人。他与我同年,我在僻远的山乡里,听到老师述说他的事迹,简直视为天神。为什么会如此呢?科学在中国其实没有受到真正的重视,因为我们缺少理性、实证以及逻辑教育的传统。但中国人的思维很特别,把自己看重的东西都供起来,对科学的崇奉也就免不了走向科学至上主义,也就是美国学者郭颖颐所说的唯科学主义。不论是科学至上主义还是唯科学主义,最终多半会蹈入巨大的神秘主义深渊。与此同时,徐迟《哥德巴赫猜想》的走红,陈景润思考问题入迷撞电杆的故事,与科大少年班学生在科学学习上的热情和神奇,自然被许多人当成小说来演绎,点燃了许多人体内的神秘主义焰火。仿照海涅来说就是:播下了科学,收获的却是小说。
  宁铂的研究我不懂,他的生活细节我知道的不多,但我知道他作为神童的身不由己。一个身不由己的神童,再神也会被这种身不自由所伤害,因此看到1998年他在央视“实话实说”栏目上炮轰神童教育,就一点也不让我吃惊。这说明对身不由己所带来的伤害与挣扎,他开始愤怒,并终于2003年出家为僧。他三次考研不敢进教室,这是害怕失败,没有安全感,把他人的议论看得太重的必然结果,也是诸多人促使他成为神童的代价。我不想说他作为神童是否失败,但他选择自己所要的道路,只要不是被逼迫的,出家为僧也比在那里配合大家做所需要的神童形象要好。你若是看过电影《闪亮的风采》,读过印度作家妮基塔.拉尔万尼的《神童》,可能会同意我这个判断。
  事实上,与宁铂所带来的对神童事件之影响有一拚的,就是你们江西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所写的《伤仲永》。这篇文章入选中学课本,我们许多人都学习过,但也挡不住社会、学校、家长甚至包括学生自己对神童教育的变态热爱。非常悲催的是,人类能从教训里吸收的营养,实在是太有限了,这样的错误一犯再犯,到了专门爱上错误本身的地步。方仲永的天才固然被他父亲把他当作赚钱工具来使给害了,但这样短视的父母何时又曾少过呢?清代学者杜濬的《送黄童子序》里痛惜围棋神童黄童子,“为之父者,以贫故,不得已而鬻童子之技,夺其入学之时” ,已经很可悲。更可悲的是,其父还不知道,还以此作为向人炫耀的资本。最后如方仲永般“泯然众人矣”,便是必然的命运。
  二
  很多读过王安石《伤仲永》一文的人,只把方仲永这种“泯然众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事,视作是方仲永之父不智的个案来看。其实这是早就有的现象,而且土壤深厚,只不过到宋代愈演愈烈而已。汉代察举专设童子科,凡12至16岁能博通经典者,即入选孝廉试经而中者拜为童子郎。到唐代开始比较制度化,凡通一经包括《论语》、《孝经》等均可应试,每卷诵经文10题,全通者授官,通七题者予出身。如唐代理财专家刘晏八岁能文,皇帝命宰相面试,惊为“国瑞”,因之授太子正字。宋沿唐习,将年龄放宽到15岁以下,能诵经及诗赋均可应试,先州府报请,国子监验毕,礼部覆试,最后皇帝御试,间有诗赋,主是背诵经文。至于说授官、予出身或者是免解,那是临时决定的事。
  关注童天才儿童,本来没有什么错,但如何关注,怎么使其健康成长,却是大有讲究。发现儿童的内在特质,关注他的兴趣点,让他成为自己,而非成人的强制与逼迫,这是非常重要的。但这一点对颇受些全球化影响、个体之权利逐渐受到重视的今人,尚且不容易做到,况乎传统农业社会下,交流稀少,思想较为大一统的古人呢?有人说中国人没有终极意义上的宗教信仰,包括传宗接代在内的祖先崇拜,才是中国人的真正信仰。这信仰看上去似乎高大上,但像七宝楼台,你若拆下来,只不过如土委地,一地灰尘。祖先崇拜的实质是什么呢?在我看来真正的内核就是活命哲学。活命哲学走到极端就是机会主义与实用主义的混合双打,一切只要为了在生物意义上的竞争中生存下来的做法,基本视为天经地义。这样一看方仲永和黄童子,都被父母视作赚钱工具而被剥夺了正当的学业,最后像流星划过夜空,就一点也不会令人感到奇怪。
  中国古代除了当官受到现实的重视外,其它行当都受到抑制。换言之,其它行业只不过为当官者作配套性服务,从而分得一杯羹的。科举制度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读书人,也不是为了让你生产思想,而是为政府筛选进入各级官僚系统的人才。单纯的吟诗作赋作为生存套路是不足取的,因为古代没有这样的市场存在。只有当你是一个官员,若能写一手好诗文,那才会受到追捧。哪怕一再遭贬的大才子苏轼,他终究是朝廷的人,哪怕官职低微且不足道。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臣民的格局下,当王朝(政府)成为唯一买家的时候,你要么屈从,要么饿死。因为议题设置和游戏规则都是王朝(政府)制订的,何况它还有兵在,你只有遵守并尽量熟练运用。


2#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6:16:00 | 只看该作者
揠苗助长地擢拔人才的“窄门”,被唯一的买家——政府把守着,于是诸多想走捷径,迅速致富的家庭,自然把自己记忆力等天赋还不算坏的孩子,当作早熟的产品来兜售。这就像在没有返季菜以前,有的菜农为让一种菜卖得起价钱而打销售上的时间差一样,有的家长只不过是把自己的孩子提前透支罢了。若是对宋史稍有点了解的人,就必然会有疑问,方仲永的父亲为何不让其去参加童子举而博取功名,取得远期且多是永久性回报的做官资格,只是带着他在乡村里“巡游”讨点赏钱,而不务学业呢?一些人读书不细,搞忘了王安石明道间随父亲回家,在舅舅家看到十二三岁的方仲永的细节。这样推算下来,方仲永比王安石长一岁,据推算应生于1020年。  从王安石的文章中,我们发现方仲永的致命伤,是不能背诵经典,只能做诗,这可能是得不到州县学官推举的原因。没有基层举荐,不过五关斩六将,那皇帝的御试是得不着的。当然还存在另一种可能,那就是方仲永作为童子时童子举出现罢废的现象。从崔丽君《宋代江西教育研究》(南昌大学07硕士论文)附表C《宋代江西、福建童子举表》的中举时段来看,若此表所列是准确无遗漏的,那么中童子举比例很高,共47人次的江西、福建,在1012至1084年七十年间无一中童子举,是件令人纳闷的事。崔丽君所使用史料为《宋史》诸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会要辑稿》、《文献通考》,无疑具有权威性,但对后出的《江西通志》与各州府志县志,均无采纳,其准确度恐怕要打一点折扣。别的不说,单子是童子举,若查阅1988年广陵书局影印的线装民国版《德兴县志》中的“选举志”,就发现有董彦德、万湜、万淋、张蒙泉、张蒙正五人不载是表。据考宋代于史有载的第一次罢童子举应为1038年,此前是否已然多年没有举行,现在尚不清楚。总之,方仲永已经在错过童子举最高年限后五年亦即二十岁时,泯然众人矣。
  宋史研究者汪圣铎在《宋代的童子举》(《文史哲》2002年第6期)一文里,将宋代的童子举的起始与罢复、选拔程序与考试内容、录取和奖励办法、童子举的几种特例(如有女童等)等做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分析。据汪的研究宋代童子举起于984年的杨亿,接着是1005年又幸运地得到了晏殊,此后便没有什么可称道的人了。终宋一代,北宋授官与赐出身共48人,南宋为21例,所以汪圣铎认为两宋通过童子举入仕者约在百人上下。他把那些只是赐钱帛、得到免解、免解一次、永免文解者,视为是没有被正式录取的童子。南宋用免解一次、永免文解远多于北宋,这也是南宋童子举越来越滥的原因。
  若汪圣铎是对宋代全国童子举进行了勾勒,那么崔丽君的《宋代江西教育研究》里的附表C《宋代江西、福建童子举表》,无疑是对江西童子举截至目前比较清楚的研究。表中列了49人次童子举(实为47人次,有两次列重,同时把元丰七年1084年的三个童子举错为元祐七年1092年),从1001年至1173年江西童子举30人次,饶州共21人次,抚州4人次,庐陵2人次,吉州、临江军、南康军各一次。值得注意的是,1124至1173年共江西童子举共23次,其中饶州19人次,这说明江西童子举在南宋时期这五十年里近乎两年中一次,饶州尤其多到不可思议的地步。
  三
  为何饶州童子举多到不可思议的地步呢?在分析其间社会经济因素之前,让我们来看欧阳修的女婿、元丰时的主客郎中庞元英,对彼时朝制变化所做的“一手实录”——《元杂昌录》里的记载。“四月初五日,礼部试饶州童子朱天锡,年十一,念周易、尚书、毛诗、周礼、礼记、论语、孟子凡七经,各五道,背全,通无一字少误者。是日侍郎召本曹郎官赴坐,左右观者数百人,此童讽诵自若,略无慑惧。后数日,召至睿思殿,赐五经出身。昔晏元献公名贯抚州,近年何正臣名占临江,皆童子举。江南多奇伟,亦山川之秀使然耶?”(卷第五P59,中华书局1958年版)《宋史》神宗本纪亦载朱天锡事,可见其有童子举在制度起复上的意义。同年十月四日朱天赐的堂兄朱天申年十二、十月二十七日抚州黄居仁年十二,均因能背诵包括上述诸书在内的经典,赐五经出身(同上书P65—66)。
  庞元英虽然记录了三个童子举的人事,但他只在朱天锡这里花了一些闲笔。如“观者数百人,此童讽诵自若,略无慑惧”,充满现场感,并用钟灵毓秀来作结,他是否想起了王勃的“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藩之榻”?关于神童朱天锡最早的记载,就这样充满戏剧色彩。众所周知,轶闻趣事、娱乐八赴都是不长腿就能走,甚至能飞的。对此,当时的学者、文学家不乏记载,朱天锡所在地的官员浮梁令张景修,更是在其赴试之前写了一首《送朱天锡童子》的诗:
  黄金满籯富有余,一经教子金不如。
  君家有儿不肯娱,口诵七经随卷舒。
  渥洼从来产龙驹,鸑鷟乃是真凤雏。
  一朝过我父子俱,自称穷苦世为儒。
  雪窗夜映孙康书,春陇昼荷儿宽锄。
  翻然西入天子都,出门慷慨曳长裾。
  神童之科今有无,谈经射策皆壮夫。
  古来取士凡数涂,但愿一一令吹竽。
  甘罗相秦理不诬,世人看取掌中珠。
  折腰未便赋归欤,待君释褐还乡闾。
  这首诗的文采与技巧都说不上多么好,事实上凡是称颂人的东西,堪称卓越的极少,因为谀词是不能动人心扉的。如杨万里《送刘童子》、《送李童子西归》、王迈《和毗陵傅知录送其侄得隽广童科》、浦寿宬《送刘童子试艺天京》,均无甚可观处。不过上面这首诗里已经让我们看出朱天锡虽然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背功了得,故张景修对他中童子举充满了期待。因为朱天锡是他们推荐的,搞砸了自己脸上也无光,因此说“待君释褐还乡闾”,等着你高中授官返乡的好消息。
3#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6:16:35 | 只看该作者
 像朱天锡这样的神童中举都有演义性,是演义就如顾颉刚先生所说的历史有层累叠加的特点,只不过在演义这里是越传越神。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记张敏叔(景修)早年为其祖父幕客,好写诗。“元丰末,为饶州浮梁令,邑子朱天锡以神童应诏,景修作诗送之。天锡到阙,会忘取本州公据,为礼部所却,因击登闻鼓,院缴景修所送诗为证,神宗一见,大称赏之。翌日,以语宰相王禹玉,恨四方有遗才,即令召对。禹玉言不欲以一诗召人,恐长浮竞,不若俟其秩满赴部命之,遂止,令中书籍记姓名。比景修罢官任,神宗已升遐,亦云命矣。”(《石林诗话》P16,中华书局1991年版)这样的轶闻还有继续生长的能力,在同为江苏人的后学龚明之《中吴纪闻》卷三之“张敏叔”条里,亦有大致相同的表述。  张景修写了几千首诗,号《张祠部集》,但真正传下来的并不多,而且连他生卒年至今仍是一团谜。只有这样的轶闻记载,与许景衡的《横塘集》里有十八首诗关涉他。庞元英说朱天锡当着几百人的面背诵经书时,毫无惧色。参以叶梦得的记载,到阙忘公据,敢击鼓缴张景修送诗以为证,也算是很有点胆魄的孩子了。宋神宗见朱天锡不凡,想进一步召对他,给其更多的荣耀,被宰相王禹玉“恐长浮竞”一语制止。本来期望能有更多的赏赐,无奈朱天锡运气没有接着延续,不久宋神宗去世。
  即便如此,朱天锡的传奇,还是进一步引发了江西特别是饶州地区神童生产热潮,也可以藉此引发了我们对彼时神童产业链的思考。叶梦得作为紧邻江西的江苏人,在《避暑录话》里记载过江西两个有名的诗僧祖可、惠洪,甚至记载金兵侵宋以来,逃难的民众为了保全一家,让小儿不哭的方法,饶州逃难的路上都有这样的广告。“已酉冬,敌自江西犯饶、信,所在居民皆空城去,颠仆流离道上,而婴儿得此全活者甚多。乃知小术亦有足活人者,君子可不务其大乎?”(P165)但叶梦得对于饶信二州历史最有贡献的记载却是下面这一段:
  饶州自元丰末,朱天锡以神童得官,俚俗争慕之。小儿不问如何,粗能念书,自五六岁即以次教之五经。以竹篮坐之木杪,绝其视听。教者预为价,终一经偿钱若干。昼夜苦之。中间此科久废。政和后稍复,于是亦偶有中者。流俗因言饶州出神童,然儿非其质,苦以至于死者,盖多于中也。(《避暑录话》卷二P128)
  看了叶梦得这则重要记录后,让我马上想起张景修《送朱天锡童子》一诗。起首的“黄金满籯富有余,一经教子金不如”两句,道出了家长热心童子举的目的,就是把天才童子当作赚钱机器来使。士、农、工、商的价值排序,未必是这些阶层在实际生活的地位排序。比如商人再被看不起,不少人也比做农、工的,乃至比当士子的都有钱,有了钱可以购买那些无法用自己的地位取得的东西,除了那些被官方严肃规定,不能逾越的穿戴以及建筑等。商人被拥有话语权的官方与士子排斥,使得统治者以培植人才的科举考试,成了几乎是唯一被认可的购买方式。统治阶层作为唯一的买家,用科举考试作为议题与制度设置,使得所有的人才流向都往官方流动,所谓“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就是这个意思,社会控制与维稳的目的由此得以达成。
  俚俗对神童争慕之的原因,当然是因为神童在那时成了一种致富捷径。小孩能背诵经书,甚至会做诗文,固然会被家人视为骄傲,也会被时人腾播于口。但如果没有神童中举,马上就能做官的现实刺激,那么就不会形成俚俗争慕之的热潮。就像没有考试加分的刺激,如今奥赛等培训项目,就不会形成如此庞大的市场。投入与产出的可见收益,使得家长、教师、书院乃至官学,成了一条共同生产神童的产业链。这些产业链上推波助澜的,还有所在地官员,不然张景修所写《送朱童子》还可以作为证明朱天锡身份的证据,就不好理解。礼部及皇帝的好处是什么呢?礼部证明神童资质的一个考试机构,其所考核过的神童,最后被皇帝看中的越多,越证明其运转正常且有效率,为国家输送了人才。
  而皇帝呢,得人才实效的可能性倒不大——因为像杨亿、晏殊这样后来真正成才且有贡献的神童毕竟少见。四岁童子蔡伯希得官后,毫无作为,年八十还时常乞求政府照顾。正如俞文豹在《吹剑录外集》里说:“然以童科显者,百不二三;少聪慧长昏懵者,十常八九”(转引自汪圣铎《宋代的童子举》)——倒是得统治合法性和意识形态得以加固,就像考察神童刘晏时的宰相对皇帝所说的一样“国瑞”也。不要小看国瑞这种像征性的事情对统治合法性所带来的收益。由此看来,整个生产神童的利益链条已然形成。
  由于神童产业已经成形,参与生产者特别是将来收益最大最直接的父母期望甚殷,于是不问资质怎么样就延请老师来教孩子苦学,昼夜背诵。老师也不管孩子的资质,只要家长愿意折腾,愿意出钱,他也不管孩子资质如何,只管与家长一起“昼夜苦之”。所以张景修咏“君家有儿不肯娱,口诵七经随卷舒”,对于朱天锡这样的穷孩子,或许是事实。但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不是孩子不肯娱,而是家长不让娱。在被强迫学习的过程中,根本做不到“口诵七经随卷舒”,也得不到学习的真正快感。不然就不会需要“以竹篮坐之木杪,绝其视听,昼夜苦之”了。中国式的学习,充满很多变态,可是我们不少人至今把变态做法,当作励志故事来传播,如“头悬梁,锥刺股”、“萤囊映雪”、“学海无涯苦作舟”等,似乎要把书读好,就一定要与快乐绝缘。把孩子悬吊(或绑扎在)树梢上的竹篮子里,不让他看到听到那些诱惑他的人事,好让他专心学习,用功背经,你能想像到这么充满“创意“且“优雅”的折磨方式么?若每个村庄树梢上到处都是这种情形的话,停歇树梢的鸟儿会暗想,我的天啊,我们鸟类怎么“进化”成这个样子了呢?
  由于不管孩子资质如何,家长与老师都把孩子当作未来的神童来看待,这种看待带有很大的赌博性质,因为他们哪怕知道孩子并无神童资质,却经不住神童中举后巨大的利益收获,愿意来下赌注。既是赌注,必有输赢;既有输赢,必有投入如何减少风险的问题。全部七经教完才拿钱,老师感觉得太慢长太亏,即便物价不上涨,先拿到孩子能背七经后的收益进行投资与享受,也是很划算的事。但家长也不省油,他想我如果把教孩子背七经的钱预先全部支付给老师,那老师就没有教孩子的动力了,说不定我还要管老师你吃饭与住宿(或者年节时还得送礼),何况我还要预付这笔可以挪作其它投资的不小费用呢?家长与博弈下来,就成了叶梦得所记载的“教者预为价,终一经偿钱若干”,家长分期付款,教师终一经即得“偿钱若干”,于是在时间与效率上都非常有动力。不过真正的主角亦即孩子不得参与意见,只有被“昼夜苦之”的命运。
4#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6:17:09 | 只看该作者
学生由于年纪小,自己没有决定权,爱不爱学习,学习有没有快乐,都不能由自己来考虑。因为孩子只被当作被动的物品来看待,成为包括家长与老师在内神童产业链上最底层最受摆布的棋子。虽然真正成为神童中举后收益不菲,但成为废物乃至因此而致死的代价,却只有孩子自己付出最大,没有谁能够给你补偿。你成了废物,你的生活得自己过,还得帮父母养老;你死了,父母固然有所损失,但他们可以从头再生孩子,但对孩子来说,死亡使所有补偿变得毫无意义。朱天锡成神童做官,大约仿效者不少,因此童子举不久即废。1118年后恢复神童举,至叶梦得写《避暑录话》的1135年,查前述崔丽君表,饶州又中了五名。所以他说这是偶有中者,但“流俗因言饶州出神童,然儿非其质,苦以至于死者,盖多于中也”。饶州这样的神童“出产率”,在叶梦得看来都只是偶有中者,那么相邻地区苦至于死者,可能是不少的。  四
  来之前,南昌的朋友们接我到离阳明路、象山路、叠山路都不远的附近吃余干菜,想起明天要到谢枋得的家乡去演讲,有点令人兴奋。上饶弋阳南宋诗人谢枋得号叠山,是从南宋开始非常流行的蒙学读本《千家诗》的编者之一。这只是宋代江西文化繁盛的一个象征。有宋一代,江西所出状元共十一名,位列前矛。但更厉害的是,整个宋朝江西分别出了晏殊、欧阳修、王安石、洪适、周必大、江万里、文天祥这样的宰相及文人统治集团,在重地理与血缘的古代社会,这会使得江西人所受到的提携概率大大增加,夯实江西人互助的人脉与文脉土壤。从晏殊开始,江西文风之盛,令全国绝大部分地方望尘莫及。据夏汉宁等所著的《宋代江西文学家考录》,传世文学家1376人,排在浙江、福建之后,名列第三。
  刘锡涛《江西宋代人才地理研究》(《井岗山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一文,其所据材料为雍正、光绪《江西通志》,造就了如下用表格论证的方式。“宋代江西书院分布状况表”列出书院264家(夏汉宁等的研究说有278家),全国第一,而江西的前四位是饶州51家,洪州40家,吉州37家,信州30家。从“宋代江西籍人物著作分布状况表”来看,江西籍人物著作共计1786部,前四位分别是吉州325部,饶州306部,抚州276部,洪州213部。“《宋史》江西籍人物统计表”共列江西人240位,前四位分别是饶州45人,吉州42人,临江军25人,抚州与洪州各24人。“宋代江西进士分布状况表”,所列进士共5753人,前四位分别是饶州954位,吉州939位,抚州626人,洪州568人。从以上数据来看,饶州的文化实力在群雄并起的江西,算得上是领头羊,与它所盛产的神童数额,应该是匹配的。这说明浓厚的文化土壤与氛围,使得家长更加重视教育,从而造就了不少神童的出现。
  关于江西文化为何在宋代特盛,饶州本地学者洪迈在其《容斋四笔》中,先是引抚州学者吴孝宗《余干县学记》概论宋代江西的情况:“古者江南不能与中土等。宋受天命,然后七闽、二浙与江之西、东,冠带诗书,翕然大肆,人才之盛,遂甲于天下。”吴孝宗接着具体而微地分析了饶州的情形:“盖饶之为州,壤土肥而养生之物多,其民家富而户羡,蓄百金者不在富人之列,又当宽平无事之际,而天性好善。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其美如此。”今天江西有学者在评价夏汉宁等人著《宋代江西文学家考录》一书所取得的成果时说,“以鄱阳湖地域为核心、全面辐射的分布格局,并指出这种分布格局的形成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北民南迁有重要因果关系。交通便利,社会安定,农业、手工业发达,人口众多,学校、书院林立,科举发达成为江西文学在两宋崛起的重要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宋磊《“文章之士,特盛于江西”——宋代地域文化与人才分布的一个特色》,《北京日报》2012年5月28日)。我觉得用这段话来解释包括饶州在内的江西神童之多的外在原因,也是比较靠谱的。
  对于宋代江西特别饶州为何盛神童,除上述原因外,叶梦得在《避暑录话》里的分析值得我们拈出来特别申说。杨亿与晏殊是宋代神童中的特例,早岁颖异,亦是及长以后文才与政声并著的人。“元献十四岁,文公十一岁,真宗皆亲试以九经,不遗一字。此岂人力可至哉!神童不试文字,二公既警绝,乃复命试以诗赋。元献题目适其素尝习者,自陈请易之。文公初试,一赋立成,继又请,至五赋乃已,皆古所未闻也”(卷二P128)。按记载,杨亿与晏殊是真有才能,才能如此诚实而经得住考验。“观元献不以素所习题自隐,文公不以一赋适成自幸,童子如此,他日岂有不成大器者乎?”(卷四167)在叶梦得看来,杨、晏二人诚实无欺,的确有真材实料,观之一生而前后自洽,而其他不少参加童子举者却并非如此。
  熙宁四年(1071年)王安石改革科举考试,废除明经、诸科,罢诗赋、帖经、墨义,主张以策论取士,为的是从中找到通经术、明时务的人才。但这种代圣立言的方式,更多的时候是为了改变“异论纷然”,完成儒家经术义理统一思想的使命。接着王安石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的“三舍法”,由外而内至上舍,下等免解,中等免礼部试,上等予官,其实是学校教育(地方官学与太学均如此)成了选官制度的一部分,因此在绍圣中,曾一度因此法而废科举。故叶梦得说:“大观行三舍法,至政和初,小人规时好者谬言学校作成人材已能如三代,乃以童子能诵书者为小子有造,此殆近俳,而执事者乐闻之。凡有以闻,悉命之官,以成其说。故下俚庸俗之父兄幸于苟得,每苦其子弟以为市。此岂复更有人才哉!”(卷四 P167—168)
  叶梦得当然不能直接说皇帝有什么问题,只是说具体操办童子举的人有问题。三舍法本非选官制度的正途,既降低了标准,复以“作成人材已能如三代”为饰,得“人材”就比较容易了,因之以“小子能诵书者为小子有造”便泛滥起来。凡听说哪个童子能诵读点经书,就给他官当,以便那些操办者好自圆其说,学校作成人材之效已达三代。一般人家才不管你是不是选材很严,只要自家孩子能得官家的看中,便“幸于苟得”。正因这样,童子举的事变成父兄带着自家子弟到处兜售的行为,所以叶梦得认为这像倡优一样不足取。“宣和末,余在蔡与许,见江外以童子入贡者数辈,率一老书生挟二三人持状立庭下求试,以倡优经过而献艺者略等。初亦怪,抱之,使升堂坐定,问之,乃志在得公厨数十千为路费尔,为之怅然。后或因之有得官者,今莫之皆安在?理固然也。”(卷四P168)求试却是为要路费,这和耍猴要钱的把戏真没有太大的区别了,所以叶梦得说与献艺略等,并非诬妄之辞。这样滥得的官,于国家之治平、民众之福祉何益?
5#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6:17:51 | 只看该作者
 文天祥、刘辰翁的老师,江西庐陵人欧阳守道曾为自己本土能背诵经典的胡童子写《送胡童子序》,为其赴试壮行色。同时在《送刘童子序》里说:“吾庐陵每岁中童子选者常居四方十之二三,而能文者亦时有之,国家人才之盛,至于童子,颖拔相望,盖文盛极矣。二刘童子前年叔侄同以记诵中,而后皆以能文,其一尚在十岁之内,今又以文试。吾知试之必高选也”(见欧阳守道《巽斋文集》,转引自汪圣铎《宋代的童子举》)。其实欧阳守道先生去世不几年,南宋王朝就覆亡了。所谓的“国家人才之盛”是否事实,姑不论,即使真有人才之盛,也难挽一个偏安到末年、百孔千疮的衰弱王朝。好在宋代江西文化的繁盛,并没有随着一个王朝的覆亡而完全湮没,但那些轰动当时的神童们,却是大多不为世人所知了。  2014年11月26至28日于成都,28日修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4 10:45 , Processed in 0.14141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