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文性,工具性,不如专业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5-8 22:34: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文性,工具性,不如专业性

                        王晓春

如今的语文课,非常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所以人们就很自然地认为那些把学生感动得哭一阵笑一阵的课是真正的好课。你看,学生被感动成这样,显然是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到手了。

然而要取得这样的效果,大家都看电视剧,效果会更好,何必麻烦语文教师,又何必开语文课呢?既然语文是一门课程,它就应该和其他课程一样,主要任务是传授某种知识。难道语文是“课中贵族”,“特权学科”,可以超越学科教学的一般规律吗?

但我这样一说,马上就要挨骂了,大帽子就要扣过来了。“学生首先要学的是做人,你连这都不懂吗?人没有灵魂,要知识有什么用?”“你这是工具论!”

我就纳闷了。学校开这么多学科,难道学生的灵魂就归语文一门负责?你负得了这份责任吗?甭说一门课,就连整个的学校教育,都负不起这份责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起的作用,往往要大于学校,这难道不是事实吗?

严格地说,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没有办法教的,这些东西不是知识,无法传授,那些道德训诫,你让学生背下来也没有用处的。

但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可以施加影响的。情感和态度是可以感染的,价值观是可以讨论的。学校在这方面确实有教育的任务。但每个学科都有此项任务,此事并非由语文一门学科独揽。你语文老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难道数理化老师就不是吗?

可见,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育”的任务,而不是简单的“教学”任务。教育的任务主要靠潜移默化来完成,无法量化,很难评价,不像教学,可以定出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可以量化,容易检测。这个道理其实很好懂,谁都知道考试考不出人品德,同样道理,情感和态度也很难考出来。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我们今日的语文教学,是把“教育目标”和“教学目标”混为一谈了,我们竟然幻想用教学手段立竿见影地达到长期的教育目标,结果发现结果无法检测,没奈何,只好拿课堂气氛和学生的眼泪当考试成绩。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认定学生被感动了就是好语文课。

为什么语文课陷入这种混乱而其他学科就没有呢?道理很简单,因为我国的语文学科至今没有建立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

其他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不管你怎么让喊“人文精神”,反正我得讲XY,我该干什么干什么,你不能轻易说我“教书不育人”。语文就不行,因为我其实不清楚该干什么,所以“不育人”的帽子随时都可能落下来。为了表白自己,我只好竭力做“育人”之状,在公开课上拼命煽情。做语文老师,真的很狼狈!

而社会上的人们最爱攻击的,也恰恰是语文学科。有专业知识体系的学科,人们是不敢轻易攻击的,他怕说外行话。语文没有“围墙”,谁都可以冲进来或踱进来徜徉一番,然后扬长而去,留下语文教师兀自在那里发愣:这课可怎么教呀?都来指手画脚,我听谁的?做语文教师,真的很悲哀!

说到底,还是“文以载道”的思想在那里冒泡。“语文”作为一门学科,从来没有过独立的学科尊严。为什么没有人说“数理化以载道”?因为数理化有独立的知识体系,有学科尊严。其实数理化也并非没有“载道”。

可见,人文性,工具性,都不如专业性。

语文课有了专业性(有自己独立的知识体系),人文性、工具性这类伪问题,这类无谓争论,就会消失。你看其他学科,哪科都有人文性,哪科也自有工具性,人家就没有或少有二者之争。有了专业性,外行也就不敢轻易对语文课说三道四了,起码他得先学习学习再发言。

                           2009,5,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5:21 , Processed in 0.08163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