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校园环境的教育寓意性设计探究
作者:林 刚 来源:《教育研究》2013年3期
【内容提要】在中小学校园环境设计中,有意识地融入健康的情绪情感和积极的价值观,使得校园中的各种物质载体能够对学生产生心理感染与暗示作用,是校园环境设计教育寓意性的基本内涵。在教育寓意性校园环境的建设中,需要体现自然和谐性、童趣及身心协调、历史与文化认知、学校特色、社区或乡村文化等设计原则,综合地运用这些原则,就能够为学生创建具有潜移默化教育意义的校园。
【关 键 词】中小学校 校园环境 教育寓意
【作者简介】林刚,浙江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杭州 310012)
2006年,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指出:“重视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要把校园建成育人的特殊场所,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营造德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中小学校园建设无论是新建还是老校改造,都增加了投入的力度。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今天,注重学校建筑设施及校园景观建设中的教育寓意性,精心营造出良好的校园环境,使学生身心发展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当前中小学校园建设中应该关注的问题。
一、国内外中小学校园环境研究现状
国外校园环境设计与研究至今已取得许多成功经验并出版多部专著。如美国学者迈克尔·J·克罗斯比的《北美中小学建筑》[1]和布拉福德·珀金斯的《中小学建筑》[2],介绍了欧美学校的建筑新形式以及校园设计的多种发展趋势,并举例说明设计的教育功能的体现。通过大量的工程照片、图表、平面、立面和细部详图,从功能角度深入剖析了与学校建筑特定需要有关的结构、设备、交通和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并阐述了学校无论规模大小,其校园环境氛围的设计皆具有使学生、教师、管理人员以及周边社区居民充分感受舒适惬意的特点。日本设计师长泽悟和中村勉在《国外建筑设计详图图集10:教育设施》[3]中,选择了学校建筑中一些有助于设计师今后对学校建筑创作研究、并能提供继续拓展设计可能性的案例,站在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立场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希望以后的学校建筑成为新型的、更具有教育氛围的学习空间。
国内中小学校校园环境的建设经历了从创立到定型化、普遍化,再到新型校园陆续创建这样的发展过程。旧校舍在建筑形态上大多千篇一律,缺乏从学生身心发展角度进行的环境设计,也缺乏地方特色以及文化内涵。设计存在诸多问题,如校园景观不协调、建筑风格(颜色、造型)单一;小品、雕塑位置不突出,缺乏视觉上的影响力;校园绿化系统不完善;空间场所的布置缺乏人文精神的体现等。从理论研究角度来看,近十年来学校管理者、建筑及环境设计师对校园环境的建设进行了积极的研究与实践,出版了一些理论专著。例如张宗尧、李志民的《建筑设计指导丛书:中小学建筑设计》一书,从建筑设计角度较全面地论述了我同中小学建筑的设计原理、步骤与方法。其中包括普通中小学校校址选择与总平面设计,普通、专用教室设计,办公、辅助用房及交通体系设计,教学楼组合设计,新型学校建筑空间及造型设计等。[4]施慧的《来自校园的公共艺术报告》提出了校园公共艺术应当起到让使用者体会校园的草木园林、墙楼廊道,让使用者体察如何将这些场所成为自己与自然生命相望相遇的界面,让使用者体认在这些界面中如何发展成为公约性交流的有效方式。[5]赵中建、邵兴江在《学校建筑研究的理论问题与实践挑战》一文中也提出,作为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的学校建筑研究,在我国并未受到学界应有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照,从而导致本领域的理论研究缺乏应有的深度与广度,我国的学校建筑实践也正因此而遭遇前所未有的现实挑战,并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需求构成多方面的障碍。[6]总体上看,目前国内校园环境设计的研究重点大多集中于校园的功能设计,而从自然环境特征、学生心理因素及与环境互动、地域文化以及环境教育因素的角度来说,强调校园环境设计的教育寓意性研究较少,也未进行系统性的深入研究。
二、中小学校园环境设计的理念及其意义
本文研究的“校园环境”就是指由学校内的建筑、道路、绿化、主题雕塑、墙面文化、园艺小景形态、室内外环境色彩、视觉传达导示设计等构成的校园视觉环境的整体。“校园环境的教育寓意”则是指在校园环境的各种要素内所寄托或蕴含的教育意旨。换言之,中小学校园环境的教育寓意性是指依据一定的现代教育理念及其对学生身心发展所寄予的期望,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中重视环境整体设计对于学生可能产生的积极心理影响,同时在环境景观及设施建设中注入相应的积极向上的教育涵义,从而让校园环境中的各种物质载体在某种程度上能够通过间接的感染和影响激发学生的情绪情感,并向学生传递特定的健康价值观,让置身在校园中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浸润,从这样的校园环境中获得某种有益的启示,从而受到教育。
比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在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给自然生态带来了许多破坏性的后果。因此,如何从小教育学生懂得保护生态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让学生从小体验健康生态对于自己的生活与成长所带来的快乐,就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西方国家一些学校的校园环境设计中注重生态环境营造的案例,将注重生态的价值观物化为特定的校园环境,能够给我们提供有益的启迪。例如2007年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将设计荣誉奖(ASLA General Design Honor Award, 2007)颁给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Mount Tabor中学Rain花园校园环境设计。该项目的设计理念融合艺术、教育与生态功能等概念,将校园内一个原本未合理利用的停车场改造成了极具创意效果的Rain花园。该设计将学校变成了一个颇受欢迎的生态“绿色空间”,并且以细致入微的教育理念潜移默化地注入学生的情感之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们对自然的关注与热爱,巧妙而合理地体现了校园环境的教育意义。
国外对幼儿早期教育的研究认为,环境是物理性质与人类特征的综合,对创造成人和儿童工作和游戏的空间发挥作用。因此可以理解为,教育环境是一个客观功能性与人文社会性相结合的综合体,该综合体必须是符合儿童学习活动所涉及的多方面需要的空间载体。进一步说,校园环境不仅要注重在自然、建筑设施方面的物质使用功能性,同时也要在实用性基础之上注重校园内各种物质设施所蕴含的精神功能,需要实现物质设施的使用功能与其所包含的人文教育意义的完美统一。因此,体现文化教育寓意性的中小学校园环境设计,是一个涵盖自然、文化、科学与艺术的系统性的工程,是表现环境与人的和谐关系的一个复杂、科学的研究与实践的过程。西方一些国家很早就在学校教育环境的设计中注意到这一点,校园环境的设计较多地体现出自然和谐性、形式内容(色彩)童趣性、民族地域文化的符号元素性、未来元素的新颖性等,使得校园在视觉感受和文化熏陶等多个角度有助于儿童当下的成长和预期成长。美国洛杉矶的“南区彩虹小学”的校园环境设计就是以注重童趣和社区文化和谐结合而变得知名,喜爱这所学校的人都习惯地将之称为“彩虹学校”。再如澳大利亚LAVA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的未来教室,也颇具特色。这项设计中每个教室面积大小不一,在60~180 m[2]之间。设计的实用性重点在于通过可移动设施的空间设计以达到解决偏远社区需求及抵御自然灾害的目的。这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意义上校园环境的概念,多方位拓宽了空间的功能。其中犹如飞碟(UFO)外形的外在几何设计形态彰显了设计理念中的未来元素,这使得科学与艺术得到了完美结合。该校园环境设计极富思考,不囿陈规而且充满想象力,让孩子们身在其中时能够萌生起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求知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