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阎真:中国知识分子的世俗化愈演愈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5-11 06:16: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阎真:中国知识分子的世俗化愈演愈烈
2015年05月10日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高远
阎真:《活着之上》大概是3年前动手写的,当时《沧浪之水》已经发表13年了,《沧浪之水》写的也是知识分子现实生活中的关联、选择。阎真:《沧浪之水》和《活着之上》思想上肯定有一定联系,它们都是讲知识分子,都是讲知识分子的价值选择。


阎真,1957年生,湖南长沙人。现为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长篇小说《沧浪之水》、《因为女人》等。
时隔8年之后,阎真带着他的第四部小说《活着之上》重回大众视野。与前几部所不同,写作《活着之上》的阎真,既是一个客观观察者,又因为自己高教老师的身份而成为被观察对象之一。高考阅卷,教授串通改卷小组,试图为孩子增加分数;年轻女教师为了获取职称不惜将肚里孩子打掉……《活着之上》一书中有太多直击大学学术腐败与生活潜规则的细节。而阎真也表示,自己小说中虚构的很少,基本上都是真实的创作。“还是应该写个小说来表达这种状态,不敢说就有多大用,但至少可以提醒一下,这不是一种好的或者说满意的状态。”阎真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知识分子,除了活着,还有不少是“活着之上”应考虑的问题。
知识分子处在这么一种状态
南都:20年完成4部小说,节奏比较稳定,有人评价你这种状态,既没有冒进也没有枯竭。你自己怎样看待呢?
阎真:我自己本不是一个快节奏思维的人,同时写作要找个比较好的话题,需要一定话题的空间。我第一部小说1996年出版,到现在已经20年了。所以说大概是6、7年一部小说,大概是这样个节奏。
这个过程中,我写得还是比较谨慎,我有个基本的想法,就是作家是以质量来定位自己以及地位。写得很多,如果质量不高,那也没有意思,也没有读者。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我写作基本也是这样的方式,要写就认真写一部比较好的。
写作过程中,首先肯定要想一个好话题。因为话题一开始是比较朦胧的,我会围绕话题的大概思想去读些书、写一些笔记。在这样的过程中,慢慢形成比较稳定的想法,不敢说是思想,但有一个比较稳固的想法。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设置一些情节、故事,大概是这样一个过程,所以这个节奏就比较慢点。
南都:《活着之上》怎样开始写作计划的?
阎真:《活着之上》大概是3年前动手写的,当时《沧浪之水》已经发表13年了,《沧浪之水》写的也是知识分子现实生活中的关联、选择。
在这种选择中间,由于社会大环境及工作单位小环境等原因,不得不向命运、环境妥协。所以我还是抱着一种同情和理解主人公池大为的态度去写作的,这是我写《沧浪之水》时的想法。
后来,我发现中国知识分子的世俗化愈演愈烈。就是说,世俗化有不断加强的倾向。知识分子不是从责任、良知、人格等方面去选择自己的生活原则和态度。而是将自己的利益作为自己的行动原则。此外,某种程度上,他们也是放弃了自己知识分子的身份。
我觉得这种状态,当然首先也还是可以理解,这就是活着。他要打开更大的生存空间,例如职称、项目、发表文章等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这样的经济方式也是一种改造力很强的生产方式和意识形态,它也是一种价值系统,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现在的人,包括我自己在内,相信公平和公正,比相信潜规则要少了。一件事情发生了,公平公正不能达到目的,总是觉得要通过潜规则,如请客、送礼这些东西,才能达到目的。
但是如果大家都屈服于这种力量,只要在不犯法的前提下获得自己的利益,如果知识分子全部是这种状态,那么整个知识分子群体就崩溃了。现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这样的状态。毕竟知识分子是读书人,你不来坚守谁来坚守呢?你不来承担社会正面价值的传播,那谁来传播呢?我觉得他们还是一种价值的制定者和传播者。
所以我觉得还是应写小说来表达这种状态。不敢说这个小说就有多大的用处,但是我至少可以提醒一下,知识分子现在是这样的一种状态,这不是一种好的状态。
一个人、特别是一个知识分子的价值和意义的边界,不应该只是现世的功利。功利当然也是很重要的,这点我并不否认。但是在个人的功利之外,它还有价值和意义。
南都:其实《活着之上》写作也蛮特别,你既是作者、观察者一方,也是被观察的其中一员。写这样的题材是否有一些掣肘?
阎真:因为我还在这个圈子里生活,所以说我还是以一种比较平和的写作方式去写作,而并不是很激烈的如揭露腐败什么的。
有人把《活着之上》定义为揭露黑幕、腐败的小说,其实并不是这样,我写那些东西很平和。我觉得那些不好的事情还是在人可以理解的范围内,重点是想写出这个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的生存、心理状态。
比如别人给我打了招呼,我是个领导,那我就稍微照顾下,给这个学生一个班干部、评点奖学金。也许别人读到这些事情觉得不是什么大事,但这确实影响了公平正义。其实周围的学生都是知道的,这个学生是有领导罩着。这些学生看到也不会做声,第一怕得罪领导、第二怕得罪这个学生,但是他们心里就失去了对公平、正义的信仰。
书中记叙了许多看似是很小的事情,但它们的确可以动摇学生对公平正义的这样一种信念。这些小事情人们已经司空见惯,没有反思了,就觉得这么回事,很正常的。但实际上这是很不正常的,它的腐蚀性很大。所以有时候是老师们“培养”学生相信潜规则而不相信这种公平正义。
其实作为老师来说,行为一定要很谨慎,学生也都很聪明。你做了,以为他们看不到?
这个社会,道德标准已经被降得太低
南都:书中记录了一个细节,一位教授为了给儿子考大学增加分数,串通整个改卷小组改分。不少人读完并不相信。但听说这个故事是有原型的?
阎真:我的小说中虚构的很少,基本上都是真实的创作。这个例子具体就不好谈了,但是这类事情肯定是有的,我也参加过很多年高考阅卷。这个故事背后不是一两个人,而是有很多人都在帮这个教授做这个事。
我所谓的零距离写作,即生活中的细节,这些事情都是我自己经历或听朋友说的。有时候可能是一句话而已,但是我可以把他想象为一个事件、一个章节、一个空间。
南都:小说主人公聂志远的太太怀了宝宝,为了工作评职称,把孩子打掉,这样的事情也是真的?
阎真:对,这也是真的,是我朋友的女儿。就是怀孕了,结果单位要编制考评,她为了争取这个机会,然后就把孩子打掉。她痛哭一场,然后去参加考试。结果还没有考上,因为一年只有两个名额。
这也说明,生活中年轻人所承受的压力是很大的,就为了搞一个编制。感觉在现实生活中,这样一个编制就和女孩的生命线一样重要了。当时在车上,朋友讲到几句,我就记下来了。当然,他的女儿现在也已经怀孕生小孩了。
这些事情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或者亲身经历。我的一个研究生,从一个普通中学调到重点中学工作。刚调过去,就有很多人来求她,想把孩子搞进这所中学。他们研究生一次聚会,她没买单,说,下次聚会我来买单,你们别小看我,我现在调到重点中学去了,下次我请你们吃香喝辣。
问题在于,她觉得这是非常正常的,她顺口说出来,甚至一点反思都没有。如果她还有羞耻感,那还好一些,但她就是那么自然地说出来,我觉得这个社会就有比较大的问题,道德标准已经被人们降得太低。
南都:《活着之上》里的两个人物孟天舒、聂志远相差是很大的,你是希望有一个对比?孟天舒算是反面的代表,你怎样评价他?
阎真:孟天舒在高校里面也算是一种正常的状态,他没有违规违纪,在不违规违纪的前提下,尽量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这在高校里,这样的情况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平常状态了。
你抓他的辫子还抓不到。通过开学术会议接触大人物,混个脸熟,有机会就发篇文章。所以现在的学术活动,我感觉就是,活动是主体,学术是来修饰的。
南都:有读者说,希望在这样一个制度下,主人公聂志远不仅仅是一个受害者的姿态,还应该是一个反抗者的姿态。但现在的小说人物设定中,聂志远仍处在一个暧昧与混沌的状态中。你怎么看待?
阎真:我真没这样考虑过。我还是把聂志远放到一种纠结的状态中,我没有把他设定为一个英雄。因为在生活中,我也没看到过这样的英雄,我的小说希望保持与生活的零距离。
当然我也看到过很清高的,反正有些事情我就不做,这些老师还是有的,正常途径争取利益,没有就算了,不去搞潜规则的操作。生活当中那种反抗英雄,我还没有看到,所以我就不捏造,也就不写了。即便我写出来,他就是个鹤立鸡群的状态,那没有普遍意义。没有普遍意义,就不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鸣,我还是想写一个有普遍意义的东西。
聂志远这样的状态是最具有普遍意义的,这样才有更大的思想、价值覆盖的力量。
南都:设想过聂志远会去逃避或远离吗?
阎真:(笑)现在在高校,一个老师的位子,是多么的艰难才能进去,他怎么可能会逃避,像陶渊明一样呢?我们都是普通人,陶渊明是文化英雄,这中间还是有差距的。
但也有个别的,觉得这一套我搞不惯,就不做了。比如我之前碰到一位青岛的女老师,从青岛海洋大学离职。她在学校里搞行政,不愿意做这些事情,就离职了。她觉得受不了这个体制的要求,爱好自由,而她喜欢写作,就在家里写作了。但是,还有个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她老公能赚钱,养着她。
如果这都没有的话,那你没办法,你离开了去喝西北风吗?所以说那些很自由的选择,不是每个人都有。为什么在我们社会中,钱有那么大的魅力呢?它的确可以给人带来很多东西,这也是一方面。
剥离时代背景来谈知识分子是不对的
南都:迄今为止,你的四个长篇小说写的都是知识分子的“困境”。有的人心中的知识分子,应该是五四一代,具有独立见解,敢为社会代言,甚至为真理献身。那么你心中的知识分子应该是怎样一幅图景?
阎真:“五四”时期确实是翻天覆地、改造世界的时代。改造世界是一个很崇高的目的。要实现这个目标,有时候甚至要付出生命,这是对社会的责任感。
但是,我们当下的时代是一个“天下太平”的时代,我们除了要把国家经济搞好外,没有那么崇高的目标。完全剥离时代背景,来谈知识分子是不对的。当下,知识分子太多,但反而对天下事情关注少了。或者说,他们有些人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有点颓废、精神上没有一个强大的支撑。这些我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这样的时代下,不愁温饱,也没有那么多热血沸腾的事情,所以这个时代知识分子更多关注自己。
但是,他们有时候没有底线了。几乎可以说,很多时候把底线都突破了,只要不犯法,没有突破法律底线就行。但是良知的底线就没有了。
南都:有人觉得《沧浪之水》、《活着之上》两部作品有些雷同。对此,你怎么回应?
阎真:《沧浪之水》和《活着之上》思想上肯定有一定联系,它们都是讲知识分子,都是讲知识分子的价值选择。但是中间有不同。
第一是背景的不同。一个写的是机关,一个写的是学校。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是,思想方向的不同。《沧浪之水》的思想方向就是沿着功利主义那样一条路走了,不沿着它走不行,没有生存空间了,这是一个基本的价值走向。
但《活着之上》写的是这个人虽然对这个问题很纠结,但还是坚守自己基本的东西、做人的底线。所以说,背景的不同,学校、机关可能是外在的,但思想走向的不同是最根本的。
当然,这个问题也给我一个提醒。如果下次写,我还是要注意与以前的小说拉开距离。
南都:有人认为,书中重点基本都是落在人品质的坏。但是这些问题的背后其实一定也存在着大环境的问题吧?

阎真:当然体制对人还是有改造作用,但我觉得环境不能成为一个永恒的理由。比如说屈原假如和小人同流合污,他也可以说是环境造成的。杜甫、李白、曹雪芹每个人都可以推给环境。但这些人没有,是真的把责任放在一切之上,将自己的一切都放开了。对世界、历史、国家,他们都可以付出一切。
这些文化英雄就是生活中的人,完全不虚假,都是代表。像这样的人很多,只是没有那么大的才华,在历史上没有留下那么大的名声。但是在每个时代都有很多,就是说这些人都是真实存在的,而他们所代表的这种价值也是真实存在的。
他们是文化英雄,一般人,包括我,都是做不到的。但我至少可以向往他们,知晓这样价值的存在,有那么高的价值在吸引着我,至少可以保证我本人做人是有底线的。别人做得那么好,我做不到,但是我也不至于做得那么差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11:06 , Processed in 0.12996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