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生写作特性与写作教学改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5-15 18:25: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生写作特性与写作教学改革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林富明
写作教学,是中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战略重镇”。在中考、高考语文卷中,写作是赋分最大的一道题,是考生升学路上务必攻克的一个“战术高地”。
然而,事实表明,写作又是中小学生最感“无助”、语文教师最感“无措”的部分。
人们往往用下述语词描述中小学生作文的毛病:
l         内容:公共思想、伪圣化
l         形式:群性话语、模式化
l         矫情、滥情、煽情,“小文人”语篇
语文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努力,做了不少实践探索,提出了许多新主张:生活作文、情境作文、真实作文、诗意作文、个性化作文、“言语表现生命动力学”作文……
然而,教学现实似乎并无多大改观。
于是,有专家宣称:“写作不是教会的,作文不可教。”也得到部分语文老师的认同、附和。
毛病出在哪里?
成因无疑是多方面的。毋庸讳言,语文教学是“首要责任者”。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继续努力。
以下粗浅看法,与大家交流。
一、对“写作”的认识
一个追问也许是必要的:“写作”是什么?
有种种定义和界说。语文课标的回答: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这一界说并非最佳:
(1)在“语言”和“文字”对举时,语言是口头的,有声的;文字是书面的,有形的。这里的“语言”应删除。
(2)写了,就“表达”了,但“交流”还只实现一半——有写有读,才是完整的交流。
*写作是运用文字进行书面表达的方式。
(3)写作行为并不能“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对世界、自我的认识是“创造性表述”的内容。
*写作是创造性表述对于世界和自我认识的过程。
梳理:
◆写作是一种“方式”:是人类言语行为方式(“听说读写”)之一;是书面(不是口头)表达的方式;是凭借“文字”(不是有声语言或图画等)表达的方式。
◆写作的基本功能是“表达”。
◆写作也是一个“过程”:是运用文字“创造性表述”的言语行为过程;这一过程所表述的内容,是人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成果。
◆写作的成果表现为具有一定形态的话语作品(文章/语篇)。
*写作,是运用文字来表达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成果,并创造话语作品的言语行为方式及过程。
这是关于写作的一般认识,普适性高,针对性弱,并没有揭示学生写作与其他人写作的区别。
事实上,写作有种种不同的样态,如:①生活的写作:写信,写日记,写请假条。②工作的写作:记者写新闻,秘书写公文。③创造的写作:作家的创作,文学爱好者的业余创作。④学习的写作:学生写作业、写作文。
整理如下表:
写作者
动机
性质
特征
成果
类型
任意人
满足
生活需要
生活
应需
应用文
混合型
职业
人群
解决
具体问题
工作
实用文
理智型
作家
创造
审美对象
创造
自由
文学
作品
情感型
学生
培养
写作能力
学习
奉命
书面
作业
摹仿型
二、学生写作的特性
学生写作的成果,是按照教学要求完成的书面作业——作文。
作文,作动词是指学生“练习写作”的学习行为,作名词是指学生练习写作的成果。
学生的写作也是言语行为活动,一般的写作理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但是,学生的写作在本质上是一种“学习”活动,其目的是提高写作技能/能力,学会写作。写作的成果(作文)不是目的,只是其写作能力的实在反映(因而是评估学生写作能力水平的客观依据)。
学生写作的基本特征:
①在教学的规约下,“要我写”是绝对的,“我要写”只是相对的。不是因为“会写”而写,恰是因其“不会写”才要他写。
②“学习”的属性,决定了学生写作必须按照具体的教学要求和限制(规定的题目、材料或范围,限定的形式、字数和时间)来练习表达技能。
③语文课程的本质,决定了学生写作的核心任务是“学习如何表达”,而不是“学习表达什么”。作为学习活动的写作,“表达什么”是从属于教学目标(“如何表达”)的。“生活贫乏”“没有生活”是虚假问题。
④学生写作的“创造性”,指的是他们创造了原先不曾有的话语作品,而不是指他们对于写作技艺的创造和贡献。鉴于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固然不排除“创新”的可能性,但其“创新”是相对的、偶得的、有限的,“摹仿”是绝对的、必然的、无限的(学无止境)。
三、写作教学的几个问题
1、正确定位“写作”的教学地位。
语文课标:“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有人改“综合体现”为“集中体现”、“最高体现”,误。“综合”是指涉及范围、覆盖面而言,“集中”“最高”是指程度、代表性而言。说“集中”“最高”,意在贬低、取消阅读的独立地位和特有价值。
基础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公民”。公民对于阅读能力的需求,大于、高于对写作能力的需求。培养和发展写作能力的难度,大于培养和发展阅读能力,在学习科目多、课时有限的情况下,12年的基础教育应首先确保学生的阅读能力基本过关,不可盲目批判什么“阅读本位”,不恰当地拔高写作教学要求。
2、明确学生写作的“基础性”和“实用性”。
固然,写作是人类的特有行为,是人的“生命存在形式”之一,其终极目标是“生命表现”,但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是“为发展”而学习写作,是为将来的生存与发展“奠基”。因此,应强调“基础性”,着力于基础写作,不能以“终极性目标”取代“阶段性目标”。
所谓基础写作,即着眼于“表达和交流”的实用写作,而非着眼于“创造审美对象”的文学创作。前者“基于交际”,后者“基于表现”。中小学的写作教学,应当以前者为主,“基于交际任务”的实用写作教学之路。
“基于交际”的写作,目的是传达对事物的认知,要求“忠实”。譬如新闻记者写报道,告诉别人事实、事件;科学家写论文,告诉大家新发现、新成果。“基于表现”的写作,目的在于展露心灵,要求“感人”。
基于交际         基于表现
①  传播资讯信息——表达思想感情
②  再现客观世界——表现主观世界
③  揭示事物本相——创造审美对象
忠实            感人
当然,交际与表现并不是对立的。“交际”也有“表现”的功能,“表现”也有“交际”的效果。但“性质”与“效果”不同。两类写作,从写作心理、写作行为、写作技巧,以及读者的选择、人们对它们的阅读期待以及社会效果来看,都是不一样的。同样,针对不同写作方式的写作教学,更有重大的区别,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等,都是不同的。
3、加强“基于交际任务”的写作教学。
从交际学的角度看,写作是以书面表达来解决特定交际问题的活动。
【例】1985年全国高考语文卷作文题:
澄溪中学附近有一家前进化工厂。工厂天天向外排放有毒的气体和废水。广大师生和附近居民长期处在被污染的环境中,身体健康受到损害,工作学习受到影响。几年来,学校多次向工厂提出意见,要求妥善解决污染问题。但厂方以生产任务繁重、技术力量薄弱和经费开支太大等为理由,一再拖延,至今未能解决。
试就上述问题,以“澄溪中学学生会”的名义,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信,反映情况,申述理由,呼吁尽快解决。
注意:
1.要求符合书信格式,最后署名一律写“澄溪中学学生会”,不得写个人的姓名,不得透露所在地区和学校,否则扣分。
2.可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适当补充有关材料。
3.不要少于500字。
给定文题:给《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
由此可见,作为书面交际活动的写作包含与文本相关的四个基本要素:交际背景、交际任务、表达者和接受者。
据此,写作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从六个方面着手指导:
写作目的(为何写) → 旨 → 任务意识
写作背景(何时写) → 境 → 条件意识
写作主体(何人写) → 情 → 人格意识
写作客体(写什么) → 物 → 题材意识
写作载体(怎样写) → 言 → 成品意识
写作受体(写给谁) → 人 → 读者意识
我国古代教育目标是培养“仕”的,写作及其教学的传统是“基于才具表现”的。现代的基础教育以培养“公民”为目标,写作教学的重心应是培养和提高“基于交际任务”的写作能力。
4、突出学生写作的“技能性”。
严格地说,“能力”不能直接培养,能力是知识和技能内化的结果。写作教学能培养、也应该培养的是“写作技能”。
●要加强对写作技能的培养,必须区分写作教学要求与选拔性考试的要求。平时的写作教学要有计划性、渐进性、过程性,高考的写作考试是终端性的,所以,不可简单地照搬高考作文题样式作为平时写作训练的题型。
●写作技能与文体样式有关,同一种表达方式在不同文体中有不同的运用。写作教学应当按文体进行。不能以“个性”“特长培养”为借口取消文体练习的应有要求,放纵所谓的“自由写作”。
●写前、写后的指导都要重视。指导要精当。迎考复习时要重视“复做”,切实解决问题。应当改变王荣生所描述的教学现状:
中小学的“作文教学”,主要在两个阶段:一是在写之前,主要的工作是指导学生审题,或使学生进入写作的情景,或有构思的激发乃至“训练”。这一阶段主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对“怎么写”只有原则性的引导或要求。二是在写之后,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讲评,或展示好的作文,或做提升作文档次的修缮,有时是教师介绍批卷的感观,或解释本次作文打分的标准。这一阶段主要解决“写得怎么样”的问题,对学生是怎么写的,则很少顾及。中小学有“当堂作文”一说,但所谓“当堂作文”,只是给学生写作的时间罢了,具体的写作过程,教师通常很少顾及,更缺乏有效的指导。
因此,他的结论是——在我国中小学的语文课里,几乎没有写作教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 08:00 , Processed in 0.22988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