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字道”千秋任衡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5-15 23:53: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字道”千秋任衡量
——《书法百字诀》序
《书法百字诀》一书行将出版,作者张帆先生来电,嘱我为序。虽有些惶惶然,但还是接受了。我于“书道”,素无研究,所以本篇序文将不具备“书道”的含金量。因为只是说“写字”,姑且以“字道”标题。
张帆先生注意到了一个举世滔滔而见怪不怪的现象,此即:学生们的“字”写得不好,以至到了“满目疮痍”的程度,老师、家长尽皆熟视无睹、置若罔闻;倘若他们的试卷上答错了一道题,老师、家长都可能大发雷霆、兴师问罪。
在这种风潮下,万方皆醉,鲜有醒者;而学生们十年寒窗,字如蟹行,也就不用奇怪了。当此之时,你还要说什么“字如其人”、“一字千金”呢?
感于此,忧于此,张帆先生开始了他对书法传承的思考。在张先生的灵魂深处,是一份拒绝迷误的清醒和对中国文化真相的体认:“文”以“字”录,“道”以“字”传,“字”是“文”与“道”的基本载体。此即虞世南所谓“文字,经艺之本,王政之始也。”因而,脱离了“字”(汉字)的录入,中国的历史文化及现实文化这个无可衡估的天文巨量,瞬间将会变成“消失的记忆”。总之,失落了“字”的形符,中国文化就是自毁她包容万有的文库!
明乎此,持乎此,张帆先生坚持了他对青少年的书法辅导。二十年如一日,谈何容易!其间,张帆大力倡导以书法为载体的国学教育。他以《弟子规》为范本,以中国历代名人故事为线索,以书法作品为表现形式,以传统文化与东方美学相结合的教育思想为主导,进行着“写字”教学的拨乱反正,终于使学生们通过“写字”而有所得、有所思、有所长并有所成。
今天,张帆又推出了他的《书法百字诀》。作为教师,他已自撤藩篱,让书法真经与大众、特别是与肩负传承中华文化重任的广大教师实现了“零距离”对接。这是慈善,这是功德,惟“诲人不倦”者所甘为。
“识字”、“写字”本来是教育的起点,尤其是“语文课”的“原始任务”之一,不知何时竟然被釜底抽薪了!倘若语文课不再教“识字”、“写字”,即不再对学生的“识字”、“写字”负责任,我不知道这是语文教学的光荣、还是语文教学的耻辱。话说回来,单纯责怪语文教学也是有失公允的。当你知道中国大陆的孩子们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十二年间只限读了十条孔子语录(单单一部《论语》即载孔子语录五百零五条之多),你自然就会惊诧,中国当代教育对“圣人”的封杀、对“国学”的封杀到了何种地步,所以,看到“国学”之本的“字”、“识字”、“写字”被语文教学所漠视,你就不必再大惊小怪了。
幸亏教育部良知复萌而颁发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张帆先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截至目前,师从张帆学习书法的学生,累计已达三千余人。我想起了孔子的教育宏观:“弟子三千,贤人七十”。无意间,张帆“平了”圣人教书育人的这项记录。
《书法百字诀》的经营,颇费周折而颇具匠心。这些,作者在“编排说明”里已有阐释,此不赘言。我关注的,仍然是“字道”兴亡。
虽然“书法”、“书道”之说渐成“主流话语”,但是我个人认为,“书法”、“书道”的表述,仍然没有穷尽“字道”所涵盖的文化底蕴。简言之,“字道”既包含了“字”的“形”、“音”、“义”的复合构成,又包含了“字”的“形”、“音”、“义”的历史演变,最后,才是“字”的书写形态的规范化、变异性和美学追求。今天,“书法家”已经自觉地与“写字人”相疏离,并且视“写字”为“非艺术”。这自然是“进步”。而一种文化尴尬也随之而至:中国大多数的“书法家”——即便是“中国书协会员”——也不再“会写”那种规范的“楷书”,更遑论精于此道、长于此道了,其间的缺项,尤以“小楷”为甚。大话书坛,我真的不敢说这是“书法家”们的幸运、还是不幸。
“小楷当家”,是中国人书写史的主潮。在摒弃了“毛笔”的铅笔、钢笔、圆珠笔时代,“硬笔小楷”也还是书写主潮!这是毫无疑义的事实。我欣赏张帆先生,个中原因即是他习于楷、长于楷、用于楷、教于楷,并视“楷书”为“字道”之基。
重提“小楷当家”,没有“小楷一统”的霸道,这只是在提倡一种“写字”的清醒。“小楷”能“当家”,则表示“写字者”已打好了基础;而“小楷”不成,必然就是一种缺课或断档。有志于成就“书法大家”者,谁又能绕过“小楷”呢?欧阳修是诗文大家,他在《六一论书》中曾追述过自己对学书的“设计”:“自此已后,只日学草书,双日学真书。真书兼行,草书兼楷,十年不倦当得名。然虚名已得,而真气耗矣。”可见,老夫子对于学“真书”(楷书)的艰难,也是知之甚明的,所以他才慨叹:“善为书者,以真楷为难,而真楷又以小字为难。羲、献以来,遗迹见于今者多矣,小楷惟《乐毅论》一篇而已。”元明以降,直至民国,善小楷者比比,这是一种进步。从大势上作比较,共和国时代小楷的群体优势及个体优势,都还没有凌越中国书法的历史峥嵘。
可喜的是,中国书法家中的“少壮派”及“实力派”,已经在“楷书”、尤其是“小楷”领域多有建树。而“硬笔书法”的崛起,则在回应着两千年前“硬笔写经”峥嵘岁月的同时,既昭示着“硬笔传统”的复活,又彰显着“硬笔传统”的超越。
张帆先生对于楷书的主流回归,正在做着他个人的独特贡献。天地悠悠,“字道”可证,又何疑焉?又何忧焉?
书法家倡言“书道”,据说那是“艺术”;我等“非书法家”倡言“字道”,自知离“艺术”十万八千里,所以两者没有共同语言。这是毫不奇怪的。这篇短文,站的是“非书法家”立场,说的是“非书道”感受,自然不抱有任何“名以书显”的奢望。“字”就是“字”;“好字”就是“好字”;岂有他哉?
是为序,愿以此与一切想“写字”、想“写好字”的朋友们共勉。
                                           田秉锷
                                              (著名文史学家、作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4 22:23 , Processed in 0.10939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