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一件“新武器”——教育诊断 王晓春 病人问医生:“我肚子疼怎么办?”医生是不会立刻回答的,他知道肚子疼可能源于多种疾病,在没诊断之前,无法开药方。这地方就看出专业人员和非专业人员的区别了。非专业人员,难免提出一些傻问题。 可是,我们的教师在讨论学生问题的时候,却常有这样的提问。比如说:“学生早恋怎么办?”“学生上课不听讲怎么办?”或者他把学生早恋之镜头、不听讲的情况绘声绘色地描述一番,然后就问:“怎么办?” 我和老师们讨论问题,十个老师有九个是这样。而他们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时也是这样,先把学生原来如何如何捣乱描述一番,然后就说我采取了什么什么措施(比如爱他,赏识他),然后这个学生就“变好了”。老师们总是毫不犹豫地从问题直接跳到采取措施,拒绝诊断! 这就奇了怪了。没有诊断环节,你的药方是怎么开出来的呢?早恋有十好几种,不注意听讲的原因至少也有十种以上,你没有调查研究,对策从何而来? 恐怕只能这样解释:他的对策不是研究情况后得出的,而是事先准备好的,习惯性做法。习惯性的批评,习惯性的表扬,习惯性的惩罚,习惯性的给家长打电话……如同“程咬金的三斧子”。谁出问题我都用这几招,这招不行用下一招。比如某学生,我管他不听,我就给他讲道理,再不听,我就使劲爱他,再不成我又回过头来严管。如果他进步了,我就瞎高兴一番,写一篇工作总结。其实我并没搞清楚到底这三斧子哪一斧子砍中了他。下次遇到一个问题,我就再把三柄斧子轮番挥舞一遍。为什么我们听优秀介绍教育经验言之凿凿,用到自己的班里就不灵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可能该经验的介绍者自己就是撞上的,他能撞上,你就不一定有这运气了。其实他自己也未必总是这样运气好。我从来没听到哪位班主任介绍经验时说过某种教育方法他一共用过多少次,成功了多少次,失败了多少次,成功率是多少。大家都在那儿拣好听的说。我们的班主任工作科学性究竟如何,于此可见一斑。 如果一位医生这样治病:您说肚子疼,话音未落,他就把药交您手里了,恐怕您会吓得马上逃之夭夭,心里想我碰上卖野药的了。同样道理,遇到学生问题不分青红皂白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难道不说明教师太不专业了吗? 然而说来遗憾,多年来我们的班主任工作情况差不多就是如此。我们缺的正是专业性的“因人施教,对症下药”。 没有人反对因人施教和对症下药,然而事实上很少有老师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因为他们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搞清一个个学生的个性,也不知道如何进行班风诊断和学生个案诊断。既然学生和班级的情况在他们心中是模糊一片,若明若暗,那么他们采取的对策也就只能是笼统的、一般化的。所以,“侦察”的技术,“心灵体检”的技术(心理测验),诊断的技术,分析思考的能力,就成了关键。愚以为,这些应该是教师必备的专业知识。 下面我们把诊断需要的专业知识简单介绍一下。 1、假设 ——面对症状,能估计几种可能的病症及原因。 医生都是这样。你说肚子疼,他就知道可能有哪些病,然后他先假定其中一两种,做进一步诊断。同样,教师也应该具备这样的知识,比如他应该知道学生早恋大致有多少种类型。一旦有个学生早恋,他就可以初步做出假定,这个学生属于哪种类型,或者是哪几种类型的综合症。没有这个假设,教师就无法进一步思考。所以,这种假设正如科学家提出的假说一样,是研究的入口。 2、验证—— 知道通过什么手段和途径验证这些假设。 有了假设以后,他应该知道用什么方法验证这些假设。比如医生,他假设病人肚子疼是胆结石,他会让病人去照B超来验证,他假设病人是肾病,会让病人去验尿。有了这些证据,他就可以排除一些假设,锁定某个假设,这就是确诊。教师也是如此,比如我根据学生早恋的情形,猜测(假设就是猜测)他可能是恋母情结发作。于是我一定会询问这个男孩和母亲关系如何,和父亲关系如何,几岁与家长分床。如果发现这个孩子(比如是中学生,初一)至今还与母亲睡一张床,经常把父亲赶走,那我就心中有数了,这个孩子的早恋很可能是恋母型的,也就是说,他是在学校寻找一个小“妈妈”。然后我再调查该男生所“恋”之女生的情况。若这位女生在外貌、性格等方面确实像男孩的母亲,那就差不多可以确诊了。 最近有个教育行政单位的一位工作人员打电话给我,说是他们要编一本个案分析的书,希望我能做些点评,我谢绝了。问我原因,我说,因为提供个案的人很可能不知道我需要什么材料,他们会提供一些我不需要的材料,而我需要的材料没有提供,弄得我无法分析下去。比方说我需要验尿的化验单,他却给我送来一张病人的结婚照,这我怎么诊断? 3、诊断——用排除法等,初步锁定问题的类型和程度。 排除了不合理的假设,剩下的假设如果合理,逻辑上说得通,那就可以初步确诊了。但是我们不能只诊断这是什么病,还要诊断病情的轻重程度。有的吃点药就会好,有的要住院,有的要开刀,有的要转院。有的能够痊愈,有的只能维持,不发展就很好了。这些,都要有初步的估计,否则治疗就是盲目的。现在很多班主任每日疲惫不堪、焦头烂额,重要原因之一他们采取各种措施之前没有这种评估。有些个别生能稳住就很不错了,班主任却幻想这个学生进步多么多么大,你能不碰钉子吗? 4、处方——根据学生、教师、家长多方具体情况制定干预措施。 教育的处方,常常需要同时开3张。一张是应对学生的,一张是应对家长的,一张是给自己的。这才是综合治疗。比如那个恋母型的早恋生,对待他,最好是想点办法转移他的注意力。那个女孩,最好嘱咐她平平淡淡对待这个男孩。而对这个男孩的母亲,一定要建议她与孩子分床,而且建议父亲多参与教育。教师自己,则一定要注意少给这个男生讲一些关于早恋的一般说教,最好连“早恋”这个词都不提,减少心理暗示。如果这个男孩的早恋属于轻度,过一段时间可能淡化;若是重度,走火入魔了,缠住人家女孩没完,不得已可以建议他转学或者女孩转学。 应该说明,教育的诊疗与医学诊疗并不相同,教育诊疗不可能达到医学那样量化的清晰度。但是医学的思路教育学是可以借鉴的。有了教育专业知识,并加以普及,老师们就又增加了一种新式武器。它也不是万能的,但有了它,教师的工作会更具科学性和专业性,更有信心,也更有效率。 2008,12,8 原载《班主任》杂志 2009 第一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