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儿童为什么写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5-22 05:50: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儿童为什么写作?作者:金水车
一位朋友在Q上问我这个问题,其实她只是想借我表达一下自己对儿童写作的观点,她一说听了课我就明白了。小学的课我听得不多,但一个比一个让人想揪头发。我苦苦思索,打通两种思维的通道,至今仍没有找到。两种思维,就是知识(技术、信息等等非人的符号化存在)本位和人本位。这位朋友发给我一个链接,(应该是教育期刊中发行量最大的吧?)《小学语文教师》上刊发的一位小语界名师的阅读教学革命。我一看到这样的宏大命题心里就开始起毛,点开来,一泻千里地过了语文教学专家的长文,直指后面的课堂实录。先去找了课文看,《理想的风筝》。看罢课文,一看作者“苏叔阳”,我知道是一位作家,就又搜原文。这两年已经形成一种成见,作家的作品被选入语文课本而不遭删改的,还没见过。搜来的原文和课文果然有出入,差了一个很关键的细节。但后来看老师的课堂实录,应该用的是原文。这一关过了,再看课堂。
师:作者写了四个故事,两个故事发生在课上,两个故事发生在课余,你说这是巧合,还是作者有意的安排?
——看到这里我就觉得不对劲了。
师:课文的题目是“理想的风筝”,显然,“放风筝”“追风筝”,一定要写。——刘老师“上课”的故事,肯定有很多,作者选了“讲故事”“写板书”这两个。请问,能不能换成刘老师“关心同学”,比如,有同学受凉了,刘老师脱下自己的衣服,给同学披上;换成刘老师“博学多才”,会弹琴、会画画呢?
——看到这里,我心里的某种东西已经蠢蠢欲动。
师:请你默读第八、第九自然段,“放风筝”“追风筝”里的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生:是个乐观、顽强的人。
师:如果上课的故事,换成刘老师“关心同学”“博学多才”,与“放风筝”“追风筝”,搭不搭配?
生:不搭配了。
——看到这里,K,我就不想做文明人了脑子里浮现出的场景是:
苏叔阳同学甩开膀子,嚯一下把“刘老师”扔进一口大锅,然后拿一把煮肉的大叉子把“刘老师”翻来翻去,不时地点头、摇头、做思考状……最终,挑出来四块上好的肉搁到一大盘子里,热气腾腾的,趁热,吆喝一声“来了”,端到前堂客人的饭桌上。桌子旁边,坐着一位老师和一帮小学生……“喏,你们吃到的肉就是这么来滴!”老师一边满足地揩着嘴巴上沾的“刘”油,一边不忘谆谆告诫学生娃。
可是,我想请问苏叔阳同学,刘老师给你留下那么美好的印象,你为啥把他当成一锅猪肉煮了捏?
这位朋友说:
我的感觉,儿童写作,是否儿童首先要对这个世界有话说?
现在基本所有老师都忙着解决怎么说。
而且给了他们很多怎么说的规则和条律,告诉他们这样写是最好的。
而我最想关注的是,他为什么对这个世界有话说?他想说些什么?
至于怎么说,只要表达基本上我们能明白。可以按其个人的喜好进行。
     我还很认真地跟她讨论了一下两种写作的不同,但后来又看了一遍课堂实录,觉得我们不该谈什么写作,应该买两瓶可乐,就着热腾腾的猪肉,甩开膀子吃吃喝喝才对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4:02 , Processed in 0.08047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