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我们应该怎样认识与把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5-19 20:44: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我们应该怎样认识与把握?
——贯彻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系列专题讨论之一
                      本刊记者  郭利萍
参加人员:
巢宗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
励汾水(浙江省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  浙江省特级教师)
曹鸿飞(浙江省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施燕红(浙江省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  浙江省特级教师)
王雷英(浙江省宁波市广济中心小学校长  浙江省特级教师)  
方亮辉(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教研室副主任  宁波市名教师)   
赵培敏(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教研室教研员  宁波市名教师)   
徐松炬(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东南小学教师  宁波市教坛新秀)   
  充(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甲南小学教师  浙江省教坛新秀)   
张晶晶(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宋诏桥小学教师  宁波市教坛新秀)   
  嫣(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华泰小学教师  宁波市教坛新秀)
叶露艳(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宋诏桥小学教师)  
                                 
  者:我把今天讨论的主题与意图跟大家说一下。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了以后,我们组织课程标准研制组专家对《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解读,就课标有哪些新的精神、修改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等方面做了解读。但是,只让老师们知道哪里改了,哪里没改还是不行,因为一线的教师还是不知道在具体教学中该如何去做。因此,我们计划围绕《语文课程标准》做一组能直接指导教学的专题系列讨论。今天我们讨论的专题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我们应该怎样认识与把握?”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因为“非连续性文本”这个概念是第一次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被正式提了出来,面对这个问题,老师们不知道如何去认识、操作,所以我们这个围绕《语文课程标准》精神贯彻落实的专题对话系列就从这个问题切入。关于“非连续性文本”,我想大家也跟我一样最想知道《语文课程标准》是基于何种意图与思考要提出这个概念的,了解了这点会有利于我们在教学中把握与落实课标精神。
巢宗祺:其实这个问题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标实验稿》)中就已经涉及这方面的阅读要求,例如第四学段关于“阅读”的课程目标提到“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要让学生学会“读文”,也要学会“读图”“读表”,要学会读单一的材料,也要学会读综合的材料。有些语文教科书中“专题”“综合性学习”也已进行了这方面的设计,只不过那时的《语文课标实验稿》中没有采用“非连续性文本”这样的提法,也没有把这方面的要求在各个学段形成系列。近年来,大家注意到,这样的阅读材料现在运用十分普遍,而我们在这方面的教学依然有所欠缺。2009年有媒体报道,广东省语文高考卷中一道带有图表的阅读题,全省64.4万考生中13万人这一道题得了零分。这种教学上的欠缺绝对不只是存在于某一个省,而是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所以,在课程标准修订时,大家认为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教学。
  者:巢老师把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为什么要提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初衷及意图跟大家说了,主要是针对前些时期语文教学中的欠缺,为了适应现阶段生活和学习需要,要加强学生的“读图”“读表”能力培养而提出的。在当今的学习与生活中,我们阅读图表的机会无处不在,图与表不仅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教材和其他文章中也很多,那么,听了巢老师刚才的话,大家认为怎样的文本可以算是“非连续性文本”?
赵培敏:我在2001年到2004年间曾做过一个“小学生发展性阅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我把阅读分为三种类型:生活实用性阅读、获取知识性阅读和文学欣赏性阅读。在生活实用性阅读实践中,我们编了一个个生活小故事,引导学生去阅读汽车站牌、车票、时刻表、导游图、旅游报价单等等的材料,我个人认为,这些都应该就是“非连续性文本”吧?
记 者:你认为“非连续性文本”是一种相关的不连续的多文本组合,还是像站牌、火车时刻表、车票、导游图、旅游报价单本身就是“非连续性文本”?
赵培敏:说实话,我没有科学严谨地思考过这个问题。我认为,像汽车站牌、火车汽车时刻表、导游图本身就是一个“非连续性文本”。我为了让学生学会阅读这个“非连续性文本”,还编过一个小故事,这个小故事,我认为是连续性文本。
徐松炬:我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让学生在开放式图书馆门口看时刻表,问学生:周二和周四的什么时段过来,我们可以进入图书馆阅读?我认为这样的文本是“非连续性文本”。
张晶晶:PISA?阅读测试题“涂鸦”是由两封短信组成,每一封短信本身是连续性文本,而学生在做这道题时需同时阅读两封短信,那么,从答题阅读这个角度看,是否这两封短信之间应该也算是“非连续性文本”?
徐松炬:如果说在同一文本中插入了与文章内容直接关联的图和表就是“非连续性文本”,那么《妈妈的账单》这篇课文,就应该算“非连续性文本”,因为它插入了一张账单,而且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知我的理解对不对?
方亮辉:在文本当中插入了表格和图片,使文字的连续性中断了,这算不算“非连续性文本”?
巢宗祺:“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其实关于“非连续性文本”问题,我自己也需要进一步学习和研究。语文课程要靠广大老师、学生以及社会各方共同来建构,像这里讨论的问题,总的来说大家已经有一些基本的共同认识,但是落到某些具体的细微之处,可能也还需要我们一起来研究、划界。我觉得,上面提到由多个来源的文字片段或者由文字和其他表达形式组合起来的阅读材料,应该在《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学习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范围之内。
方亮辉:那么,像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和六年级下册《各具特色的民居》这样的文本算不算“非连续性文本”?像《凡卡》这样只有课文配图的课文算不算“非连续性文本”?
  者:我觉得方老师说的前者应该算是“非连续性文本”,例如,《人物描写一组》的内容虽由《小嘎子和小胖子》《临死前的年监生》《“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三个不相连续的文字片段构成,《各具特色的民居》由《客家民居》《傣家竹楼》两个不相连续的文字片段构成,但却都是同一主题下的相关内容。但像《凡卡》这样只有课文配图的文本恐怕就算不了“非连续性文本”了吧?
  嫣:还有,就是绘本和连环画算不算“非连续性文本”?
  充:连环画不是,因为图是可有可无的。绘本应该算,因为那里的图是文本非常重要的内容。
徐松炬:我们在搜集资料的时候还碰到一个问题,就是碎片式阅读和“非连续性文本”之间的关系,我看到过一个论坛,它的标题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探讨”,但下面讲的都是碎片式阅读。碎片式阅读我理解有两方面意思:一阅读的材料是零碎的,比如说读手机报;二阅读的时间是碎片式的。我想问的是:“碎片式阅读”算不算“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张晶晶:我觉得你说的这种情况与我刚才提到的为完成某项工作要去看相关资料的情况不一样,一种是有目的地看信息,你这个是无目的地看信息。
叶露艳:也有一种说法,碎片性阅读就是把一些杂乱无序的文本,根据自身的需要提取出自己想要的一些信息,那是不是跟“非连续性文本”有些相似?
  者:也就是说,你在读它们之前这些文本还算不得是“非连续性文本”,但是你在读它的时候,觉得这些材料里面的一些相关信息和我要关注的那件事情是关联的或者是正好有用的,那么这些文本从读的角度去看实际上就构成了“非连续性文本”。是这个意思吧?但这里好像存在一个“文本”以及文本之间的关系问题。
叶露艳:是的。
  者:《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中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在第四学段中提出“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据此,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非连续性文本”可以由以下几种形式:(1)单一的图与表等文本。如汽车站牌、车票、时刻表、导游图、旅游报价单、产品配方表等;(2)内含图表的综合性文本。如产品说明书、有图表的调查报告和实验报告等;(3)信息相关包含图表在内的多形式文本集群。如,“人物描写一组”“各具特色的民居”等;(4)以某一指向为目的的相关的多种形态阅读资料。如以旅游为目的的各种内容资料的阅读(地图、时刻表及风土人情等相关或相对的资料)。但对“绘本”“连环画”和“阅读碎片”怎么看?
巢宗祺:阅读材料有了插图是不是就应称作“非连续性文本”?一张报纸上面刊登着几十则互不相关的新闻、通讯、趣味故事、诗歌、散文、论文、摄影、绘画,等等,这样一堆材料搁在一块儿,是不是也应该称作“非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也不是都得有图画、表格、照片之类,有的文本是关于某一问题的一组文字材料,其中有摘自不同书刊的片段,可能分别取自论文、调查报告、新闻报道、还有注释,这些具有相关性的材料应该是我们阅读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非连续性文本”。我不想脱离语文教学的目的来讨论“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问题。《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这样一个概念,是有其特定的教育教学目的的,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让他们学会阅读连续的文字材料之外,还要学会从多种形式、多种来源的材料中获取信息,综合加工,解决实际问题。有的阅读材料附有插图,但是这插图并没有为文字材料提供多少必要的附加信息,只不过为文本增加一些色彩而已,有没有这插图对阅读并没有产生什么影响,那么我们在为学生选择“非连续性文本”时就得考虑,这样的材料对培养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是否有价值,而不用纠缠在它是否属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问题上。关于“碎片阅读”,我想,它跟我们所关注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不完全是一回事。
赵培敏:王荣生教授曾编过一套《新课标小学语文读本》,其中有一组文章题为《正在流行的大人游戏》。课后要求学生:
1.先和同学一起阅读包括《阴谋破坏者》《点头和摇头》《绳子游戏》;
2.一起商议挑出一个大家都觉得好玩的;
3.仔细阅读游戏的步骤;
4.玩,认真玩;
5.参考每个游戏后面的“提示”,想一想为什么大人要玩这个游戏。
我觉得这是比较典型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励汾水:这样看来,几个相关的连续性的文本由一个主题来贯串也能构成“非连续性文本”?
方亮辉:从这个角度来思考上面说的《人物描写一组》课文教学的话,我们在教学中就不会像以前那样一篇一篇去教了,应该将三篇看作一个整体,一起教,教学内容就要重新选择了。
                                    
  者:大家对什么是“非连续性文本”已谈了很多,在巢老师的指导下也有了大致的认识,那么,在现阶段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如何对待它?刚才巢老师也说了,这次课标提出这个概念是要大家在重视读文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读图读表能力的培养,那么在现阶段的文本教学中,大家遇到上面说的那些“非连续性文本”内容时是怎样处理的?当前学生读图读表能力现状怎样?
王雷英:
曹鸿飞:
施燕红:
方亮辉:2009PISA测试结果表明,上海学生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远远落后于连续文本的阅读能力,这是因为我们历来不是很重视这方面能力培养的原因:教材中,缺少非连续性文本;课堂上,没有进行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实践。
曾经看到过一篇报道:在上海科技馆,很多中国孩子根本不看说明书,上来就动手操作,发现仪器没有反应就胡敲乱捶,然后再换一个地方继续“毁”。这可以说是现在孩子读图读表能力、习惯缺乏的表现。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提出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概念,我觉得非常及时、有必要。
  者:前些日子,沈大安老师写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和指导》一文,用实例形式解读了“非连续性文本”及其教学操作,其中以PIRLS2006的试卷中一份图文结合的生物研究小型计划为例进行的“湿圆虫怎么寻找食物”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指导对大家的教学会有很好的帮助。这篇文章在推出本专题时大家也会见到。“非连续性文本”概念是新提出来的,但此种文本却是一直存在的,以前我们没有太关注图表等文本的阅读指导,但现在我们怎么办?学生的读图读表等能力应该如何去培养?
赵培敏:PIRLS2006有一篇题为《太空漫步》的文章属于“非连续性文本”。后面有一道测试题:有编号的框框怎样帮助读者更能了解文章的内容?这道测试题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关注文本中的表格、插图。把学生的阅读目光引向对图表的阅读,这是与以前相比值得引起注意的一个方面。
另外,“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从PISA的命题思路来看,着重考查的是学生提取信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图文对照,提取读懂文本所需要的信息,然后整合这些信息,再创设一些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这些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
(此处各位可各抒已见)
励汾水:
王雷英:
曹鸿飞:
施燕红:
方亮辉:我觉得“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更多的是对生活的阅读,因为这类文本更多的是出现在生活中的,也就是所谓的“读的不是书,是生活”。光靠教材中出现的仅有的几篇“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在教学“非连续性文本”时,更多的应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进行阅读实践:如家庭旅游之前做一做旅游攻略,读一读相关的地图、景点信息、路线等等;家里买新电器了,读一读产品说明书;出门坐公交车,看一看公交站牌……只有让学生感受到“非连续性文本”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在阅读实践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才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提高学生阅读这类文本的能力。
  者:刚才大家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读表能力发表了很好的意见,但对“非连续性文本”似乎还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阅读问题,期间应该还可以做更多的事,比如从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构成与写作思路等,让他们领悟到图表有其独特的功能与作用,并学会在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运用。
励汾水:的确,除了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时,我们也常会自然地进入“非连续性文本”的创建和应用。如,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提供给学生阅读一些相关的文字资料,并要求设计其一个表格,让学生把文本内容按照要求进行筛选整理后填入到表格中去。“浙江省特级教师大讲堂”活动中,有一位老师执教《蝙蝠与雷达》,她根据科普说明文阅读的特点,引导学生先把几次试验的“项目、过程、结果、结论”等内容填入表中,再指导学生借助表格进行表述。我觉得这种非连续性文本的创建和应用,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计划规划能力以及对文本内容的分解、整合等能力,但是我们对这方面的深入研究和思考还很不够。
王雷英:国际阅读越来越提倡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其中有一条就是提取信息的能力。学生在连续性文本阅读中提取信息的能力相对较好,而在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时候提取信息能力没有前者那么理想。“非连续性文本”是由多个节点组成,这些节点是很重要的。一堂课下来可以让学生整理出一些东西,比如说,关于这篇“非连续性文本”的脉络图等等。
  者:假如您能用一篇课文为例来说明您的观点,大家就会好理解得多。
励汾水:这样,我帮王老师举个例子,看看举得对不对。《毕加索和和平鸽》的第三自然段比较长,那里有法国老人、小孙子、毕加索、德军军士四个人物,不同的人物又有不同的动作。香港的一位老师在教这一段时,指导学生用画“流程图”的方法来理清不同的人物与动作的关系。这个流程图的作用和王老师刚才提到的语义网络的作用是相似的。其实,“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也需要我们这样去梳理和提取信息。我们不要把它仅仅是看成一个过程、形式,应该把它作为一种学习的方法去指导。当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用这样的方法,哪些课适宜于学生提取信息、适宜于学生去建立一个“非连续性文本”,要看教学的需要,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习得方法、提高能力。
王雷英:梳理文章内容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是脑图,也可以是一棵“消息树”。学生在理解课文时,有这样的图形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
励汾水:这些思维导图其实是帮助学生掌握一种阅读方法:建立、运用一个框架来梳理文章内容,提高阅读效率。
  者:你们刚才说的是在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时创建一个图或表可以帮助理解与把握文本。其实,我们在指导学生读图读表、了解图表功用时也可以让他们进行图表与文字的对比表达,让他们在将图意或表意用语言文字来表述中知晓图表的功用与价值。这对学生的阅读图表能力及图表与文字的综合运用能力都是很有益处的。
张晶晶:现行教材在六年级的综合性学习中已经出现了制作表格的要求。
  嫣:我曾经组织学生进行过一次有关我校高年级学生近视人数的调查,让他们根据调查数据制成一个表格,用图表的形式非常直观,也非常形象。
  者:刚才老师们的话题已经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走向了“非连续性文本”的建构与运用。我们在阅读与建构“非连续性文本”中告别要强调与关注图表运用的价值,不是只要是图是表就一定比文字要好,要注意培养学生在图表阅读与运用中的价值判断能力。如果文字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再加一个图表就是累赘,就没有必要和价值;但在文字说不清楚,而图表则可简洁、直观呈情达意时,那么这个图表就是有价值的。
方亮辉:语文学科是基础中的基础学科,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时,还要注重学科间的整合,甚至可以有意识地选取一些其他学科的“非连续性文本”内容让学生去学习感受。在数学、科学等教材中,差不多每一单元都有许多统计表、曲线图,其实这些也是“非连续性文本”。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提高“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对语文学科重要性的认识。此外,我们在现行语文教材之外,可以有意识地推荐一些调查报告、研究报告、时刻表、产品说明书等,让学生阅读,以便在阅读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
  者:现在,我们来梳理一下大家的意思讨论,我们明确了在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时候,至少可以做几件事情:(1)关注相关的图表并从中提取“我”有用的信息;(2)读懂同一文本中的图表,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3)理解图表等在表述上的价值与使用方法,为运用和创建图表文本习得方法与思路;(4)传达给学生一个信息:当我们用连续的文字语言无法呈情达意时时,我们也可以采用图表等非连续性语言形式来达到表意叙事之目的。
励汾水:今天,关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讨论,首先,让我们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认识与思路从困惑逐渐走向了清晰,在思维的碰撞中我们学会了思考问题的方法。其次,通过讨论,我们对今后的教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不管是在连续性文本阅读,还是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上,都要从教学实际出发,从语文教学的目标出发,从学生发展出发去思考和实践。我们需要经常思考: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让学生去学这些东西?我们今天的教学对学生的将来有什么用处?而不是仅仅想到我要把这节课上得怎样精彩。再次,关于阅读,以前我们更多关注的是连续性文本阅读,关注语文教学的文学性,现在,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教学还有更多的内容需要我们去丰富与挖掘。我们的学生需要掌握阅读多种文体的能力,掌握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方法和策略,会有助于他们更快捷地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者:这次关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讨论让我们学到了不少东西,特别是《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巢宗祺老师对讨论内容的解答与指导,为下一步“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指明了方向,在此,我代表杂志社,也代表读者感谢巢老师的权威指导。我一直以为一个人的语文能力高低就体现在他对语言及其相关信息的把握与处置上,而“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也体现了这种能力的培养与运用。关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讨论刚刚开始,尽管今天的讨论还很粗浅、初步,许多问题还没有得到真正解决,但是我们毕竟已经开始思考。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也期待广大教师、教研员能把你们对“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方面的意见、想法告诉我们。
? PISA是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的英语简称。PISA评估对象是15岁的学生,相当于初中三年级。评估范围包括阅读、数学和科学三个领域,每三年举行一次。
                                                                                    《小学语文》2012.7--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8:46 , Processed in 0.15472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