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语文教研员的观课笔记:自主学习学什么?展示交流干什么? 太原教科研中心:任海林 前不久,走进太原两所学校听课。这两所学校都是位于太原城郊结合部的区属学校,农村孩子和外来务工子女较多。结合学校的校情,两所学校都在课改上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所听的两节课,一节课是选修教材之人物传记《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另一节课是人教版必修四之《声声慢》。两位老师的语文课堂都充分体现了课改的精髓,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中的学习、讨论之中。尤其是在课堂的“交流讨论”环节,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出来,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侃侃而谈的自信和大气,让人重拾高中语文课堂久违了的生机和活力。 但学生到底热闹的交流什么? 一所学校的学生这样交流老师的提问:《声声慢》中李清照是如何体现愁的?是借助意象。在高考中,这类题型的答题步骤有三步,一是描绘画面内容,二是概括意境特点,三是答出诗人感情。 这样的教学,现在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如果说,在应试的面前,高三语文这样学习尚且还能原谅,因为这样的训练的确能规范作答,规范思路。但高一、高二就将一节节语文课模式化了,真是让人不寒而栗啊。由此,我又在想,现在的高考、中考不乏这样的投机主义者和功利主义者。语文课真的有模式吗?语文答案真有那么多模式吗?或许有吧,因为我看到很多名师在兜售模式,在训练模式,我看到很多答案在细化模式。我很担心,模式化的后果是走向语文教学的死胡同。 但另一所学校就不一样了,学生在结合文本谈鲁迅的平和、平凡的一面时,跳出文本,侃侃而谈,从许广平谈到周作人,谈到朱安,谈到他们初中学过的鲁迅的作品。对于鲁迅的婚姻,学生竟然争论起来。这样的展示交流,更让我动心。 课下,我比较了两节展示课前的自主学习。前者基于字词、意象的理解和分析。后者则是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课上自由阅读了关于回忆鲁迅的诸多作品,然后填写“自主学习报告卡”。这个学习卡,就是一份研究型学习小报告。现附学生的两个作品。 从萧红的《回忆鲁迅》看鲁迅 1301班 谭昕炜 让我们透过萧红的文章,分析文字背后的鲁迅先生。 在《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一文中,鲁迅先生身上有中国的味道——他喜爱北方食物,而华北的食物独步天下,自成一脉;他喜爱喝茶,茶也是我国一直以来闻名世界的传统饮品。 鲁迅先生身上还有知识分子的味道——书满卷阁,涉猎广泛,什么书都读,正是一个追求知识殿堂桂冠的标准读书人形象,或者说得更贴切一点,是知识分子的形象。 鲁迅先生身上有新思想的味道——他不像传统文人那样惜墨如金,把自己的文稿保存的近乎完美,还美其名曰“墨宝”,反而是让自己的文稿更多地发挥“纸”的作用;在孩子提出不同意见时,没有贸然否认,反而是先体验了孩子的感受之后才下结论。 自打初中接触鲁迅开始,我们所熟知的便是那个在《社戏》的热闹中看到《祝福》和《孔乙己》背后悲剧,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小路上走来,带着《藤野先生》的思想,高喊出《拿来主义》和《纪念刘和珍君》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用笔刻画出了华夏传统与他的那个时代中的诸多问题,但他只有这样深沉而辛辣的一面吗? 在阿累的《一面》中,那个先生平易近人,见到一位爱书青年便主动赠书,还告诉青年应该读什么书,不太像那个深沉辛辣的文学家,反而像是一位书店里出售自己作品的普通知识分子。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也很简单,他身上的中国传统留下的影子让他厚重,他的知识帮他深邃,他接受的新思想为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这三样交织在一起的鲁迅先生,多出了一份深刻与伟大,同时也多了一份平和。他可以冷静地看待一切,用他独特的笔触在我们面前呈现出一份别样的真实。 现代的网络快餐文学,也许也会辛辣地指出当今社会的不合理,但是那些只能让我们看到社会的矛盾,或许会让激进的青年把这不合理之处扩大化,但是对于社会毫无用处。 鲁迅先生的作品则不然,虽然最初看的时候也有可能产生激进想法,但是多读几次,反而会平和下来,仔细思考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样那样的不合理,这便是鲁迅先生文章的又一个高明之处: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平和。 鲁迅先生从平凡中走来,为平凡说话,希望平凡的人们的生活不再受到这样那样不合理的制约,就算是平凡的知识分子刘和珍君,他也要为之鸣不平,这才是最真实,最立体的鲁迅先生。 鲁迅的伟大与平凡 1301班 高燚 鲁迅,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思想家,一生均在为解放人们的思想而奋斗,从学过的文章来看他无疑是坚强睿智的,他总是毫不留情地批判社会的罪恶。我曾一度怀疑这个形象的真实性,他究竟是否是这样的,因为在这么多的文章中,我们读到的是一个完美的斗士他百折不挠横眉冷对千夫指;他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但另一方面他却俯首甘为孺子牛,是支持革命的青年的伙伴,是一位饱含智慧的长者。他近乎完美,可这真的是鲁迅吗?一个永远不知疲倦的,不知畏惧恶势力的鲁迅吗?我认为这不是鲁迅,这是一个被高度神话了的鲁迅,或者说是一个高度概括了的代表着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的革命战士的代表。我们都知道一个人越是伟大越是平凡,他的平凡中孕育着伟大。那么鲁迅,这个形象又包含着哪些伟大的平凡呢? 于是怀着这样的想法下,我进一步研读了关于鲁迅先生的传记,一篇是萧红写的,而另一篇则是鲁迅夫人——许广平的。在萧红的笔下,鲁迅先生是一个幽默,爱孩子、严谨的智者形象,书中鲁迅不再是神而是人,他与朋友们间的谈笑,与家人间的亲密,但更多还是那份潜藏于沉着冷静下的平和,鲁迅先生话不多,大多时间用于会客与工作,鲁迅先生最喜欢的是在凌晨写作,在他看来这凌晨就像革命前的黑暗,在这样的氛围下他就更能找到对革命的拼搏的热情,更容易写作。对于鲁迅先生来说,黑暗就好像是黎明将要来临前的凌晨,终将褪去,而革命就像是黎明前的曙光,而他却要让这曙光更早到来。这篇文章中的鲁迅,在我看来还是更多关于伟大的一面,那么鲁迅平凡的一面又究竟如何? 要研究平凡,只能从他周围的人特别是亲近的人的文字中寻找,于是我看了关于许广平女士的文章。许广平女士是一位不畏封建思想,对革命与社会具有深刻见解的新时代女性,她与先生结识于一次女校的讲义,并在反抗反革命人士的活动中加深了感情,在她笔下鲁迅先生很沉默,仿佛沉默是鲁迅先生的唯一应对方式。先生与女士恋爱了,可先生当时已经与朱安结婚,朱安是先生在母亲哄骗下娶得一位封建女性,鲁迅先生十分同情她,在他看来朱安是母亲赐予他的宝物,只能供着并且先生可怜她害怕她没有谋生方式,于是便结了婚。可以说对于鲁迅先生,朱安是一个大字不识几个的女性,先生又怎么会快乐。而在这时他结识了女士,女士与他志同道合有很多共同语言,先生也向女士倾诉自己的苦闷,先生觉得自己好像在做无用功,怀疑自己的努力没有用,先生怀疑自己的路。可以说此时他们已经有很深的感情,但他们的生活也不是一帆风顺,婚后鲁迅先生忙于工作,冷落了女士,女士感觉她还不如一位青年,不得不说鲁迅先生是沉默的,他不善于表达自己,但他爱着女士,于是他们去看了电影。并且作为一位父亲他十分爱自己的孩子,每天只有两个小时与孩子在一起。当他与孩子正开心时,女士不得不将他们分开,连先生也感叹自己对于孩子来说不称职。当然女士与先生也会吵架,每次吵架鲁迅先生总是沉默,什么也不说,女士理解先生、知道他的苦闷,知道他不能诉说只能向自己倾诉,他很苦,于是女士主动和好。对于女士鲁迅先生十分喜爱,他说我知道有时自己错了但自己不好意思承认只有沉默,可她理解我包容我,照顾我的生活,使我全身心投入创作。女士无疑是开明的,可女士因为自己常年待在家,思想也受到局限,但女士知道他离不开自己,于是女士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可以说是女士成就了鲁迅先生的伟大,在与女士生活的时光鲁迅先生有了很大的成就。但我想鲁迅先生平凡中的伟大,就在于他的沉默吧,先生是沉默的,他的沉默包含着对社会的呐喊,他的沉默包含着一个旷时代智者旳箴言,他的沉默包含着对人类灵魂的启迪。如果要说鲁迅先生的伟大之处,我想多半是这份沉默,在遇到反革命事变,他沉默;遇到人们的愚昧,他沉默;遇到人类的冷漠,他沉默。他并不是怯懦,而是在压抑,压抑着将要爆发的革命的号角,他沉默是为了爆发,沉默使他的思想更加深刻更加震撼更加发人深省,才能在爆发中轰开禁锢人们思想的枷锁,才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 这才是鲁迅,一个有血有肉的鲁迅,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思想家! 这两篇文章,我请执教老师帮我打印出来,没有修改,全数原生态。文章不少纰漏,但贵在真实。我想,有了这样充分的自主学习,有了这样的深度思考,课堂的展示交流环节才是走向深度的。一言以蔽之:阅读的广度,思考的厚度,决定了课堂交流的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