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是写作的眼睛
丁维升
具体是文章的生命力,只有观察细致,才能把文章写具体。只有观察仔细,才能有东西可写。日常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才能在类似事物中发现独特,把握事物典型特征,写出有特色的作文。 一、融入生活,倾诉真情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生活是作文之本,作文是生活的产物,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留心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好习惯。观察对作文而言是智慧能力的重要来源。 平时,我有意识地让学生看各种各样的事物。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指导他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下来,如观察一草一木、日出日落、小河田野、蔬菜瓜果……尽可能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 有一天,遇到一场大雾,校园里白茫茫的一片,十几米外的东西全都看不清楚。我让学生先站在教室内观察,然后走出教室,来到校园,走进雾中体验。上课了,孩子们高兴得手舞足蹈,滔滔不绝地叙述各自看到的、感觉到的。这样无拘无束、有滋有味、头头是道的说话训练,锻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后来,我让学生把刚才说的话整理一下写出来,他们写出了一篇篇精彩习作。没有生活作基础,作文只能是一堆文字符号,乏味空洞,缺少童趣,没有真情实感。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杜绝假话、空话。 二、抓住特点,发现差异 每处景物都离不开山和水,离不开花草树木、鸟虫兽鱼……但各处景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即是同一处景物,因季节不同,其特征也会不一样。无论是写春花的绚丽,还是写秋叶的静美,是写江海的波澜壮阔,还是写小河的潺潺流水,都要认真观察,把握它们的特点,了解景物的全貌,围绕一个中心来写。 如学校教学楼前的小花园里,花香与读书声相伴,特点是幽静美丽;操场上有单杠、双杆和篮球场;同学们有的在跑步,有的在打球,有的在做游戏。有的景物要一边对比一边观察,在对比中发现事物之间的不同之处。如,观察树叶,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松叶如针,柳叶如眉,枫叶似鸭掌,这就是特点。 三、移步换景,工笔细描 在进行观察时,观察点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情况也就各不相同,得到的感受也就大不一样了。 北宋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要让学生使用动点观察法,连续移动观察位置,从不同观察角度,观察同一景物。观察点要连续不断地移动,移动观察点要有顺序。动点观察法适合观察正在发展变化着的景物。因作者对景物连续不断深入细致的观察,清清楚楚地了解到了景物各方面的不同形态和色彩,描写起来就得心应手,有话可说了,既可描摹景物的形状,又可显示景物的神采,使景物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当你来到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最好先看看全景,对整体有个初步的印象,然后移动你轻快的脚步,向前走去,这样随着你脚步的移动,眼中的景物在不断变换,这就是“移步换景”观察法。 如《颐和园》一课,作者就以不同的观察点来描写园中的景色:或立足公园大门,或驻足万寿山下,或站在万寿山上,或立于昆明湖堤岸,描绘的是一副副异彩纷呈的图画。颐和园面积宽广,作者不能一眼就把景物看完,所以观察点须移动变化,这样才能具体细腻地描绘出园景。 四、选好角度,定点观察 定点观察是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观察事物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首先要选好合适的观察点,选取恰当的视觉角度,把观察到的景物,限制在某一固定的时空内,对准目标,依据一定的顺序,从这一点出发进行观察。定点定位直接对准画面,最适宜于典型环境里的自然景物或风俗人情的描写,就像摄影拍照的特写镜头一样焦点醒目。定点观察定点描写,可以把景物描写得独具特色,个性鲜明,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实感,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鸟的天堂》,作者巴金这样描述:“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榕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一般。” “榕树正是茂盛的时期,它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作者站在船头,随着船身渐渐逼近的时候,目光集中在大榕树的长势上,定点对大榕树的形态进行了具体观察,看清了这一株奇特的大榕树的真面目,枝干“不可计数”,足见十分茂密;“枝上又生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卧在水面上一般。”作者观察了大榕树的整体形象;观察了大榕树与众不同的神态美,“那么多的绿叶”,不是一片片清晰可辨,而是“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这就是作者自始至终把观察的目光定点在大榕树上,对大榕树的枝、叶、根的形状、颜色、位置进行的最为细腻的观察。作者观察细致,从外形描写入手,浓墨重彩,逼真地表现出了榕树的勃勃生机。 五、寓情于景,浑然天成 我们知道,没有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是苍白的,是没有生命力的。寓情于景,就是作者把自己的感受寄托在描写的景物上。景物描写,不仅要写出景物的美好,还要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让景物的特点与自己的内心情感浑然一体。这样的文章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给人强烈的感染力。 如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山雨》一文,作者这样描述:“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绿,有淡青、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这段文字描写了雨中山林最富魅力的色彩“绿”,连用两个“流进”体现了两个层次:这“绿”不光是肉眼看到的,更是心灵所感受的,突出了雨中的“绿”那种让人难以忘却的美。作者把对山雨的喜爱和对山雨色彩美的描述,融为一体,感情表达不露痕迹,自然天成。 六、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动态描写,是对事物的动作、声响、神态作细致的描绘,达到景物传神、生动、鲜活的效果。静态描写,是描画出景物的外形、内涵、色彩和神韵。写景作文,就要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有机结合,使景物既有动态美,又有静态美,从而深深地感染读者。 例如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一场雪》一课写到:“大雪整整下了一夜。早晨,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靑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这段文字描写就是利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活灵活现地写出了雪后的美景。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就要求学生既要有静态描写,又要有动态描写,做到动静结合,构成完美的整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