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二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探索全媒体之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8-27 22:03: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个当代社会的诗词版“浮世绘”第二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探索全媒体之路本报记者韩晓东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8月12日   01 版)

    本报讯(记者韩晓东)“我们相信,最美好的诗词作品,一定是从平凡生活中流淌出来的,‘诗词中国’是一个比赛,但最终的旨归,是群众自发的、对诗意生活的探寻和追求。”由中华书局发起,中国出版集团、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华书局、中华诗词研究院、中华诗词学会、中国移动共同举办的第二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颁奖典礼日前在京举行,中华诗词学会会长、“诗词中国”顾问郑欣淼作出上述表示。
    第二届大赛于2014年9月启动,投稿作者近3万人,遍布全国31个省(区、市),参赛作品近11.2万首。最终,由林岫、蒋有泉、陶文鹏、周兴俊、沈锡麟、李树喜、赵京战、钟振振、周啸天组成的评委团评出294首年终创作奖作品。其中黄宁辉、程良宝等五人获律诗组一等奖,张明新、余合智等八人获绝句组一等奖,张志勇、朱壁树获古风组一等奖,丁欣、杜天明等五人获词组一等奖。
    在“诗词中国”的投稿作品中,能够看到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社会生活和人情冷暖,“未报三春晖,愧为草向阳”,是外出务工的子女对空巢父母的满腔愧疚;“轻摇葵扇榕阴下,指点三军跨楚河”,是夏日村翁榕荫弈棋的欢情豪气;“从此青山遮不住,乡心一夜入蓉城”,是铁路工人自豪感与思乡情的完美交织。还有旅途的美景,离别的感伤,合家团圆的欣喜和时光流逝的感慨,初为父母的骄傲和责任,打工者的艰辛生活和美好期盼……“‘诗词中国’就像一个当代社会的诗词版‘浮世绘’,一切的生活境遇和情感心绪,都可以在诗词中铭记和升华。”光明日报社总编辑何东平表示。
    “书写当下”是周啸天对获奖作品的真切体会。在他看来,优秀的诗词作品就是要把诗词传统和现实生活、当代人的思想感情有机结合。被称为“灶间诗人”的段丽珍,是云南洱源县龙门力帆光彩小学的一名厨师,多年来一直坚持在工余、农闲时间进行诗词创作,一句“千丝万缕徒增恨,任尔漂流不系舟”道出了千千万万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时的伤感。来自安徽芜湖的酒店服务员朱飞祥,学诗不过一年多的时间,他以“楼西斜月楼东复,犹似相思无尽时”表达出对远方爱人的思念。
    中国出版集团谭跃总裁指出,“诗词中国”是中国出版集团在媒体融合方面做的一次有益的尝试,经过三年时间、两届大赛的试炼,“诗词中国”始终坚持站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运用互联网思维方式对古典诗词这样的传统内容进行包装,逐渐形成了以“经典文化、大众传播”为核心的品牌特色。据介绍,作为一个传统诗词大赛,“诗词中国”充分借助新技术,投稿、初审、发布结果全程无纸化,网站、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使爱好者的参与更加便捷,信息交流更加顺畅,也是“诗词中国”能够迅速积累起超高人气的重要保障。其中由组委会历时一年打造的“诗词中国”手机客户端在开赛当日正式上线,并迅速成为了第二届“诗词中国”最主要的投稿、转发和参与平台之一。截止到2015年7月,客户端上线9个月以来,累计下载用户达到1025万,客户端首页轮播图的周点击量即达到135万次。这款集合了投稿参赛、投票转发、诗词搜索、诗词游戏、以诗会友、格律检测等功能于一体的手机APP,在提供便捷的参赛方式之外,更以其强大的学习、社交、娱乐功能,成为了普通民众贴心的“诗词宝典”。
    据“诗词中国”总策划包岩介绍,大赛下一阶段将继续探索诗词文化“全媒体”之路,逐步建立以地域为单位的“诗词中国”诗友群。此外,“诗词中国”还将成立学术委员会,出版《诗词中国》丛刊,进一步提升专业性、权威性及影响力。


周啸天:“诗词中国”应当培养“诗性的人”本报特约记者 张颖潇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8月12日   15 版)

    目前,第二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评出年终创作大奖,作为大赛特邀评审的周啸天接受了本报特约记者专访,谈到当代诗词创作的理论与问题,也再一次谈起了曾经轰动一时的“鲁迅风波”……
    日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中心研究员,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得主周啸天,作为第二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的特邀评审,接受了组委会的专访。
    采访中,周教授畅谈自己对于传统诗词的创作、普及及推广的设想及看法,并且对“诗词中国”所应具有的“诗教”作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于备受关注的鲁迅文学奖,他并不讳言,表示“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曾被吐槽”,谈及对待媒体的态度,周教授表示,对媒体来者不拒,“让媒体把这些信息扩散出去,读者感到的是我这个人真淡定、从容、潇洒”。
   谈普及:读也,写在其中矣
    读书报:周教授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能够参加“诗词中国”的终审评议会。这应该是您第一次接触“诗词中国”吧?作为特邀嘉宾,您对于这样一个群众性的诗词文化普及推广活动,有什么样的感受?脱离了文言文语境、打乱了平上去入之后,今天的老百姓,应该怎样才能写好诗呢?
    周啸天:诗词的写作,有一个衔接传统的问题,写作应该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上。这几天,我看了这次大赛入围终审的作品,总体感觉这次大赛在四个组别中,七言绝句的表现比较出色。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一般作者对这种体裁的经典文本,熟悉一些,琢磨得透些。而像律诗、古风、歌行、慢词,不一定读得那么熟,琢磨得不一定那么透。也就较难出彩。
    最好的语言,杜甫称之“老”,老练、老成的“老”。就是说,它非常成熟,哪怕他说的就是白话,但是你就觉得无可挑剔,觉得这个话就要这样说最好。这个方面如果要做到的话,确实需要在“读”的方面下很大功夫。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涉及到的不光是贴近口语的白话,还有文言。写诗的人需要对这两种语言系统都要熟悉。背诵名篇非常必要。特别是文言语感的把握,取决于你的背诵。诗词不是编快板,写顺口溜。经典作品、典范文本背诵得越多,你可资借鉴的语言的材料,特别是语言的感觉就会越好。
    之前也有人问我,怎么样才能写好诗,我就对他说了几句话,这些话都是我自己的实践,也是我自己的造句。第一个就是:读也,写在其中矣。
    你的写作水平全部在你阅读当中,你阅读的时候同时就在提高你的写作水平。文言是非日常、非口头的语言,是一种书面语言。这种语言如果不读、不背、不熟,你就对它的表达方式,特别是微妙的语感把握不好。这就像学习外语,跟土生土长的外国人在一起交流的时候,别人的意思你也许能听懂七八成,但有一些微妙之处,包括土语方言、特殊的表达方法、约定俗定的东西,你会如坠烟雾,茫然自失。这就必须靠大量阅读、背诵、感悟来解决。感悟到了,不期然而然地就会了。所以我说:读也,写在其中矣。
    谈提高:读到什么份上,写到什么份上
    读书报:不知道您是否在一些活动或网络上,看到过当代人创作的优秀的传统诗词作品,不妨和大家分享一下。
    周啸天:读和写是相关联的,读到什么份上,写到什么份上。
    在读的过程中,对经典文本、经典作品的好处妙处体会深刻,融化在血液中,就会体现在写作上,自己写时就越会把古人的那些好处拿下来,这叫下笔如有神。比如写古风,起码的要求,《古诗十九首》要背得非常熟,那是最经典的文本。还有三曹七子的五言诗,陶渊明的五言诗,然后是唐代李杜,如《春日醉起言志》,如《赠卫八处士》等,还有王孟的古风,等等。拿来作为此时此地自己写作时的参照。作为“诗词中国”来讲,我认为在普及和提高阅读的“质”和“量”的方面,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前些年网络诗词出了一个李子,也叫栗子,也叫梨子。他的词就让人感到很惊喜,因为他对那个语感把握得很准确,这种准确就来源于他的阅读。我曾问他读过一些什么东西?他说实际上读的也不是很多,就是唐宋名家词选、清代八家词选之类,但是他对这些文本他读得很熟,悟得很透,心领神会,所以自己在写的时候,语言就拿捏得很好。比如他有一首写山村生活的《风入松》:
    红椒串子石头墙,溪水响村旁。有风吹过芭蕉树,风吹过、那道山梁……
    完全合乎那个词牌的要求,而且写得非常有味道,是古人笔下所无的。他把歌词的那种韵味把握得非常好,因为词的本质就是歌词。歌词的要求第一是语语可歌,一唱出来,别人一下就记住了。你看他的那种重复,他的那种情境,他的那种语言,可以说恰到好处。
    谈推广:好诗唯恐其不传也,不必出于己
    读书报:您说的这个其实就是促进“全民阅读”的过程了,不是自己闭门造车在那写。其实这也正与“诗词中国”的宗旨相契合,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普通人来亲近诗词,发现生命中的诗意。“诗词中国”已经是第二届了,您对“诗词中国”有什么样的建议吗?
    周啸天:我们应该要有这样一个传播的平台。中国历代好的诗篇,往往借助《诗话》一类的著作而得到广传,诗话著作就是一个传播的平台。好诗不但有读头,而且有讲头。诗词家在讲诗的时候,会信手拈来举些例子,这些例子,往往就会流传开来。
    2005年的时候,王蒙先生在《文汇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读来甚觉畅快》,就是谈拙作的。王先生读到我写的《洗脚歌》《人妖歌》之类,“大为雀跃”,于是写文章加以评谈,作讲座予以援引,实际上就起了一个传播作用。他的初衷,当然不是要影响评委,为我造势,因为他并不怎样认识我,他也不知道我要参评什么奖。但居高声自远。我相信评委看到这篇文章,不会无动于衷。起码对周某某的了解,不是说从评奖开始,而是从王先生文中提到的那些代表作品有所了解。当其审读周某某的更多作品时,当然会有一个更加全面的掂量。
    像“诗词中国”这样的大赛征集作品,可以广开途径,不只征集作者自愿投稿的作品,也可以征集读者推荐的作品。请广大诗家、评论家、诗词爱好者推荐自己读到的优秀之作。组委会不仅奖励作者,也可以奖励获奖作品的推荐者。一个诗友间的聚会,把自己近期所看到的惊艳之作讲给大家听,要比把自己近期习作拿出来交流,对别人的启发要大得多。经常进行这样的交流,自己的诗艺也会提高。
    总之,传播非常重要,特别是对那些好的作品的传播。我造了这么两句话:“诗唯恐其不好也,不必出于己;好诗唯恐其不传也,不必为己。”人间要好诗,诗唯恐其不好,不一定非要出在自己手里。读到一首好诗,应该像自己写了一首好诗那样欢欣鼓舞。而且唯恐它不传,唯恐不能有更多的人知道,所以到处逢人说项斯。
    作为诗词传播者,一个文化工作者,经常会跟人谈一些自己近期读到的好诗,这实际上就是传播。不是为了功利目的打广告,而是情不自禁地去传播。
    四川广元有一个青年诗人叫何革。他曾寄来一首诗,我一看就想要发表。他写了一首什么诗呢:隔窗看建筑工人雪天劳作,大概是这个意思。诗的语言非常浅白:
    一窗相隔两重天,我沐春风他冒寒。
    往日偏爱白雪美,今朝何忍用心看。
    他表现出来那种情怀,对民生疾苦的关心,还有自我反省的心态,写得很到位。诗的语言很朴素,当然,如果能够用一种更有文采的方式表达,写出生活的味道,那也很好。
    北京有一个青年诗人写《西站送客》,有两句:
    说好不为儿女态,我回头见你回头。
    用的是白描,较唐诗翻过一层,有想不到的好,又完全符合旧体诗词的表达方式。我们读到这种作品,会自觉不自觉地在诗词学会这样的平台上去与人分享。
    总之,在普及推广传统诗词的过程中,要注意鼓励大家发现好作品,推荐好作品,每个诗词平台都应当这样做,只有这样做才能把真正的好诗选出来,最终可能对当代诗词创作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诗词中国”可以向这个方向发展,就像诺贝尔奖那样,推荐去的。
    谈创作:我擅长的是歌行
   读书报:您刚才给我们“传播”的诗,普遍都是语言比较浅白、内容也和当代的生活紧密相关的。您的作品当中,也在很多方面,尤其是题材上,凸显出了和唐宋诗词完全不同的风貌。那么在您看来,在当代写传统诗词,应当如何分辨“陈”和“新”,又具体应当怎样做呢?
    周啸天:当代诗词写作大潮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陈陈相因的、模拟、模仿的作品太多,能够出新的作品比较少。有人说,老干体并不可怕,怕的是老朽体。他说的老朽体,就是指陈陈相因之作。
    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我认为一切的好诗到唐都已做完”。后面还有一句话,“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这是什么意思?如果你全是模仿,那你就不用写了,因为唐诗宋词还读不过来,阅读唐人宋人就够了,读你何用。
    我们平时碰到的作品,就是模仿太多。包括题材都是旧的。题材是旧的也不大紧,只要你写出新意。例如落花,你必须写出人人心中所有,前人笔下所无的东西,才有意义。如果你写的跟林黛玉从内容到手法上都没有区别,那读《葬花吟》,甚至读《代悲白头吟》就够了。钟振振教授提到一首时人写的落花诗:“一开一落即生涯,流水尘埃本是家。教我如何忍说与,风中最后那枝花。”令人耳目一新,就像李贺《南园》:“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像这样写落花,其谁曰不然?
    最近王蒙先生在青岛海洋大学,在讲座中又一次提到我的诗,说到我的取材,有别人想不到的。事实上,只要是真正打动我的东西,我都忍不住写,有很多来自时事。过于传统的题材,很难引起我的兴趣。有些人只看到一个表面,把我的作品定位为“新闻诗”。实际上,这种说法很皮相,没有看到本质,我做诗不是报道某个新闻,而是那个新闻事件打动了我。
    比如《洗脚歌》,一开始你不知道洗脚房、足底按摩是怎么回事,因为别人请洗脚才知道是这么回事,忽然想起《史记》里面汉高祖因洗脚与前来请谒的郦生对骂,于是浮想联翩,联想到更多东西,这个时候灵感来了,一发而不可收,嚼出了许多生活的味道,于是非动笔不可了。
    诗写什么?一个东西触动了你,使你产生一个心结,你必须解开这个心结,使自己得到释放,释放之后,你的心情才能复归于平静。因为你已经把那个东西对象化了,使它变成一个审美对象,与你并不发生功利的关系。
    有一种体裁是我较为擅长的,那就是歌行,七古。民国教授陈延杰说过,七言歌行是唐人的拿手好戏,但是当代诗词作者多敬谢不敏,或者写不上趟。有家诗刊征稿,说最好写到五十句到八十句,这显然说黄话了。因为唐人经典作品明摆着,李白《行路难》《将进酒》《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江上吟》、岑参《走马川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李颀《古从军行》等,二十行左右打住了。我之所以获奖,主要靠这个体裁的作品,王先生称为绝唱的四篇:《洗脚歌》《人妖歌》《将进茶》《邓稼先歌》,全是这个体裁的作品。它们的完成度比较高。对歌行该怎么写这件事,我琢磨得比较透。开篇必须先声夺人,沈德潜谓之大江无风,涛浪自涌。接下来须从一个兴奋点到另一个兴奋点,中间便是跌宕,不能平铺直叙,全靠内在韵律,也就是结构了。结尾要出其不意,戛然而止,沈德潜谓之白云从空,随风便灭。从全篇看,不但要应有尽有,而且要应无尽无。最佳篇幅,不是五十句、八十句,不是那样的。最佳篇幅是十二句、十八句、二十几句,到三十打住了,《长恨歌》那样的传奇诗是另一码事。
    比如张国荣跳楼这件事,我写了一首诗,叫《悼哥哥》。张国荣之死使人受到很大的刺激,你想不到这样一个人会死。虽然我不是歌迷,但被触动很深,何况又是一个愚人节,这就更让人感到困惑。何况又是海湾战争,又是股市低迷,又是非典肆虐,使你觉得一切不景气的东西,全都凑到一块了,于是浮想联翩。而浮想联翩,就是形象思维的状态。情不自禁,写成一首《悼哥哥》。
    这个诗一开头就是“人间废物多不死,天生俊彦天丧之”。有人说这不厚道,完全是外行之言。梁简文帝说为人且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厚道不是那个讲法。而后浮想联翩:“媛媛抱子不忍别”,李媛媛,就是演《围城》里苏文纨的那个演员,三十多岁才生了小孩,就得癌症不治身亡。“马华辍操缘数奇。”还有《天天五分钟》跳健美操的马华,也英年早逝。自然而然地,许多事全都串起来了。然后是:“噩耗又传愚人节,海湾惊尘犹溅血。港岛沙士方流行,股市迷魂招不得。”然后是感慨:“星运几经浪淘沙,焉能轻辞旺角月”,张国荣你是打拼上来的,经过了大风大浪的,有什么承受不了的,怎么能够说走就走呢。就是这样的浮想联翩,一个兴奋点连着另一个兴奋点,没有一句放水的东西,就这样跌宕起伏。结尾的“哥哥不复为情困,万里云霄一蝶衣。”用张国荣演过的一个角色“程蝶衣”说事,说他成了飞上天的一只蝴蝶了,这是给读者一个安慰,同时也双关了庄周梦蝶的故事。
    歌行的写作理论,前人没有系统梳理,我做了一点总结。对这体诗歌的篇幅、写法、开头、结尾这些,心中明白。因为从做唐宋文学研究生以来,到教授古典诗词,研究了三十年的东西,有一些我自己的心得。
    谈鲁奖:偶然性与必然性创造的机遇
    读书报:对于大多数非古典文学专业领域的人来说,知道您的名字应该是通过这一届的鲁迅文学奖。对于您来说,恐怕鲁奖一出来,您很多年平静的学术生涯的节奏也就此被打乱了。您觉得,鲁奖对于您来说,具有怎样的意义?
    周啸天: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发行近三百万册,这本书的读者是知道的。获得鲁奖对我来说纯属机遇,有句熟语说,机遇只给有准备的人。什么准备呢,研究三十多年古典诗词,知好歹。写作无意于工,全部功机是自己一个交代,没有功利目的,确有翻过唐人手心之处,这是获奖内因。
    外因是什么? 2009年那一届鲁奖,开始接纳传统诗词作品的报奖,但最后没有给奖。第一次没有给,不等于不给,只是有所等待,不知江月待何人而己。这是悬念,也是机遇。第一次给奖,给什么样的作品是很重要的。是给仿古仿到家的作品,还是给翻出古人手心的作品,这件事颇关紧要。据说《将进茶》入围前十名,最后一轮投票前,是征求过中华诗词学会意见的。同年早些时候,《邓稼先歌》得了第五届华夏诗词奖第一名。更早些时候,《玉树》等四首诗词得了《诗刊》首届诗词奖第一名。那两个奖,都是圈子中的人评的,你说他们是昏了头吗?
    鲁奖风波并没有对我造成困扰。一切得靠作品说话,自己的作品自己心里有底。许多的“吐槽”,对我来说,三个字:够不着。信息不对称,他说不到点子上,够我不着。
    所以我去领奖的时候写了一首《草船》:
    今夕凭君借草船,逄逄万箭替身穿。
    同舟诗侣休惊惧,与尔明朝满载还。
    “今夕凭君借草船”,鲁奖好比给了我一条草船。“逄逄万箭替身穿”,鼓声响起来的时候,一万支箭射来,但是够不着,射到稻草人身上去了。“同舟诗侣休惊惧”,关心我的人们,不要担心。“与尔明朝满载还”,明天我们会收获十万支箭。诗的中心意思就是“够不着”。许多的箭,最后成了我的收获。用王蒙先生的玩笑话说,弄得声振寰宇。我则对他说,我有三句话,问完以后,内心坦然。第一句:是我获奖还是你获奖。第二句,是我在意还是你在意。第三句,是我在行还是你在行。王蒙先生闻此大笑说,你这三句话说出去,能气死一批人。
    四川大学曹顺庆先生带的一个博士叫曾昂,在广西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叫《〈将进茶——周啸天诗词选〉的价值和当代意义》,这枚奖牌引起了全社会长达两个月的关注,是六届鲁奖没有的事。周啸天面对媒体,所作的回答,实际上起到了一个传播他的诗歌观念的作用,最后给这枚奖项大大的增值。我对于媒体的态度,是来者不拒。不管记者带着什么样的问题来,我都回应,都跟他聊。最后这些媒体把这些信息扩散出去,读者感到的是这个人真淡定、从容、潇洒。
   谈吐槽: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曾被吐槽
    鲁奖吐槽事件,我心里面非常清楚是怎么回事。一句话叫“对于非音乐的耳,再美的音乐也是没有用的”。(马克思)有一些人对诗词本无所解,只是热衷发言。不知者不为过。比如《邓稼先歌》,人们不知道它是得了第五届华夏诗词奖第一名的,而这个奖它是圈内人评的。媒体只摘取前句,不知情者便以为只有“不蒸馒头争口气”那四句,不知道后面还有许多想不到的东西,就急于吐槽。
    诗人被吐槽这个事,并不新鲜,在唐代,李白、杜甫也被吐槽。你看韩愈《调张籍》有这样的话:“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用这么重的话来形容时人对李杜的毁谤,说明什么?说明到了韩愈那个时代,毁谤李、杜的人真还不少。李白自己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说:“世人闻此皆掉头。”我遭到的吐槽,还没有他遭到的这么厉害。
    白居易遭遇的吐槽更厉害,明代王世懋是个著名的诗话家,他是王世贞的弟弟。他竟这样说:“平生闭目摇手,不读《长庆集》。”对白居易厌恶到这样厉害。为什么?因为白居易保留了三千首诗,他一翻,翻到一首掉头发的诗,再一翻,翻到一首掉牙齿的诗,于是断定,这个人真无聊。以为三千首都是这样的诗。假如他一翻就翻到《长恨歌》,再一翻翻到《琵琶行》,可能就不会吐槽了。所以读诗不要太性急,不妨多翻几首看看。
    另一句话叫“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有些人对体制不满,转而迁怒《邓稼先歌》,以为是为体制说话。甚至扯到郭沫若的话题上去,殊不知风马牛不相及。一些人拿体制没办法,就抹黑鲁奖,抹黑中国作协,抹黑红十字会,半夜摘桃子拣软的捏,这是懦弱者的行为。我看鲁豫有约,看陈鲁豫对邓夫人许鹿希的采访,深深打动了我。想到中国如果没有原子弹,没有两弹,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而邓稼先为此,不但奉献了生命,而且牺牲了自己的生活与人生享受,只活到六十二岁。这事深深打动了我,才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有评委说:邓稼先打动了你,而我们又为你的诗所打动。王蒙先生著文说,读此诗曾两度落泪。不是巧合。吐槽者有所不知,故不免于偏颇。孔子教导我们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不生气,就达到君子的境界。
    谈诗教:培养“诗性的人”而不是“写诗的人”
    读书报:那么您所传播和倡导的诗词理念,除了刚才说到的“先读后写”“写在读中”之外,还有什么核心的内容呢?
    周啸天:还有就是对于诗教,我跟别人看法不太一样。别人推行诗教,更多是想如何培养写诗的人。而我认为推行诗教,更多的要培养懂诗的人,培养“诗性的人”,诗性的人是读诗爱诗懂诗的人,是对诗歌从内心发生感应的人。这也不是我的发明。孔子推行诗教,就是这么做的。孔子推行诗教甚力,他开四门课,六门课,始终是把诗教放在第一位的。然而他本人无诗,他的弟子也没有做诗。然而他们谈起诗头头是道,见解真是高明得很哪。例如“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例如“不学诗,无以言”,等等。如果一个人是诗性的人,如果他读诗、懂诗、爱诗,那么这个人不写则已,一写一定就会取法乎上,向真诗的方向去。
    我认为读诗能得到与写诗同等的快乐。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邓小平与诗。邓小平一辈子不写诗,但是第三次复出的时候,他在家里面高声吟诵“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没有哪一个人比邓小平更当得起这首诗,也没有哪一首诗比这首诗更能表现邓小平复出前的心情。这首出自《三国演义》之三顾茅庐的诗,就像是为邓小平写的,就像是为邓小平准备在那里的,邓小平就是一个诗性的人。宋人林宽说:“自古英雄尽解诗”,中国古代有大作用的人,多是诗性的人。反过来说,一个诗性的人,在成就事业方面,也会有大的作用。
    清代四川诗人张问陶说:“好诗不过近人情。”诗性的人往往是有人情味的人,而不是无趣之人。《将进茶》的开头就说“世事本无常,吾人须识趣”。世事本来就无常,你如果再没“趣”那就更糟糕了。一个人一定得要有“趣”,而诗词恰恰能够帮助人获得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2:21 , Processed in 0.05976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