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批评的愉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9-13 03:16: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批评的愉悦(李德南)
李德南
李德南
  斯坦纳在《人文素养》一文中曾这样发问道:“如果能当作家,谁会做批评家?”在他看来,虽然凭着风格之力,批评也可能成为文学,但几率实在太小;而批评家呢,过的是一种二手生活,回望来路时所看见的也不外乎是“太监的身影”。斯威夫特则认为,“批评家是知识界的雄峰,他们吞噬蜜糖,自己却不劳动。”
  这种关于批评或批评家的批评,我多有留意,但是它们并没有对我造成打击。我并不认为从事批评是一件苦差,相反,从中我时常得到层次丰富、汁液饱满的愉悦。虽然有不少朋友觉得我的文章偏于理性,甚少对言说对象作直接而炽热的肯定,让我能够持续前行的,却是对批评的信念——我一度用“隐秘的火焰”这个短语来形容它。我相信创作与批评都有其不可忽略的创造性,同样各有其局限。创作的迷人之处首先在于,你所面对的是一个未知的世界,并且这个世界是你一手创造的。灵感也是愉悦的源泉,一个意象,一次邂逅,一个偶尔捕捉到的眼神,甚至是一句话,一个词语,都可能会让我们产生言说的欲望以及类似于创世的冲动。当那个异于生活世界的想象世界通过文字而显现,变得可感时,那份在心头回旋的愉悦,真是妙不可言,无可替代。斯坦纳对作家之美好人生的极力推崇,并非毫无道理。
  可是,写作也有不愉快的一面,从卡夫卡、陀思妥耶夫斯基、波德莱尔以降,现代文学往往重视挖掘人生的负面经验,着力书写现代人内在的幽暗情绪。现代文学又特别讲究策略,不惜以暴制暴,过多地在这种幽暗而激进的情绪中逗留,对生命是有损伤的。现代作家的面容,也多半显得沉重,忧郁。可是从事批评的工作并不会这样。虽然批评家也需要关注各种社会问题,但是在与这些问题照面时,必须要有整全的、客观的认识,不能只看到黑暗之心,也需要看到微弱的星火;在揭出恶的现实时,也要注重挺立信心与希望。批评家不能只是非理性地宣泄自己的情绪,而必须具备理性地对待问题的能力,这让批评家可以获得一个合理的视距,以中正的立场来面对我们的世界。创作与批评,既互相促进,又互为补充,而我们从这两种精神活动中所得的愉悦,也不尽相同。
  对于我个人来说,从批评而来的最为内在的愉悦,在于它可以成为一种精神参悟的方式。我时常把存在论哲学作为分析问题的基本视域,尤其是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是我所一再征引的。它最大的特色,在于对个人及其感觉偏差的认知与肯定,视现象学意义上的个我(“此在”)为世界之心,由此,世界显现出一室千灯式的丰饶,个人亦因在广阔世界中展开自身而成为富丽的存在。我的批评实践,也多是尝试沿着这一路线而展开。
  受现代学术体制的影响,如今,似乎只有这样一种批评才是正当的:着力追逐全新的学术行话,力求建立严谨的话语体系,批评话语必须能够自我繁衍,具备持续的生产性。我并不排斥这种知识学意义上的自足与完备,却更看重批评在存在论层面的意义:它是探寻智慧之路上的修炼方式。当我写下对他人的作品的看法,在这些文字的背后所活跃的,也不乏我个人的心事与情怀;同样,只有当我意识到我所从事的工作,是为了增进对世界、历史和文学的认识,我才会有书写和言说的冲动。借助批评活动,我希望能从语言与世界的双重馈赠中得滋养,不断地扩展、丰富那原本渺小而单薄的自我。
  李德南,1983年生,先后就读于上海大学哲学系与中山大学文中文系,获哲学硕士、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青年学者、专业作家。曾在《南方文坛》《文艺争鸣》《海南师范大学学报》《山花》等发表各类文章约60万字,著有批评集《途中之镜》(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与长篇小说《遍地伤花》(河南文艺出版社2013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21:01 , Processed in 0.11469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