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题研究技术线路探索 李 哉 平 摘 要:课题研究基本过程可分为选择课题、设计方案、开题论证、搜集资料、处理资料、撰写报告、炼制论文七个环节。从中小学一线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探讨课题研究基本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具体路径和操作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具有针对性、指导性和实用性的课题研究技术线路。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技术线路 中图分类号:G40-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232(2010)05-0047-05 每位教师做课题研究都有一个基本过程,经过整理得如图1所示。按图1的操作流程,可把课题研究基本过程分为“选择课题→设计方案→开题论证→搜集资料→处理资料→撰写报告→炼制论文”七个环节。下面我们以中小学一线教师的视角,就其中每个环节的具体路径和操作时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从问题生成到课题定名 问题是课题研究的起点,但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成为课题。选题需要经历从产生动机到选定方向、从问题朦胧模糊到逐渐清晰集中的过程。 (一)问题的来源 问题的第一来源是教育教学的实践。我们与学生打交道看似平静,但在实际过程中却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困扰着我们,要我们思考并做出解答。其中研究者自身的经历与体验,如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当前的困惑,最有可能成为问题的源泉。 问题的第二来源是外来信息的触发,尤其是从阅读中获得的灵感。教师可从各种媒介中筛选出感兴趣的、有用的信息为我所用,触类旁通,激发思维的火花。 对中小学教师来说,从事实践研究应该是最合适的选择。从我们的实际能力和水平以及研究时空考虑,把自己在实践中生成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其与自身知识背景接近,能充分发挥自己在教育教学一线熟悉学生、教材及实践经验多的优势,做到“小题大做”。这样形成的研究成果,很容易返回到实践中,直接改善和提高工作质量。 (二)问题的明晰 1.系统查阅文献,开展调查咨询。发现原生态的“问题”,只是知道大致方向,确立了一个假定“课题”。这时我们需要系统地查阅与该“课题”相关的文献,并进行初步的调查咨询。 2.研读文献,分析“课题”研究的背景。如本“课题”拟解决哪些教育实践、教育理论中的问题?以前是否进行过同类或相关的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本“课题”与别人研究的课题在目标、对象、方法等方面有什么不同?分析背景主要是为了避免重复研究,弄清一些与本“课题”相关的基本问题。 3.可成为教育科学课题的问题,其应有的特征是: ⑴前瞻性。问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它的解决能够推动教育科学的发展或教育实践的完善。 ⑵针对性。问题必须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域和任务。 ⑶创新性。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是别人没有提出的;或者是有人提出,但是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 ⑷可行性。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具有完成研究的主客观条件,有开展研究的可能性。 (三)主题的提炼 根据课题的范围要适中、难易要适度、主攻目标要明确的要求,对选定的问题需要进行必要的主题提炼,才能形成有意义的、提法准确的、切实可行的课题。具体有缩小、扩展、分析、转换、澄清等策略。如教师们都会遇到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希望提高他们的成绩而难以实现,这是日常的工作问题,但问题本身还模糊不清。这个问题可加工成:⑴学生学习障碍的机制研究;⑵学习困难生的转化研究;⑶关于学生学业失败现象的调查研究/个案研究/比较研究等课题。 (四)题名的确定 我们在以上的基础上才可以敲定课题名称。课题名称是对课题研究实质的高度概括,需要进行字斟句酌的推敲,力求准确、规范、简洁。课题名称应尽量完整地展示课题的面貌,最好能体现研究的对象、范围、内容、方法,让人一看就能明白研究什么和怎样研究。课题名多以陈述式句型表述,慎用疑问句,不用似是而非的词及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 二、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 课题研究方案是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预设,既要深谋远虑,又要因地制宜。 (一)方案设计基本思路 作为课题研究的“蓝图”----方案,其设计可沿着“现实→理想→可能→可行”的思路进行。 ⑴现实,即起始状态,教育教学中的实际现象如何,事实是怎么样的。 ⑵理想,即应然状态,从“最优化”的角度构建理想的模型(正是在理想的比照之下,才能看清现实中的问题,即两者的差距所在)。 ⑶可能,就是改变现实状态有哪些途径,哪些方面能改进到怎样的程度,或者对“理想”加以修正,明确研究目标,提出研究假设。 ⑷可行,就是分析实际资源,对问题按轻重缓急和解决条件做出分类,确定具有实际价值的研究内容,选择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 (二)研究方案基本构成 课题研究的方案尽管形式多样,但都要回答如表1所示的基本问题。对这些基本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了课题研究方案的各种要素及展开时的参考排序(表1中的序号),并可根据研究需要有所调整。陈述时要充分呈现设计者的意图指向。 表1 课题研究方案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构成要素及参考排序/意图指向 | | | | ⑴课题的现实背景(问题的提出)和意义; ⑵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文献综述);⑶研究依据 | | | ⑷研究目的(目标);⑸研究内容(问题细化及解决构想); ⑹研究假设;⑺变量(及概念)界定 | | | ⑻研究方法(及措施);⑼研究步骤(任务时间表); ⑽资源配置(如人员分工、经费预算) | | | ⑾完成条件分析(如前期成果、人力资源、物质条件);⒀注释与参考文献 | | | | |
在课题研究中,各个要素并不是孤立的。相反,它们都是研究方案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联结成为一个具有内在结构的整体。 (三)课题设计思维导图 一个课题设计需要经过如图2所示的思维过程。首先,兴趣是研究的动力,找到感兴趣的问题或现象,就确定了研究的大致方向。接着,查阅相关文献或做初步的调查咨询,旨在了解“行情”,扩大视野,以寻找合适的切口,最终确定研究问题。继而,在此基础上,围绕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假设,对变量、内容、方法、步骤、资源、条件及预期成果等各个方面进行充分、合理和明确的论证或设想,最终形成课题设计方案。 一个好的课题设计,其研究方案最终应该做到: ⑴背景清,即清晰梳理相关领域的研究背景; ⑵主题新,即在背景分析的基础上,选择缺乏研究或者尚未完善的领域,提炼出新颖而富有实际意义的主题; ⑶任务明,即把主题分解为具体明确的、可操作的研究任务; ⑷道可行,即为完成任务制定符合实际条件的操作方法、步骤和手段。 此时的课题方案主要用于立项评审,为申报方案,仅是研究开始的谋划,只能逐渐完善。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可根据发展的需要对原方案进行调整,包括预期之外的新发现、新设想。 三、开题与开题报告的完善 开题就是进入实质性研究前,对课题研究的整体构思和设计进行再探讨与完善。 (一)提交开题报告初稿 课题立项后,课题主持人要尽快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相关的学习、研讨和培训,课题设计者要深入浅出地讲明基本问题。在课题组反复研讨的基础上,主持人进行系统整理,提交开题报告初稿。并在会前半月,将开题报告送交到科研管理部门和专家手中,以便他们有较充足的时间对此进行认真审阅。 (二)召集课题论证会议 开题论证会议由课题组组织或课题组与科研管理部门共同组织,参加者一般有课题组成员、指导专家和与课题研究有关人员。开题论证会议不同于立项评审或结题鉴定会,主要不是对研究计划进行价值判断,而是完善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修改补充方案。 论证会议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先由课题主持人介绍开题报告初稿的主要内容,汇报应尽可能简略,重点是介绍研究思路和具体计划,以及对难以表述的问题进行补充说明。选题的意义、前人的研究成果等内容则要简述。开题论证会的核心是专家对课题研究计划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进行评议和指导。论证会上,有关专家会详细审查报告,向研究者提出质疑。课题组成员除了听取专家的意见外,也可反映自己的观点,与专家一起研讨,这样可求得对研究问题的深刻理解。 (三)修改开题报告并定稿 论证会后,课题组要汇总多方面人士的指导意见,进行研讨,根据他们的意见及研究者自己对问题的新认识,再次修改开题报告。之后要将修改后的开题报告送交到科研管理部门,便于他们以此为依据对课题进行全程管理。开题报告一旦形成,课题组原则上不再擅自修改研究计划(如改变研究内容或缩小研究范围等)。开题报告的定稿,就是一个操作性强、切实可行的课题研究行动方案,这是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并且取得预想研究成果的重要条件。 四、教育研究资料的搜集 实施课题方案,目的是通过各种方法“按图索骥”来获取与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或事实数据。 (一)文献资料 指分布在书籍、报刊、网络、音像制品和教育档案等之中的现成性资料。 文献搜集内容包括该课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主要研究成果、研究重点、研究方法以及存在问题等方面。了解上述内容有助于弄清本课题的研究问题所涉及的各种相关概念和研究状况,帮助研究者清晰自己研究课题独特价值之所在,进而对研究课题进行修正与完善。同时,在此过程中,研究者也可能会受到别人思想的启发,触发自己的灵感,发现新的问题,形成新的观点,进而修改其研究课题。 文献检索首先要明确课题研究所涉及的范围,确定文献来源的途径,然后选择合适的工具,再去查找原始的文献。一般遵循着从宽到狭、从近到远、从易到难的路线。另外,可以从二手资料入手来查找文献,根据查阅的二手资料再回头去查找第一手资料。 文献的来源主要有: ⑴图书馆藏书。查找时可充分利用文献检索工具(目录、索引、文摘等,如《教育文摘周报》、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和参考工具书(专题述评、动态综述、手册、年鉴、大全、百科全书等),以专业期刊及核心期刊为重点; ⑵教育档案; ⑶网站浏览; ⑷资源库[中国知网(子网:中小学多媒体数字图书馆)、维普资讯网、万方数据、超星数字图书馆]等。 通常来说,应以专业性强、内容新颖、论述深入,并能及时反映最新研究动态,介绍最新研究理论,推广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资料为主导。 (二)事实数据 指通过研究者自身的观察、体验、感受、实验和调查等实证方法而得来的生成性资料。 搜集前要依据研究的具体目标,对资料范围作一个界定,对不同的资料采取不同的对策。事实数据主要有定性记录和定量数据两类: ⑴定性记录,指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而用定性的手段记录下来的资料。包括客观性的(即对象活动的真实记录)和主观性的(即带有研究者主观感觉的描述)两种。 ⑵定量数据,指研究者通过一定的手段对研究对象进行测量所获得的数据。研究中定量数据的获得,首先要有有效可靠的量化手段。如为调查学生的创造能力进行的测验,若没有可用于对其进行量化描述的较为合理的模型,就无法获得可信的定量数据。 从课题的确立到研究方案的实施都离不开资料的有效积累。通常许多教育研究的灵感往往来自厚积薄发的嬗变。相关资料的积累可分为实践中直接的经验性积累和理论学习中间接的知识性积累。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学习优势、兴趣爱好,特别是要围绕个人研究方向有选择地积累资料,并适时吸收、转为已用。这里主要有藏书法、笔记法、摘录法(做卡片)、拆剪法、复印法、电脑存档法等方法。随时随地搜集、保存各种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使之系统化,经常梳理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在阅读和探索过程中,善于捕捉一闪之念,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研究的冲动。 五、教育研究资料的处理 资料既是研究的对象,又是研究结论的依据。面对所搜集到的资料,可按“筛选→归类→辑录→分析”的步骤进行加工处理。 (一)去伪存真 就是要在初步阅读和简单分析的基础之上做适当的筛选,只保留对本课题研究有参考价值的资料。通常要求文献资料可靠、正确、权威,事实数据真实、典型、概括。筛选时,应尽量避免个人的主观倾向,切忌意念先行。既要选那些符合自己假设的证据,也不能忽略相悖的证据。对孤证材料要慎重。最后把全部资料察看一遍,如有缺漏的或不完整的,则需要充实。 (二)分门别类 从搜集到的资料中,择其重要与可用的,按适当顺序快速浏览资料,根据信息资料的性质、内容或特征,将相异的资料区别开来,将相同或相近的资料合为一类。这样就将有关信息资料分成不同的组或类。然后,按分类标准将总体资料加以划分,构成系列。分类要遵守形式逻辑的原则,力求提高到从本质层面进行分类的水平。 (三)自成一家 就是按照研究的目的和要求,选取资料中精华、具有特色的部分进行辑录或概括,使之由“零碎”变成“系统”,由“杂乱”变成“有序”,并能系统完整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全貌。包括:转化----把非文字性资料和访谈记录转化为文稿;二次选择----去掉重复、过时的资料,选取重要的、有用的资料;摘录----对资料中的事实、观点、数据和结论等重要内容进行摘录(要忠于原材料,并注明出处);提要----用自己的语言对资料的基本观点、中心思想加以概括;编排----按资料的内容、观点、相互间的逻辑关系等进行排列组合,以便查找。对于重大的研究课题还要求写出文献综述。 (四)条分缕析 即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所占有的信息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特定课题的现象、过程及内外各种联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构成理论框架(类似于艺术雕刻的“读料”过程)。 1.读料步骤。 ⑴阅读:通读整理过的资料,努力寻求“意义”,寻找其中的区别与联系。 ⑵提炼:从大量资料中抽取能说明研究问题的核心内容,不能“想当然”。 ⑶建构:在确定资料核心内容和主要概念的基础上,建构用来解释整体内容的框架。 2.分析方法。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方式。在实际分析过程中,通常这两种方式交互使用。 3.资料的使用。主要是引用,以证明自己的观点。有直接证明、间接证明、反证、部分证明等。 事实上,资料搜集和使用的工作贯穿了研究的全过程:我们往往是先确定研究的大致内容;其次根据这个大致内容确定资料搜集的范围;然后阅读了主要的资料后再确定研究的具体内容;最后根据具体内容全面搜集原始资料,搜得的资料又充实了课题研究的基础。这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六、结题与结题报告的生成 结题就是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研讨、理论阐释以及提出新问题的过程。 (一)结题文档 结题文档包括课题申报书及开题报告、主体报告、工作总结、附件以及结题申请(或鉴定)表等,是按一定要求对课题研究过程中所生成的原始资料进行有目的地组织与整合而成的一种特殊文档。它要反映课题研究所有过程及结果,包括文字、图表、音像、软件等形式。 结题有成果认定、会议鉴定、通讯鉴定三种方式,本质是同行专家评议。以成果认定方式进行结题,结题材料可简化为包含工作过程简要说明的结题报告(即研究报告)以及附件。根据结题报告可以对课题研究水平、价值、效益进行综合评估,对研究成果的推广也要凭借结题报告。 (二)结题报告及结构 结题报告属于科研项目报告,要描述和解释研究结果是如何获得的,并要对其获得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和说明。主要有哲理型论文、实证型报告(如调查或实验报告)、经验型报告、个案型报告等类型。因课题研究的对象和采用的方法各异,结题报告的结构和表述形式以及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其总体要求是一致的:⑴反映全貌,要求撰写者把握从立项到结题的“全程”轨迹,课题预定目标、探索重心和研究成果的“全部”环节,研究者、评价者乃至实践者的“全员”意见;⑵突出重点,既需要突出研究成果的创新特色,更需要突出实践中已有效果的评述和将有效果的预测。 (三)结题报告生成 1.明确主题。就是提炼观点、理清关系,使观点与关系如同蜘蛛及其张网那般清晰。整合所有研究资料,进行科学的归纳、演绎,尽量提炼出该课题的创新观点,通常只阐明一个主题(中心论点)。要表现出结题报告中不同层次内容的深度、上下位的连接关系和并列标题之间的相互对应的统一整体关系,具体有并列、递进、兼容等。 2.草拟提纲。围绕梳理所得的逻辑顺序,构建结题报告大致框架结构(即拟定大小标题),显示论证层次以及论证方法。先是搭起结题报告的大框架,再考虑每部分层次结构,然后列出每个层次的段落要点和事例,最后将一些相关材料及索引分配在各标题下以备用。统计图表可编插其中。 3.形成初稿。在准备好充分材料、巧妙构思和拟定完整提纲的基础上,大胆地、尽情地把自己最初的感受、意念及有价值的东西先写下来。初稿有循序渐进(按自然顺序)、分题单写(化整为零)、先易后难等写法。究竟选用哪种写法为好,应因人、因题、因写作条件而异,但不论采用何种写法,都要以有较成熟的提纲和较丰富的材料为前提。 4.修改定稿。从斟酌观点、增删材料、梳理结构、润色语言和核实附注等,用趁热打铁、诵读修改、冷处理或文友交流等方法,对形成的初稿进行精雕细刻。写作中的最新灵感又促使我们不断进行反思,进一步明确研究意图和写作焦点,可重新考虑并改变既定的写法,直至修改写作提纲,扩大与容纳一些新的观念和认识。 (四)撰写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对照着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开题报告)来写。如研究内容若是解决某一具体问题,那就要总结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实施方案中设计了行动研究法,则在结题报告中就要陈述在研究过程中针对什么问题进行了什么研究,在问题解决中做了哪些工作,对原研究设计做了哪些修改,结果怎样,产生什么新问题。实施方案中预设的成果要与结题报告中的成果分析保持对应。 2.依据研究材料来提炼研究成果。要提炼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即在原有基础上有何发展,有没有新的发现,研究过程中质疑和完善的地方有哪些。要阐述成果与教育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有何特点、怎样操作、效果怎样等。如教学模式建构方面的研究,要交代研究形成的教学模式,包括模式有几个环节构成,每一个环节有何特点,主要作用、理论基础是什么,使用这种教学模式后的教育教学效果怎样等。 3.紧扣研究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体现过程性。要充分体现是如何运用教育研究的方法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遵循教育规律进行理性思考的这样一个过程。在阐述研究过程时,通常是先说理,后举例。如采取问卷调查法,要阐明问卷是怎么设计的,在什么时间向哪些人做了调查,问卷回收情况,调查统计与分析、调查结论等,最后把问卷附在报告后面作为佐证材料。 4.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进行定量分析是求实精神的具体表现,数据本身具有很强的确定性,是对事物的高度概括和抽象,它比语言描述更客观、准确,有说服力。有些课题明为实验研究,且设计了对照组,但在成果分析中,多运用模糊语言,进行定性分析,没能根据事实材料和数据提出结论,印证成果,严重削弱了课题研究的可信度。 5.结论分析要实事求是。在文章结尾时,可以对自己的研究结果做一个比较中肯的总结,同时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尚未澄清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以及今后继续研究的方面和初步的打算。课题研究不一定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结题报告中要做事实求是的分析,切忌一味的唱赞歌。按照预设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发现了新问题也是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讲,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获取的隐性成果比显性成果更多、更有价值。 七、从结题报告中炼制期刊论文 每年都有数以百计的中小学教科课题结题,其中不乏精品,但是多数课题的结题报告在领到结题证书之后就被束之高阁,未能充分体现它的应有价值。其实,如何从结题报告中炼制期刊论文,是深化原有研究成果、提高自己研究水平、发展自身研究能力的又一重要实践活动,也是进行学术交流和科研成果推广的重要形式之一。 (一)结题报告与期刊论文的特点比较 结题报告是课题研究工作最后阶段对研究过程中所有方面的客观文字描述,主要用于科研管理部门组织的同行专家对课题研究的综合评估,要求能详尽地反映课题成果形成的全过程,重在对课题研究问题的探索与求证过程的总结。故从问题由来、背景分析、目标假设、概念阐释,到实施的方法与措施的选定,以及研究结果的论述、成效的分析等,都需要在结题报告中有较为完整地体现。因此,结题报告在成文上显得有些“雍容华贵”。 这里的期刊论文,特指中小学教育类期刊上的文章。因中小学教育科研基本上属于应用研究(指导与改进实践),且中小学教师是期刊论文的主体读者,这就要求期刊论文更强调研究成果的精致与凝练,及其在实践层面的应用价值。另外,由于中小学教育类期刊相对偏少,刊登的论文容量受到版面制约。因此,期刊论文在成文上显得有些“小家碧玉”。 在实际操作中,许多中小学教师的结题报告与期刊论文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从表2的比较中可看出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表2 结题报告与期刊论文的特点比较 | | | | | | | | | | 追求圆满,包括研究的整个过程、具体的方法和措施以及成效等 | | | 两者异曲同工,既有区别,又不能截然分开;在课题成果形成过程中可能有局部性的文章发表;通过课题系统探究而形成的期刊论文,其认识可能更深刻 |
(二)结题报告成为期刊论文的炼制方向 尽管在撰写结题报告时也有下列要求,但是对于撰写期刊论文尤为强调。 1.突出创新性。对中小学教师而言,其在大多数的课题研究基础上生成的期刊论文,在理论建树上并无过高要求,而是重在实用价值,具有新意。期刊论文需要突出研究中的发现与创新,可以截取方法、过程和结论中的某一个侧面,深刻反映课题研究成果的特色和亮点,体现实在、实用、实效。 2.追求简洁性。作为结题报告的精制产品,论“理”说“法”成了期刊论文内容的主体,也是论文的基本表达方式。因为是同行专业人员的阅读,对一些常识性概念不需要解释,行文要富有概括力。所以,期刊论文要客观、准确地把研究的过程,以简洁的方式告知读者。论文一般以3-5千字为宜。 3.增强逻辑性。论文的形式可按提出问题、陈述或分析问题、解决或回答问题的过程展开,主要有层层深入式(按照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发展过程)和分类排列式(按照事物或问题的内在联系)两种,宏观上系统全面,微观上集中深刻。而在论证过程中,既要注意进行逻辑组织,用逻辑的力量推出正确的观点,又要注意论述过程中科学事实的恰当选置,这样才能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4.讲究语言美。语言要准确流畅,生动形象,合乎语法规则。论文中的观点性语言要正确精炼,材料性语言要活泼清新,论述性语言要严密充分。既要避免太浓的学术味,又要给沉闷呆板的议论语言适当增加一些鲜活和变化,让人读来有趣、有味、有收获,如沐春风,清新怡人。 (三)炼制要在精致上下功夫 从结题报告中炼制期刊论文的方法有:⑴浓缩(保留原有的体系,去“水分”);⑵ 萃取[从中富集同种(主题)成分,进行重构] ;⑶分馏(选择其中的分论点,重组素材独立成文)。 撰写时尽可能考虑周密,在精致上深化提升。如:⑴标题画龙点睛:确切、鲜明、新颖、简练(若把主标题比之本色,则小标题可喻为“粉黛”);⑵绪论开门见山,能立即吸引读者眼球;⑶本论浓墨重彩,以新颖的观点、严密的逻辑和翔实的材料折服读者;⑷结论回味无穷,令读者有梦魂萦绕之感。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科规划2008年度研究课题《教师课题研究技术线路探索》(编号SC291)成果。 【作者简介:李哉平,浙江省台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浙江台州,318000)】 全文载于华东师大《基础教育》2010年第5期第46—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