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周维强:学林新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0-3 17:0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周维强:学林新语
    ◎抗战时期华罗庚的数学巨著《堆垒素数论》,原稿曾送中央研究院,无人能审,连原稿也被弄丢。后送教育部,交由何鲁主审。时值盛夏,何鲁躲在重庆一幢小楼上挥汗审勘,不时击案叫绝:“此天才也!”何鲁以部聘教授之声誉,力主授华罗庚数学奖。
    ◎陈垣写《旧五代史辑本发覆》一书时,搜集资料,例证极多,稿本有三尺多厚,但他删繁去复,仅存194条,文章写成只有两万多字。用举例的办法,总结出几类问题。陈垣说:老辈著书,常有本人删去不用的材料,后辈不知,得到几条资料,反以为是新发现,拿来写成“某某书补”,又把作者原已删去的材料给补上,就大可不必了。
    ◎教育家李建勋上世纪30年代曾担任北师大教育系系主任。学校设“论文研究”一科,以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并以论文提交及良否为毕业与否的条件。教育系严格执行此规定。当时四川省某著名权要的女儿毕业于教育系,因其未按规定提交论文,未发给她毕业证书。时隔多年,她父亲一再托情希望给他女儿领得证书,李先生以碍于规定为由,并未因其为一著名权要而有所通融,终未发给毕业证书。
    ◎一位西南联大的学生曾回忆说,中文系主任罗常培先生曾说,杨振声先生讲小说必称沈从文,讲戏剧必称丁西林。但联大国文课本中没有选沈从文的小说。据说,当年讨论篇目时,规定过一个原则,凡是本校同仁的作品,一律不予入选,这样就连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背影》也没有机会在国文课本中露面了。
    ◎有一次,张岱年问熊十力:万物一体很难体会,应如何理解?熊回答说:万物一体是一句老实话,如果达到那个境界,就自然懂得;如果没有达到那个境界,说也说不明白。好比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要有那个境界才能理解。
◎现代杰出的文史大师刘文典虽生性狂傲,但也有承蒙他瞧得上眼的。精通14种语言、学问渊深博大的陈寅恪,刘文典即敬重有加。刘公开承认他的学问不及陈氏之万一。刘多次对学生说,自己对陈氏的人格、学问不是十分敬佩,是十二万分的敬佩。刘文典宣称,西南联大只有三个教授:陈寅恪、冯友兰,他和唐兰各算半个。    ◎英国著名随笔作家查尔斯·兰姆,府上藏书汗牛充栋,样子也本本差不多,怎么可能逐本分辨呢?兰姆答曰:“牧羊人是怎样认清他的羊的呢?”
    ◎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做过管理学教授的管理学教育先驱罗素·林肯·艾可夫退休时,有人问他“商学院教育的主要成就是什么”,他回答说,有三个:“第一,给了学生一套词汇,让他们能够权威般地谈论自己不懂的话题。第二,给了学生一套原理,让他们不管面对多少不利证据都能坚持自己的主张。第三,给了学生一张入场券,让他们能够找到一份工作,在工作中了解一下管理。”艾可夫用讽刺口吻回忆说,这个答案“让沃顿的老师爱死他了”。
    ◎俱乐部是剑桥大学学生们几百年来的表达手段。20世纪80年代,剑大彼得学院院长休·切弗·如谱(Hugh Trevor Roper)在《星期日泰晤士报》上把伪作《希特勒日记》鉴定为真。剑大学生遂成立“鉴定专家俱乐部”来嘲弄休·切弗·如谱,给他取绰号“特不靠谱的休”(Hugh Very Ropey)。

◎大约是在1942年,汤用彤找来庾信的《哀江南赋》,指着序中的一段对15岁的儿子汤一介讲:一个家族应该有他的家风,如果家风断了,那么这个家族也就衰落了。庾信写那篇文章的背景是他被梁派到北魏作聘问(外交工作),因为才华出众,被扣押在北魏做官。在这种情况下,庾信把怀念故土的意识写进了《哀江南赋》,希望自己的家风不要在他那一代断了。汤用彤让汤一介把这篇文章熟读,还给汤一介讲到他的祖父。汤用彤说他喜欢读《哀江南》和《哀江南赋》的原因,是因为汤一介祖父生前就喜欢读这两篇东西。汤用彤还给汤一介看祖父六十岁的时候写的一段话:“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行,随适而安;毋戚戚于功名,毋孜孜于娱乐。”前一句话是说做事情不要怕困难,合乎道义的事情不要怕负责任,过很简单的生活,就可以随遇而安,减少苦恼。后一句话是说不要总是追求功名和安乐。汤用彤对汤一介说你记住这两句就可以了,以此来告诫其如何做人。    ◎罗尔纲在中国公学读书。沈从文只念过小学,胡适安排他去大学讲座。选沈从文课的有20多人,其中就有罗尔纲。沈从文第一天上课,教室却坐满了人,他在讲台上站了10多分钟,说不出话来。突然他惊叫了一声说:“我见你们人多,要哭了!”这一句古往今来堪称奇绝的老师开场白,刚一说过,沈就奔流似的滔滔不绝地把当代中国的文坛说了1个小时,特别是对新兴作家巴金等的评述,讲得最详细。
    ◎刘师培在北大教中古文学史,讲汉魏六朝文学源流与变迁。他上课时总是两手空空,不携带片纸只字,源源本本,一直讲下去。声音不大而清晰,句句是经验之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6 09:13 , Processed in 0.08086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