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课堂观课议课量表(转载)作者:江心蜻萍
观课议课及观课议课的目的与环节 何为“观课议课”,“观课议课”与以往的“听课评课”有何不同?《有效观课议课》书中作了详细阐述:观课与听课比较,“听”主要指向声音,“听”的对象主要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有声语言往来;而“观”强调用多种感官(包括一定的观察工具)收集课堂信息。更重要的是,观课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评课与议课比较,“评课”侧重对课的好坏下结论、做判断;“议课”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议”的过程是展开对话、促进反思的过程。 观课议课的目的是改进课堂教学,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所以无论是上课者还是观课者,不能满足于这一课的顺利结束。应该立足于一课而放眼于将来,要通过眼前这一课的研究与思考,对自己教学行为背后的观念进行批判、反思、重建,以求得自身教学行为长效的改进。 观课议课活动包括六个关键环节,即“选择合适的观察视角、制作科学的观察量表、记录详实的课堂现象、整理丰富的课堂信息、进行正确的课堂推论、作出客观的课堂评价”。 课堂观察量表的开发与利用 “选择合适的观察视角、制作科学的观察量表、记录详实的课堂现象、整理丰富的课堂信息、进行正确的课堂推论、作出客观的课堂评价”这是观课议课的六个基本环节,课堂观察量表研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观课议课的质量,如何开发课堂观察量表。首先确立合适的观察视角,如: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达成、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处理、学科知识获取和技能培养的途径、师生的互动与交流、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内容的整合、学生课堂学习的自主与合作等。其次是确立观察维度、课堂观察点、课堂实录,再次是评价、观察结果分析与建议等。当维度、观察点确立后课堂实录记录是重点,只有根据实录的实际才能得出正确的课堂教学评价。最后不要忘记相关的信息,如:时间、学科、被观察者、课题、地点等。 观察量表的利用。老师根据自己开发的量表去进行有目的的观课,也就是听课,详细记录观察细节。在课后会议上与授课教师或其他教师进行议课时,可根据课堂观察的情况进行交流、评价提出建议等。 根据今学期市教研室教研活动安排,继续举行观课议课教研活动,要求老师们开发观察量表,利用观察量表进行观课议课,学校将把观课议课活动进行录像并上交市教研室,希望老师们积极准备,认真对待,教科室提供部分观察量表供老师们参考。 课堂教学观察量表(尹静) 学 科 | 化学 | 观察视角 | 学生活动及感受 | 被观察人 | | 课 题 | | 观察维度 | 课 堂 观 察 点 | 课 堂 实 录 | 学习习惯 | 课前准备做得怎样? | | 是否主动的探究,积极思考,深入探询? | 对教师的言行是否有所思考和感受? | 是否及时记录重点内容? | 学习态度 | 学习兴趣是否浓厚? | | 学习情绪是否高昂? | 学习中,能否对和自己不同的观点大胆质疑,提出不同意见? | 参与教学活动是否积极,认真? | 学习能力 | 听课时,注意力是否集中? | | 在学习中能否自觉从各种给出的学习资源中自主选择、重组信息、能否“发现”规律,形成自己的见解并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 | | 学习中,能否应用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会分析、解决新问题? | 学习中,能否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调整学习策略。对自己做出中肯的评价? | 合作学习中,能否有意识的与他人合作、交流,并在合作过程中关注他人的意见和感受? | 答题是否规范? | 总 体 分 析 与 评 价 | |
观察者姓名:________ 观察日期________ 课堂教学观察量 视角: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课题 授课人 评课人 时间 维度 | 观察点 | 课堂实录 | 评价反思 | 教材的利用 | 对教材理解是否正确 | | | 教材把握正确与否、难易度是否合适 | | | 能否不拘泥于教材,挖掘教材内涵,创新性地运用 | | | 是否做到了加工、整合教材 | | | 能否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拓展 | | | 课程资源开发 | 是否结合现实生活与学生实际需要,补充有关社会、生活、经济等方面的实际或热点问题进行教学 | | | 能否挖掘教材中或现实生活中的隐形资源,服务教学 | | | 是否充分运用教师、学生等技能技巧、生活经验、行动智慧等,用于教学 | | | 课程资源的形式(图片、资料、实物、视频等) | | |
课堂观察量表-------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处理(视角) 时间: 地点: 被观察者: 观察者: 学科: 课题: 制表人:张传庆(龙中) 维度 | 课堂观察点 | 课堂实录 | 等级 | 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中体现教学重点与难点 | | | 教师教学过程 |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以及对重点、难点的处理 | | | 学生学习过程 |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理解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的把握及掌握的程度 | | | 师生互动过程 | 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交流、对话体现教学重点与难点以及对重点、难点的处理情况 | | | 教学小结 | 教学小结中再次呈现重点、难点的情况 | | | 板书体现 | 板书中呈现重点、难点的情况 | | | 观察结果分析与建议 | |
课堂教学观察量表 观察视角: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处理 学科: 研制教师: 张英功(龙中) 被观察者: 课题: 观察视角 | 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处理 | 维度 | 观察点 | 课堂实录 | 观察结果评价 | 问题设计 的科学性 | 问题设计的目 的性与价值性 | | | 问题设计的准 确性与科学性 | | | 问题的思维容量 | | | 问题设计与 学生的匹配度 | | | 问题的呈现方式 | | | 提问的有效性 | 提问的方式 | | | 提问后等待 回答的时间 | | | 学生回答的方式 | | | 即时性评价 | | | 讨论的实效性 | 讨论问题 的价值性 | | | 讨论运用的方式 | | | 学生回答的方式 | | | 教师对讨论 的调控 | | | 讨论的时间 及效果 | | | 生成问题处理的艺术性 | 问题的生成 与捕捉 | | | 教学中遇到了哪些生成性的问题 | | | 生成问题 的处理方式 | | | 生成问题 的处理结果 | | | 观察结 果总体 评价及分析 | |
课堂教学观察量表—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视角) 时 间 | | 地 点 | | 课 题 | | 被观察者 | | 观 察 者 | |
| 维度 | 观 察 点 | 教学实录 | 等级评定 |
| 创设情境 巧妙导入 | 自主读书 建构知识 | 质疑问难 合作共享 | 拓展探究 深化主题 | 反馈总结 巩固提高 | A | B | C | D |
| 思考 | ①学习目标的呈现方式(问题式/叙述式) | | | | | | | | | |
| ②教学驱动方式(问题驱动/讲述驱动/练习驱动) | | | | | | | | | |
| ③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独立/小组合作/教师提示) | | | | | | | | | |
| ④针对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思考的程度(人数/时间/水平) | | | | | | | | | |
| ⑤对待或处理学生思考中的错误的方式(生成/忽略) | | | | | | | | | |
| 民主 | ①教师的提问的方式(个别提问/集体提问) | | | | | | | | | |
| ②学生参与问题探究的意识及课堂气氛(主动热烈/消极沉闷) | | | | | | | | | |
| ③师生行为(情境设置、叫答机会、座位安排) | | | | | | | | | |
| 创新 | ①问题设计有没有新意? | | | | | | | | | |
| ②问题设计是否有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创新性思维? | | | | | | | | | |
| ③课堂生成了哪些新问题?教师是如何处理的? | | | | | | | | | |
| 关爱 | ①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否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 | | | | | | | | | |
| ②特殊(学习困难、疾病)学生的学习是否得到关注? | | | | | | | | | |
| ③叫答机会是否均等? | | | | | | | | | |
| ④教师是否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当的评价? | | | | | | | | | |
| 总 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课堂教学观察视角量表 观察视角:师生互动 | 学科:地理 | 研制教师:朱珑 | 研制学校:龙山中学 | 被观察人: | 课题: | 时间: | 观察记录 | 维度 | 观察点 | 课堂摘录 | 评价 | 教师 提问 | 1.问题类型 | | | 2.准确程度 | 3.合理程度 | 学生 回答 | 4.准确程度 | | | 5.合理程度 | 6.积极程度 | 互动类型 | 7.师生互动 | | | 8.生生互动 | 教师对互动过程的推进 | 9.以问题推进 互动 | | | 10.以评价推进 互动 | 11.以非语言推进 互动 | 言语互动时间 | 12.时间长短 | | | 13.合理性 | 师对生提问的态度 | 14.热情 | | | 15.冷漠 | 16.忽视 | 互动管理 | 17.有效调控 | | | 18.放任 | 课堂总评 | | | | | | | | | |
课堂教学观察视角量表:师生互动(开发者:李培忠) 时间: | 学科: | 地点: | 被观察人: | 课题: | 观察记录 | 维度 | 观察点 | 课堂摘录 | 评价 | 教师 提问 | 1.问题类型 | | | 2.准确程度 | 3.合理程度 | 学生 回答 | 4.准确程度 | | | 5.合理程度 | 6.积极程度 | 互动类型 | 7.师生互动 | | | 8.生生互动 | 教师对互动过程的推进 | 9.以问题推进互动 | | | 10.以评价推进互动 | 11.以非语言推进互动 | 言语互动时间 | 12.时间长短 | | | 13.合理性 | 师对生提问的态度 | 14.热情 | | | 15.冷漠 | 16.忽视 | 互动管理 | 17.有效调控 | | | 18.放任 | | | | | | |
观察者: 观察视角: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活动主体 在课堂活动中,学生应呈现积极参与、主动建构的状态;学习的最终追求是有效目标的达成。 1.观察点设置:从①课前“准备”;②课堂“倾听”、“互动”、“自学”等两大角度四项指标观察,看课堂活动是否有效或高效的“达成”; 2.观察维度:从①“行为”、“程度” ;②“习惯”、“态度”两个维度观察。 课 题: 观察日期: 年 月 日 被观察人: 观 察 者: 指标 | 具 体 观 察 点 | 课堂实录 | 量化分析 | 准备 | 学生课前准备了什么? 是教师布置还是自己做的? | | | 准备得怎么样? 有多少学生作了准备? 学难生参与进来了吗? | | | 学优生、中等生、学难生的准备习惯 分别怎么样? | | | 倾听 | 有多少学生能倾听老师的讲课? 能倾听多少时间? 对哪些感兴趣? | | | 有多少学生能倾听同学的发言? 有多少人没认真听? | | | 倾听时,学生有哪些辅助行为 (笔记/阅读/提问)?有多少人? | | | 互动 | 有哪些互动行为? 学生的互动能为探究新知提供帮助吗? | | | 回答行为(主动/被动,群体/个体,教师/学生, 回答水平)有哪些?各有多少人? | | | 提问行为(不懂的/拓展的/创新的,主动/被动) 有哪些?各有多少人? | | | 提问对象(向老师提问,学生互相提问) 有哪些?各有多少人? | | | 讨论行为(不懂的/拓展的/创新的,主动/被动) 有哪些?各有多少人? | | | 讨论对象(同桌/小组/班级/师生)有哪些? 多少人没参与?活动有序吗? | | | 学生的互动习惯怎么样? 学难生的互动习惯怎么样? | | | 自学 | 学生可自主支配的时间有多少? 有多少人参与? 学难生的参与情况? | | | 学生自主学习形式有哪些? 各有多少人? | | | 学生的学习资源(印刷材料/实物与模型/ 多媒体/教师/学生)有哪些? 各有多少人? | | | 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序吗? 学生有无自主探究活动? 学优生、学难生情况? | | | 达成 | 学生清楚这节课要干什么? | | | 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解释、 表达核心知识和概念吗? 有多少人? | | | 学生能用核心技能和方法解决新的问题吗? 有多少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有什么感受、 认同、领悟? | | | 学生的当堂作业有哪些? 完成情况? 反馈过程、行为、方法、结果如何? | | | 评价 与 建议 | |
课 堂 观 察 量 表 学科:语文 视角:学生课堂学习的自主与合作 研制教师:张海红 被观察者: 课题: 观察 记录 | 学 生 课 堂 表 现 | 等级 | 课堂实录 | 1、学习用具的准备;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 | | 2、在学习中自觉从教师推荐的资源(网络、资料袋)中自主选择、重组信息、“发现”规律,形成自己的见解并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 | | 3、积极独立思考,能探询深层问题。 | | 4、合作学习中,与同学有效合作,照顾其他同学的学习需要。 | | 5、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调整学习方式,理解性表述明显提高。 | | 个别发言记录 | | 活动监测 | 教师启发个人思考回答 | 演示 | 记笔记 | 写作片段 | 绘图 | 课堂实录 | 次数 | | | | | | 行为 状态 | | | 学生课堂问题的解决途径记录 | 生成性问题的提出及解决 | | 学生参与活动情态评价 | 课堂实录 | 学生参与活动的自主性 | | 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 | 观察感悟: | | | | | | | | | | | | | |
观察者 日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