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余慧娟:课堂文化:看不见的教育生产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1-20 11:40: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余慧娟:课堂文化:看不见的教育生产力

作者:余慧娟  



主持人(李明新):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同志们,我们现在开始第二场学术专题报告。今天本次大会非常高兴的请到了人民教育杂志社教学编辑室主任、副编审余慧娟同志。她在十年的课改当中应该说是一个自始至终的亲历者,我和在座的许多同志们都读过她所写的大量的课改报道与评论,这些课改报道与评论都是发生在我们的学校、发生在我们的课堂上的实践的反映。如何来洞察课堂的变化?如何来认识课堂的文化?在这一点上作为一个媒体人、作为一个研究教育教学的媒体人,余慧娟同志自有她独到的认识。


    今天,我们就把时间交给她,请她为我们做报告。报告的主题是:看不见的教育生产力。请掌声欢迎!




余慧娟:各位局长、校长,各位老师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能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接到这个命题作文的时候是今年的2月份,其实是明星校长给我打的电话,当时我一听完就毫不犹豫的答应了,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课题,而且我本人对这个问题也非常感兴趣。但是最近一两个月在工作之余我不断地在思考这些问题,包括把我这个十年课改的采访经历做了一个梳理,就是这种片段式的梳理,试图把它串起来,但是思考的时间越长越发现这是一个重大问题,而且这里面有很多问题我觉得我的思考还不是很成熟,今天我知道在座有很多著名的特级教师、著名的校长局长,在这里我想作为一个交流的机会,咱们一起来探讨,而且人民教育杂志社最近一段时间也想组织这样的讨论,希望大家把自己独到的见解发过来和我一起交流。


    我先把我今天讲的内容的目录给大家呈现一下,两大问题:第一个是为什么高度关注课堂文化?第二个是现代课堂文化建设的方向与建议。


    第一个问题有三个小问题:一是什么是课堂文化,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探讨和深入思考的;二是课堂文化对学生的巨大影响,这里面也有自己的三个想法;三是课堂文化变革是教育现代化需要攻克的最后一个堡垒。


    第二个问题,因为我觉得涉及的内容其实非常多,我不可能谈全,但是我想谈几条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内容。一是关于人的发展的观念,它关系到教师的基本的哲学素养,二是发展知识的伟大魅力,学科知识任重道远;三是课改真的能带来进步吗?四是真实的人真实的对话还原生命的真实状态;五科学与教学规律;六是学校文化与反步课堂,课堂文化的个性化问题。


    第一个问题谈为什么要关注课堂文化?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回顾了一下我作为一个教育记者这十年的采访经历,我没有这个自觉,后来明星校长给我打电话才提起来,在梳理的过程中感觉到我十年前就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敏感,但那是浑然不觉的状态,这种敏感体现在我的采访当中。我跟大家分享三个案例,大概十一年前课改刚刚启动的时候我去了一些地方采访,这里有三节课最后有两节我写成了文章把它发表出来了。回过头看的时候,这里面其实有很多文化的东西在里面。


    第一个案例是一节语文课,当时在宁夏,我开始写的时候就想这节课和我们原来的课,就是在我受教育的时候那个课,语文课先讲内容,然后默述内容,然后学习生字,课文中的精彩片段,布置作业,老师无精打采,学生如坐针毡。今天也没有多少变化,老师多了一个问题,因为当时启动课改以后很重要的一个点就是要联系生活实际,这个老师就加了一个问题,就是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体验,然后孩子们就开始站起来说了,说我考试没考好,心情沮丧,正好那天下无下一节课是音乐课我沉闷的心情一下子得到了缓解;还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这个老师没有任何的评论,也没有任何的回应,就是说了一句心情不好听到音乐就好了起来,然后问别的同学还有没有?没有吗?周末跟叔叔阿姨一起弹琴怎么样呢,老师有点着急了,大家对弹琴有点陌生的感觉。请一个同学讲起来,我的奶奶在乡下,一听到音乐就想起乡下的奶奶,当时同学笑起来了,那个孩子说的时候充满感情,很难过的感情,老师的回答是“是啊,很辛苦,也是这种反应,非常的冷淡,现场还有同学笑,老师的反应就是这样,很简单的一句,这是一种应付。


    谁来描述一下,一个坐在后面的女学生被叫起来,她支支吾吾说了几个字,老师说她没有回答好,就是因为她没有预习,如果预习了就会说出来,如果不预习差的就会更差,坐下。下客铃响的时候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回去找《梅花三弄》来听一听。当时在宁夏城乡接合部的一个学校,当时孩子脸上都带着农村的气息,是农村的孩子,为什么布置这样一个作业,很奇怪,非常反差的一幕就出现了,老师走出教室的一刹那我听到同学们顿时欢腾起来,当时我们和孩子们其实是一样的,我觉得我们在结束了学生的生涯再到学校去听课的时候,我们对过去的教育生活带给我们的影响印象是非常深刻的,所以回过头成年以后人的视野打开以后、素养提升以后,回过头看这种文化的敏感性是相当强的。同时我不会站在老师的角度,我会站再一个学生的角度体验一个课给人的影响。


    我当时也把文章写出来,我觉得这堂课是日常课堂非常真实的一节课,学校也没有特意安排什么样的老师来给我们上课。


    第二个案例,2001年11月份到武汉的一个小学去,当时是非常好的一所小学,某某实验小学推荐出来说这个老师非常优秀,我们说听一节课吧。他的特征是从头到尾没有一丝笑容,与学生没有一次关注心灵的对话,这节课是数学课口算训练,从头到尾开火车、分组、计算,学生从头到尾没有任何变化。


    第三个案例,我之前写文章的时候也经常引用这个案例,这个是宁夏东塔中学初一的一个班级,是2001年9月26号,这节课大家看了以后心理上也会有强大的反差。我们当时去这个学校的时候是临时提出来的,能不能给我们带一节课,他说听数学课,行,当时已经迟到了。这个老师的课听完以后很震撼,在简陋的农村校舍里怎么还有这样的老师存在?我只是取了其中一个小片段,计算题31+(-28)+69,有的同学用31+69然后再加-28,得出答案,老师没有评价,就问同学们有没有什么意见,“哗”同学们就举起手来了,他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在考虑措辞,你可以看出来这个孩子一点都不紧张,他已经习惯了,他说同学的算法不对,应该是31+69然后加上一个中括号把后面的括起来,刚说出来同学就反对了,老师把另外一个同学叫起来,他的语言很流畅,很大方,说不用中括号也可以,这是个人的作题习惯。徐老师把话接过来,加不加中括号都对,但是刚开始还是加上不容易出错。转头的时候发现角上还有一个同学在高高的举着手,老师停下来微微一笑,某某同学还有意见吗,请说,这是他的口头禅。这个孩子站起来,说我同意某某同学的意见,我们要民主,这道题可以加中括号也可以不加,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人,看起来是有一点离题了,但是老师抱以和蔼的笑容,他最后在全班都看了一遍确实没有举手的学生了,他下了一个开放式的评语,他说某某同学说的很对,有什么想法大家都要说出来,之后才转到别的内容。整堂课的气氛非常活跃,这是我们对比非常强烈明显的一节课。


    过了好几年以后,有一次北京教育学院的一个老师送来一节研究课给我,他说听了一节研究课非常好,他给的是实录,我说你能不能把录象给我看一下,我说这老师不就是我采访过的那个老师吗,这个老师那堂课生成,讲的是字母表示数的内容,思维展开的非常彻底,我说我认识这个老师,我听过他的课,这个老师后来的发展是非常好的。


    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他的这样一种课堂的氛围是怎么出来的,这个问题一直在我脑海里思考了很长时间。我觉得刚才大家也都感受到了这种课堂的氛围有一种空气,作为校长也好、局长也好,到任何一节课马上就能呼吸到这样一种空气。


    关于什么是课堂文化?这些年我有一些作品里也提到了,但是最近我也查了相关的文献,专门研究课堂文化的文献不是很多,学者的定义有各种各样的,一个是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还有的包括精神、物质、制度文化几个层面,包括有的认为精神文化,还有处在具体时代具体地域的教学活动本身,还有教师群体所共享的思维方式、信仰和价值观念。我觉得这些都不能表达我所理解的课堂文化,我自己就给它下了一个定义,我觉得比较符合我自己的理解,我也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不一定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我认为课堂文化就是在课堂的师生活动包括环境中所传达的所有价值观,我觉得这个比较能表达我的理解。是不是也包括思维方式呢?这涉及到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关系的问题,后来我想到了,价值观是能够影响思维方式的,思维方式也能影响价值观,两者是互相影响的,但是如果一个人具有比较科学的价值观,他的思维方式上不会出大的错误。我说的是所有的师生环境整个课堂这个体系里,它的任何一个活动、任何一言一行所传达出来的这种价值观,包括隐性的、显性的,抓住了这点就抓住了课堂文化的核心。


    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说细节传递价值观,这个细节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不觉得细节重要,实际上我给大家分析一下,细节传递的往往是重要的价值观,我们的教室四面墙上会贴很多标语,有的是“奋力拼搏,勇争第一”,有的是“自强不息”,这种标语是一种环境暗示。还有座位的排列是按什么排的,是按高矮还是眼睛近视程度,还是按照学生的学业水平,包括每个班都有一些调皮捣蛋的孩子,这些孩子你是不是把他放在讲台的旁边单独坐还是放在学生中间教育,这是一种教室文化,它传递出很多东西。我后来了解我们国家有些学校很过份,每个月考一次试,考完试根据排名把座位重新排一遍,这是非常非常过份的做法,是历史的倒退。高矮是一种顺序,眼睛近视也是一种顺序,这种顺序体现了现代公民社会对人的关怀,应该从哪些角度切入,一个教室座位的编排关系到孩子发展的平等权益问题,别看这个问题看起来很小,但是对孩子心理上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孩子这个月坐到最后,本来考的不好心情就非常沮丧,还要承担坐在最后面这种后果,这种对孩子文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还有某一堂课达到一定学习目标的学生是否可以做自己的事情,这是教师的文化,包括怎么批评学生、学生是否可以提出质疑、教师如何对待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教师是如何表扬学生的,是空洞的说很好他非常聪明还是说我觉得你的推理很有道理、我觉得你的思路很有特点,类似这样进入到学科的层面非常真实客观的评价。


  教师的文化我们还可以列举很多很多他的行为折射出来的价值观,这是教师的文化。


    还有关于学科的文化,我觉得学科的文化是传递的精神世界的宽与窄、深与浅,老师上课只讲知识、题目,注重训练还是注重思维方式、注重思维、注重美、价值观、人类问题,就是更加开阔的这样一种视野。所以说课堂文化是课堂上无所不在的空气,就是任何一个举动、一个言行我们都能够从中分析出来它的价值预设是什么,它的价值假定是什么,它对人是怎么看的。这是第一个问题,什么是课堂文化。


    第二个问题,课堂文化对学生的巨大影响。我认为课堂文化是人所能真实感受到的教育,过去很多人认为课堂是一个微观的领域不太值得去关注,包括很多校长局长在内,他们要抓很多宏观的问题,当然现在教育是有一个发展顺序的,我们过去从规模的扩张、数量的发展现在已经走到了教育内涵发展这样一个阶段,这个时候我们的课堂就成为教育最核心的领域。这里面大家也都知道1999年国务院发布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年又发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纲要》,就开始了新中国建国以来一场规模最宏大的课程改革。2010年7月份《教育规划纲要》再次提出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它把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注意这是战略注意,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国家已经深刻意识到课堂教学这个领域已经成为现在时代的主题。


    课堂重要吗?其实我们大家都知道,因为它是教育发生影响力的核心地带。我大致的计算过,一个学生在学校70%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待过的,哪怕待一分钟他都能感受到价值观,而对一个人一生发生作用的可能并不是知识,而是价值观,包括在其影响下的思维方式。


    价值观的体系就是我们刚才谈到的课堂文化,它是对人心灵产生影响的东西,是作为真实的人所能感受到的教育,而不是理念上的、口号上的教育。


    十年课改,就是国家教育部发动的这样一场改革,我自己有一个评论,我说它最大的贡献就是文化影响力。其实课改出现最初的时候就带着深刻的文化诉求来的,这种文化诉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很标致性的,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我认为它是代表文化解放;还有一个是人的发展的全面关照,课改是一场文化启蒙运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要肯定课改对基础教育界的思想影响力,这一点是不容否认的。


    第二个问题就是关于课堂文化,我一直有一个观点,课堂文化决定了学生的生命质量,而生命质量又决定了教育的高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在采访写作的过程中,我们也接触到了一些不是那么好的学校,这里面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2009年我到南京市滨江中学采访,这个学校我不知道在座的有没有江苏的,肯定是有,南京的肯定也有,滨江中学是一所连三流都算不上的一所学校,是几个造船厂,几个企业的子弟学校合并过来的,都是棚户区的孩子,什么单亲家庭、贫困家庭、民工家庭的孩子送到这个学校来。当时那个校长跟我说了几件事情,我就感到比较恐怖的,他说有一个孩子毕业过了两三年来学校,不是来看老师感谢你的,来砸窗户、砸桌椅,就是对学校的愤恨两三年以后心里还不解气,还要回来干一场。这个坏孩子不是天生的,我们应该承认家庭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我们的学校也有很大的关系,校长叫邓可青,他是52岁接手的,四年时间把学校改造的非常好。他总结了一条,他说坏孩子的重要来源就是不公正的对待。他这样比喻的,他有一个从火盆到暖炕的理论,过去师生是火盆,围成一圈,最前面的是优秀的学生,既看到了光又感受到了温暖,处于最外圈就是成绩不太好表现不太好的学生,既感受不到光又感受不到温暖,我们要把南方的火盆变成北方的火炕,火炕就是暖气原理,满屋子都热。如果三流学校以成绩来区分,就会引发孩子不公正的感受,他本来就处于社会的底层,本身就觉得不公正,在课堂上再以这种价值尺度来衡量他,最后他只有逆反,他没有别的选择。


    最后生产的是什么呢?大量的失败者和逆反者。确实是这样的,家庭有很大的原因,但是我们的学校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给孩子提供一些新的路径和新的生活,而这种状态会改变孩子的一生,这个能量后面还会讲到。


    第二方面是我们鼓励什么?在课堂中听课有时候不能琢磨,一琢磨很多事就琢磨出问题来了。我2006年听了一节课,就是很简单的几个对话,但是你一琢磨就有问题。如何就能得到这几件奖品呢?学生说认真听讲;有的说坐的直;还有一个说回答问题。老师都是肯定的。我在想,难道我们的课堂里面就没有更值得推崇的一些东西吗,比如说我会提问题,我能质疑,我会学习,我懂得一些方法,我想有很多东西都是值得我们去推崇的,为什么我们的老师会把这些东西作为我们课堂上最推崇的东西呢,把奖品奖励给谁、什么样的人呢,这是在鼓励一种什么样的文化。


    其实这种乖孩子的文化在日常教学中我觉得是非常普遍的,因为这可能给老师带来很多的便利,在教学管理层面带来很多的便利,但是它生产的是大量的平庸的孩子,而且很多非常有出息的孩子在小的时候表现为对规则的不尊崇,他的调皮、他的出轨,这样一种文化会把这些孩子排除在正规教育体制之外,这就是可悲的地方。


    最近有一本书引起很多教育者的关注,这本书的名字叫做《我不原谅》,是三联出版社出的,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大三的学生,这个孩子是1990年出生的,他对教育写了一本书是对中国教育的批判,而且书的封皮是白皮黑字,那种书拿在手上就非常受刺激。这个书我看了一半,我觉得他的观点有很多偏激的地方,包括他很崇洋美国的教育,但是有很多东西谈的是很有道理的,我觉得我们作为从事教育的人一定要看一看,作为一个学生他基础教育毕业之后回过头来去反思自己所说的教育的时候是用什么样的眼光,他的整个成长过程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态,非常值得关注。


    这里我引用了一段不是那么偏激的话,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比如“上课都要求把手放好,可为啥呢,不知道,只知道老师站讲台上面同学看着自己渺小,老师发出手放好的命令后,看到谁张牙舞爪立马拉出来,一个凶狠的目光就把那孩子吓得尿失禁,然后她走到一个坐姿最僵硬的如同戴上手铐的同学面前摸摸脑袋说,多乖。她就是你们学习的榜样。孩子们立刻羡慕加惭愧,纷纷仿效着手放好,期待着老师下次表扬自己。


    他用三句话来描述,小学拿走了价值观,中学拿走了独立思想,大学拿走了理想梦想这便是你花16年接受中国教育的结果。我们的课堂除了生产成绩,还生产了什么?生产了人,哪两类人,一类是乖,就是我们说的好学生,还有吗,我们的好学生真的是优秀人才吗?


    再来看一下,两堂截然不同的课。


    2005年长沙某中学,这个学校是当地一所三流学校,我还没有进门的时候就跟门口水果摊的摊主聊天,他说这个学校的校风很不好,学生不爱读书,经常有逃学的现象发生,不仅如此,有些男生跟社会上小流氓混在一起,经常有恶性打架的事件发生。我接触了两个老师,一个是生物老师,也当班主任,这个老师在课改的历程当中对自己的课堂文化主要是教学方式上做了一个回顾,回顾这种反差非常大。


    我听了这个老师一节课,我用他讲课的一个描述,他是教生物的。如果老师一进去就把生态平衡摆出来,学生也许能够理解,但绝对不像这样有印象,报刊、电视杂志上面有很多这样的事例,所以他一进去就说“孙老师今天给你们讲故事,并不直接把生态这个词搬出来,你家里养过动物吗,看过电视杂志上的奇闻趣事吗?”他是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东西把环境保护的话题引出来。旁人看了有点不着边际,最后一下结论完全是环保的东西。


    他对自己的教学前后有很深刻的反思,这个老师比较年轻,以前课堂上如果有一个人说话我就在课堂上无法忍受,内心里面好像是师道、老师尊严面子上很受伤害,所以你会强烈要求安安静静,到现在能够接受,你会发现在课堂上不让学生说话学生会感到很压抑,我们把师道尊严改成正常的交流,不是把我的话当做金玉良言记在脑海里,我不要他们这样。


    这个老师是很成功的,他的课我也看了,这样的学校、这样的孩子你要给他讲课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孩子的那种行为习惯、互相之间的控制力、说话,对他来讲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虽然他的一节课也很闹腾,但孩子们也是跟着他走的,孩子们哈哈大笑,但基本上主流的跟着他理解生物里面的东西。


    紧接着看另外一节课,这节课是我无意中闯进去的,是一节物理课。课已经开始了,我去的时候直接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我坐下来以后我发现这个教室怎么像舞台一样,每个学生都在上演什么剧目,有的同学扯同学的衣服,有的拿着矿泉水瓶子一挤,长长的水柱从这一列打到那一列,有的同学用桌子挤推前面的同学,推的过分的时候这个桌子就倒了,抽屉里的书就散了一地,旁边的同学就大笑。老师在讲什么呢?老师在讲电磁感应,我当时的想法是我从来没听过这样的课,这边是孩子在这里演出,那边是老师在讲抽象的电磁感应,还有一个实验放在前面做,我仔细看了一下,好像只有前排几个孩子在听。


    后来我就想这课能讲下去吗?我坐在那里都受不了了,上完课以后其实我很想跟这个老师交流一下,他上完课以后看到我可能也有点点惭愧,他说学生不读书也没办法,转身就走了,其实我很想跟他交流的。


    这两节课的例子想说明什么,课堂文化里,就是学生的生活质量、生命质量完全是由教师创设的空间里,这个空间决定了他的生命质量,在三流的学校课堂的文化作用更能凸显出来。同样的学校两个班级,为什么那个老师能把课上下来,因为他改造了自己作为教师的文化,他试图理解学生、理解孩子对什么东西感兴趣,我讲什么他才会有分析;这个物理老师完全用他知识的文化想去对抗学生的文化,这个结果绝对是失败的,他没有处理这种文化冲突的能力,最后他只能是把自己缩在一个很小的角落里讲那么一点知识,就那几个孩子听,他觉得反正这课我也上完了,作为教师也尽到了责任,我想真的尽到了责任吗?


    所以我觉得课堂文化代表了一种价值的尺度,在这个价值的尺度下是会受到褒扬还是会受到冷落、还是会受到惩罚,你可以做多少你喜欢做的事情,包括你的精神是愉悦的、焦虑的还是紧张的,你的精神世界是否有新的拓展,这个价值尺度决定了生命的质量。


    第三个问题,中国现在的课堂文化应该回归人性的需求层次。这两年有一个人和一个国家引起了我们这些教育者强烈的兴趣,一个是把很多坏孩子送到美国大学的小学五年级老师雷夫,还有一个是教育成就排名第一的芬兰。他的著名的畅销书《56号教师》里面的一开头,第一条写的竟然是“以信任取代恐惧”,连他自己都说讽刺的是第56号教师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他拥有什么,而是因为他缺乏这样一种东西,害怕,老师们害怕,怕丢脸,怕不受爱戴,怕说话没人听,老师们更怕挨骂、羞辱,怕同学们成绩不好,怕父母们的愤怒。我感到很奇怪,56号教师在总结他的原因的时候为什么把这个放在第一条,我在想那是因为我们自己早就麻木了,对人的常识麻木了,就是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


    后来我又研究芬兰的教育,他的教育成就第一,芬兰成功的秘密很难用一句话概括,人家说一个健康的国家才有健康的学校,这句话很有道理,在看一个国家教育成就的时候很难用一个简单的什么原因去概括,就包括很多做法,从那儿搬到这儿是绝对行不通的,是一个水准上的产物。但是芬兰教育在总结的时候有一条非常肯定,就是信任,这个信任非常重要,不约而同的,雷夫和芬兰的总结里都有这一条。


    后来我想确实是这样的,我们的课堂学习理念,在文化主导下丧失了对人性需求的基本尊重。从学生的角度来讲,你说学生来课堂是干什么的?当然他的直接追求是智力发展、探究世界这样一种需求。但是他这种需求并不是我们成人所想的,我们要谋生,要进入上层社会,这种成就需求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里是最高层次,前面还有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最后才是成就的需求。我们在课堂里面直接奔向希望学生有成就感,成就感来自于知识的学习、考试,但是其他的需求我们是从来看不见的,无意之中把这些东西跨越掉了,直接跨到那一步去了。


    人在课堂上首先有尊严感,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他的人格要受到尊重,这是最起码的,他要有安全感,就是我学一个东西发表自己见解的时候,我要考虑讲完以后对我人生会不会带来其他的不良的负面影响,我得考虑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在我们的课堂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觉得这种东西被忽略掉了。


    回到这样一个需求层次,实际上也就是说我们要把课堂中的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这个人是有血有肉的,有情感的,有尊重的需求,有人格的需求的,他内心世界是很丰富的,不是一个一个等待灌输的容器或者一个什么机器坐在那里等着你把东西给我,不是这样的,为什么说教学课堂里有很多先决条件,这些条件我们忽略了教学就会出问题,我们的课堂也会出问题,我们的教育也会出问题。


    这个问题我在很多不同的文章或场合里面都强调这样一个完整的人的需求。我还有一些很零碎的教室文化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也许这些文化可能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启发。


    美国的一个音乐还是舞蹈教室里,它贴着一些标语,如果你能走路就会跳舞,如果你能说话就会唱歌,你对音乐投入越多对生活的感悟就越多;没有人会关心你跳的不好,站起来、舞起来就好,言下之意就是每个人都可以而且应该表现自己;还有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你的神情胜过你的穿戴,自信比衣着更重要。这样的话你会觉得非常体贴,把这些问题解决了才能解决那些问题,先把心理问题解决了才能把知识学习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有先后次序的,它是不可以去违背的。


    第三个大问题,关于课堂文化变革,我在思考的过程中越想越重要,我认为它是教育现代化需要攻克的最后一个堡垒。按照我刚才的定义,如果我们把课堂文化理解为课堂师生活动中包括环境中所包含的全部的价值观的话,那么课堂文化就是教育中核心的核心,我有一个判断,我认为当课堂的全部细节都能在价值观上完成现代教育理念的彻底更新,课堂的现代化才能说真正的完成,教育的现代化才能说真正的完成。


    这就像什么呢?我们有很多校长和局长也到国外考察过,回来以后总是说他们的厕所多么人性化、他们对待孩子多么的周到、他们对待特殊的人群是多么的细心照顾呀。其实这种细节折射出来的不是细节,它是重大的社会观念,是社会文明的进程。小平同志提出三个面向已经三十年了,教育现代化就这个“现代化”还没有完成,过去三十年我们在教育投入和硬件建设上取得很大成就,今年教育投资财政确保4%。学校变化越来越大,很多校长拉着我去看,你看我这个学校有了天文馆,你看我这个学校是法国设计师设计的,我这个学校有了校园网,上次还有一个校长带我去看移动白板,就是非常先进的黑板。有了这些基础之后是不是我们的教育就现代化呢?我说相差甚远。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想到十年前徐老师的那节课,在那样一个简陋的教室里,在那么多农村孩子中间有这样一个老师,这样一个有现代化观念的老师存在,我说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而学校文化是教育者观念的集中的体现,课堂文化又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在对待学生的基本价值取向上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是教育体制、教育环境、教育观念基本健康以后的文化标志,这是我自己的一个认识。


    所以说,作为局长、校长过去你可能不太在乎、不太关心课堂,但是未来会成为花费你们精力最大的一个领域,甚至会成为你们全部工作的重心。


    第二个大问题,现代课堂文化的方向与建议。我国目前课堂文化的现状,我觉得十年课改确实带来很大的进步,至少我看到很多课里都能够在基本的价值理念上达到我们所设定的想法和目标。现在,整个中国基础教育课堂的现状非常不均衡,水平差异很大,在有一些地区有一种极端应试型的,这种大家也有所耳闻,在一些高中是半军事化管理的,在学生的管理上包括学校内部环境、文化、教师的灌输上都是极其不符合人性要求的,是违背人性要求的;第二种是粗暴专制性,学习是最重要的,其他的跟这都没关系;第三种是知识压迫型,以真理的名义不容置疑,这种课堂是大量存在的,大家可能没有这种意识或者不明显,但却是大量存在;第四是民主开放型,有一些学校,但不是普遍现象。


    最缺乏的东西是民主、宽容、公正、理解、真实。


    现代课堂文化到底要追求什么样的东西呢?我也做了一些思考,我觉得作为现代教育现代课堂的基本特征,我们先参照一下顾先生对现代基本特征的定义,他谈到好几条,广泛性、平等性、终身性、全时空性、生产性和社会性、个性和创造性、多样性和差异性、变革性和创新性、国际性和开放性、教育的科学性和法制性,这是他对教育现代化基本特征的概括。


    我们再来参照一下教育规划纲要对未来十年教育的价值取向做的明确规定。我觉得这一句话大家用的也比较多,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有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还有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因为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是要在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这些价值取向就成为我们的一个导向。概括而言,现代教育中最基本的价值取向至少包括这样几个方面:民主,科学,公正,开放,多元,真实,只有坚持这些基本的价值取向我们的学生才有可能健康发展。


    倡导在这些现代基本价值理念基础上的课堂文化多样化。上午程院长也讲到课堂文化自觉对课堂文化建设是极其重要的,在我看来教师是课堂文化的缔造者,虽然课堂里边有多种文化存在,有每个孩子带来的文化,还有教师的文化,还有学科的文化带来的东西,但我认为教师是课堂文化的缔造者,这点是不容置疑的。


    在课堂文化的建设上面,我提几点建议,不一定全面。


    第一个问题,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关于人和人的发展的基本观念,这是一个教师基本的哲学素养。有三个重要的命题,我认为当下我们的很多教育改革包括课堂的改革为什么理念落实不到行为,在根本上是这些观念没有到位。


    第一个观念,对人的价值的认识,不仅仅是对儿童,是对人的价值的认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这种差异会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段显示出来。一个人的缺点,在这个场合可能是缺点,但在另外一个场合可能是优点,反之也是这样子的。有了这样的多元价值观,我觉得价值才可能有一种包容的心态,说我能包容每一个孩子,我能够做到宽容,我能够民主的对待每一个孩子,这是一个基本的出发点,我就不相信平时为人很刻薄的人能当好教师或者现代意义上的教师,是不可能的。


    第二个观念,对儿童发展可能性的自觉意识。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富含巨大潜能的人,一个教师是不是能意识到这一点,如果意识不到他就不配做教师,有了这样的发展观才能有包容的心态,他才能立足未来做今天的教师。


    第三个观念,对教育终极价值与目标的认识。我这里想跟大家分享一个PPT,这是一个五年级的老师叫汤普森,她开学第一天对孩子说我会平等的关爱你们每一个人,这样的承诺大部分老师都曾经给过,却很少能成为现实。在汤普森老师所教的班级有一个叫泰迪的小男孩,情绪有些不振,这个孩子不太合群,经常是一副衣冠不整,邋里邋遢样子,他不是一个老师喜欢的学生,她改作业的时候打上一个叉心里还冒出些须快意。这一天汤姆森老师要求把成绩单翻一遍,把泰迪的放在最后看,却发现以前老师的评语不同寻常。泰迪快乐、开朗,待人彬彬有礼,真是一个好孩子;二年级老师这样写的,泰迪表现优秀,人员颇佳,不幸的是他妈妈的绝症进入晚期;三年级的老师这样写的,妈妈的离世对泰迪是个很大的打击,他试图走出来,但他爸爸却不以为意,这样的状况不改善会对他造成很大的影响;四年级老师这样写的,泰迪落后了,对上学失去了兴趣,他没有什么朋友,有几次还在课堂上睡着了。直到此刻,汤普森老师才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他对自己过去的态度愧疚,更意外的是圣诞节那天所有同学都带来了礼物,只有泰迪例外,他的礼物只裹着一丛丛杂货带上的相纸,尽管如此,汤普森老师当着全班的面打开了礼物,那是一条水钻,有几块钻已经脱落了,还有一瓶剩下的香水。有些同学笑了出来,汤普森老师带上了手链,还洒了一些香水。有一天放学,泰迪说“老师,你今天的味道就像我妈妈一样。”同学们走了以后,他哭了起来。年底泰迪已经成为班里的佼佼者,一年之后汤普森老师在门边发现泰迪写的一张纸条,称她是自己认识的最好的老师。六年以后收到泰迪的信,她依然是自己最好的老师。四年后收到泰迪的信,他在不久之后将从大学毕业,在信中他把汤普森称为自己最喜欢最好的老师。四年以后,又给老师一封信,取得学士学位以后他选择了深造,她是他最喜欢的老师,签名是某某医学博士。她依然是她最喜欢的老师,只是这次的签名有点长,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那个春天到来了,泰迪说他遇到了他生命中的最爱,即将结婚,他的父亲几年前离世了,问老师是否愿意以新郎的母亲出席婚礼,结婚那天老师戴上了那条手链,喷上了那瓶香水。泰迪对老师说,谢谢您对我的信任,让我感受到自己的重要,也感受到自己能够有所作为。汤普森老实说,泰迪你错了,是你让我明白自己并非无可作为,直到遇到你我才知道老师的真谛。


    教师的作为将会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教育的终极价值是什么?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从业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它不是写在书上的理论,而是写在我们心里的一种信仰。


    雷夫有一句话我特别欣赏,他说,我知道他们(学生)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是他们自己不知道将来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认识你自己认识你作为教师的价值,认识你自己认识你作为学校的价值,这个价值认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师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他的教育工作可以说是不可能深刻,他对自己价值的认定才能决定他有这样一种胸怀去包容所有的孩子。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它不只是说我把知识从书本上给你,它是要影响心灵去拓展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所以说我觉得一个教师怎么样能够锻造出这样优秀的卓越的一种课堂文化,它不是一个技术问题,上午程院长也讲,根本问题是教师的价值观念问题,而最基础的价值观念决定了教师在非常复杂的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能够营造出一种什么样的课堂文化,它才能够经得起我们分析和检验。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学科文化建设。学科知识经过教师头脑以后折射出来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总和,它是课堂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学科文化整体的问题是什么呢?我觉得功利化的趋向非常严重,2008年我做新学校专刊的时候看到很多好的学校做了很多问卷调查,问这个学生是不是喜欢这个学校,调查结果是令人非常沮丧的,很令人吃惊,这么多孩子很有天赋而且语文很好,为什么他不喜欢语文课、不喜欢数学课,这个问题其实是很大的。去年我应国务院参事室的邀请到钓鱼台发表演讲,我定了一个题目是让课堂具有感召力。我说为什么宗教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孩子把这么多的时间都给了你,我们都抓不住他们,而且教的有些学校学生毕业的时候撕书,大学的从楼上往下扔,课堂里在欢呼。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挖掘知识的魅力不够,我说课堂的重要性当时讲了一句话,说话我们的教化正在失去一个作用,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今天我们失去一个课堂明天我们失去一个国家,这个话一点都不过分,也不是危言耸听,这是我们对知识的挖掘、魅力的挖掘够不够的问题。


    现在教数学、教语文不是语文有多大的价值和数学有多么美、科学多么有意思和探究的挑战,是因为我们考试才学这样一些学科。我们当前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把教学的目标从考试的目标转移到学科的素养的目标上来,站在哲学的高度设计和教学每一节课,学科的文化应该展示广泛思维的世界。


    我讲一下这个老师,李晓风老师的特点,他给孩子讲问题的时候一定会讲思维方式,辩证的思维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讲西方福利制度的时候,以前我们都很眼红,资本主义国家怎么这么好,高福利啊,现在的问题是希腊出现危机以后,西方这种制度下在出现金融危机的时候福利问题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看问题要一分为二。所以我们经常会说学科的育人价值怎么去开发,学科怎么有育人价值,这就是育人价值,每个学科都能把思维方式的东西传递给孩子,我相信今天那些孩子尤其是学业非常优秀的孩子,我听说有非常好的中学经常会出现一些孩子跳楼自杀这样一种极端的行为,这种思维方式的传递如果是成功的这些孩子绝对不会选择去自杀,所以我们学科的育人功能从哪里开始,就是从这里面开始,所以一个教师的学科素养决定了他的文化胸怀,你有这样的学科素养才有一个开放包容多元的文化烙印在身上,你才能够带给孩子,如果我们教师都成了执行教学目标的工具,那么我们的课堂不可能有精神魅力,这个是精神感召力,所有的课堂吸引力就会全部失掉。


    第三个问题,教学模式改革一定能带来课堂文化的进步吗?这是模式与文化的关系,这个是我在最近的一些采访里不断思考的问题,包括跟学校接触也有一些感触。我讲三个观点:


    一、模式是工具,这是我的一个判断,任何时候都不要失去这样清醒的头脑。我们现在说作为工具就是为我所用的东西,它是用来表达我想表达的东西,包括现在很流行的先学后教模式也可以成为灌输的工具,我觉得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因为我在现场听过很多课,任何一种模式都是为一定的价值观服务的,而任何一种模式都是有优势和弊端的,所以我们一定不能给教师造成某种认识就是说这种模式是最好的,这种思维模式一旦进去了教学很快会僵化,教学的路走不下去了。现在很多老师有很好的理论视野,这些理论视野会帮我们把握工具。


    二、模式的演进改变不了也弥补不了教育的缺陷。我说模式不能改变教学质量,不管你怎么样变换教学程序、教学流程,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最后所有这些东西都是由教师来设计的,你的导学案都是教师来设计的,孩子的互动过程、展示过程最后都是老师进行引导和点评的,如果这种力量发挥不出来,那将来课堂的教学质量就很成问题。什么能根本性的改变?就是教师的素养,分别是教育学素养,学科素养,评价素养,评价素养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三、鼓励从模式研究入手研究文化。文化不是空洞的,课堂文化也是,教学方式从模式包括从形式上规定了师生的课堂方式,我们从模式入手来研究文化是可行的,但是怎么研究呢,要对照我们的价值观深入到细节来研究模式,让价值观渗透到教学行为的毛细血管里面去模式才能真正的表达文化。


    这里面有很多问题,包括大家对现在先学后教模式的推崇和追随,包括先学后教模式在研究的过程,我为什么强调这个研究是很有价值的。举一个例子,导学案必然涉及到教什么内容,然后怎么安排这个学习的进程,有一个学科知识、教材、学生的心理方式,你还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际上一个点抓下去会扩散到很多很多点。当时有一个专家跟我说,我们一起去考察以后,他说这个不光是一个人或高校来做,要一起来做,因为导学案是重新消化以后按照学生学习的过程来呈现的,所以它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这不是随便几个人就能做的很科学、很到位的。以此类推,把一个模式研究透了也就把教育的很多问题搞清楚了。


    第四个问题,真实的人真实对话,我觉得真实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因为时间关系就不多谈了。


    另外提醒大家的,关于第五条科学的问题,脑科学近几年来比较热门,美国、欧洲、日本都在关注这些问题,里面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关注,对于脑科学的了解可以帮助教师建立起科学的理论,使我们的课堂文化具有科学内核。它有一些研究结论我觉得还是挺有参考价值的,这是脑科学以及相关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这些结论大家可以看一下,它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教学理论是非常吻合的,而一个教师如果能够更多的去关注这些科学规律的话,那么它在价值观的导向上会更多的靠近现代教育理念,因为本身这些理论也很好的支撑价值取向,大家回头可以自己去看一下。


    第六个问题,学校文化反哺课堂文化。前一段我们报刊社举行了学校特色创建的评选活动,我作为评委看了一些材料,我当时有一个感觉,现在学校都能思考自己的价值追求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但也有问题,是辐射面问题,就是学校文化能不能辐射到课堂上,我看到有的把学校文化定为“葫芦丝文化”,就是吹那种乐器,我觉得它太窄了,学校文化是学校主流价值追求的一个体现,所以它应该把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包含在里头,包括把课堂的这些东西包含在里面。还有关于学校文化和课堂文化有一个关系,我不太主张学校统一提出一个什么什么课堂文化,因为我觉得课堂文化是属于教师的个性化的,不是一个人规定的,但我们主张在现代教育价值理念的基础上课堂文化的多样化。学校文化给课堂文化提供的基本价值理念和追求,还有专业和制度的追求。


    最后给大家提醒的三句话:


    一、课堂文化不是空洞的;


    二、课堂文化是不可能突变的;


    三、课堂文化是个性的。


    最后我想用恩格斯的话结束我今天的交流,他这样说,文化上的每一次进步都让我们向自由迈进一步。这个话启发了我,我想说的是每项教学的自由王国迈进一步,我们的文化就前进一步。


    我今天的报告就讲到这里,谢谢!




主持人:谢谢余老师。同志们,刚才余老师围绕着今天大会的主题阐述了她对课堂文化概念和内涵的理解,特别是她指出课堂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师生和教学环境等全部的价值观的反映。同时,余老师还指出了现代课堂文化的方向,并且提出了有意义的建设性的意见,鲜明的反映出一个教育媒体人强烈的责任感、深厚的教育情怀和理性的专业引领。


    因为时间的关系,作为主持人我向下边提问的各位领导老师提出建议,为了保证我们中午和下午的时间,第一我们提问题的时候简洁明了,第二是控制数量,每个人提一个问题,一共提多少个问题由我来控制,我看看整个互动的时间。好,现在开始提问。




提问:余老师好,主持人好!我是来自杭州市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请问余老师,您是如何看待课堂文化的构建中教师的课堂个性问题?




余慧娟:个性问题我刚才没有展开,课堂文化是属于教师的,这个是肯定的,因为教师是很多种风格的,他会形成不同的风格,我们一定要把这个风格保留,而且要给很开阔的空间。我刚才也说必须有基本价值理念的底线,包括我们现在提到的这样一个民主开放的东西,我想它是一个基本的东西,就像我们到一个国家去,在社会层面会看到很多价值理念,这是基础的东西,但这并不妨碍每个人个性的发展,所以我觉得教师的个性应该是建立在我们基本的价值理念追求上的课堂文化的多样化,而且教师的风格应该是鼓励他去发展的。谢谢!




主持人:好,同志们,通过刚才两位专家的专题报告的引领,通过我们现场的互动,我们今天对课堂文化问题有了一定的探索和认识。实际上课堂文化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层面恐怕都有不同的追求,当它落到具体的老师身上的时候,既有共性的也有个性的,因此我想我们今天通过这样一种探索会更好的使现代教育的理念落到我们的学校的教育实践中,落到我们学校的课堂行为当中,特别是我们通过这样的探讨共同的认识到影响课堂文化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我们教师的这样一个因素。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我们课堂文化的深度和发展方向。


    我个人认为,在我们的研究过程当中可以这样说,在现代的学校教学当中弄出一堂好的课并不难,但是我们要认识到一节好课只是引领一种方向,一个老师他能够上出好课反映了一种好的教育追求,而我们的学校有那么多的学生,有那么多的课堂,因此要求我们应该在培养每一个老师的专业发展上下功夫,应该在培养一支团队上下功夫。


    我想一个好教师就是一种好教育,一支好团队就是一种好文化。希望通过我们今天的专题讲座和我们的专业引领,能够使在座的各位专家、各位校长、各位老师对课堂文化的问题有一个崭新的认识和更新的价值追求。


    今天第二场的专题报告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8:14 , Processed in 0.10794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