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构建理想课堂中的能力结构 王 军 印度著名哲学家奥修说过:“当鞋子合脚时,脚便不感到存在。”今天,我们讨论理想课堂问题, 事实上,理想课堂也难有一个完全的描述,不存在着一个固定的高度,一堂课理想不理想,只有听下来才能作出判断;只有确定了一个基本的价值取向后,才能进行判断;只有充分考虑到教学中学生年龄的特点和心理需求、学生生活的实际、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差异,才能判断;只有深入到特定的、丰富的、微妙的教学情境之中,才能作出相对合理的判断。我们听了一节比较出色的课,可以从中提炼出若干特征,但这些特征不一定是构成理想课堂的必备要素。 以色列诗人说“痛苦的精确性和快乐的模糊性”,课堂也是如此,差课一听下来就知道是差课,好课却各个不同。也就是说理想的课“不是什么”,我们非常清楚;理想的课“是什么”,我们不一定搞得明白。因此,我们讨论理想课堂的价值,不在于迅速构建某个框架,人为制定一个优课的模式,而是要剔除一些课型出理想课堂的框架,告诉大家“此路不通”。 理想的课堂难以抽象地描述,但其结构要素可以进行分析。众所周知,课堂的要素很多,如教学的条件、氛围、情境、手段,学生和教师,文本和材料等。但其核心要素是人,是教师和学生。作为富有主体价值的人,学生和教师为理想课堂的构建作出哪些努力,是可以探讨和追求的。 要打造新课程背景下的理想课堂,作为教师要努力具备“三力”,即亲和力、驾驭力和探究力。最近,连续听课,发现不少问题,如教学思路不明,教学起点把握不准,学生状态不佳等,这里有策略和手段采取不当的因素,但主要还是教师“三力”的欠缺。 一、亲和力。所谓教师的亲和力,不仅仅是指教师态度的人本,语态的温柔,或者刻意赏识学生和学生做朋友,而是教师走上课堂,必须有独立的抓得住学生的东西。所谓吹拉弹唱说,我主张能唱的就唱,能说的就说,能表演的表演,能诱惑的诱惑,能“欺骗”的就“欺骗”,总之,教师走进课堂,必须有一定的人气指数,在短时间内“拿”住学生,否则就不能有效凝聚注意,没法迅速形成合力,没有了建立在情感之上的师生和谐。河北衡水说,教师的亲和力也是一种能力,而且是很重要的能力,这是非常有道理的。目前,有两种人最能吸引住学生,一是本事大的、思想深的、才华旺的,二是威信高的。教师教学讲究基本功,是否有亲和力,这是站稳课堂的基本功。有的老师人生得漂亮,深受学生欢迎,这也是亲和力的一种。 二、驾驭力。新课程一个区别与旧课程的最大区别是打破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体垄断地位,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课堂应该是师生双方共同营造崭新场景的生命活动过程。这就有了课堂“动态生成”。教师放开对学生的控制后,课堂会不会顺着教师原先设定的程序走,值得怀疑。有的课堂会遭遇精彩,但也有的课堂会陷入混乱。讨厌的是,前者很少,后种情况很多。所谓“一管就死,一放就乱”,这两种课堂状态都不是我们追求的。面对课堂上的旁逸现象,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的思路,将讨论导向深刻,导向精彩?教师一要功底浓厚,预设充分,这需要对备课下硬功夫。二要思维敏捷,能短时间内迅速整理学生的思路,判断清楚课堂新生问题的价值所在,并予以必要的引导,就个引导就能力。驾驭力不是教师用权力驾驭课堂,而是用智慧驾驭讨论,驾驭学生的思维。所谓“教学就是即席创作”,指的就是这个本领。 三、探究力。就白了,就是教师自己对规律的把握和专业的能力。这里谈的其实是教师的专业素质。目前不少人对专业素质有误会,认为就教育而言,专业水平诚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教育的方法和教学的经验。这是一个误区。“大道无术”,专业素质是远比经验更为宝贵的东西。而就师资建设而言,教师专业水平决定教师发展的高度。当年,盐城解放路实验学校招聘高中教师任教初中,看中的就是老师的专业素养更重要。当然,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所任教的学段不一定有必然的关系,安徽的薛瑞平是个小学老师,由于阅读并思考,经常走上大学讲坛去上课。还有南通的李吉林老师,也是小学老师出身。但是由于工作环境和要求的不同,不同学段的老师在后天的发展中,总体上还是形成了差别,这点任教低学段的老师特别要注意,因为相对而言挑战小了,能力会退化。 那么,亲和力、驾驭力、探究力三者之间是个什么有关系呢?从着眼点看,亲和力是对于学生而言的,它更多地体现着一个人常态的素质,甚至是与身俱来的素质,如能唱,长得好看等;驾驭力着力于课堂,它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管理的艺术,但这种能力是建立在学养和经验之上的,是一种发展的素质;探究力着眼于专业和文本,反映着一个人的学力、学养和知识的宽度,是一种研究的素质。三者不分层次,无所谓优劣,缺一不能造就理想的课堂。如社会偶像明星亲和力强,但不一定能做好老师;政治家管理素质高,煽动性强,但也不一定能做好老师;专家水平高,如陈景润者,但同样不一定能做好老师,上出理想的课。教师要求高,就在要同时具备明星、政治家和学者的素质。 亲爱的朋友,你努力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