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应安徽淮北市教研室和广西《小学教学参考》编辑部的邀请,我参加了两场语文教学展示活动。由于到场的名特教师不少,还有全国第九届课堂教学大赛特等奖获得者,所以前来听课的教师众多,挤满了会场。我深感这样的活动,如果不能让老师们学到点真东西,实在是有愧于人的。事实上,名特教师精彩的课堂教学,听时很激动,回来后往往很难行动。一句话:学不像!
为什么名特教师的课如此精彩,如此富有成效,却让一般老师望而止步呢?我在90年代,曾经观摩过贾志敏老师的三盘作文教学录像带,反反复复地看,还参阅了与之相应的《贾老师教作文》。对贾老师的每次作文教学内容设计、活动组织、适时指导等,都进行了细致的揣摩,尤其是贾老师的即兴点评,那种敏锐的语感和精准妥帖的修正,让我感叹不已。我把一堂课看得烂熟于心,甚至每一个细节都能随时浮现在脑海里了,才依样画葫芦地搬到自己的课堂里,给学生上作文课。一开始显得很生硬,毕竟不是出自自己心里的话,说出口都觉得异样。但贾老师的评价语言模仿多了,特别是即兴的评点模仿得久了,也渐渐摸到了点门道,悟出了点规律。比如,在学生写作的时候,我和贾老师一样,一刻不停地巡视,一发现有的学生写了病句,就马上思考修改的对策,并暗自记下这个学生。这样,等举例评价时,便点明让这个学生来朗读,我边听边评,由于有先前的巡视准备,就不再忙乱,显得胸有成竹,且妙语连珠。像这样的教学小技巧,正是需要在观摩中暗自细细揣摩的,有些老师一见学生写作了,就忙着说闲话,而不去观察留意特级教师在巡视中所作的功课,就难以学到“真经”。我还对贾老师的课堂指导语做过一番统计分析,比如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对一字一顿的朗读怎么指导?对带读书腔的朗读怎么矫正?对朗读有进步的学生怎么激励?对读得声情并茂的学生怎么夸奖?……学生的不同表现,贾老师都有一套指导语,简洁明了、自然幽默,且富有启发性和激励性。我暗自记在纸上,夹在教科书中,随时根据学生的朗读状况,搬用贾氏指导语。尽管不是自己原创出来的,但依然效果明显,学生的学习真的会发生变化。由是,我继续揣摩,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课堂语言风格:清简而睿智。
可以说,我从贾志敏老师、于永正老师等教学名家的课堂教学中,偷偷地学到了他们精彩背后的方法和策略。要知道,名家的课之所以精彩绝妙,是由于他们把教学的方法和策略运用得恰到好处、炉火纯青,达到了艺术化的境界。而艺术化的课堂,往往呈现的是教师个体鲜明的教学风格,那些科学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就被艺术的表现遮蔽了。我们看不到这些科学的、可以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仅仅模仿他们的教学形式,就难免走样。比如,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方法很简单,就是一个字:读!他能教得风生水起、出神入化,学生读得渐入佳境、精彩纷呈,然而当我们和他一样教学生“读”,却是一潭死水。为什么?于老师的读是有明确目的的,是有知识背景的,是有层次铺垫的,是有技术支撑的,更有于老师对每篇课文所下的朗读功夫!我亲眼看到于老师在课前用心朗读课文的情境,那种边读边琢磨的专心和严谨,才让他在课堂上指导、示范、评点时能随心所欲、信手拈来。没有朗读学知识,没有过硬的朗读能力,没有敏锐的语言感受力,没有对文本情意的深入揣摩,就没有于老师的课堂艺术风采。而我们唯有看到艺术风采背后的东西,才能真正有所得有所悟,才会学得到真本领。
当然,我这样的学习仍然停留在对名特教师经验层面的借鉴模仿上,真正的学习应该用教学心理学的原理,对名特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艺术,作出科学的分析,抓住最本质的东西,比如从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表述、教学任务的分析与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等方面,寻找那些符合教学心理学原理的做法,归纳、整理,进而提炼出一般性的规律或规则来。那么,超越了名特教师的教学经验,剥离了名特教师的艺术个性,才显露出真正的科学规律来。而这,正是我们需要练就的“火眼金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