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的六个“学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2-27 00:51: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师的六个“学会”

作者:肖 川

高素质的教师是办好一所学校的重要支柱。所谓“高素质”,当然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一个不断发展的标准,但其核心是教师对待教育工作、对待学生,或者说待人待事的态度与价值观。

教师是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教师在一个人成长历程中的重要性几乎是不言而喻的。假如一个人在他的学生时代曾经遇到过一位好老师,那么,他即使坏,也一定有限;相反,假如一个人在他的学生时代不曾遇到过一位好老师,那他的存在对于社会就是一个巨大的危险。

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主要通过师生关系来体现。只有教师具有较高的素质,才会有高品位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品质对于学生的精神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布贝尔一再指出,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作为独立自主的、有人格尊严的、发展着的、有着不可限量的人,积极地参与一切课内外教育活动,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教师通过创造积极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体验,引导学生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生成与确立。

有的西方学者强调,在学校、在教室这个“文化生态圈”中,教师角色应该被界定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室是一个观念的生态圈,教师是看守这个生态圈的管理员。教师不是外在于学生生活和教育情景,不是外在的专制者,而是内在于情景的领导者;教师应该把学生真正纳入到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师生关系之中。正如当代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所认为的那样,真正有意义的学习是建立在正确的人际关系、态度和素养上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成为你自己。这是从培养年轻一代所应有的素质而言的。而作为教师,要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胜任自己的工作,就需要不断成长和发展。所以,广大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需要做到“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我们的教师能够做到带着欣赏进课堂,带着微笑进课堂,从而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兴趣进课堂,带着成长的渴望进课堂,我们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下面,我们对“六个学会”的基本内涵,对其提出的理由作一探讨,以引发更为深入、广泛的讨论。

一、学会等待

等待,意味着教师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意味着能够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所做的工作——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气躁,不指望一次活动、一次谈话,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为,一个好的品质的形成,一个不良品质的矫正,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即使是一个概念、一个原理的掌握,也都很难一步到位,而是一个不断丰富、不断深化的过程;一个需要不断“温故知新”和“知新温故”的过程。

其实,从我们个人的生命历程来说;我们百分之九十的努力都会“徒劳”的,而正是这貌似徒劳的努力,使我们拥有百分之九的接近成功的机会,而正是这“百分之九的接近成功的机会”,最终使得我们有百分之一的取得成功的可能。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学会了等待的教师,一定永远不会对学生说“你不行”。教育是最能体现“一份耕耘,十份收获”的领域,只要我们付出真诚的努力,就一定会取得成效,尽管更多的时候不是那么直接、那么迅速。当我们学会用等待的心情看待学生时,我们就能对学生少一点苛责、少一点失望,少一点冷漠,而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心,多一份亲切。

二、学会分享

分享是双向的沟通、彼此的给予、共同的拥有。教育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教师和学生一道共同分享人类千百年来创造的精神财富的过程,分享师生各自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的过程。分享,意味着教师更多的是展示,而不是灌输;是引领,而不是强制;是平等的给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

学会分享,首先意味着学会倾听,学会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学会从儿童的眼光看待世界;其次,意味着努力创造一种新的分享方式和新的表达方式,因为分享方式和表达方式本身就蕴含教育的因素;再次,意味着对错:自我中心、自以为是、好为人师的倾向的自觉防范;最后,学会分享是和学会欣赏别人高度相关的——欣赏别人其实就是真诚地去分享对方的闪光之处,它会带给我们非常单纯的满足、愉悦和欢乐。有人讲,我们不见得喜欢我们所赏识的人,但一定喜欢赏识我们的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对别人表现出真诚的赞扬和欣赏会使我们的生活有更多的阳光、温馨和美丽。课堂上教师的微笑就像冬天里的一缕阳光,能给孩子们带来温暖;而当一个人在成长的历程中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爱和欣赏时,一旦他拥有了权利,就更容易表现为自我中心、专制与独裁。

三、学会宽容

教育就是引领人们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学会宽容,就是努力使自己变得胸襟开阔、气度恢弘,就是心智不那么闭锁,头脑不那么固执,思想不那么僵化,眼界不那么狭隘,就是尽可能地尊重多样性、珍视个性,尽可能地从多种角度看待事物,尽可能习惯“一个世界,多种声音”。

做到如此这般,就必须不断地学习,领悟人类心灵的广袤与深邃,理解世界的多样与神奇,明了世事的无常与诡异。俗话说得好,“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由于每一个人的社会关系是千差万别的,每一个人的生活境况、生活道路也各不相同,世界在每一个人的眼中所呈现的样貌、所展示的色彩,也就不尽相同,因而每一个人对于同样的事情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看法,就再正常不过了。使我们每一个人变得开朗、开放、开明,去创造一个宽厚、宽松、宽容的心理氛围,对于人的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对于我们宁静的心绪,对于我们的修身和养性,都是十分必要的,

值得特别强调指出的是,宽容决不等同于迁就、姑息和纵容,决不等同于无原则的一团和气。宽容的深刻含义就在于:对自己所认同的对象也能抱以审慎的态度,而对别人所信赖的事物又能假设它确有合理之处。不以宽容精神行事,必然导致偏执,而偏执不仅会使原先有益的东西变得有害与可恶,还往往会以拙劣压制优秀,以腐朽抗拒神奇,以僵化排斥创新。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尽管宽容难以完全避免对于罪错的迁就、姑息和纵容,但宽容对于造就健康人格,培植宽容、真诚、信任与正直的品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在教育中,如果我们能用心去营造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氛围,良好的教育就有了最切实的保障。而“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轻蔑与敌视之上的,也没有任何一种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惩罚与制裁来实现。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

四、学会合作

一个崇尚个性的时代,也必定是一个崇尚合作的时代。因为,一方面,个性使得合作成为必要与可能,另一方面,个性也只有在合作的人与人的关系中才能得到健康发展。因此,学会合作就意味着,对于不同、对于差异、对于另类,甚至是对于异端的尊重与接纳;意味着我们学会了“求大同,存小异”,学会了必要的妥协、退让、隐忍和放弃。

作为教师,需要很好地和校长合作,和同事的合作,和学生合作,和家长合作。合作需要有善于沟通的品质和能力,需要有理智的判断和成熟的热情,需要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品质和推己及人的胸怀。

育远远不只是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它还在于唤醒、鼓舞和灵魂的感召。学校中的人际关系比其他因素更有影响力,它不但可以改变学校生活的质量,而且还能影响学生们的成绩。学校里的人不单单要作为教职员工或是学生,他们还是一家人,他们需要心心相系,共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老师们付出自己的爱心,给予学生们无微不至的照顾,那么学生们会有无比的安全感。而且,教师对于学生,只有用一种平等的、不夹杂优越感和施舍意味的爱,才会被学生真正接受。

教师能否具有合作的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领导能否创造一个有利于合作的心理氛围。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在学校里,正确的领导就是要着重建立团队意识,使大家同心同德,一起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深层次的学习体验。在学校的管理中,如果管理者把自己看作老板,别人是下属,那么他就会从教师和学生队伍中分离出去,其实领导起的作用是要在学生和教师之中培养领袖,这些领袖应该力求建立一个团结的、富有感召力的集体。领导者必须激发教职员工的热情,使大家达成共识。

当教师们把自己看作是对整个管理体系都至关重要的领导者时,他们会发挥自己的潜能,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孩子们的学习。他们将发现“教育就是服务”的真正含义。没有一个人的智慧能超越集体。如果我们想全面发挥一位老师在学校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和作出决策时所具有的才能,那么,学校领导就需要培养和鼓励教师们参与到我们的管理中来。一个学校是否具有合作的心理氛围的标志就是能否促进彼此领导潜力的发挥。

五、学会选择

社会的加速发展,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呈现出多变、多元、多彩、多险的飘忽迷离状态,平衡而单一的局面被打破,不确定性和可选择性同时增强。因而每个人或社会在求发展的同时,必须学会作选择。当成功与失败并存、机遇与陷阱同在时,正确的选择就成为走向成功、抓住机遇的十分重要的第一步。所以,我们可以用“注重选择”来概括这一时代的精神,它意味着人类将通过选择来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和途径,划一的、同步的、简单服从计划安排的发展模式不再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了。

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尺度便是:看它在多大的程度上,多大的范围内,为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实质上就是人们对于自己的生存、发展和享受的方式的可选择性。社会的进步总是伴随着人们拥有愈来愈多的选择的机会和可能,学会选择就成了一个更加文明、人道、合理的时代人们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在一个变得越来越多样、丰富和便利的世界,人生的历程真正成为—个不断选择的过程。

民主化、个性化教育自然需要以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式的可选择性为条件;而教师不是一个被动的被选择的对象,应是一个引领学生进行积极选择的向导。因此,教师本人必须学会选择,学会选择教育的内容,选择教育的时机,选择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有非常丰富的积累,有高度的判断力和鉴赏力,如此才能有不俗的选择能力。

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为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势在必行,这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谓“校本课程”,就是在学校中,基于学校,通过学校,为了学校的教育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必须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参与课程的研发和建设。这对于过去我们习惯于“依纲靠本”来进行教学,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六、学会创新

“创新”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具感召力的字眼。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成为人最为重要的素质。但创新不仅指为整个社会、整个人类文明带来变革的新质因素的产出,也包括对于自我具有提升生命质量意义的发现和开拓,马斯洛将前者称为“特殊才能的创造性”,后者称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也就是说,对于我们许多人来说,创新仅仅意味着对于我们个人自身有一种新的经验或思想的产出和获得。这意味着,创新不只是属于那些社会精英分子的专利,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本身是值得我们去创造的。创造所带给人的精神愉悦是任何物质享受和感官享乐所无法比拟的,那是灿烂的生命之花最深沉、最辉煌、最恣意的绽放。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是自我实现的最高的表现形式。

学会创新,意味着教师能够不断地探索以便改进自己的工作,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能够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对那些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情作出新的解释,能够对那些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物抱以重新的审视,能够对那些似是而非、以讹传讹的种种说辞予以警示。

我们希望教师学会创新,是因为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创新是一种心态,一种工作作风,一种人格特征。我们希望教师学会创新,并不是要教师能探索出对于整个人类来说都是新的认识、新的规律,而是希望教师通过自主探究将古老的教育智慧变成自己的信念和教养,从而体现于自己的、日常的、细微的教育行为之中。

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也一定具有开放的头脑、进取的精神和探究的兴趣。而这些品质本身就是极其重要的教育力量、教育资源,是好教师重要的人格特征和内在资质。而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习惯于“知识的填鸭”、“被动的灌输”,只能制造情感苍白、感受干瘪、创意平庸的循规蹈矩的“机器人”。

“六个学会”是以师生关系这条主线建构起来的完整体系,是优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新世纪对教师的厚望,也是衡量教师专业成熟与否的标尺。“六个学会”的核心就在于对于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对我们民族未来以至整个人类未来的高度的责任感。“六个学会”也并非是教师单纯的道德义务,它同时也是教师自我实现所要求的,因为人类千百年来的生活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我们惟有在全心关注他人或投身于超越自我的事业时,才能成全最为完整的自我,一个探索知识并力求正确运用知识的人才会变得真正的富有。

原载《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一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1:22 , Processed in 0.06134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