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言文字问题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文明传统的标志,许多民族将语言文字视为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生命。藏民族的语言历史源远流长,文字也具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解放以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因为情况不同,各省市民族教育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和办法,取得了喜人的进步,为我国两个文明的建设培养了大量的少数民族人才。但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 任何具有成熟的语言文字和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的基础教育,都应该以母语教育为主,这不仅是教育学上早已解决的学术问题和理论问题,也是我国民族教育工作实践中早已证明过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藏区的基础教育中母语教育一直存在被忽略的趋势,双语教育中母语教育的比例越来越小,很多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刚刚上学就开始用第二种语言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其结果可想而知,而能够用自己熟悉的母语学习的科目越来越少,造成教育模式脱离实际,其结果,不仅母语没学好,连第二种语言也没学好,形成了严重的恶性循环。这种情况还波及社会,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由于在中小学中的藏文课程或者能够用藏文学习的各种课程越来越少,不仅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受到严重影响,而且藏族群众感觉到藏族文化的空间越来越小,对藏文和藏族文化的未来产生危机感,很多群众包括国家干部送自己的子女到寺院,甚至送到印度学习藏族文化,西藏自治区政府三令五申要求国家干部将送到境外的子女叫回来,让他们在国内接受教育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一直以来,我国的民族教育概念及其定位存在严重误区,简单地认为,只要讲授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就是民族教育,其实远非如此。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提高人的素质,推动社会进步。民族教育就应该是培养民族地区需要的各行各业的能够为少数民族服务的各行各业的人才,鉴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实际上是多民族聚居地区,那里的民族教育就应该是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各行各业的多语种人才,至少应该是双语人才。在我国藏族地区,就应该是藏汉双语人才,在蒙古地区就应该是蒙汉双语人才,等等,所谓的各行各业就包括行政管理、医药、银行、邮政、司法、工商等行业,而不是仅仅是讲授一点藏语文课。我们目前的民族教育就基本局限在藏语文教学方面。没有一个长期的、形成规模的、制度性的培养各行各业双语人才的机制和教育单位,这样的民族教育是不完善的,它的功能是残缺不全的,虽然这样的民族教育比起解放前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培养了许多人才,为新中国的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它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是不能够很好地为我国民族地区多民族社会服务的。虽然有些学校的有些行业、有些专业办了一些临时的双语班和培训班,做了一些尝试,但距离社会的需求还有很大的距离。 藏区民考民考生的入学率和就业率严重低下就是一个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现有几所民族院校中除了藏语言文学专业以外,有几个极其有限的专业如藏医药、绘画、计算机等专业可以招生,但远不能满足民考民考生的升学要求。民族地区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就将少数民族招生计划比例压的很低,比如,青海省2008年汉考汉考生招生计划为62%,2009年汉考汉的招生计划75%,而该省2008年民考民的招生计划为32%,2009年的民考民招生计划为28%,也就是说,从国家的计划中就已经决定了绝大多数民考民考生无法升学。因此,2009年青海省有2900多名民考民(藏文)考生,但他们能够升入的大学仅仅是几所民族大学的藏语言文学专业,而这些民族大学的藏语言文学专业名额极度有限,大量的考生即便就是考上也没有升学机会,这里最重要的问题目前我国高校教育中没有足够的双语专业。 那么,我们的社会真的不需要双语人才吗!答案是否定的。恰恰相反,因为这些民考民的考生并不是只学藏文,而是兼学藏汉双语,甚至第三种语言外语,藏区各行各业急需各个专业既能讲汉语也能讲民族语言的人才,比如,藏汉翻译人才,能够讲民族语的民族艺术人才、计算机人才、银行人才、法律人才等。极度有限的藏汉兼通的大学生所学的专业面又很窄,只有藏语言文学,不能适应专业人才的需求,仅凭专业水平和汉语能力录用的人才又不懂民族语言,无法与当地群众沟通,大量的当地人无法就业,造成当地群众的强烈不满,已经形成一定的社会问题,成为安全隐患。 青海省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工作中,针对纯农牧区和州县政府所在地城镇之间的差异,青海省根据其多民族、多语种的特点,提供了多种双语教学模式,将选择权交给家长,家长和孩子可以自主选择以藏语讲授各门课程,加授汉语的模式;也可以选择以汉语讲授各门课程,加授藏语的模式;还可以选择进入普通中学学习,完全用汉语接受教育。与此同时,学校还给汉族、回族等其他民族的学生开设了藏语选修兴趣班。 青海农牧区藏族孩子从母语学起,再学习汉语和英语,非常适合青海的民族构成和省情。孩子们通过在义务教育阶段接受双语教育,既为继承本民族文化奠定了一个很好的藏文语言基础;也通过学习汉语,循序渐进,为进一步向多学科发展,拥有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前景和优势。正因为青海省长期坚持的多种教学模式自由选择的双语教学模式的正确性,充分尊重了他们自由选择的权利,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母语的同事,非常喜欢和接受汉语教学,这也是青海省双语教育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总之,双语教育让藏语学生拥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应该说,青海省委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工作中,对藏族的语言文字给予了高度重视,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双语教学以多种模式自由选择为核心,找出了即符合教育学规律,也符合当地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同时还在继续探索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方法。 同时,针对民考民考生的入学率和就业率低下的问题,一个是,据教育厅介绍,正在通过大预科建设、增加异地办班规模、教育对口支援等形式努力解决,有所突破;省委领导也在反馈会上说“正在研究解决”;另一个是,将就业作为第一民生重视,在继续以前给少数民族招考加分的办法的同时,省上留出一定比例的行政事业单位公开考虑名额让各州在本地招录,也专门划出一定比例的“双语”岗位在笔试中按藏(蒙)、汉文各50%的方式比分,同时在招考中明确规定报考各自治地方的岗位可以在笔试和面试中使用自治地方主体民族的语言文字,也就是说只要是自治地方的岗位,既可以全文用汉文答题,也可以全部用藏文或蒙文答题;而对于报考自治地方岗位的考生,不管你是什么民族,包括汉族,只要掌握一门民族语文,经口语测试后加5分。这些为提高不同语言教育经历者的竞争能力、扩大农村牧区孩子的就业机会创造了比较平等的机会。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让这些受欢迎的措施制度化,真正得到法律的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