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言这棵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3 15:16: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语言这棵树作者:李振村
    在旧金山飞往芝加哥的飞机上,我拿出一本陈丹青的《荒废集》来看。
    我旁边,坐着一位碧眼高鼻的美国姑娘,看我手中的书,忽然用中文发问:“你是中国人吗?”在满机舱都是老美、满耳朵都是英语的环境里,突兀地响起这一声汉语,还真的让我一惊。简单交谈,知道,原来她的妈妈乃台湾人,爸爸美国人,她生长在美国,不会讲中文,今年曾专程到重庆学习半年汉语……这才注意到:长发漆黑,皮肤淡黄,华裔特征明显。
    但接下来的交谈,并不顺利。虽然她发音还算标准,也很清晰,但只要我的话中,稍微多一些生活用语,她就无法理解。她也诉说了自己的困惑:在重庆近乎封闭的半年汉语学习,她十分努力,再加上华裔背景,结业时她成了班里最好的学生,温总理讲话都能听得明白。但是,到了重庆街头,她却无法自如地跟人交流——对方即便讲普通话,仍有许多话她听不懂。比如,朋友说:我就好喝二两。“二两”是个数量词,又不是饮料,怎么能喝呢?这个美国姑娘一头雾水。
    我明白了,她学习的是课堂里的汉语,是教科书上的汉语,标准,规范,所以她能够听懂同样标准规范的国家领导人的讲话。生活中的语言不完全等同于教科书上的语言,它有更多元、更个性化、更灵活多变的表达方式,尤其是汉语,方言俚语、成语典故、诗词曲赋,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一个只通过课堂、通过教科书学习汉语的人,要想完全适应生活中的交流,还有一段路要走。
    想到我们的语文教学,同样存在着把教科书作为语言学习唯一通道的问题,学生课堂所学,固然规范标准,却和日常语言脱节,结果就是,学生学了十几年语文,到了社会上,依然提笔不能撰文,张口不能演说。据此看来,语文课,还必须打开生活的窗扉,吸纳散发着泥土芬芳和油盐酱醋气息的鲜活的生活语言。
其实,孩子每天就泡在现实语言的海里,他们的口中、笔下,从来不缺乏生活气息浓郁的语言,但很多时候,都被我们老师好心地在课堂上给规范掉了,这就等于把原生态的语言之树,精心修剪,成了精致的盆景,固然有了人工雕琢之美,却少了天然的风采和活力。
    在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结识了一位中国留学生。他15岁赴美,高中、本科、硕士、博士,14年光阴,一路读下来,英语之流畅自不待言,就连土生土长的老美,也很难辨别他语言中细微的差异。他的母语却出了些问题。我们闲聊,我说到国内泛滥的“山寨”文化,说到国内很多年轻人都成了房奴,他大惑,连连追问:山寨是什么?房奴是什么?我惊讶,我们挂在嘴边的很多日常词语,这位博士皆茫然无所知;而他,也时常找不到恰切的汉语词汇来准确表情达意,只好用英语词汇来代替。
    我纳闷,15年的母语熏陶和滋养,居然抵不过14年的后天学习?细想,豁然:语言是不断发展的,而他的语言生命基本停留在了14年前的时空状态,对新的语汇、新的表达方式自然感到陌生。母语之树,虽依然深植在他的生命力,但因为切断了与母语大地的联系,吸纳不到鲜活的营养,这棵树还活着,但停滞了生长,成了侏儒。
    可是,我曾读过杨振宁等著名华裔科学家用中文写的文章,无不语言典雅、文采斐然。这些大家,也是少年留洋,主要的生命光阴在异域度过,为什么他们的母语之树能保持枝繁叶茂呢?回想他们的成长经历,我发现:这些老一辈人物,在童少年时期接受的是传统教育,饱读经典,汉语言的精华篇章无不烂熟于心——杨振宁在美国生活了四十多年之后,依然能够熟练背诵700多篇古典诗文。这些经典,是汉语言的源头,是汉语言最深层的沃土。一个人,在生命的初期,母语之树的根就伸到了源头,扎到了最深厚肥沃的土壤里,这棵树,和母语大地就有了无法分割的联系,无论岁月和异域文化如何淘洗,只要有哪怕一缕阳光照耀,它就能够自我呼吸,自我生长。
    那位博士,他在语言发展的黄金时期所打下的母语根基,是什么样子的呢?就是我们今天依然在为中小学生所进行着的语文教育。这棵母语之树,扎根在一片贫瘠的土地里,于是,连短短14年的隔离都无法承受,就过早地萎缩和侏儒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7:16 , Processed in 0.05841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