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严华银:语文教学进入“翻转”时代了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18 20:50: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严华银
语文教学进入“翻转”时代了吗?
                                             1
课改之后的语文教育呈现出一种令人担心的“繁荣”。极端的“求新”观,偏执的“发展”欲,极度的“个性”表达,以及十分另类的部分语文老师和课堂,在语文教育领地掀起“浪潮”,带来“鲜活”的同时,也导致许多“后果”:当中小学语文界几乎一夜之间涌现出数十乃至百余种语文教育流派或者“山头”的时候,关于教育和语文教育的规律、常态、本源、传统,似乎越来越少人问津。不仅如此,语文课改还未有多少实质性的结果,以技术手段——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强力支持的新一轮的语文课堂革命似乎又已经“山雨欲来”,而据传,现代化策源地的上海滩,已经把这一块的研究甚或操作做得风生水起。甚或听到有人危言耸听:语文教育已经进入“翻转时代”!听罢未免让人心惊。于是,我们如果说,当下与未来的语文教育必将光怪陆离、杂色生香,那是肯定不为过的。而且,“存在就是合理”,你可以不适应,不满意,但这种潮流你无以阻挡,无法抗拒。既然如此,静下心来,学习研究,观察梳理,也许可以让我们每一个实践者看明白,想透彻并进而富于理性地应对。
2
试着设想这样一种语文教学场景:
按照语文教学进度和要求,今天下午第一节课是语文自主学习时间,学习内容是一篇中外公认的文学名作。课堂上不一定要有老师,只有相关的学习工具,比如可以自由上网且无限开放的网络平台。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努力思考,有所思也有所悟,当然也有所疑有所难;于是打开电脑,他通过有关的网络平台搜寻到国内某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教学此文的“微视频”,观看,欣赏,很多启发和收获;他又搜索国外某地某著名语文教师的教学此文的“微视频”,眼界大开,很多前此发现的问题迎刃而解,整篇课文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应该说基本完成。当然在此基础上,他又从新的视角,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这时的它有两种选择:一是继续借助网络、各种媒体和文本的阅读,通过资料搜集、问题咨询和其他多种方式深入学习研究,直至问题的真正解决,但这样做,费时劳力太多;一是把问题留存,作为第二天语文课堂教学时质疑的“素材”,这样做,则省力节时,明天的课堂学习又多了话题和内容。
这是一种怎样的语文学习呢?它与当下的语文教学有什么区别?这样的教学带给我国语文教育会有哪些影响呢?
上面所描述,实际是语文“翻转教学”的一种可能的情景和过程。
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教学前的学生“自主学习”得到高度重视。大量的知识性信息的获得需要依靠学生在教前获得。学生在教前的自主学习课堂里,可以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能在任何时候去查阅需要的材料。
而即使在教师主导的课堂里,学生更专注于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研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质疑提问,师生的共同研讨,教师的引领和指导,解决问题和发展思维,真正成为主要的元素。
如此看来,所谓“翻转”,是针对传统教学而言的颠倒或者“逆反”。一是教学“主体”的翻转。学生无论如何都必须真的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前的学习,几乎没有任何“人”的现场“指挥”和“教导”,几乎就是一个“无主”的自由状态;即使是教学时,如果没有学生问题的先入为主,可能一般的“教”的“引领”和“指导”就无以实现。二是教学过程的“翻转”,变“教而后学”,为“学而后教”。三是教学方法的翻转。网络和视频成为学生课下学习的主要路径和方法,又由于网络的可保存性特点,原先传统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的“不可逆性”得到彻底的改变。
我以为,语文课程是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的目标,而语文素养的形成,又更多的是通过习得,通过学生的自主的多读多练而获得。而且,这30余年来,经由语文教学改革特别是课程改革,国内一批批语文名师迅速成长起来,这样的人力资源也是课程资源,为“翻转课堂”的实施创设了十分优越的资源和课程条件。这似乎是其他课程所难以媲美的。这样的课程目标、素养形成机制和资源条件,就决定了语文教育与“翻转课堂”之间有着高度的契合。
3
正是因为这样的契合,一旦进入实施和操作,它对现实语文教学的改变也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教前的自主学习变得异常可爱。
由于视频的介入,让课下与课上学习几乎无缝对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立体,课下的学习也有了“耳目之娱”。我国现实教育“传统”中无论课前的预习还是课后的巩固,几乎全部依靠训练做题的单一枯燥的形式,学生原先这类学习的无趣和无聊感可望有较多的改善。
无限的反复和可逆对于学生的学习可以说是极大的方便,而终有一日几乎零成本的网络系统支持更是为所有人享受了几乎是绝对平等的学习机会和空间。
第二、语文学习的选择性和个性化不由分说地成为现实。
在一定的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开始也许是被安排着在自主的空间里阅读、搜索;但一旦进入网络公共学习平台,面对无限量的跨国界的课程学习资源,他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任意地选择,任意地截取,任意地走停,几乎可以任意东西,纵横南北。他选择了张老师的微课程视频,觉得讲得艰深了,他可以另选他人。他认可王老师,便可以“追随”到底。当然,他还可以选择王老师对这一课文前半部分的讲解,而再“享用”张老师关于这一课文的后半部分的讲解。选择课程、选择教师、选择自己满意的任意部分内容,神奇的网络课程资源给了“因材施教”我们这一虽说是最优秀却几乎在现实的教育中难觅影踪的教育传统教学原则,最为完美实现的空间。
第三、语文教材的呈现方式需要调整。
教材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依据,如果说好的课程决定着好的学生,那好的教材自然决定着学生好的学习。现行语文教材虽然有大量先进、优秀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引,有课程标准的“制约”,也虽然有这么多年来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促进和推动,包括自主学习、学生主体等从理念到策略的倡行,但实际上的课堂的变革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发生,以此立意的教材自然也无法以合法的身份出现过。我以为“翻转课堂”恰恰可以通过一步到位的策略和方式,推进从教材到教学的根本性的转变。就具体的教材呈现方式、体例而言,首先应该确立“便学”的立意,方便学生的学习而不是方便教师的“教学”。既如此,那大量必需的语文知识点的陈述就应该尽可能详细、通俗,更应该注重前后知识的勾连,更应该注重相关知识的提示和回放,更应该注重某些辅助性学习资源比如背景材料等的提供或者“链接”。如果条件具备,已经达成了教材与网络课程资源的互通和共享,那还应该在教材中提醒提示不同层次学生,课下学习可以选择的最优最适合的语文“微课程”类型。
第四、经受挑战最大的是语文教师。
颠覆传统教学的过程和方式,并不是很了不得的事儿。至关重要的问题在于,当学生接受了最一流的语文名师——有可能是当地的,有可能是国内的,也有可能是世界的——的视频的教学,学生带着非同一般——绝对不是教师可以轻易预设的问题,走进班级,开始接受自己语文老师的常态的教学,也即一般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对于传统的语文“老师”会有哪些挑战呢?首先是语文素养的挑战,老师的积淀真的难以应对和满足现实孩子解决问题的需求。长期以来愈演愈烈的应试,导致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老师知识陈旧、固化,严重老化,反应缓慢甚至迟钝,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次是语文教学素养的挑战。从教学的角度看,习惯或者满足于灌输,大量预设,少有生成,大量讲解,天量训练,课堂的程式化、格式化、机械化倾向愈益严重。老师设计教学和实施教学中的思考、研究和“教学相长”的过程和价值几乎没有实现的空间。最后是语文老师权威和地位的挑战。现实教学中,多数语文老师都比较普通,但由于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少有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在多数孩子眼里,自己的语文老师总几乎是学科领域的绝对的“权威”,加之在管控和评价方面老师自身又常常一言九鼎,故而其神圣和比较崇高的地位从未受到挑战和威胁。可如今“时代”不同了,微课程、慕课借助无边无际的网络空间一下子将世界上成就卓异的语文顶级名师的教学推送到所有同学面前,而且一无阻隔,信手拈来,任意东西,这无法不带来的“比较”,必然让我们原本在孩子心中科任老师“高大上”的认同解构于无形。
于是,几乎如同“灾难”一般的问题自然降临:课上语文教师的教学主要是围绕现场学生的真“问题”——常常表现为花样百出、层出不穷,这样的教学如何实施?老师的地位如何维持?一旦权威“崩塌”,学校教育有没有危机?谁能做到让自己学校的所有语文老师都能跟得上“全球视野”的学生的追求,跟得上那些极富个性、天才的学生的需求呢?要求所有的语文老师有着国内甚或国际顶级名师的水准或者赶上他们的步履有没有现实的可能性呢?
据杰里米·里夫金的分析,网络传输的零成本已经破坏了出版业、传媒业和娱乐产业的旧格局。我们可以预测,不要过于久远,它对教育、学校、课堂、教师教学的冲击,我们都将感同身受。
一言以蔽之,翻转教学,给中国教师的专业发展、素质提升必将带来最为强力的刺激,极有可能,从一般人不经意的层面,撕开我国教育应试的厚大的藩篱。
4
这诚然是一件大好事,几乎是关乎教育和语文教育的一场革命。如果推广有力,操作得法,就语文教育而言,真可以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但稍有隐忧的是,如果急于求成,没有弄清楚来龙去脉,又未有科学机制的安排,就贸然深入,那么,对于学生而言,也可能雪上加霜,“翻转”为一场灾难。
这许多年来,由初中发端的很多所谓的“课改教学模式”总以显豁的质量跃升炫示于人,很少有人去关注背后的教学和师生关系的“因果”逻辑。大量孩子在家庭中牺牲大量休息、生活、享受天伦之乐的时间,所进行的“学习”“苦读”“夜练”往往被宣传者有意无意地“忽略”。课下的“先学”的预习性作业和教学之后的“后练”的巩固性作业,几乎占据了中国孩子的“课上”之外的包括学校和家庭在内的所有时空。中国孩子课外的作业量和花费时间是国际平均水平的两倍。说孩子的生活是“铁屋子”,是“暗无天日”,虽是夸张,但绝对是“准写真”。翻转之后的微课程“视频”对孩子过去的纯粹的做题是一个莫大的冲击,是一种学习方式方法的“利好”,但问题是,中国式的借鉴和效仿一定会走出一条“综合”“融通”的第三条路,也就是翻转的视频加上原本的“做题”,极有可能“合谋”“叠加”,如两重的泰山压顶,我们的孩子有无可能越加喘不过气来呢?
5
好在这一切的发生还得假以时日。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网络微课程的建设,相关课程资源的提供,慕课公共平台的搭建,这些“翻转课堂”必须依靠的基本条件,在今天还只是一个概念。当网络运行成本接近乎零,课程资源的供给成为著名语文老师和所有一流教师的自觉和奉献,教育产业的商家或者教科研部门的同仁自愿主动提供网络运营必需的前后台的软硬技术支持,可能我们离翻转课堂的实施就指日可待了。
这一切我以为还十分遥远。尽管如此,我们的包括语文教育在内的学校教育,从理念、制度,到课堂变革的策略和技术,我们的包括语文教师在内的学校教师,从学生观、教学观,到每一个体的专业成长和发展,都必须从现在起紧急地做出规划和制度性安排。
如此,好事可以做成真正的好事,而且是越来越大的好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5:38 , Processed in 0.08076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