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是我们不能拒领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多更完整和更原生态地保留在文言之中,要想传承民族文化的基因,从小学开始就学一点文言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
一、刻本
经雕刻上版而后印刷的书籍。包括以下类别:
1、木刻本:将文字雕刻在木板上,然后透过木版刷印成的书籍。木刻本是我国古籍的主要类别,占中国古籍数量的90%以上。
A 精刻本:即书界俗称软体字本,产生于明正德年间,大盛于清康嘉之间,字体悦目,版式考究,受到后世藏书家喜爱。
B 写刻本:写刻不完全等同于精刻,区别在于:精刻是刻匠流行的一种漂亮字体,而写刻是请著名书法家或者作者本人手体上版。所刻出的字体带有个人笔锋。
C 红印本:又称印本。书版刻毕后,先用砂或洋红刷印数部,以便作者校正之用,意同于今日之“初校”。因字划清晰,颜色漂亮,再加上初印本与后刷再版者在内容方面有区别,故受
收藏家喜爱。
D 蓝印本:初校完毕后,二校用蓝色刷印,意同红印。古人印书之所以用“红色→蓝色→黑色”这样一种递延刷印方式,是因为深色可以蔽盖浅色,以使出版物不会变成杂色大花脸。同样,蓝印本印刷数量也很少。
E 套印本: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套印的书籍称套印本。最早出现于元至元六年,而以明末浙江乌程闵齐、
凌蒙初两家所刻套印本最为有名,数量留传至今也最多见。闵家所刻第一种套印书即《春秋左传》。套印本发展到清末,从两色至六色均备。
F 影刻本:古代没有今日之复印技术,得一罕本,欲广流传,并保持书之原貌,则先用透明纸照原书影摹,然后上版开雕印刷。因这些书均为难得之书,而影刻之书本身又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故藏书家均喜得之。
2、油印本:即今日所说之“刻蜡纸”。兴起于清末,在民国间许多教授的讲义都是油印本,在50年代初期,民间私刻之诗集、词集亦用油印。油印本特点是印量少、流传不广,在今日亦是难得之物。
3、铜版本:远在宋代,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就是用雕铜版印刷的。可惜铜版印刷在中国未推广,而在欧洲铜版印刷技术大为流行。中国在康乾间宫中所印铜版画就是由英法等国雕刻、印刷的,在今亦是难得之物。
二、活字本
通过事先制作好的活字,经排版然后印刷成的书籍。包括以下几类:
1、木活字本: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就谈到当时有木活字本,到元代王祯改进木活字排版方法,印有《农书》等,可惜均没有传下来。今日可得见之最早木活字本就是明代的。明代木活字本流传到今也很少,书友得见若能得之,自不应放过。而清代初期木活字本也不多见,到清末逐渐中多起来了。
2、铜活字本:今可得见之最早者为明弘治三年本。明中印铜活字书主要有锡山华氏兰雪堂、会通馆,安氏桂坡馆及建业张氏三家。明铜活字本今均稀见难得,即使为零本价格也在万元以上。清代最早铜活字本为康熙初年吹藜阁铜活字本《文苑英华律赋选》,而最有名的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套铜活字本为
雍正年间的《古今图书集成》。
3、泥活字本:毕发明泥活字,可惜未见有实物流传。今可得见者均是清中末期印本,著名者有李瑶之《南疆绎史勘本》、《校补金石例四种》,翟金生之《泥版试印初编》、《水东翟氏宗谱》等,均很稀见。
4、铅活字本:中国古籍中铅活字本书很少见,早在明弘治年间就有关于铅活字印书的记载,惜今不见实物。今可得见者,主要是清末民初
丁辅之所刻和罗振常所刻之铅活字。
5、排印本:排印本不同于铅活字本,虽然它也是铅活字,但它是西方所传之现代印刷技术,是于母模铸字而成,不类中国之铅活字是用手工所刻。这种排印本为单独一门类。
三、影印本
采用照相制版等工艺,使原书或原稿再现的复制本为影印本。根据印版原料和技术的不同,分为以下几类:
1、石印本:将文字或图案以照相制版原理,蚀刻到特殊的石版上,然后以此石作版而印出的书。该技术由西方在清末传入我国,最早是英人美查在上海所开办之点石斋印书局。
2、珂罗版:此种印刷技术是由18世纪中期德国摄影师阿尔伯特发明,光绪年间文明书局赵鸿雪引入中国,其作法是以玻璃作版基,以照相酸溶液腐蚀方式制版,印出的书毫发必现,故多用以印画册。
3、电火花扫描本:是一种新式复印技术,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由国内一军工企业所发明,主要用于复制古籍善本;但只用几年后,西
方复印机传入我国,随即停用。此种方法印出之书缺点是模糊不清,但由于印书很少,今亦是一种品种,可值藏之。
四、拓本
以湿纸紧覆在刻石或器物上,用墨打拓其文字或图形的印刷物称之为拓本。发明印刷术之前,有些经书就是以刻本椎拓的方式复制的。故拓本仍为书之一种,分为以下几种类别:
1、碑拓:碑为古代为逝者生平纪传之刻石,起于西汉,后人了解史实、学习书法都可从中取材,故藏书家亦多藏碑拓。如天一阁、五百经幢馆等。碑贵初拓,在价格上与后拓本有天壤之别。
2、帖:帖与碑之不同之处在于,碑是古代类似于书之一种,刻碑不是为了留给后人椎拓,而刻帖的目的就是为了用来作拓本的。古代无复印技术,得一名人手迹,欲广流传,就摹刻上石拓印,即可化为千百。
3、器物铭文拓本:上古三代留传至今的青铜器上,有的上面铸有铭文,为研究其文字内容,以拓碑方式传拓的拓片。有铭文的器物在古代出土少,故其拓片市场价值一直高昂。
A 石印碑帖:以石印方式影印的碑帖。有些早期拓本流传稀少,而原碑已不存,后人欲广流传,故以石印方式
来复制,此类碑帖虽文物价值差,但对于研究碑帖并无损,有很强的资料性。
B 珂罗版碑帖:珂罗版传入中国后,以其毫发必现的独特印刷技术,迅速为碑帖界所接受,用这种方式印出的碑帖,能够体现出原石的纹理质感。
五、写本
以手写方式而形成的书。包括以下类别:
1、稿本:书的原稿称为稿本,是书的最原始形式,也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脉络。因从稿本到实际成书,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的思想在内因和外因的作用下,起了一些变化,故稿本最能得窥作者最接近原貌的心路,因而稿本收藏一直受到藏家重视。根据先后次序分为两类:
A 手稿本:作者亲笔写的稿本为手稿本。
B 清稿本:手稿经他人代为缮清,又经著者校定,基本上不再更定的稿本称清稿本。
2、抄本:根据手稿或原书传抄的书称为抄本,又称钞本。
A 影抄本:为了能够体现原书的外在风貌,抄者用描摹的方式将原书一丝不苟地写下来,这种方式通常用于很稀见的珍本的传抄方式,并且不会因抄写者的疏忽而出错字,故影抄本受到后世学者和藏家的重视。
B 录抄本:用笔根据抄者字体而传抄的书。在发明印刷术之前,所有的书都是写本,如唐人写经等,故其难分是稿本还是抄本,后世通称为写本。
3、写样:书在刻版前,先由写手一丝不苟用特殊的薄格纸抄出,然后将此格纸反贴到待刻的木板上,凑刀刻之,随着刀刻行进而此纸碎之,这种纸称之为写样。有时写样完毕后因种种原因而未上版,流传下来即是一个藏书新品种。但毕竟这种情况极少见,故留传至今难得一见。
4、手绘本:带图的抄本称为手绘本。用二色以上描绘的称为彩绘本。手绘本书因传抄难度大,故一般价均昂,因其稀见而受藏家喜爱。
六、批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