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面向21世纪:发达国家语文教育改革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20 17:22: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刘正伟 成 林
    摘 要 未来语文教育发展的格局将由一纲一本、一纲多本趋向多纲多本;语文教学的价值追求则集中于道德教育、思考力和创造性;语文课程设置将由必修课、选修课两块组成、选修课日益重视乡土文化课程的开发;语文教材内容将由传统的封闭式结构趋向过去现在未来一体式的开放结构;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则重视个别化、整体化和探究式学习。
    进入本世纪80年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几乎同时形成了一个共识,即主动调整和革新基础教育以迎接21世纪社会发展的挑战。美国1983年教育部提供了一份报告《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日本则掀起了第三次教育改革浪潮,在先后提供的四次审议报告中,提出了周详的实施方案;韩国则对中小学课程作第四、第五次改革。与此同时,英、法、加拿大、澳大利亚都相继对基础教育作了比较大的改革。在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改革中,语文教学作为基础学科中核心课程,首当其冲。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差异,以及各国语文(国语)语种不同,(加拿大的语文还含英、法两种),因而语文教学改革也存在着差异性,但作为国语教学,也有许多共通的东西。这些共通点集中反映了一些发达国家对语文教育发展的认识,本文将从语文教育发展的格局、语文教育的一些新概念、课程设置及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改革五方面对发达国家语文教育改革情况作一初步述评。
  一、语文教育形成的格局与发展趋向
  目前,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传统及需要不同,对语文学科的设置以及由此形成的语文教育发展状况也不同。大致地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英美模式,多纲多本。国家对中学语文教育没有一个具体而集中的教学要求,教学大纲、教科书全赖各州甚至各校制定与选择。英语教学传统的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等皆属此类;二是一纲多本。即全国有一个统一的语文教学大纲,围绕教学大纲编写的语文教科书可以有多套,经官方认定供各地选择、使用。如中国、日本、法国等可属此类;三是一纲一本。即全国有统一的语文教学大纲和体现教学大纲要求的全国统编课本。如韩国、我国台湾可归此类。总体说来,世界语文教育形成的这种格局正在发生变化。每一个处于一定格局中的国家都力图冲破原有模式,寻找互补的优势。显然,在改革中寻求的互补优势不是直接抄袭或对另一种模式的翻版,而是立足自己的传统,融合其它模式的长处和特色。英国官方多次意识到没有全国统一英语教学和五花八门的英语教科书与英国语文教学质量整体水平下降有关系。正如皇家督学团最近在全国性英语教学调查中指出,现在教育中的一个常见的弱点,就是教师对学生成就水平期望过低,建立全国统一的课程的重要意义就是要使教师在一个既现实又具有挑战性水平上,发展每个学生的能力。1988年7月,英国议会通过了一个教育改革法:《1988年教育改革法案》。这个法案规定,自1988年起,全国所有中小学实行统一课程。在5-16岁义务教育阶段开设的10门基础课程中,英语被列为核心课程,教科部长肯尼恩·贝克预言,学校将使用全国统编课本。澳大利亚1990年联邦政府与各州一致达成协议,发展统一的“澳大利亚全国性学校教育目标”,开始着手全国统一课程及教材的设计和研究。美国关于建立统一课程标准的讨论此起彼伏,虽没有最终结果,但表明人们对这个问题已有充分的认识,多纲多本的民主化模式正在趋于在保持其特色的情况下追求一定程度的集中与统一,以提高整个国家的语文教学质量。相反,一纲一本、一纲多本模式的国家则正在要求减少束缚,增加宽容和自由,追寻语文教学个性。其中我国的情况可作典型个案研究。从我国无纲多本(文革中)——一纲一本(70年代末)——一纲多本(80年代末)这个发展轨迹可以看出东方教育传统国家对于民主化课程的追求。从目前我国改革的大背景看,各地生产力水平发展不一,多民族、地域广的中国国情以及各地文化传统的层次性与差异性已经对一纲多本的局面提出挑战。其实,因中考、高考以语文教学大纲中所谓“基本篇目”为准,我国现行的几套语文教材的特色及优势并没有充分显示出来。一些教材中的许多独特之内容都在应考声中被废弃了或敷衍了事,这种情况要想得到改变,走回老路(一纲一本)是不行的,只有向多纲多本迈进。韩国、我国台湾关于改变一纲一本的状况论争以及近些年采取的松绑措施,好像正循我国大陆语文教育发展的来路。综观语文教育发展格局,一纲一本局面可能会消失,而“一纲多本”、“多纲多本”将二分世界语文教育的天下。
  二、语文教育改革中的“新三基概念”
  1918年,美国教育把读、写、算看作是中学教育的基础训练。从语文教育来看,英、法等国除了重视读、写训练外,还十分强调说的训练。英、法等国把学生良好的口才看作是进入上流社会的“入场券”。因此可以这样说,读、写、说构成了语文教育的传统“三基”。进入80年代以来,美国一些教育专家指出,传统的读、写、算三基训练,已经无法涵盖和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对人才素质之要求,因此提出了新三基的概念。从未来社会对语文教育发展的要求,以及发达国家语文教学改革着力点看,可以归纳出语文教育的新三基即:道德教育、思考和创造。
  道德教育。传统的语文教育十分重视道德教育,本世纪50年代后,随着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而引发的以学科知识结构为中心的教育改革运动,也涉及了语文教学,其直接表现就是,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获取,语文基本能力的养成。进入本世纪80年代,由于发达国家科技水平的提高,许多国家进入了被称为“奢侈化的社会”。其特征为城市危机、消费增长过热、社会亲和意识淡溥、家庭关系疏远,正如美国一位社会学家指出的,我们是现代文明世界中最不重视家庭的社会。尤其许多国家实行双休制,青少年吸毒、酗酒、犯罪等病态现象,引起了人们忧虑。人们普遍感到生活质量下降。在这种情况下,道德教育又成为热门话题。韩国在第四、第五次中小学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要培养有“高尚趣味的人”、“创造的人”、“有道德的人”。日本在第三次教育改革中提出要培养学生宽广的胸怀、公共精神和社会生活志向。美国则提出加强伦理道德教育、充分适应社会的要求,提高国民教养水平。综合各国语文教学的有关道德教育,有三个特征:a.在语文教材编写上,尤其是高中语文教材的选择,重视那些富有哲理性和道德含量高的经典作品的课文;b.通过教育过程中的道德体验,培养根植于学生内心的道德性,从而推进和培养学生基本和理想人际道德实践;c把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结合起来,在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过程中开掘文学作品中社会意义,加强对作品中的道德观进行评价,从而发展学生道德上、伦理上和社会公德上的判断能力。
  思考。把思考作为语文新三基训练提出,是因为在读、写、说中,学生的思考和理解能力太差。美国教育部在1983年提供的《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报告中,认定最简单的日常阅读、书写和理解测验,约2300万美国成人是半文盲。而所有的17岁青年中,约有13%可被看作是半文盲。因此,美国在这个报告中提出的英语教学改革实施意见,第一条就是使毕业生具备理解、解释、评价和使用他们阅读过的东西。而加拿大统计局1989年所作的一项16-24岁青年统计,29%的人没有读报能力。其它象挪威瑞典的情况更复杂。提出“思考”概念是在原“读”的能力上有了新的要求:a.强调其阅读中的理解能力;b.强调批判性思考问题。美国语文专家认为,真正的理解,需要读者把所看到的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联系起来。英国教材专家在编写英语教材时,强调课文不必很长,也无须教师逐句讲解,而应该把课文当作理解测验。学生在阅读学习课文时,要认真思考、分析和解答课本中性质不一的问题。加拿大阿尔伯塔省明确提出高水平的思考这种高水平的思考就是用批判的方式思考问题。创造性。在面向21世纪的改革中,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精神看作是关键。
  英国皇家督学团督导内容中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加拿大提出创造性思考;法国提出创造性欣赏力;日本提出要培养面向未来的具有丰富创造力的日本国民,并鼓励师生开展创造性的语文活动。这其中美国的自主写作教学可谓最具体、最典型。它认为写作是一项有意义的活动,以往的教师评分集中于作文的结构是否整齐、内容是否正确,而不正视习作中学生的创造意义。
  因此,这种自主教学主张:教师让学生自由发挥,教师无须评定分数,或修正错字,这样,学生不但自己会觉察到好的特点和用途,还会自然的写出更好的文章。研究表明,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弱点是不善于用别人提供的原则和答案,但却有其惊人的分析能力,以及从似乎杂乱无章的事件和资料中归纳和创造的能力。只要操作的机会多,所接触的文字多,最普通的小孩都会取得突出的写作成就。
  三、语文课程的构成及发展趋向
  作为一门最传统、最基础的中学人文学科,语文课程的设置必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各国的探讨语文课程的改革时一致把语文课程分解为必修课和选修课。这种分解主要是在结束义务教育后进行,但也有例外,如加拿大、法国在初中即开设选修课。一般将必修课(一般所说的语文课)称为第一课程,将选修课及所有语文课程活动称为第二课程。从主要发达国家开设的语文选修课看,一般分为以下几种类型:a.社会应用型。如影视欣赏、新闻、通讯写作;b.学术拓展型。如阅读与写作、戏剧文学、英美文学、加拿大文学;c.民族语言文化型。如加拿大一些学校开设的爱斯基摩语言和文化、代内文化;d.内涵型。如韩国古朝鲜语、日本的古典语等。作为语文第二课程的选修课,因其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采,受到了各国语文教育界的青睐。特别是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课程的补充和延伸,它在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了解民族传统语言文化、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创造性方面确实起到很好的作用,但它毕竟是第二课程。二者的关系应该是主导与辅助的关系,开设选修课绝不能喧宾夺主,以分散降低第一课程质量为代价。这种情况已引起了一些国家语文教育专家的批评。一位美国有识人士指出,中学课程已经均匀浅显和分散,以至不再有一个中心目标,实际上,我们有的是自助餐式的课程。在这种饮食中容易误把开胃茶和甜点心当作主菜。很显然,选修课属于“开胃”课程。
  综观几个发达国家语文课程的改革,尤其是选修课开设,有一个趋向是国际化和乡土化。所谓国际化是指在选修课程的开设上,非常重视选择那些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精神的作家作品,以及其它民族语言文化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了解其它民族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培养学生兼容和吸收异质文化的胸襟。乡土化是指各国语文教育在面向世界过程中,越来越注重乡土文化的培植和熏陶。重视乡土文化教育,普遍反映了语文教育走向国际化过程中的“寻根意识”。许多国家惊感乡土语言文化的流失及其带来的种种危机。日本在初中开设乡土语言文化课,编写富有各地方特色的乡土教材供学校选用。内容包括日语传奇故事、社区文学、乡俚说语、民间歌谣以及本地方言。日本语文教育界认为,开展乡土文化教育,不仅是继承一个传统的语言文化、乡土的亲和感,而且要重温前人的生活方式,重新发现先辈的智慧、典范和价值。加拿大开设了爱斯基摩语言与文化以及代内文化课。我国台湾在推行50年国语教育后,从80年代末突然掀起研究如何开展乡土语言文化教育问题。官方还颁布具体实施意见,岛内各县都在努力加紧乡土教材的开发。河洛语、客家话、排湾族语、鲁凯族语开始出现在语文课堂上。有人以《今天不做、明天便会后悔》为题,发表署名文章,大力宣扬乡土文化教育。重视语文课程国际化和乡土化,反映了语文教育在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对民族传统语言文化继承和革新的的谨慎态度和求实精神。
  四、语文教材内容的结构
  教材内容作为学生学习的直接材料,它的取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西方传统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是一种面向过去的结构。即强调教材应教给学生那些对人类具有永恒价值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历代伟大思想家和文学家的经典作品。建立在这些经典作品基础上的所谓博雅教育,会使学生为未来的任何发展作好准备。英、法、日本诸国过去的语文教材都拒绝选编当代作家作品,尤其是活着的作家作品,把文学作品选择的下限定在本世纪初。传统的经典名篇虽然具有典范的价值,但在内容与情趣上毕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太大。时代在飞速发展,教材的选文还停留在学生的祖父、曾祖父时代,难怪学生感到厌烦。语文教材内容除了受到必要的古典文化的熏陶外,还必须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所处的时代以及未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西方的语文教育家提出传统的面向过去封闭式的语文教育内容的结构,应该转向面向“过去-现在-未来”开放式的内容结构。有人指出以传授以往的文化知识为主的传统内容结构模式把语文知识看成是永恒不变的,忽视学生生存的未来社会是瞬息万变,知识剧增的信息社会。因此,指望把可知的知识从这一代准确无误地传递给下一代的想法势必要变化,而代之以一种开放的,可接纳新内容的结构。当今社会知识已进入流通状态,它不再是凝固不变的东西,它已经液体化了,并在社会改革的浪潮中积极地运行着。过去-现在-未来这种结构要求编选语文教材内容时给现实、未来社会之作品以充分的位置。课文内容,不仅需要那些具有道德、艺术含量的文学作品,且要有科技含量的说明文、实用文。使课程变成真正围绕未来问题而组织的内容体系。法国在80年代初就提出教材应以最快的速度来反映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最新成果。比如涉及到生命科学、宇宙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等知识的科技说明文都编入了教材。哈比教育部长在有关改革方案中,甚至要求把社会上发行的多种报纸引进初中课堂,作为正规的语文教材阅读。因为要把学生培养成未来世界的合格公民,就得训练他们加工和改造庞大的“信息”能力,并对社会上重大问题展开讨论,评价及思考,提高学生探讨、解决实行问题的本领。无独有偶,美国洛杉机中小学流行的早晨读报教学,也可看作是语文教材的一种弹性补充。英国也已把当代作家(如萧伯纳)作品及科幻作品编入了一些流行的语文教材中。我国台湾高中语文教材近年受到普遍指责的批评,就是当代(尤其是活着)作家作品太少,当代诗歌甚至一首也没有。台湾教育部表示将适当增加当代具有崇高思想性及丰富的艺术性的作家作品。以改变目前语文教材古今搭配比例失衡现象。
  五、语文教学方法改革趋向
  教学方法是教育改革中最灵动、最活跃的因素,在世界语文教育面向21世纪的改革中,教育方法的变革也是一个颇受关注的热点。统观发达国家的语文教育方法的改革,大致有以下的趋向:个别化 所谓个别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尽量因材施教,采取适合学生个性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因受班级规模制约,大多采用讲授法。讲授法无法顾及学生的个性特征。黑格尔认为,有一种意见认为,教师应该细心研究每个学生的个性,应该适应它和发展它。这种意见其实是十分空洞和毫无根据的。因为教师没有时间这么教。但是期望班级中的大多数人以绝对相等的速度、相同的兴趣和一致的发展水平去掌握一套语文教材是不现实的。不同的学生将在教材的不同方面,比如写作、语法、修辞等方面遇到不同困难,因而要求以不同方式,在不同时界里得到补充和帮助。黑格尔不是反对个别化教学,而是强调因教师工作量大,班级人数多,无法实施个别化教学。随着世界各地,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班级人数的减少和控制(西方国家中学每班已控制在15-25人、东方则在40人以上),实施个别化教学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方面。实行个别化教学不可能也无须象私塾那样一对一单个教学,而是指能大致针对学生的实际,扩大选择和补充学习,增加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反馈,适应学生兴趣,更能充分自主地发掘语文学习的潜能。比如英国流行的分小组合作学习。加拿大的自我学习法,澳大利亚半园桌教室教学(学生围着讲台围成半园形,与教师自由讨论、交流、无拘无束),等等。其中法国70年代开始的初中法语课上确立的补充课和加深课,可看作是个别化教学的一种具体表现。它要求对初中学习法语有困难的学生,每周各安排一小时的“支援课”;而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让他们参加“加深课”。加深不是扩大或提前教授大纲规定的内容,而是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和思考能力,加深和拓宽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整体化 传统语文教学把学习方法分为听、说、读、写。按现代教学论观点,它势必会影响和分割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语文教育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强调其学习的整体性。美国新近流行的完整语言教学法(Wholelanguage)就很有代表性。它研究语音和读写方法,是把语音看作是一个整体,是经验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表达思想的一种自然媒介。教写作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成为自己著作的作者。即使出现一些差错,亦应视为帮助学生获得更全面的读写能力的有价值的信息源,课堂成了有丰富刺激和生产意义的场所。当学生渲染在成为“意义生产者”的过程中,强调的意义和经验、过程与内容就象学生与学习一样,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它抛弃了一般语言学习过程分割为听、说、读、写的方法。另外,采用全方位的以问题或以审美为中心的跨学科整体教学法,也被许多国家视为颇富开发价值的一种语文教学方法。
  探究式学习 英国著名教育家怀特海说过,学校中不应该传授死的知识或无活力的概念,即仅仅要学生刻板的接受,而不予以运用和检验。一切教育的中心是使知识保持活力和防止僵化。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以讲授为重点的教学方法已很难适应改革。人们已确立了这样一种学习观:学习的重点已从知识走向探究,即从被动地获得学科范围的知识转变到过程上来——每个学生积极地探索知识。因为知识的量正以几何级数增长,没有谁能与之保持同步。这个转变其实是从内容转变到了过程。探究式学习的重点是在揭示、探索和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在鼓励学生运用创造性、批判性思维进行探究学习时,最大程度唤起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目前语文教育中的探究法主要目标是探索文中句子、段落和章节的确切意义,鼓励学生对语文,哪怕是经典名篇,作出个人的解释。它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探究就是要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作出再创造。探究式学习在英、美、法诸国都很有市场,但最有影响,当推英国。英国不仅在语文教学中倡导此法,还在中学英语教材编写上,在几乎所有课文后,都备有索引及有关参考资料,供学生探讨研习课文之用,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作者单位:淮阴师专中文系 223001 江苏淮安中学   22320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6:29 , Processed in 0.08814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