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华语桥? 张从兴
本网站称为“华语桥”。 根据至圣先师“必也正名乎”的古训,咱们首先得为“华语桥”“正名”,否则就会“名不正,则言不顺”,而接下来的后果就是“言不顺,则事不成”了。 所以,必须为“华语桥”“正名”,也就是给出一个定义。 从语法结构上说,“华语桥”是“华语+桥”,或曰“华语的桥”,用大白话来说是“架在不同华语之间的桥梁”。 “桥”的定义很简单,根据许慎的说法是“水梁也”,至于“梁”作何解释,许夫子居然训之为“水桥也”。反正我们大家都知道“桥”是什么意思,因此也就无须苛求于这个中国史上的第一位字典学家了。 关键在于“华语”是啥意思。本来,华语可以有一个很简单的定义,就是“华人的语言”。可是,自从向来只知有“天下”而不知有“国家”的中国人在19世纪末被迫接受了“民族国家”的概念,并行之于典章制度后,问题就来了。 问题至少有两个,一个是什么是“华语”,另一个是谁是“华人”。 民国建立后,有关当局把当时流行的官方语言称为“国语”;新中国建立后,基于政治需要,又发明了“普通话”;语言学界用的是“汉语”;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南亚的原英法荷殖民地纷纷独立,民族主义热火朝天,当地的华人基于自身的安全考虑,纷纷和北京、台北划清界限,又用回了“华语”这个曾经在《史通》里出现过的老名词。 至于谁是“华人”?我以前曾经为此写过一篇考证文章《谁是华人?华人是谁?》,专门论述此事。王赓武等学者也有过专论,此处就不多谈了。 亚里斯多德说过,人是政治动物。诚哉斯言,至少从国语、汉语、普通话、华语等可以得出结论:华人是政治动物中的政治动物。这些“名”中所饱含的“春秋经义”,是洋人穷几辈子也理解不了的,因此在英语世界中,不管是国语、汉语、普通话、华语,都统称为Chinese或Mandarin。 由此可见,给“华语”定义是何其的困难,无论怎么定都难免顺得哥情逆嫂意,但是又不能不“正名”。 左思右想,前考后虑,最后还是决定用回许夫子训桥、训梁的“祖宗成法”,把“华语”训为“华人的语言”,把“华人”训为“讲华语的人”,而“华语桥”自然就是“沟通不同 地区华语的工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