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一)抓住一个关键字:“实”
做到 “五实”:
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可供参考的基本要求,即可以去努力做到“五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
1.“扎实”——一堂好课应是一堂有意义的课。对于学生来说,至少要学到东西,再进一步锻炼能力,进而发展到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有意义的课,也就是一堂扎实的课,不是图热闹的课。
2.“充实”——一堂好课应是一堂有效率的课。一是看对全班多少学生有效率;二是看效率的高低。效率高的课,才称得上是充实的课,有内容的课。
3.“丰实” ——一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情实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这样的课可以称为丰实的课,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发。
4.“平实”——一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课堂的价值在于通过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要淡化公开课,多上研讨课,不管谁在听课,教师都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他的名言“公开课最能锤炼人,但家常课最养人”。 李政涛教授认为我们的课要上成家常课,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说公开课相当于宴会大餐,而家常课则是家常菜,宴会大餐我们偶而吃一顿还行,吃多了就会生病,还是吃家常菜的好。公开课虽最能垂练人(初建课、重建课、在反思与重建中提升自己),但家常课最养人。家常课是最真实的课,虽有缺撼,但有发展的空间。我们在成长的同时学生也在成长,那么课堂就有生长的气息了。所以我们的学生走出课堂和走进课堂在知识、技能、方法、能力、习惯上是否有变化,如果有变化,那么这就是理想的课堂,师生共同生长的课堂。
5.“真实”——这种课应该是一堂有缺憾的课、有待完善的课、有发展空间的课。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的、未经过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真问题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我们的朋友。
(二)理解一个关键词:“有效”
框架一 理解“三效”。一是“有效益”,看教学目标达成度,越接近目标,越有效;实际教的与学生学的差异越小,达成度越高。二是“有效果”, 针对学生,他的变化发展越快越大,越好,就越有效果。三是“有效率”, 最小的投入,产出越多,就叫有效,处理好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框架二 理解“八效”。一是“全效”, 你的教学有没有面向全体学生,是否只关注少数明星学生?二是“广效”, 要让学生视野开阔知识渊博(“眼界决定境界”);三是“远效”, 持续长远的效果,准备让学生学什么东西(终身受益的东西,如兴趣、方法、能力习惯);四是“深效”, 体现在深度解读教材、深度解读文本,深度解读学生;五是“强效”,“强效”的最高境界:老师一句话,影响学生一生;六是“准效”,准确解读教材和学生,是“对准学生心弦的音调 ”;七是“速效”,直接对准目标,简约。目标、环节、方法、技术、语言,—语中的,要言不烦;八是“奇效”,教师要有化矛盾为发展,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
(三)思考三个问题: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
1.教什么?如何确定教学内容,哪些可以教,哪些不可以教?有两种方式:一是对照课程标准。要基于课标,不要让文字沉寂于文本中。例:培养质疑能力,一篇课文那句话那段话哪里适合质疑——要找到对应知识点、训练点!就是今天要教的内容。二是对照学生发展需要。这里,要掌握“三个原则”:一是,学生已经会的和懂的不教,只教不会不懂的;二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能读懂的,不教,教如果你不教学生学不会的,或者教了之后会更有进步和发展的;三是,你现在教了,学生也不会也不懂的,不教。举例:钱梦龙——《死海不死》,老师说这篇课文是说明文,你们觉得哪些地方今天上课不用我来讲了?下面请你们告诉我,哪些内容,哪些方面是需要我来讲的?(强调:教学起点从哪里确定,从学生不懂的地方开始)
2.怎么教?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适合的方法。如何确定?(1)适不适合学科特点;(2)适不适合教学内容;(3)适不适合学生特点(不同年级、年段、基础不同,方法不同);(4)适不适合教师特点。
很多教师听名师的课后东施效颦,效果并不理想。这就要思考到底从名师那里学什么。一是技巧和方法;二是思想观点和精神;三是成长历程。名师如参天大树,树会开花结果实,技巧如花和果实,醒目、易得,但从别人那里摘来的花,很快就会枯萎腐败,因缺了思想的根。学名师,就要善于“嫁接”思想的根,而不只是摘花摘果。没有谁天生就是名师。名师也遭遇过困难、障碍,看他是如何走出来的。如于漪老师,70岁时还讲过:“与其说我一辈子做语文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语文教师。”这就是名师的品格!如今80岁了,还每年发表文章。在《岁月如歌》这本书中,她回顾了自己在语文能力方面的成长历程,这本书也可看作是其职业生涯的自传。讲“用语言粘住学生”。
说到语言,他又讲到教师要有三种语言的敏感。一是对学科语言的敏感性;要能让学生在走出课堂后,用你的学科语言方式来表达;二是对学生语言的敏感。学生语言有错漏时,要及时纠正;有亮点、特长时,要积极鼓励,放大。如一次在常州听课,一男孩多次发言,内容说得很不错,但表达时“那个”“那个”不断;教师在评价时,只是关注了孩子说话的内容,对其表达时的口头禅只字不提。试想,教师不指出,不纠正,也许孩子会“那个”一辈子。三是对教师语言的敏感。如听名师上课,要关注语言,培养倾听能力。参加各种会议,也要带着学习的心态,倾听的姿态,就能学到很多东西,如听别人表达时的视角,怎么表达才能打动听众,说服别人。当然还包括对自己语言的敏感。我的语言风格、优点、毛病。于漪老师在《用语言“粘”住学生》中讲述了自己锤炼语言的历程:初上讲台,感觉自己的语言苍白、贫乏,口头禅多,普通话不准,就下决心锤炼。于是每天上班边走边想,上课开始讲什么,转折处如何过渡……下班后坐在公交车上一一回放,并思考如何改进、重建,如何让语言更生动、传神。几年后,一张嘴,就“粘”住了学生。
3.教到什么程度?
(1)基于课标;(2)基于学生——年段、基础;(3)基于能级——等级、层次。
一节课 确立目标------就是山顶;进课堂------是来到山脚 教师要有台阶意识 例:阅读能力的台阶:(捕捉信息的能力------解释信息的能力课堂要看看 -----评价信息的能力-----创生信息的能力)
(四)必须明确“五个点”
这“五个点”是:知识训练点,能力培养点(渗透到每节课中),方法习得点(方法结构),习惯养成点,考试关注点。
二、应该建立怎样的“有效教学观”?
1.什么是好课?
一是看学生。崔峦教授的一句话“看一节课,不看课堂是否活跃、热闹,看学生一节课下来变化了没有?发展了没有?”;二是看教育效果的持久性,走进课堂与走出课堂是否一个样?”;三是看有无生长感。“课堂,呈现的应该不仅仅是‘鲜花’,还应该有‘花开的声音,课堂上最美的声音是学生生命里‘拔节’的声音。”著名特级教师武凤霞说过这样一段话:“在充满生长律动的课堂上,学习气氛不一定热烈,但要深沉,学生不能在文字中浮光掠影,要在思索中前行;不是在言说别人的思想,一定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声。看一看,能感受到躬身前行的姿态,听一听,能体悟到生命拔节的声音。”“不生长”的课堂是无效的课堂,“被生长”的课堂是僵化的课堂,“自生长”的课堂是绿色的课堂,“共生长”的课堂是理想的课堂。
2.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有温度没有深度,我们可以称之为“滑冰课”,只是“滑行”而已。
二是有活动没有学习,没把活动过程变成学习的过程。
三、如何让课堂充满生长气息?
(一)课堂生长的前提
一是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和教材,二是基于学生立场,认真解读学生。学生立场不等于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实际状态成为教育教学的起点和出发点,成为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例如:学生已有什么?学生缺什么?困难和障碍是什么?差异是什么?三是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
想明白三个问题:
1.“挑战点”。一节课要挑战什么?准备给学生什么样的挑战?(挑战能产生兴趣和需要)
2.“突破点”。这节课要突破什么?突破师生难点和障碍点;
3.“提升点”。怎样才能实现学生 在原有基础上的提升
(二)生长的方式
1. 开放的生长。放什么?
一是放时间——把时间放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讨论、质疑。
二是放空间——教学组织方式尽量以小组化
三是放权利——(1)提问权:向老师、同学、书本提问 (2)质疑权 (3)评价权 把评价权还给学生
要从教师向学生开放,把课堂放给学生,时间放给学生,空间放给学生,权力放给学生,课堂向每个学生开放。要由唯一性向可能性、选择性、多样性开放。要由书本世界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开放,向体验和经验开放。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并且能够创造。”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 摆正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放下架子,走下讲台,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建立一种资源共享的伙伴型师生关系,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放手能让他们自由地想,大胆地质疑,积极地讨论交流,满足他们的表现欲,鼓励别出心裁,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勇于实践,积极探索,这样我们才能在其中发现闪光点,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完善、延伸课本上的内容。
2.扎实的生长。扎实到底由何而来?
一是扎实在于清晰。指学生清晰,内容清晰,目标清晰,思路清晰,方法清晰,环节清晰,指令和要求清晰。 二是扎实在于细节。比如有效的小组合作细节:细节一 从同桌的合作开始;细节二 分工(主持人、记录员、谁代表发言、补充发言----规则是弱者先说、强者补充);细节三 代表发言(发言人可讲小组意见,也可讲自己观点,但不能只讲个人观点);细节四 评价和反馈(评价要指向小组的状态);细节五 组际交流、互动(后面小组不要重复前面小组的发言,可以补充,也可以回答前面的问题,也可提问、质疑、评价);细节六 好的小组展示、介绍经验,参与其他小组的指导;细节七 学生板书(教师心中要有两套板书,一是事先写好的教案上的,另一套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动态的不确定的)
三是扎实在于生成。(1)从点状生成到整体生成(织网)---文眼文脉---整体结构----如一段段、一句句读,最后整体读;(2)从个体生成到全体生成(滚雪球)----如何把一个人的亮点变成所有人的亮点?(例模仿表达);(3)从浅层生成到深层生成(刨坑);从错误生成到有益生成(扭转)。
四是扎实在于停顿。课堂如同百米赛跑,“教学是停顿的艺术,是一种等待的艺术。”什么时候停下来?当学生有亮点的时候,捕捉它,放大它,鼓励它;有错误时,停下来纠正;当学生有疑惑困难时,停下来帮助它,解决它;当他有需要的时候,停下来满足他的需要。这就是课堂的“扎根”“刨坑”。
五是扎实在于运用。“不要让学生的积累沉睡”。
六是扎实在于写练。好的课堂是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让课堂精彩起来。
3.温暖的生长。
课堂是一段旅程,温暖的旅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温暖的教育者,在开放中扎实和温暖的生长!教师要学会“智慧地教会学生智慧地学习智慧”,让课堂充满温暖的气息。
四、成为拥有生命自觉的教师
爱自己,就要栽培自己!眼界决定境界,责任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教学绝不只是滋养学生,也应变成滋养教师自我的过程,丰富教师自我的过程。
智慧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己快乐也能给别人快乐的人!
在成事中成人,以成人来促成事!
什么是“生命自觉”?
一是“对自我的生命自觉”,即“明自我”。明白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做限度之内的事情不做超出射程之外的事情。二是“对他人的生命自觉”,即主动承担责任,具有责任意识。“生命自觉”这个词让我们感到很新鲜,对于教师而言,具有“生命自觉”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在工作、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失败而产生失落感,教师应该学会恰当地控制自己,锻炼坚强的意志品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短优劣,教师应该善于平静而理智地对待自己,扬长避短,喜欢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同时,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勾勒出自己的人生蓝图。教师只有自觉完善自己,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完善,也就是说没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就没有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教学绝不只是滋养学生,也应变成滋养教师自我的过程,丰富教师自我的过程。
智慧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己快乐也能给别人快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