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语文新教材的“困惑”与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2 16:51: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语文新教材的“困惑”与思考
常熟市吴市中学  夏正益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和不断深入,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然浮出水面。面对着全新的课程理念、课程标准,以及全新的教材,该如何尽快转变自己的观念,把握新课程标准,更好的适应新教材的变化,从而真正实现教育的功能,是摆在教育教学工作第一线的每一位任课教师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而这一轮新的课程改革对语文学科的冲击力尤为巨大,无论是教育教学的观念还是课程的标准,无论是教材体系的调整还是课文内容的选择与安排,都较以前有了显著的变化。因此,对于语文教学工作者来说,应如何深刻体会和领悟新的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全面适应新的教材体系和教学的内容,切实把握教学的重点,真正融入到这次课改之中,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这无疑值得我们语文教师思考并予解决的。
语文课程标准的改革和配套的改革教材,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诠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改革旧有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手段,从而走向教育的现代化。而作为其中一分子的语文学科的改革,无疑正是试图通过一系列的变革来体现并达到这一新的标准与新的培养目标。
然而,基于数十年没有重大变革的高等师范教育,其培养出来的一批又一批的教师,总是有意无意地依然固守着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依旧沿用着旧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在不断的轮回中积淀传承。语文教学路子似乎在他们的脚下就是这样一代一代的走出来的,也必然会一代一代的延续下去。同时,不断升级的考试制度(以前仅是高考、中考,现在已升级到小升初考试),也使得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或多或少有着急功近利的行为:重视考纲,轻视大纲和课程标准;重视成绩,轻视平时的潜移默化;重视知识的传授甚至是“灌输”,轻视语文综合能力(包括语言的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实际交往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分析鉴赏能力、思维发展能力等)的培养,有的则甚至是抛弃了语文学科应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而人为地去肢解教材或教学知识点,通过题海战术指导学生学习语文。无怪乎绝大部分的学生都会谈“语”色变,尤其是望“作文”而生畏。
值得引起注意的现象是,新一轮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改革,对部分语文教师来说所产生的困惑,其影响可能远远大于课程改革本身。面对着新课程改革的“初生婴儿”,他们对初一(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困惑”或者说是“异议”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教材的阅读量过大。理由是没有以往的讲读与自读课文之分,再加上有关部门缺乏相应的指导,也就意味着所有的课文包括课外的阅读与训练部分,全都成为了平时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点。而如果要做到每一个知识点的真正落实,在无形中也就加大了语文教师的教学负担与学生的学业负担。更“可怕”的是新教材还有一本“配套”的阅读教材。新教材该以什么为重点进行教学,如何教,怎么考查评价,在他们心中没有一个正确的尽度,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
第二:新教材的背诵量过大。其理由是课文中要求背诵或默写的部分不断增多(较前一套教材多了近乎一半),这与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有一定的背离,这也就会给语文教学带来相当大的难度。他们认为,对初一学生而言,由于所学科目的更新与增加,需要一个适应性的过程,而面对着大量的背诵,无疑会给他们学习语文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三:新教材的拓展度失当。理由是诵读欣赏、专题、写作训练等的大量扩展,其用意固然相当明确,即是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交往等方面的兴趣与能力,但大量的诵读(特别是对诵读内容,教师一般只能采取课外自读的形式,甚至就是以背诵形式检查诵读情况)、专项训练,对初一学生来说可能是勉为其难了。在这一点上,他们的理由似乎更为充分。因为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脱节由来已久,小学重视的是基础(包括识字、书写、朗读、背诵等)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而如果一升入初中,就把重点一下子就空现在语文诸多能力方面的全方位培养,就缺少了一个过渡的阶段,这肯定会给学生的学习造成相当大的困难。
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教师心中的诸多困惑、疑虑甚至是“异议”,其根源还是在于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缺乏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或者说是依然用着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旧有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来看待并实施新的课程教学。而这必将对语文学科的改革带来较大的阻碍作用。因为新课程的最终实施,还是落实到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身上,故而教师观念是否能跟上改革的步伐,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思路、途径是否适应改革的需要和新课程的需要,也就决定了新课程能否得以全面展开,新的课程改革目标是否能真正实现。因此,从一定程度来说,新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不是改革课程本身,而是改革课程教学的执行者――教师。更新并提高广大教师的观念,全面探索新型的教学方法,有效改革语文教学评价体系,是课程改革中的重中之重。
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做到敢于突破传统的框框,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际。语文教学的最终归宿还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因而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首先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开展与发展上。而语文素养的培养,不是通过死记硬背,不是通过被动的机械的接受和模仿获得的,而是要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勇于实践获取的。所以,光是靠课本知识的简单、主动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只是靠知识点的简单纵向串联也是不够的,凭大量的习题的重复劳动更是行不通的。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语文教师更是一个“点火”者,“引路人”的角色,更应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学什么,如何学,怎么用。如果仅是围着考试转,而忽略了语文学科本身的培养目标,那无疑是失败了的语文教学。
其次是要大胆地实践与探索,勇于创新。特别是要敢于摒弃旧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决定了学科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教学中传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其实本身就是语文学科教学的最终目的。新教材要求学生接触更多的语文材料,无疑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语言运用的能力。而如果只是刻意地去要求学生掌握语文课本中的“死”的内容,“死”的结构,“死”的问题,无疑是对语文学科知识的“善意”的剥离和肢解,这只会让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语文,从而游离语文的工具性特征,失去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新教材中所设的诵读、训练、专题等新颖项目,正是要让广大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指导、点拨、启发,通过采用多种渠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或媒介,让学生在对语文资源的不断的接触与积累中逐渐提高自己的语文实践能力。特别是作文教学,笔者以为过死地强调模式或要求不足取,偏面强调作文的技巧指导更不足取,相反的是要让学生在自由的创作中去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毕竟学生的生活与成人的生活空间、生活内容、生活方式是不同的,而如果用教师的眼光、思路去指导学生只会让学生削足适履,最终写不成好的作文。
要重视课堂内外的结合。作为母语教育课程,语文自有它比别的学科优越之处。因为学生的生活本身就无时无刻不在接触着语文。语文的资源与语文实践的机会无处不在。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注重课本知识与阅读课外知识相结合,重视课本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们走入图书馆,走进网络,走上社会,学会包括阅读理解,学会表达交流,学会搜集与处理语言材料,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适当的改革教学的评价体系。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非是教师个人能力所及的,但是平时的教学考查、评价,语文教师完全可以适当地改革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现,特别是语文学科的评价标准。如以等第的形式来考核学生的口语表述能力,实际交往的能力,对于材料的搜集、整理、分析、理解、归纳、引申的能力,还有实用写作的能力等等。而不是象以往一样仅仅用一张试卷来评定学生一学期、一学年的语文成绩。
此外,作为语文教师,面对着新的课程改革,还应该做到不断的“充电”,重视自身的学习,走科研化的道路,成为“学者型”教师,唯如此,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语文教学的需要,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0:25 , Processed in 0.06067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