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写出文章的“真情实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2 17:20: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何写好记叙文
    说明:今天看到这篇写作指导文章,挺好的,但又不知道作者,就下载下来放在这儿了。向这位作者表示感谢!
情到真处文自美  
---如何写出文章的“真情实感”
所谓“真情实感”,就是要求学生在作文中自然地表达内心对社会、人生、生活的真实感受,使感情的流露给人以真实感、真诚感,而不是附加感、装饰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字的力量来自我们的思想和感情。真情是文章的灵魂,抒写真情实感是一篇作文自成高格的关键因素。教育家于漪也说过,尽管现在大家都在提倡创新和求异,但作文中有些精神的东西,是不必质疑的,更是不可失缺的。这个精神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真情实感。
但是,综观学生的作文,在抒情方面确实问题不少。或虚情假意,矫揉造作,或陈旧呆板,或机械模仿,情感失真,或衰退颓废,表露偏执。那么,怎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怎样才能写好“真情实感”呢?
一、寻找“感动力”,大胆写“我”。
现在的学生作文存在两大毛病:一是流行空谈,空话、假话、套话多;二是目光总是关注别人,不敢写“我”。这就意味着这些作文势必流于空而不真、华而不实,虚情假意。只有大胆写“我”,写“我”的生活,写“我”的所见所思所感所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情实感”。
郁达夫说“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叶花说人情。”只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仔细回忆往事,认真品味细节,一定会陷入情不自禁的境界之中,便会使文章具有感人的艺术力度。这也是学生平时写的日记、随笔、书信等表现出较高写作水平的原因。由于写了“我”,写了我之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以及种种喜怒哀乐,从而表现出最大的真实和可信。
如2007年江苏一考生用质朴的文笔触碰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写自己的家庭变故所产生的软弱:自卑、孤寂、辛酸……由于直抒胸臆,叙述时于平淡、宁静中包含丰富的情感内涵而使文章具有感人的艺术震撼力,文章最后写道:
我克制不住哭了,木讷的父亲,他不知不觉中苍老了,而我们终究要分离了。我的天空,没有别人的绚丽多姿,却因为有了父亲,让我自由而责无旁贷地翱翔。因为有了他,给了我足以支撑我一辈子飞翔的动力,那就是让他过上幸福的日子,不断追逐我的梦想。
大爱无声,这来自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受不仅宝贵,而且深刻,作文的题材无分新旧广狭,只要能打动人类最基本最重要最珍贵的情感,那就是真正的好文章。
二、要选好文章的“动情点”,也就是说选材要恰当贴切。
歌德曾经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给世界的吻。”生活是琐碎的,写真情实感不能理解为照搬生活的本来面目,要进行艺术的选择与加工,要找准能够打动读者或者阅卷老师的动情点,也就是要选择能抓住人心的事情。
在选材时必须坚持几个原则:
①真实原则。文章的选材要贴近生活,强调真实,一篇文章,如果材料失真,又谈何抒写真情,使人感动呢?尤其是写记叙文,就应该反映生活的本质,抒发真挚的感情。当然,强调“真实”不是说不能虚构,不等于生活琐事的简单“拷贝”,而是说虚构的情节也应该符合生活的必然规律。这就叫“文学来之生活并高于生活。”可以讲生活中从来就不缺少感人的事情,只是我们没有用心去体会,许多同学总觉得生活很平淡,没有什么可写的素材。其实不一定非要大事情才感人,只要认真体会,用心感悟,生活中到处都有极好的题材。
②细微原则。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于至微。”这里的“至微”就是那些显示人情美、人性美,能够人人久久品读的生动画面,具有永久艺术价值的细节。人的成长变化往往是在一些不经意的小事上反映出来的,作文中只要抓住了体现真情的“动情点”,就能达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的精妙境界。我们要善于选取有丰富内涵,能感动人的细小材料,以小见大,在平淡中见真情,于细微处见精神。
三、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要写好真挚的感情,就必须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最基本的是记叙、描写、抒情要三结合。作文时不能仅仅是叙事,有的学生在写记叙文的时候,太注重情节的完整性,一直在“兢兢业业”的交代事情的经过,却没有放慢节奏,关注局部。具体的有这样几种方法
①“点染”突出法。“点染”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段,在叙述、抒情性问题中,作者通过有意点明自己主旨的句子和语句抒发对文中人、事、物、景的强烈感情。其实在考场作文中这是很有效的点题、扣题,深化中心的途径。“点染”的句子可用于篇首、篇中和篇末,这些都是关键之处。
2006年高考作文《老屋的女人》最后说:
生无所息,创造生活;生有所息,只为更好地生活。我会努力,实现老屋里那个女人的梦。
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将文章点化,也深化了中心主旨!
同样,有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富有韵味的写景来“点染”,以达到升华感情的效果。如高考作文《眼中有泪》中间有一段:
路旁的玉槐树在秋风中簌簌作响,像是彼此在诉说着什么。路灯已经亮起来了,白光柔和,却有是那么的无力。
几句写景,将让文章弥漫着浓郁的感伤氛围和悲情色彩,便有叙说故事!
② “你”字倾诉法。为倾吐内心难以抑制的感情,有“你”作为倾诉的对象,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情感和心理距离,这个不同于“他”的“你”与作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作者所热爱、所怀念的人或物,通过与“你”的矛盾冲突和情感交流,比较容易抒写作者的真情实感!难以抑制的不吐不快的情感在“你”的疏导下就显得格外蕴藉而富有魅力。
2006年上海高考作文就直接命题为“我想握住你的手”,有篇文章全文就以“你”作为写作对象:
你的手,是那曾经握起手术刀的手,你的手,是那曾经弥漫着酒精气味的手,然而如今,你的手,是“笔落惊风雨”的手,是那“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手,因此,我能够体会,在那个年代,是民众何等的麻木唤醒了你,并赋予了你充满愤慨的灵魂!
行云流水般的倾诉有利于抒发真情实感,有利于使文章在真实的基础上生发出无限的文字魅力。
四、根据表达的需要,安排详略,详略分明,张弛有致。
一篇优秀的记叙文一定要做到条理清楚。条理清楚当然要讲究语言得体和恰当地运用记叙的顺序。可是,我们也会遇到这种情况:作文语言是很棒的,所运用记叙的顺序也有利于表达主题,但读完文章之后还是给人一种懵懵懂懂的感觉。为什么呢?这可能是文章不讲究记叙的详略,详略不得当,文章主题的表达就失之偏颇,给人满头雾水的感觉。
使作文详略得当,我们要注意以下问题:
1、明确文章中心,写作时要根据文章中心选择材料。与中心思想特别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要详细写;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要简略写。
2、突出事情过程,事情的发生和结果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要详写。因为事情的发展过程,是整篇文章的主体部分,具体体现中心思想,需要详写。
3、把握好点和面,要有点有面地叙事,“面”要略写,“点”要详写。“面”上的内容往往是渲染气氛,交代背景,起烘托的作用。略写虽是寥寥几笔,但若运用得好,文章重点就突出,主题就鲜明,从而起到“绿叶映衬红花”的作用。“点”上的内容往往是文章的重点,直接体现中心思想。
4、记叙文中也应有适当的抒情、议论,但记叙文中的记叙描写应详写,抒情、议论应适当略写。运用先倒叙后顺叙相结合的,倒叙部分可略,顺叙部分可详。如果当中还安排了插叙,插叙部分应略写。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常有对景物的描绘,写人记事部分要详,写景部分该略。
5、把握详略的“度”。我们还要弄清:详写的材料详到什么程度?略写的材料略到什么程度?要把握好详略的“度”,才能做到详略得当。详写,并不是越详越好,只要重点内容充分地表现了中心思想,就达到了要求,切不可画蛇添足;略写,也不是越少越好,也要根据中心思想的要求,简练地叙述次要的内容,做到简洁概括,清楚明了,决不能简单几笔,草草了事。
总之,详略的安排应该服从表达的需要,当详则详,当略则略。详写处,用墨如泼,略写时,惜墨如金。这样,详略分明,张弛有致,文章的表达才会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例文赏析:
回望岁月的痕迹  
                      江苏盐城市第一中学    高三(16)班      孙武兵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看那些一角钱的硬币特别的碍眼,觉得那是身份低微的象征,是生活窘迫的暗示,总是固执地认为只有落魄、失意的乞丐才会看重这一角钱的价值。
每次买完东西,口袋里总是会有一些一角的硬币,每次我都是随意的弃置一边,不理不顾。久而久之,那些硬币越积越多,正如我对它的厌恶和鄙视一样,越来越觉得一角钱太碍眼。在学校里我从来不用,每次放月假时就把它们如数带回家。
一次放假回家,母亲正好还在外面上工,于是我就到她打工的地方要钥匙。母亲打工的地方是在一个介于船和岸之间的地方,母亲要做的就是从货船上挑卸东西。每天母亲都会来来往往于这两边,行走在只有一尺宽,几米长的桥板上。河边堆积了许多垃圾,在烈日的烘烤下,散发着阵阵的恶臭,在加上四周没有风,这种恶心的感觉使我有点吃不消。
我用双手捂住鼻子,快速地向母亲的方向跑去,希望早点远离这龌龊、肮脏的地方。
我看到了母亲,可是去停下了脚步,这就是我的母亲啊!我的心跳在加速!母亲正在把船上的东西往岸上挑。我发现母亲是其中唯一的女性。我真的不知道当时心里是什么滋味!
母亲每挑完一趟,就会到计帐的人那里领一根筷子,作为担数的计算,每一根才一块钱。因为负载过重而压成了月牙形的扁担,压在母亲的肩头,一个为了儿子能在外能好好生活,安心学习,宁愿自己在这个地方吃苦受罪的我的母亲的肩头。我有一种想哭的冲动,但是我没有,我想在这里让母亲看见我的眼泪。
母亲在长长的桥板上来回的挑着东西走着,没有发现我就站在岸边。她在那发着咯吱声的桥板上每走一步,伴随着她的轻微的哼声,桥板就会很有节奏的随之摆动,一上一下。我分明看见了母亲汗珠,我分明看见了母亲白发。这就是我的母亲,回望着曾经年轻的母亲,在生活的重压下渐渐的老去,岁月的风刀在她的额头烙下了深深的痕迹,这一刻才发现,在岁月的流逝中,母亲慢慢老了!
不知道为什么,我忘记了这个时候来这岸边的目的,静静地木讷地站立在那里,静静地看着母亲,心中的那股流泪的冲动越发的强烈。回望以前,每次放完假回校的时候,母亲都会从口袋中掏出许多褶皱的钱还有一些硬币塞给我,而我每次都会把那些“讨厌”的硬币悄悄地放在家里。
想着想着,一股热流顺着我的脸颊慢慢地流了下来。眼前的一切都变的模糊,只剩下一个清晰的身影依旧在船与岸之间来回的走着。
我哭,是因为我觉得自己太不懂事,太对不起母亲,太不了解母亲在家里的含辛茹苦。想想自己对一角钱的鄙视,那不是在鄙视我可亲的母亲的劳动吗?母亲呀,请您原谅儿子的不懂事吧,原谅您的儿子在十七岁的生命书页上才真正地读懂了你,读懂了你的艰辛,读懂了你的世界。您在用生命和青春为儿子铺就一条通向未来的路,不计回报,不计得失,只求自己的儿子在外能有出息,学习成绩能好。而我?想想自己的可怜的成绩,我能保证完成她的期望吗?
不过,谢谢您,我亲爱的母亲,是你让我在回望岁月的酸甜苦痛中找到了奋发的动力;谢谢您,我可敬的母亲,是您让我在抚摩人世沧桑中懂得了努力的方向。此刻,那模糊却又熟悉的身影已经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脑海里,印在了我的心里!
妈……
简评:
如何写出文章的真情实感,这位同学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作者写出了亲身体验,道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是文章打动人的真正原因,是文章的成功之处,也是给我们最大的启示。从语言的角度看,本文没有华丽的辞藻,都是一些发自肺腑的朴实的话,全文从表达方式上来说有娓娓的叙述,有细腻的心理描写,有真切的细节描写,可以说正是这一切使文章充满真情实感,获得了成功。
文章不是无病呻吟的“涂鸦”,而是酸甜苦辣感情的寄托。真情实感的文章往往是得高分的主要原因。怎样才能打动读者呢?其实,要想打动人,首先要打动自己,自己首先要投入,要动真感情,真正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自然流露,当作者与读者产生了共鸣,目的也就达到了,文章也成功了。
历年高考优秀记叙文范文集锦
1.怀想天空
麦收时节,天空显得非常的明净。在黄金麦田上空,偶尔悠然地游过几朵白云。[写景简洁,突现神彩!]
麦收时节,中午常是烈日当空。我们勤劳的父母,不得不在烈日下劳动。[起笔先点出“烈日”两次,重复得好!]因为作为农民,这是他们的义务。[说得多么本分!]
我是一个农家子弟。我明白我们乡下的家长们要靠田地来生活,供我们上学。他们为了子女辛勤地劳动,但没有半句怨言。在家,我常听到他们说:“只要孩子搞好了,再苦再累,我们都愿意……”[可怜农家父母心!“搞好”,此词用得妙,传神。]
农家子弟努力学习吧!全力以赴吧!我们敬爱的父母为了我们能过上好日子,他们埋头在烈日当空的麦田里收割麦子。那种滋味,你们体会过吗?[此处喊“口号”了,但听来很顺耳,很入耳。前两节,均说“我们”、“他们”,请品味。]
在即将奔赴高考考场的前两天,我体会到了。又热又累。当时,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快点把麦子割完,到家洗个澡,然后在床上睡五六个小时。
6月5日早晨,我爸起得很早。四点多钟就起了。他临下地时告诉我说:“你再睡会吧!六点钟起来做饭,然后洗洗衣服,八点钟到地里给我送饭。”[全是农家父亲的质朴话语,多情而又实
在!有几个家长让孩子在高考前两天劳动的?]
我睡醒后,拿起表一看:5:50。大概在学校里起早起惯了吧。我快速穿上衣服。我把衣服泡在铁盆里。然后,我进入厨房做饭。
我做好饭,洗好衣服。又把汤盛到饭盆里,拿了5个馍,一齐放到篮子里。我赶紧吃过饭。碗都没涮,便骑车下地了。
当我到地里时,父亲已割了七八垄了。他脸上很多汗珠,衣服湿透了。他说:“你来,吃过了吗?我割光这一垄,再吃……”[白描。父亲的言语,平淡中见“浓”!]
大概四五分钟吧,他割光了。他从篮子里拿出饭盆、馍头,边吃边说:“孩子,你爸没本事,明天到县城后好好休息!后天好好考,别紧张……”[这就是当农民的父亲,在田野上,在烈日下,对“后天”高考的孩子进行的“临考告诫”!苍天和大地都在倾听……]
我在烈日下割了五个多小时麦子。[不愧是农民的孩子!没有考前烦躁,没有“营养品”,没有父母高招“安慰”,只有本本色色的“劳动”!]回到家,我没有吃饭。洗了个澡,就睡了。[与前文呼应,真是累得瘫了!]
现在,我在考场上做题。室内很凉快。[“凉快”二字,极为重要,很沉重!]当考试结束后,我要在烈日下站两小时,来感受那种烈日当空的滋味。[此为一个大大的“亮点”,全文生辉,一切皆活。“怀想”出来了,“天”出来了,比天还“大”的农民出来了,比天还“亲”的父亲出来了。一切皆在不言之中……]
评点:
此文很典型,不事张扬,不搞“满天星”的铺陈铺排,不搞华彩炫目的“集锦”,不玩深沉,只是极为朴实地记叙了父亲割麦、自己割麦的情景,中间一节还喊了“口号”!然而,它真实、本色、真情、纯净,一板一眼地道来,汹涌的内心波涛潜伏其间。父亲的言语,极少,但厚实、博大;儿子的情感表述很普通,但均发自肺腑。最大的亮点在最后:“考场很凉快”,与麦地很热对比;“当考试结束后,我要在烈日下站两小时,来感受那种烈日当空的滋味”——天下还没有儿子这样来感激当农民的父亲,文章中还没有人用过这种笔墨,这种机智!太感人了,而且是长效的!中学第一线的语文老师,可以此做为教学范例,进一步把握好作文导向。何永康
2.牵 手
妈妈,今夜可曾看见月光偷偷溜进我如诗的梦中?爸爸,是你那根笨拙的手指,硌痛了我流淌在岁月中的笑声?
妈妈,我想在天堂里游戏,可我怎么才能飞快地跑进天堂。前方的路太黑太暗,凄迷了我的双眼,我感觉到害怕,在彷徨无措中,我听不到你温柔的呼吸,我感觉不到你温润如玉的手指。
妈妈,是哪朵丁香伫立在我的窗前?让我忧郁的梦中涛声起伏。妈妈,我记得你的绺绺秀发,那发丝是留在水墨江南里的一段思念,是你如瀑般倾泻下的一汪碧水柔情;不是韶光易逝的年华,不是弹指红颜的青春,在通往天堂的无期之旅中,你的青丝是缠绕我最后的热爱。
爸爸,我还能听到你的故事吗?你的声音好美,就像那克莱德曼指尖流过的琴声,就像月光挥洒下柔肠百转的亲吻,可是你的胡子扎疼了我的脸,我哭了。我记得你讲蒹葭,你说那是《诗经》中蹁跹起舞而出的美女,像你刚满三个月的小女儿一样;你说蒹葭独立水湄寒秋,听关关鸠鸣,可我怎么突然觉得那是秋水般一阕古典的归梦。灯火已远,流星已近,那一抹淡淡斜阳躲在哪片云下?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欢乐的歌声……
爸爸、妈妈,我想听你们讲夕阳下过去的事情。
孩子,你走得好快,妈妈还抱着你三月的温床,妈妈还在不停地为你搓洗已经干净的尿布。妈妈知道你不会再听《小燕子》了,可妈妈怎么还在唱?为什么?
孩子,你本来就是天堂的仙子,却不幸落入凡间的灾难。三月的柳絮不飞,因为春风恨你;三月的桃花不开,因为芳华妒你。于是你又回到天堂,你的身边有小朋友陪着,对吗?去天堂的路好黑,妈妈的目光照不亮你的前方。你走得太快,妈妈还没来得及吻你最后一次。
思汝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妈妈想你。
孩子,爸爸再也不会用胡子扎你的小脸,爸爸天天给你讲故事,行吗?你会听到吗?爸爸给你讲静立海棠花旁如海棠般遗世独立的黛玉;爸爸给你讲李清照的点绛唇歌;讲“一点梅花亡国恨,二分明月老臣心”的史可法;讲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的岳阳楼。
可爸爸知道你再也听不到了,你在地动山摇中飞去了,爸爸还要讲,山里的老爷爷,他说……
他说什么呀,爸爸,妈妈?
孩子,来世再牵住我们的手!
点评:
实在难以相信考场上会产生这样一篇充满文学韵味,同时又饱含作者深情的佳作!作者以一个三个月的女儿与父母对话的方式展开叙述。先以充满了古典韵味的“玉”“丁香”“青丝”“水墨”等诸多意象抒写对妈妈的爱恋,再通过怀念爸爸故事中的“蒹葭”“鸠鸣”“秋水”来表现对爸爸的敬爱。一句“爸爸、妈妈,我想听你们讲夕阳下过去的事情”将自己对父母的依依不舍之情推向高潮,同时又做一小结。然后,作者以妈妈的口吻点出三个细节:抱着三月的温床,不停地搓洗已经干净的尿布,还在唱女儿不会听到的歌谣。这三个似乎有点神经质的行为细节真实表现出母亲失去女儿之后的极度悲伤,读来令人落泪。第三部分,写爸爸对女儿的思念。有后悔,再也不会用胡子扎女儿的小脸了;有遗憾,太多文学的美好还没有来得及和女儿分享。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文章的结尾,女儿与爸爸的一问一答之间,让我们不得不相信灵魂可以永存!谁说阴阳两隔!有真挚的爱,我们会生死相依!
3.好奇心
“你爸昨晚看了一夜的足球。”一大早妈妈就神秘地对我说。
“咦,老爸是从来不对足球正眼相看,这回怎么……”正思忖着,看到爸爸拖着疲惫的身体“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楼。
“爸,昨晚的比赛怎么样,精彩不?”我打趣地问道。
先是一愣,然后勉强地笑道:“还行,进了好几个球呢!”
“是哪两个队啊?最后哪个队赢了?”我追问道。
“好像是……”爸爸显得有些尴尬。“不和你聊了,我去上班了。”说着急匆匆地出了门。
这其中一定有什么玄机,我向妈妈打听,她只是一味地苦笑。没办法,只好自己去捉摸,去“侦察”,谁叫我好奇心强呢!
那天晚上,爸妈一进房间,我便悄悄溜到门口,期待着答案的揭晓。
“你今晚就别去客厅看电视了,好好睡一觉吧!你都几天没合眼了。”妈妈唠叨着,我显得有些激动,已经进入正题了,我暗暗想着,耳朵贴得更近了。
“没事,我到公司躺了一会儿,等孩子高考过了,我再好好睡一觉。”爸爸不慌不忙地说道。
“咦,这和我高考有什么关系啊?”我更加好奇,恨不得从门缝钻进去,不行,要沉住气,不得半途而废。
很快,爸爸又开口了:“你也知道我那鼾声,连你都受不了,更不要提孩子了,虽然隔着一道墙,但肯定还是影响他的,这段时间他的睡眠一定要有保证啊!”
我震惊了,所有的好奇全都消失了,有的只是满脸的泪水,的确,爸爸的鼾声震耳欲聋,可我早已经习惯了。正发着呆,听到脚步声,我慌忙冲进了我的房间。
很快,电视被打开了。依旧是吵闹的吹呼声,不过很快就归于平静,我擦干泪水,消失的好奇心又油然而生,我悄悄地推开房门,看见爸爸斜躺在沙发上,屋里弥漫着浓浓的咖啡味。
“你怎么还没睡啊?”爸爸看到了我,语气中有责备,然而更多的是关心。
我没有回答,只是盯着电视屏幕,依旧是足球赛,依旧是活蹦乱跳的身影,只是没有声音,屏幕下方显示着音量:0。
“快去睡吧,现在已经很晚了。”爸爸催促着我。
“您也早点休息吧,明天还要工作呢。”我抑制着眼中的泪水。
没有了好奇心,带着满心的感动,我挪动着脚步。
回头看了一眼屏幕,看着那无声的画面,我感受到了爸爸给我无声的爱!
简评:
此篇描写深沉的父爱,是规范的记叙文。情节的展开,通过“我”的“好奇”而逐步推进,运用对话描写,巧妙地“解奇”。最后,描写客厅里观看足球赛的细节,不动声色地表露了作者“感奇”的心路。机智的构思,鲜活的描写,展现了父爱的深沉,颇有感染力。
                                    4.月若有情月长吟
太阳最终吝啬地收起了它最后的一线亮光。月亮还没有出来,留下的只是满天的云霞,轻轻地亲吻着宁静的山村。
我心急如焚地奔走在狭窄的村巷间,无心欣赏大自然的赠赐。我焦急地挨家挨户去筹钱为我妈治病。
突然,一阵凄凉的哭声传入我的耳朵。“谁?这么晚了,他为啥哭?”我循着声音寻找,原来是一个小男孩。
小男孩看见我,揪着我的裤管:“我迷路了,送我回家,好吗?”我本能地应了一声,就想抱起他走。突然,我触到了一束熟悉的目光。咦,这不是王医生的儿子吗?顿时,我心里轰起一腔怒火,王医生的影子又浮现在脑海。就是他,为了小小的一笔医药费而拒不为我妈治病!
“走吧!现在的世道还会有多少人情?”我心里想着,脚下迈开了步子。这时,一声更凄厉的声音恨恨地剐了我一刀:难道真的丢下他不管?夜深了,难道就让他留在孤寂的野外,他不怕黑暗吗?他能抵抗动物侵害吗?……我打了个冷噤。啊!不能,我不能丢下他而去,我猛转身,我不能选择与道义相悖的行为。
我轻轻地敲开了王医生家的门。我不理会他的语言与目光,只是快速地离开,我想我的心灵是纯净的,我不会因为金钱而丧失了做人的道德。我之所以走得如此迅速,不是因为愤怒,而是不愿在这块见利忘义的地方呆多一刻。
月儿已经爬上了树梢,有了些许凉气。我仍然在为母亲治病筹钱。我坚信:人与人之间一定有人情的气息。
当我拖着疲倦的身躯踏进家门的时候,我嗅到了一阵药味。我疑惑地询问我的母亲。妈妈只是微笑地递给我一封信。信上说:“谢谢你,把我的儿子送回家。你的行为给了我一次心灵的教育。在金钱与医德面前,我们应该选择医德。”
我的眼睛有点湿,我推开窗:多美好的夜!多明亮的月!多明智的选择!人与人之间比金钱更珍贵的是友爱。
温柔的月光如流水般倾泻而下,仿佛是滑过了一曲悦耳的琴声。哦!月若有情月长吟!
点评:
这是一篇编故事写法的应试文。这位考生,编写了一个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故事,切合题意。故事以“我”为母亲治病筹钱作线索展开,通过“我”选择送迷路小孩回家,感化了王医生选择为“我”妈治病的事,表现了“友爱比金钱更可贵”的主题。故事内容丰富,较好地反映了社会风貌。
在这800字的短小篇幅里,作者紧扣“心灵的选择”编了三个回合的故事。第一回合:“我”的选择。正当夜已深,“我”正为母亲治病筹钱而奔走,心灵如焚之际,遇到了迷路小孩求助。而求助之人,正是因“小小的一笔医药费而拒不为我妈治病”的王医生之子。助还是不助?心灵面临着选择。经过内心深处的一番矛盾冲突之后,“我”选择了助。第二回合:“我”内心的较量。究竟如何评价社会人心?当下是助人者多还是少?“我”能为母亲筹到治病的钱还是不能?经过内心的较量,“我”选择了“坚信:人与人之间一定有人情的气息”。而“我”母亲的病也确实得到了治疗。第三回合:王医生的选择。王医生原来选“金钱”而舍“医德”,后来受教育,自动舍“金钱”而“治病救人”。王医生选择的变化,深化了主题。故事的三个回合,都落笔在“心灵的选择”上展开,不枝不蔓,中心突出,详略得当,结构严谨。
更值得一提的是,整个故事设置在月光下展开。开头写月景,为“心急如焚”作反衬。中间写月景,为“我坚信人间真情在”的美好心灵作映衬。卒章写月景,为深化主题,为抒发情怀大放异彩。回头再三味文章的标题,不更令人觉得意境深远吗?
5.站在车站的门口
车站,一个不断上演着离别与欢聚的舞台。这幕离别与欢聚之戏的主人翁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不变的是,这是同一个站台。
戏剧的主人翁在变,有一天,我就成了这部戏里的主角。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一个满是喜气和生机的季节,同时,在我眼里,又是一个失意的季节。一天,爸妈一大早就起床忙里忙外的收拾东西。还处在梦乡与现实的过渡地带的我,忽然依稀听到了一丝啜泣。我睁开朦胧睡眼,发现在昏暗灯光下亲爱的母亲的脸,挂着一些泪水,写着一脸忧伤。我爬到母亲怀里,问她怎么了,她没有说话。倒是一向沉默少言的父亲开口了:我们今天要到外省去打工,一年可能才回一次……我当时就哭了,因为不想爸妈离开。但是这些都于事无补。奶奶拉着满脸泪痕的我,站在车站的门口,和妈妈、爸爸道别。然后便目送他们踏上汽车。汽车缓缓启动,渐渐地成了点,渐渐地消失在大雾的清晨,只留下泣不成声的我和奶奶站在车站的门口……从此,车站便停留在了我的记忆里。我时不时的会站在车站的门口,愿远去的车能带去我对母亲父亲的祝福,愿回来的车能为我捎来父亲母亲的音讯。我会站在车站的门口,继续着我离别与期待欢聚的车站之戏。
叶子绿了又黄,黄了就掉,掉了之后又长。这个世界一直在变,而站台的戏却没变,它依然在上演着。变了的,依然只是主人翁。
十多年前送别的我成了如今远去的人,十多年前远去的父母成了如今送别的人。每一次返校的清晨,母亲总是会像当年远去一样的早早起床,为我收拾行李,为我准备早餐,一切完毕后便送我到车站,来继续这部没有结局的戏。千叮咛万嘱咐:好好学习,注意身体,多吃饭,少喝冷水……总有说不完道不尽的“唠叨”,一种让人心田温暖的唠叨。车开了,透过窗,虽然外面光线暗,但我却分明看到了母亲眼里的不舍,以及水汪汪的眼眶。离去了,便是无限的不舍与怀念;待到归来时,眼中是一种欣喜若狂的兴奋。但眼睛不管是在离去还是归来时总是湿湿的。
站在车站的门口,祝愿远去的人一路平安;站在车站的门口,等待思念的人平安归来。我的心里有一个车站,一个不断上演离别与欢聚的车站。我会一直站在车站的门口,去送别,去祝福,去等待,去欢聚。
点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离别是一种永恒的人生状态。作者选取一个特殊的场景——车站来抒写生活中真实的离别之情,用这种离别来表现普通百姓家庭的挚爱。为了谋生,当年我送别父母;为了求学,如今父母送我。更可贵的是,离别的心理、动作等细节写得真实、细腻,令人怦然心动。
6.诗意地生活
爷爷老了,七十多岁快八十了吧,奶奶呢,也六十岁了。他们的年代里,男子比女子大十来岁也属正常,总之,他们是到一起了,然后就有了爸爸,再然后就有了我们,一户生活在农村里的平凡家庭。
好像从我记事起,爷爷就一直是忙碌的。他背着锄头出去侍弄他的农田、土地;他在园子里种菜,栽果树;他去给人家帮一点力所能及的忙……很健康很快乐很自在地活着。奶奶呢,就在家里喂她的那群鸡,吆喝着两只狗,洗干净爷爷的衣裳,一边等着爷爷多年不变的“命令”:“老婆子,在干什么?快煎茶吃!”奶奶就放下手中的活计,假装埋怨地说:“这么快就回来休息啦。”然后很认真地去为爷爷煎茶,端送到爷爷手中,与他坐着一边喝茶一边闲谈。
奶奶一直都勤俭朴素地持着她跟爷爷的家。虽然儿女们都早已长大成家,她不必再为吃穿而省吃俭用,可是她依旧用着最原始的柴灶。她说煤火只用来煮饭太浪费,气又太贵,所以还是烧柴好。于是,在那些野草疯长的季节里,我和妹妹就跟着爷爷的斧头活跃在山野间,砍倒、捆扎,背回家、排开、晒干,一捆捆的柴草就进了柴房。于是,无数个炊烟枭枭的时刻,我和妹妹就可以在奶奶的灶堂里看到毕毕剥剥的声响里奶奶通红的笑脸。特别是在冬日,爷爷烧火,奶奶做菜,我和妹妹则抢着依偎在爷爷身边取暖。一串串欢声笑语随着炊烟升上天空,诉说着冬日的温暖。
我不知道,爷爷奶奶是否也有爱情,也懂得爱情。奶奶曾告诉我,她是别人介绍给爷爷的。也许一开始,他们之间是什么也没有的。可是在时间的磨砺下,在相互的依赖与信任里,他们之间的感情却是超越了爱情的。有一次,爷爷很突然地病了,病得很重,奶奶背着爷爷偷偷流泪,我安慰她没事的,爷爷会好的。可是她说了一句话,让我几乎热泪盈眶。她说:“要是老头子死了,那我就随他一起去。”从那次以后,奶奶对爷爷就更是照顾得无微不至。我从那时起,才知道,原来这世间真有永恒的存在。
我时常望着爷爷奶奶夫唱妇随的身影想,真正诗意的生活,就该是这样的吧,诗意,就在最平凡的生活里呀!
点评:文章通过叙述农村家庭平凡生活的小事表现家庭的和睦和温情,诠释生活的诗意,表达自己对诗意生活的理解和追求。文章写的是身边小事,达的是真情实感,说者诚恳,读来亲切。文章语言朴质却又不失灵动,人物的语言形状描写都细腻真实,尤其是第三自然段两个“于是”后的描写表述,彰显画面,盈溢诗意,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7.隔着代沟,我望见了您
已经不记得上一次好好地看您是什么时候了,父亲。
  我只记得那时的您,头发乌黑,皮肤泛着古铜色的光。青年时期的下乡生活,让您有了健康的体魄,也让您在纷繁的社会中变得寡言少语,
  自我上高中以来,您就很少管过我,有人说"儿随母,女随父"。在我的生活中,更多的是妈妈的教育和关怀,我几乎每天都要和她谈笑,却很少能跟您讲上一句话。妈妈总是关心我这,关心我那,而在我眼中,您总是坐在您自己的角落里,研究着自己的股票。我总觉得您根本不关心我,我总觉得您是家中的一个外人。
  随着感情的疏远,我发现我渐渐地不认得您了。"代沟",这可真是个神奇的东西。
  高考离我越来越近,可您却离我越来越远。虽然您也开始不时地说些什么,您也开始每天按时往我嘴里塞各种各样的补品,可对我来讲,那些话远不如妈妈讲得动听。而塞药时我甚至感觉,您是一个"医生",而不是一个父亲。感情的疏远,似乎真的隔断了认知。
  考前的那几天学校放假,您让我到您的学校复习。您带着我去了您的学校,让我在办公室等着,自己去清理一间教室出来。我一人待在办公室里无聊,就走下楼去,走到那间教室门口。教室里您忙碌的身影晃动着。我突然意识到我很久没有好好看看您了。
  我一声不响地走进去。您还在忙着。光线并不明亮,我却看到了您头上几点晃眼的光。我头一次注意到您有白头发了。您费力地搬着桌子,额头上已经闪着莹莹的光。这就是我的父亲啊,曾几何时家里重活一人包的父亲,竟也变得这样虚弱!您还是老了啊!
  那一刻,我突然感觉一股冲击从心底喷薄而出,震动着我的全身。我觉得那是源自割不断的亲情,那是心底的回音。突然找回了被父爱包围的感觉,这父爱不像从前那样广博而无微不至,但它却更深沉,更能激起我内心的共鸣。我觉得我重新认识了您。
  也许您还没有感觉到我的觉醒,也许在您眼中我还是那个对您冷若冰霜不屑一顾的小男孩。可您一定知道,只要亲情不断,血脉相连,我一定会认识到父爱的伟大。感情也许会疏远,可无论这代沟有多宽,我终究会望见您的!
点评:从当代中学生与父辈存在代沟这一社会现象切入,写了代沟使 "我"缺乏对父爱的准确解读,也表明了事实教育"我"要认识父爱、热爱父亲的主题。文章叙写"我"对父爱的误解,是铺垫,是深化认识的前奏。详写"父亲费力搬桌子"的细节这是一位走向衰老的男人心中爱子之情的自然流露,作者饱蘸浓情,写得令人感动。
  在表达上,文章采用内心独自式的方式,显得真实、自然,又强化了感情的宣泄;在选材立意上,直指现实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些,都是本文的亮点。
8.下辈子还做你的女儿
18年前的仲夏夜,我带着嘹亮的哭声来了。您说,这是个吉祥的开头。
  在您的牵手中,我蹒跚学步;在您的教导中,我呀呀学语;在您的期盼中,我迈入学堂;在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我逐步成长……
  感谢您给了我生命,即使降生在贫困的家庭。妈妈,我怎能忘记上次我从学校回家,低低地和您说:“妈,好多年没吃西瓜了,我想吃西瓜……”我惴惴地看着你。您无言,叹了声气,走进灶房。我多恨自己提出这个无理的要求啊,父亲去世的早,仅靠您单薄的身体守着父亲留下的二亩薄田。这一刻,我真的恨自己残忍,怎能再给母亲施压呢?
  可是第二天,起床的时候看到您赶集回来,肩上背着个小西瓜,篮子里还有些刚下地的青绿的菜。妈妈走进灶房操劳着一天的饭菜,我忽然有想哭的冲动。过了一会儿,您叫我吃饭,坐在那张简陋的八仙桌旁,我明显地看到菜比以前要丰富好多,还有让我垂涎的红红的西瓜。妈说:“娃要高考,给你加些菜,快吃吧。”
  我胡乱地吃了一些饭菜,伸手拿起一块西瓜,幸福地吃了起来。我说:“妈,您也吃啊。”您说:“我从小就不喜欢吃这个,吃了肚子受不了。你快吃吧。”我便心安理得地吃光了所有的西瓜。
  我回房间整理回学校要带的东西,妈妈收拾了碗筷。后来,忽然想到告诉妈妈要体检了,于是就去灶房找她。可是,我分明看到,母亲正背对着我,啃我吃剩的西瓜皮……那一刻,我不晓得该和母亲说些什么!庆幸妈妈没有回头,我冲回房中,捂着被子哭了好久。
  妈妈,把她能给我的都给了我,我唯有学业可以回报。可是考前最后一次重要的模拟,我却考得很糟糕。我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家,远远地发现,昏黄的残阳中,母亲佝偻着背在村口望着我归来的路。那一刻,我有向后走的冲动,可我终究不能。
  和母亲一起回家的路上,我心疼着,该怎样告诉母亲我的失败呢?到家的时候,我头低着告诉母亲我考砸了。母亲,望了我好久,然后用她枯槁的双手,轻轻搂起我,抱了一下:“下次你会考好的……”
  有这样的母亲,即使穷又怎么样?她疼我,爱我,相信我,给我一个充满爱的充实的成长过程,母亲给我的已经太多……
  今天,我坐在考场上。我知道一定会有一个好结果。我会一直努力。最后,要告诉母亲:下辈子还做您的女儿!
  【简评】这是一篇用第二人称写的记叙文,文字质朴,情感真挚。有关妈妈啃西瓜皮的细节描写,很能打动人的心弦。平凡的妈妈,用不平凡的母爱充实了女儿的成长过程,自然而然地扣紧了题意。不事张扬,平实道来,是这篇记叙文的明显特色。
注:2005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常用“凤头”“猪肚”“豹尾”来形容写作,意思是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小到学习生活, 大到事业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以此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诗歌剧本除外)
9.状元凉粉
城东石板桥下有一家凉粉店:状元凉粉店。听说,店主的儿子五年前成了本城的高考状元,状元凉粉就此得名。城里人都想讨个好彩头,听说,那儿的生意很火。
  一切只是听说而已,凉粉对于我这个农村学生来讲真是一种奢侈品,既吃不饱,又贵。
  可今天,我却坐在状元凉粉店里,准备尝尝这种“珍馐”;另外……我叹了口气:“唉,真倒霉,前天买参考书,贪便宜在街边小摊上买,黑灯黑火的,找了张20元假钞给我。”
  “小伙子,凉粉来啦,吃吧!”店主将满满一大碗凉粉端到我面前。
  说真的,这东西又白又滑,爽口宜人,还真好吃,真想天天吃个够。
  “上学呢?”店主拿了条板凳坐下来。这时我才抬头打量了她,四五十岁,皮肤很黑,脖子上,手臂上都是些热毒疹。
  “嗯,高三了!”这时,我又想起了兜中的那张假钞,今天可要将你出手了!
  “快要高考了,要注意加点营养,可别亏待自己呀。”店主的话使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她每次来看我,都会将家里老母鸡生的那几个蛋塞给我,而我知道,为了本人在城里上学,家里一年沾不上十趟腥……“那我就更不能让这张假钞留在兜里!”
  “当家的,水开了!”店主被伙计喊到一旁打凉粉去了。我出于好奇,跑去看。只见一锅滚烫的水向一个瓷缸里一冲,店主操起一根两指粗的木棍,插进瓷缸中的透明状的胶体内,使劲搅拌,沸腾的水早已化成水汽,直扑店主,店主的手臂上顿时烫得通红……
  我被眼前的场景深深打动了。我想起在农村打铁的父亲,他也在灼热的环境下辛劳,为我挣来一分一分的学费……
  我犹豫了,到底要不要将这20元假钞用掉,使这位店主蒙受损失?不用吧,自己下半个月的日子可就难过了;用吧,抛给这位与我父母一样辛劳的店主,让她的状元儿子少掉20元的生活费,我也于心不忍。
  怎么办?我受着良知和生活压力的煎熬……
  终于,我咬咬牙,掏出身上仅剩的5元真币,“阿姨,给您钱!”“傻孩子,没看见墙上贴的‘高三学生免费’的字条吗?下回再来,我给你炒两个菜。”
  回校后,我就把那张假币撕掉。
  为了店主的真诚,为了我的父母,为了自己,这次选择,值!
  
点评:
这是一篇堪称典范的记叙文。  
   一、有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  
  记叙文,其实就是讲故事,就是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表达思想主题。有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正是记叙文的取胜之道。本文的情节发展,随着作者的心灵选择展开。为了将20元假钞用出去,“我”破天荒地来状元凉粉店奢侈一回,“尝尝这种‘珍馐’”;在面对店主人的热情,看到店主人手臂上那些毒疹,看到店主人和自己父母一样辛劳,“我”的思想始终处于“良心和生活压力的煎熬”中;在“我咬咬牙,掏出自己身上仅剩的5元真币”时,“高三学生免费”的“店规”促使“我”作出了最终的选择,“回校后,我就把那张假币撕掉”。全文虽不见大起大落大跌宕,然而作者心灵选择的过程亦可谓“曲折动人”。  
   二、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记叙文写人,就要写得人物形象饱满,有鲜明的个性,体现人在特定情境中的表现和情感。带着感恩的心理、在不断反省中完善自己的“我”,自然是写得很丰满的,而文中的店主的形象更是写得成功。作者的目光是非常敏锐的,他善于带着心灵的热力观察生活,通过动人心弦的细节表现出店主热情、善良、勤劳的性格。而店主形象的塑造,又构成了“我”思想转变的外部动因,而终使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形象相映生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个性鲜明的,也是立体化的。  
   三、有感人肺腑的生活细节  
  作者善于通过具体而微小的细节刻画来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即如文中对店主的描写:“皮肤很黑,脖子上,手臂上都是些热毒疹”的肖像描写、“操起一根两指粗的木棍,插进瓷缸中的透明状的胶体内,使劲搅拌”的动作描写、“傻孩子,没看见墙上贴着‘高三学生免费’的字条吗?下回再来,我给你炒两个菜”的语言描写……读来直让整个心头“发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2-20 06:58 , Processed in 0.07836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