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主持人的五个“不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12 13:26: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主持人的五个“不说”来源:视听界

广播互动类节目的样态决定了主持人与听众交流过程中的即兴特性。主持人即便在前期做了文案策划和准备工作,在节目直播过程中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应时应景应人的即兴发挥,这种即兴主持的过程带来了主持语言上的不确定性,对主持人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在应对方法和语言表述上不够准确和恰当,甚至会发生明显的错误,对节目和主持人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的名言“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耐人咀嚼,值得玩味,可称为是经典之语,既有君子之风,又有世故老练,也可以看作是人与人之间互动交流的一种策略。此话亦可当作广播互动类节目主持人的说话之道。那么,在主持过程中,哪些话不说为好呢?

一、消息来源不可靠的不说

真实性是新闻传播的灵魂,没有了真实就没有了媒体的公信力。主持人编辑整理新闻素材时,务必确认消息来源的真实性,无法确定的不可采用。

2013年4月18日,香港《大公报》刊登了《北京的哥奇遇:习总书记坐上了我的车》一文,多家内地媒体转载。不少广播主持人在节目中引用该消息,并加以分析评论。而这则消息很快被证实为假新闻。

作为一名广播主持人,笔者当时也面临着是否选用该消息的问题,经过对该文的认真研读和分析,笔者认为该新闻事实很值得推敲。其一,记者报道的内容完全来自某出租车驾驶员的单方面陈述,并未多核实;其二,对于国家领导人体察民情的活动,中央有关部门应当有正式的官方回应,但文中却没有提及;其三,内地媒体全部是转载而没有进一步跟进核实的报道和向官方求证,新闻事实的构成不完整。因此,笔者采取了谨慎的态度,没有在节目中选用,从而避免了一次以讹传讹的错误。

对于公众而言,“新闻里说的一定就是真的”这种观念已经过时了,海量的信息和来源的复杂性,加上媒体炒作之风盛行,假新闻时常充斥其间,媒体的公信力受到严峻的挑战。如何让公众相信“你说的一定是真的”,是广播节目主持人不懈努力的方向。

二、概念不清的不说

在互动交流节目中,主持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问题超出主持人的知识范畴,这时主持人应当秉承谦虚谨慎的态度,对不清楚的问题委婉回避或留待以后认识清楚再说,否则有可能闹笑话,不但影响节目质量,还会影响主持人在听众心目中的形象。

曾经有主持人谈到“闯黄灯”话题时说,西方人发明了红黄绿信号灯,是规范行车秩序的重大发明,黄灯亮时车辆继续通过肯定是违法行为。其实信号灯并不都是西方人发明的,信号灯中的黄灯就是由中国浙江人胡汝鼎先生在美国留学时发明的,而且在西方世界大多数国家,黄灯亮起时车辆继续通行不属于违法行为,黄灯只起警示作用。主持人因知识有限而闹出笑话应谨慎避免。

主持人在即兴互动和交流中,不但要积极应对,还要深入浅出地阐述事实表达观点,且不失活泼。其实每个人都会遇到认知有限这个问题,无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以为是。只要勤于学习,充分准备,就可以避免贻笑大方了。

三、“官话”不说

热线咨询投诉类节目对于主持人是个不小的挑战。在与听众的对话中经常会碰到一些针对某些社会现象的棘手话题,这时既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又要照顾到听众的感受,往往会让主持人为难。笔者认为,在这种情形下,如果一味采取回避的态度往往适得其反,一旦用空洞的“官话”来应对,便会拉大与听众之间的距离。主持人不应回避问题,而应坦诚面对,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当然,这也需要主持人具备相应的政策水准和社会阅历。

比如,在接听投诉运输市场的“黑车”现象广泛存在的问题时,主持人首先旗帜鲜明地指出“黑车”运输是违法行为,是扰乱正常运输市场的行为,必须予以打击。然后分析这一违法行为屡禁不止的原因,是由运输市场发展的不均衡带来的供需矛盾所致,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进程中某些人经济窘迫和法制观念不强所致,是相关法制和管理手段不完善所致,它是单一管理部门难以完全根治的社会问题,作为发展阶段性的问题,它还将存在较长时间,并最终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管理水平的进步而逐步得到解决。最后强调在现阶段,负有管理职责的部门不能知难而退放松对违法运输行为的打击,广大合法从业者的利益应当得到切实保护。

这样的交流既明辨是非,又实事求是,既缓解了投诉者的情绪,又起到了舆论监督的作用。

四、低俗的网络流行语不说

语言是有时代特征的,网络时代催生了大量的新概念新词汇,也产生了大量的网络语言,有些随网络的传播而流行开来,它们良莠不齐,雅俗共存。

例如,现在广播主持人说到“屌丝”这个词已然是心平气和了。尽管这个词流行已久,有人认为,“屌丝”文化是一种网络亚文化,它意味着凡人获得了更多诠释生活的角度与权力,并且这个词堂而皇之地登上了权威的党报,但笔者依然不敢苟同。市井俚语的存在是受时空制约的,不一定都适合用于公众传播。

广播这一传统媒体必然会受到网络媒体的影响,广播受众与网络受众虽有重叠,但更加广泛,触及的社会阶层更加全面,包括不同知识层次的人群。广播主持人在使用流行用语时应区分优劣,去芜取菁,而不能流行什么说什么,因为广播肩负着弘扬公序良俗的教化职责。

五、过度调侃的话不说

调侃是广播节目主持人的主持手段之一,以某种幽默轻松的语言来表达对某件事物的评论和批判,是话题内容的点缀和补充。在实务操作中,常常听到有的主持人把调侃当作节目的主体,调侃的对象也不是新闻事件,而过多集中在主持人的身上,谁胖谁瘦谁丑谁俊,谁结婚了享福谁单身了受罪等等,还有主持人之间的“互黑”,相互挖苦制造噱头,以此吸引听众的窥探欲,以提升节目的收听率。这样做,不但伤害了主持人的形象,还会伤害节目的美誉度。

广播节目主持人应当思考,节目向公众传递什么信息,说明什么问题,哪些内容是有价值的,哪些内容是拿无聊当有趣。内容不够噱头凑,“水话”连篇的节目可能会迎来短促的彩头,长此以往必有害无益。

其实,“不说”不等于不能触及,相反,明白了哪些“不说”,才能有的放矢。精于主持业务,才能把握好“度”,才能知道说什么,怎么说,怎么说得更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4:19 , Processed in 0.08233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