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播音的"说、念、播"源:中国播音主持网 在不同类型的新闻节目中,我们既可以听到播,如以央视《新闻联播》为代表的联播类节目;也可以听到说,如新闻杂志类节目;还可以在同一个节目中听到说、念、播,如江苏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南京十八频道的《听我韶韶》。
说、念、播三种语态没有优劣之分,只是特性不同,选择把握好与节目内容形式相对应的语态,就能把节目更好地传递给受众。
首先是说。不依靠稿件和文字提示,表达思想感情。它的心理特征是思维先行,言语随后。人接收信息之后先思维,然后做出判断,最后用言语表达出思维判断的结果。在这种心理运动状态下所产生的语言具有感情和逻辑色彩,生动自然。
其次是念。依靠稿件和文字提示,转达文字符号承载的信息。它的心理特征是思维滞后,言语先行。人首先接收到的是书面文字,依据书面文字符号,经过大脑识别,把文字符号转换成有声语言。
再次是播。这是广播电视这种传播方式造就的一种独特的语言形态。它既不是说,也不是念,而是结合了说和念的特点。它把念的文字识别和说的心理思考过程结合起来,把看到的文字进行形象思维和理性思考,再用语言表达出来。
语态是为节目内容服务的,要使之与节目内容相适应,与节目的其他形式相协调。如今,新闻报道已经在理念和内容上、传播方式和手段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民生视角、记者连线、现场直播,播音主持的语态选择也要关照到这些变化,在一个节目中可以使用单一的语态,也可以使用复合的语态,关键是要和节目相契合。但这绝不仅仅是语言物质外壳的变化,而是要播音员灵活地根据语言境况的需要,运用说、念、播不同的语言形态传递新闻信息。
对语态的把握不是简单的腔调的转换,仅仅做到形似而神不似的腔调模仿是远远不够的。新闻的种种变化给新闻播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改变角色定位。播音员跟不上新闻的发展变化,陷入被动局面,主要还是和以前挑选、培养播音员、主持人的标准、模式以及节目制作方式有关。一直以来,播音员、主持人大多是从广播学院一毕业就直接走上播音岗位,受到的主要是一些播音技巧的训练,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缺乏生活阅历,鲜有采编锻炼的机会。播音员在新闻节目的采编制作过程中只管播,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新闻播音改革不能只在腔调上打转转,必须使播音员转型,重新定位,从新闻播音员向新闻主播发展,向采编播“全能型”主持人方向发展。
2.改变工作方式。播音员的转决决不仅仅是称谓上的改变。要实现这一转型,播音员必须及时调整自己,提高综合素质,丰富知识结构,改变工作方式。播音员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备稿。传统的播音理论中有狭义备稿和广义备稿的概念。狭义备稿是指对某一次新闻稿件做播出前的准备,包括理解稿件,弄懂稿件中遇到的生字词,做好停连、轻重、换气标记等,以便播音时准确、流畅地表达和传递新闻信息。广义备稿是指平时观察生活、积累知识,以便快速、准确地理解新闻稿件。
在以前的新闻制作模式下,播音员的工作比较单纯,只是播,所以播音员更注重的是狭义备稿。如今,还是用以前已经惯性化的备稿方式,难免囫囵吞枣,靠播音的技巧和经验完成播音工作而已,虽然顺畅却空洞无物,有时甚至对稿件中的新概念不理解,断错句,会错意。现在新闻主播要对广义备稿这个概念重新理解。新闻主播要带着新闻敏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像编辑一样能够迅速判断新闻价值、把握新闻版面的组合。
3.改变传播方式。新闻节目播出环节是播音员转型的具体体现,也是最后关键的一步。以前播音员主要是以第三人称播读新闻,在传播方式上缺少互动,是单向的传播方式,且长期的照稿播音使得播音员语言僵化。而主播是以第一人称主持节目,面对受众、记者或嘉宾,在新闻节目的传播过程中起积极的主导作用,是一种双向互动的传播方式。新闻报道方式的多样化要求主播具备访问、分析、谈话、评论等多种语态。只有在播出过程中完成转变,才算是实现了从播音员到主播的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