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言表达之形象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13 16:35: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高考技法语言篇之一——语言表达之形象化
幸福有很多种,其中之一就是啜饮语言文字所酿的沁人心脾的艺术美酒。当一篇篇赏心悦目的文章在我们面前一一呈现时,就像一坛坛陈年老酒在眼前启封,你只觉得芳香扑鼻,满室流韵。而其中有一种味道会让你久久沉醉,不愿醒来,那便是语言的形象性。它能让光秃的山峰蕴玉生辉,它能让单调的河水怀珠生媚,它能让黑暗的夜空繁星闪耀,它能让苍白的大地鲜花似锦……如果你没有感受过这种魔力,没有品尝过这种滋味,那你一定要补喝,别错过这人间顶级的幸福。如果你已享受过这种幸福,何不动手试试,将自己的语言形象化,为自己打造一段新醅初酿到醇香四溢的动人时光?
『经典美文』
春之怀古
张晓风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扑哧的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犹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天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会吟出一丝丝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棵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讲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扰,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为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在放风筝时猛然感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舒适,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江畔浣纱时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音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唧唧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数;所有的蕊,已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已交给风去纵宠。而风,已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策略解析』
  语言表达的形象化,就是语言生动传神,富含画面色彩。它能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化,将头脑中思维推理的过程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图像场景,将感悟思考的结果化为形象丰满的画面,将纯自然的形象转化为审美形象。
  散文《春之怀古》的作者如同一位以文字为颜料的高明画家,以高超的画技给我们展示了春天有声有色有形的动人画面,极富美感和冲击力,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我们的五官来接纳画中美的赐予,让我们痴迷心醉。在文章的第一段,“春来大地”这一自然现象被作者具化为一首歌,从“云端”唱到“春泥”,其间“山麓”“荒村”“篱落”“小鸭的黄蹼”,全部可以入画面入镜头加以展示,春天季节变化的内容直接由画面来演绎铺陈,而且还是可以连缀移动有声的画面,给人清晰的美感。接着在文章的第二段,作者用“云哭”“鹃啼”“花急”“柳吟”的画面场景生动地演绎春雨落洒、杜鹃花开、柳絮满天的春之景象,用“分号”这样的细小物象来增添画面的“雅韵”,有生动传神之美。而在文章的第三段,作者用“叶黯花残”“抵死”“老”“千宅万户”“犹自温柔地”“小小的空虚的”这些修饰限制的词语或短语,形象细腻地展示了春天未到时万物的期待和渴望,从侧面刻画了春天的形象。第四段中“小羊在啮草”“孩子放风筝”“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江畔浣纱”,都是生活场景和生活画面,读者可以在脑海中尽情勾勒显现。五、六两段的语言极为生动形象,“丈量”“数花”“编册”等这些纷繁的工作在作者想象力的安排下显得那么真实可信。而最后一段中的“黑森林”能勾起读者的生活经验加以具体感受,一个“黑”字让人产生极度压抑沉闷之感,从而对现代社会“春天”的远离产生忧患意识,而“踯躅”一词能使读者浮现春天的动作姿态,增强文意,深化主旨。
  高考中,形象化语言往往就是文章中一抹亮色。如2009年全国卷“新课标卷”《孤独前行》中的一段话:
  善良和诚信不是对别人,而是对自己的救赎。让自己的善良为他人开一朵花,为他人灿烂一片心地,增加一缕温馨,平添一份生存下去的勇气,就是丰富自己的人生意义;用自己的诚信为他人做圃,吐一地绿茵,染一片锦绣,就是给自己的人生喝彩。这是一件孤独的事,不需要对他人负责。
  又如2009年浙江卷佳作《盛开在故乡的白莲花》
  有些事情纵是宙斯的神威也鞭长莫及的。那是些太细小的事情,在那里有我们整个人类的幸福。
  故乡的白莲花在盛开,仍未打破那蛋壳般薄薄的静。
  形象化语言运用恰当,能产生非凡的艺术效果,语言极富感染力。怎样才能构建形象化语言大厦呢?必用材料有六:物象、色彩、细节、场景、丰富、想象。具体方法如下:
一、物象显现
  形象化语言总是离不开有一定内涵和情意的事物,这些事物大多是附着了生活色彩的常见的对象,它能链接起读者的生活经验,从而搭建“画面速成”的平台,易于感受,易于领会,易于接纳。如:
  1. 对公鸡来说,麦粒胜过钻石。(“麦粒”和“钻石”都是具体可感的事物,借以比喻实用性和审美性内涵。)
  2. 时光的剪刀总是让奔驰的幸福戛然而止。(“剪刀”这种东西总让人想到犀利锐利,这就让时光的无情具体可感了。)
  3. 作文如攻玉,今日攻去石一层,而玉微见,明日又攻去石一层,而玉更见,再攻不已,石尽而玉全见矣。(“玉”“石”皆为形象可感之事物,“琢石现玉”用于展现写作过程由粗到精,实为恰当。)
  4. 当野猫一时糊涂,它就成了家猫,清醒过来,它还可以反悔要自由;当家猫一时高兴,它就成为野猫,兴头过去它还可以反悔要安稳。(“野猫”“家猫”我们再熟悉不过,甚至能想象到它们的细致模样。)
  5. 满腹经纶却不会为人处世,就像带着满袋黄金上街,却没有打电话的零钱。(“满袋黄金”其价值之高,“打电话的零钱”其价值之低,两相映衬,其情商窘迫之感毕现。)
  6. 风像一把梳子,舒畅地梳理暮色、枝条、瓦棱、街道和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梳子”梳理之舒坦,谁没试过?)
此类形象句的物象,其实大多都是比喻中的喻体,因其直观可感,贴切生动,而使所写对象清晰明了,传神到位。因此可以这样说,比喻手法运用得越好,形象化程度就越高。

二、色彩呈现
  色彩是构成画面的主要元素。形象的画面离不开颜色的渲染,色彩的涂抹能使画面具有鲜明的效果,直接着色和间接着色(不直接出现表现颜色的词,而通过物体自身间接表现),将使感受更直接,画面感更强烈。所以,语言在进行形象化的表达时,不妨多调进(加入)一些色块颜料(表颜色的词),使画面流光溢“彩”,历历在目。
  1. 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在一片死灰中走过两个孩子/一个鲜红/一个淡绿(“灰色”的背景下,“鲜红”和“淡绿”更加显眼,不管它们代表什么,至少是一种明媚。)
  2. 那些童年往事像青藤上缀满的朵朵纯白色的小花,在回忆的月光下次第绽放。(青藤上缀满的白色小花,多么单纯,一如纯真明澈的童年。)
  3. 处于黑暗中的人要求很小,一根火柴就是他的整个世界。(“火柴”的红光在一片“黑暗”中多么耀眼,其重要性便可见一斑。)
  4. 一张拉得长长的脸可以熏黑任何一片晴朗的天空。(一小“黑”字,极具厌恶之情,反感之意尽显。)
  5. 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活中,孤独地过冬。(“雪”是白色的,也是寒冷的,这种颜色会给人很单调、压抑、寒心的感觉。)
  6. 又是江南春水乍绿的时节,不知是否有白鹅的红掌在拍打今岁的春歌。(“绿”“白”“红”,如此明丽的春天的画面不就映入了你的眼帘吗?)
  7. 乡居的日子是一钵闪烁的黄金,在贫乏的生活里流溢着旧王族的光辉。(“黄金”啊,多么华贵的颜色,又是多么珍贵无比,“乡居的日子”的难得就毋庸细说。)
纷繁的色彩烘托的永远是最直接的画面,给人留下最为鲜明的印象。

  三、细节凸显
  所谓细节,是指那些修饰限定性的词(或短语)以及极富表现力的谓语动词,用以强化凸显所写对象的特征,完善详尽写作对象的所有信息,让被写对象在读者头脑中“聚焦”,形成独特而清晰的完整感受,语言的形象化往往就靠这些“细节”来完成。所以,语言的形象化还应该注重定语和状语的修饰限制并锤炼动词谓语,以此强化生动形象的效果。
  1. 成长是没有声音的锉刀。(“没有声音”形象地写出了成长变化的不不知不觉。)
  2. 你的爱就是一件低廉的手工毛衣,能在10度以下御寒。(“低廉的手工”反衬强化的是极浓极深极有价值的爱意,“10度以下”是寒冷刺骨的天气,也是爱显现的背景。)
  3. 恢弘的剧目得不到嘉许,卑劣的杂耍当然要寻隙登场。(去掉“恢弘”和“卑劣”,这个句子就没有丝毫成立的价值,“寻隙”更形象地写出了其“卑劣”性。)
  4. 那种可以放在掌心上温柔凝视的小幸福。(如果没有“温柔凝视”,幸福指数就会降低。)
  5. 杰出人物的处境比别人更糟,因为我们既然无法跟他们相比,就用眼睛盯住他们不放。(“盯住”已够糟了,“不放”就更惨。)
  6. 有很多时候,我需要一些敏锐细小的疼痛,让我抵抗生命中呼啸而来的麻木。(“呼啸而来”,这麻木有多大阵势啊!积成之久,势力之强。)
  7. 思念一个人的滋味,就像喝了一杯冰冷的水,然后用很长很长的时间,流成一颗颗热泪。(要把“冰冷”变“热”,是需要多大的心力啊!)
  8. 文物:因为把自己深深而平静地埋葬,所以珍贵。(“深深”是外在行为,“平静”是内心状态,价值就在这二者之中彰显。)
  9. 我们在自己的人生中,却小心地像在做客。(一个“小心”就形象地道出了人生的艰难。)
  “细节”的功用就在于使所写对象更清晰更准确,所以要精心琢磨定语、状语、谓语的位置,使所写对象在这三片土地上以最佳姿态站立。

四、场景展现
  形象化语言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动”。生动的生活场景本身就给人最为强烈的视觉感,它呈现的时间更多是“阶段过程”而不是“瞬间霎时”,显现的画面是“动态流动”,而非“固态静止”,而动态的画面更比静止的图片拥有更为丰富的信息内涵。形象化语言就是要让自己的语言动起来,设置动态的生活场景,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1. 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这是我们的生活场景吧,你知道人生是怎么一种特性了吧!)
  2. 爱情就像拔河,一个人放掉,另一个就会受伤。(“拔河”——“放掉”——“受伤”,这本身就是爱的一种流程。)
  3. 有一种蹲下,是为了更好地站起。(“蹲下”和“站起”是生活中两个平常的动作,在此却别有一番深意。)
  4. 当你无法推开门时,拉一下试试。(“推门”“拉门”本是寻常举动,在此却指生活策喀。)
  5. 跌下来的都是往上爬的人。(“跌下来”“往上爬”是两种状态,却形象地写出了人的追求过程的结果和动机。)
  6. 樵夫的斧头问树要斧柄,树便给了它。(“问”——“要”——“给”的场景设置形象地展示了树咎由自取的愚蠢软弱之举。)
  7. 我们不可能全都做英雄,总得有人站在道边,当英雄经过时为他叫好。(形象地写出了“铺路石”“陪衬者”的特点性质。)
  8. 日落是一种优雅,一如婉转的作别,从容的放手,又似镇定的自敛,身已转而韵未散。(“作别”“放手”“转身”三个场景,可以在头脑里浮现的动态场面。)
  9. 后轮爱上了前轮,却知道永远不能和她在一起,于是他吻遍了她滚过的每一寸土地。(这一场景足可显见后轮的痴心痴情了。)
  10. 如果能够握手,就不要握拳。(这两种场景状态可以形象地展示和好与争斗的性质。)
  11. 爱恨是玻璃板上的两滴水,有时混在一起分不出彼此,有时经过时间的蒸发,全不见了。(“混在一起”到“全不见了”的过程形象地写出了时间的魔力。)
  12. 前世五百次回眸,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像电影的重复播放,极形象地写出了缘分的来之不易。)
  13. 在生活中,平衡往往是以倾斜自己为代价的。(“倾斜自己”这个动作场景既形象又富于深意,耐人寻味。)
  14. 一星陨落,黯淡不了星空的灿烂;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可以将极短暂的词语发音幻化为两个极寥廓的场景,“流星图”和“落花图”就这样历历在目了。)
场景可以拓展你的画面的长度、宽度(包括时空上的),让信息丰富和直观,场景的展现有时是过程,这就增长了文字在头脑中停留的时间,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五、丰富叠现
  形象化语言最好是各种感觉的汇聚,可视、可听、可嗅、可触。《琵琶行》之所以千古传唱,其中有关琵琶声的描写更为人称道,不就是集多种感觉于一体,多方位多角度地展现音乐的美妙吗?那么,在进行形象化表达时,不妨多启动感官功能,争取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方面去描述,还可运用通感手法,将感官连通。于是所写的对象自然就“多维”“立体”地显现了,形象就更丰满了。
  1. 爱就是一个人把另一个人的心撞碎的过程。(“撞碎”应该听得到声音吧?心被撞碎应该有痛感吧?)
  2. 当我用生命的年轮去把命运赋予的一切演示完毕,当我把忧伤的颜色化作苍白,把痛苦的痉挛刻成皱纹,把遗憾的味道品成眼泪,把不幸的灰色涂上双鬓,而把那份一尘不染的快乐孕育成嘴角永恒的微笑时,我把此生叫幸福。(视觉、味觉、触觉的组合。)
  3. 有些念头宛若夏末的卷云,无法久待,绝美或凄凉,心头一阵起伏,秋雨一来,散了就散了,仿佛树影子细碎纷乱的投影,河边参差青碧的水线,飞鸟长空的悠鸣,窗玻璃上的倒影,萤火虫的明灭,来路不明的旋律,错过了的阵雨……一闪而过。(视觉、听觉的大融合。)
  4. 幸福常常是朦胧的,很有节制地向我们喷洒甘霖。(视觉、味觉形象地写出幸福的特点。)
  5. 如果不曾了解脚下泥土的博大,不曾了解荒原野草的芬芳,不曾了解江底碎石的激昂;如果不曾了解那些最底层的撼动,那么即使你有幸面对雷霆壮丽,你也注定苍白。(从嗅觉、视觉的角度形象地写出要了解的对象。)
  6. 真理好像阳光,在它照耀下人世间所上演的那种种假面舞会,远不如在半明半暗的烛光下来得梦幻而华丽。(舞会一定有音乐、灯光,这是听觉、视觉的融合,形象地让人感受到人生百态。)
  7. 美德犹如名贵檀木,唯有烈火焚烧才能使其芬芳。(视觉、嗅觉合写出美德的特点。)
  8. 心有琴弦,纵然客去茶凉,仍有小曲缓缓响起,仍有满树桂花知音化为酒香。(听觉、触觉、视觉、嗅觉、味觉,好一场感觉大聚会,形象地写出心灵的丰富性。)
  9. 生命的红酒永远榨自破碎的葡萄,生命的甜汁永远来自压干的蔗茎。(视觉、味觉的表达让人明白成功需要付出代价。)
  10. 善良是灵魂燃烧过的舍利——如火熄而炭犹暖,花谢而风仍香。(触觉、嗅觉写出善良的美好。)
  11. 思想掠过我的心头像一群群野鸭飞过天空,我听到它们振翅鼓翼的声音。(由视觉、听觉形象地写出思维特点。)
事物如果从多角度加以呈现,语言的形象感就非同一般。

六、想象虚现
  想象是一切形象化元素中的核心元素,可以说形象化的前提就是具备想象力。平时的语言表达中,尽量不要“就事论事”,一定要“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和想象,调动一切已有的生活经验为酵母,催生贴切生动的表达内容,尽可能地通过比喻、拟人、夸张等艺术手段形象地动态地描摹写作对象,赋予写作对象以灵动的色彩,凸现语言的张力,让读者在文字“虚拟”的生活场景中感受生活的真实。
  1. 怎知路边昏黄的灯光不是读书人心中的明月? (把此处的灯充比做心中的明月,化实为虚,空灵美丽。)
  2. 遭遇挫折,难免伤痕累累,然而这些伤痕并非烙印,并不像烙印那样永不磨灭,它就好比你的生命孤舟在岸旁搁浅时留在泥沙里的一道痕印,在流水的冲刷下,不久,它又会恢复平整,没有人会知道这里,曾有一条小船搁浅。(把生命当作孤舟,“人生”这一虚拟的想象中的航行就有了形象化的再现。)
3. “随感笔记”的功用:一张纸,一个朋友,它默默记下你,当你再见它时,它就把从前的你介绍给现在的你。(很奇妙的想象,很贴切的描迷,把“随感笔记”具有的“个人心灵轨迹”这一属性揭示得非常生动。)
  4. 一片叶子,在秋风中落下,从叶子的背面,我看见生生不息的翅膀。(这“隐形”的翅膀扑闪着多少想象之美啊!)
  5. 他一路哭了出去,把正午的日头哭成了昏月。(夸张,绝对夸张,但形象,绝对形象。)
  6. 心有栅栏,然后青藤爬过,那些小秘密点缀其中,像叶片下小憩的蝴蝶,做梦一般,只能用花粉形容。(爬过青藤的栅栏在心里,这也只有想象才能让我们有如此感受了。)
  7. 忧思在我的心里平静下去,正如黄昏在寂静的林中。(你能想象黄昏中的树林有多静,“我的心里”就有多静。)
  8. 黄昏的雨落得这样忧愁,那千万只柔柔的纤指抚弄着一束看不见的弦索,轻拢慢捻,触着的总是一片凄凉悲怆。(“干万只柔柔的纤指”“弦索”都是在眼帘里不会出现的,只能靠想象来“显彰”。)
  9. 当我们老了,是否会成一个空空的蝉壳,是否会挂在岁月的枝头,张着口面对黄昏,却忘记了歌唱……(我们老了会是仟么样于?想象会告诉我们未来的形象。)
  10. 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其实是没有这个打酒的孩子的,是想象“杜撰虚拟”出来的。)
  “想象”是最美的一个艺术殿堂,里面陈列的艺术形象光彩夺目,它们介于虚实之间,流露出一片梦幻迷人之美。

  『训练实例』
  1. 以“一念之间”为话题写一段形象化的文字。
【导析】“一念之间”是一个抽象的时间概念,如何让思维感悟的结果形象呈现?请看例文:
一念之间
  一念之间,是心灵深处短暂的窥见,是未经雕琢而自然流露的纯真。
  童言无忌,脱口而出的是不假思索的诉说,勾勒的是漏洞百出却至情至性的本我。三思而后行,是凡者圆滑的打磨,行出的是世故狡黠、千篇一律的练达。
仅仅一念之间,说者还未来得及给言词穿上华丽厚重的铠甲,血肉之躯直白坦荡地呈现;行者还未来得及给举止刻上世故的尺码,双手双脚自如地伸缩。
  一念之间,打开了心灵深处的一角,让我们得以片刻窥见隐藏在浮华的表象下生命的原貌。
  就像华美的叶片去尽时,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
  可以运用:①“物象显现法”。以“华丽厚重的铠甲”“华美的叶片”“血肉之躯”“生命的脉络”这些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正反显示反衬“一念之间”的朴实内涵、本真状态。②“细节凸现法”。文中“心灵深处短暂的”“未经雕琢而自然流露的”“脱口而出的是不假思索的”“漏洞百出却至情至性的”这些修辞限制语,将“一念之间”的内涵本质展示得清晰透彻,具体到位,又用“圆滑的”“世故狡黠、千篇一律的”迸行反衬,较为完善地诠释了作者对“一念之间”的感悟和体会。③“场景展现法”。把相对凝固的“一念之间”,铺展成“未来得及给言词穿上华丽厚重的铠甲,血肉之躯直白坦荡地呈现;行者还未来得及给举止刻上世故的尺码,双手双脚自如地伸缩”的动态场景,用“窥见隐藏在浮华的表象下生命的原貌”“华美的叶片去尽时,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的动态画面生动展现“一念之间”的特质和属性。
  2. 以“距离”为话题写一段话,要求语言形象生动。
  【导析】请看例文:
 距 离
  距离是一片美好的留白,正如一句句如歌的诗行,长长的停顿间,距离已将我们的想象引向斑斓的星空去驰骋。
  水中望月,将水月望作一片温情的思念;镜中观花,将镜花观作伊人娇媚的容颜。距离避免了彼此刺骨的透视,拉长了我们的想象,让所观之物在这距离之间被逐渐诗化。而当这阻隔彼此的距离被突然撤销,登月后于是望见了一片触目的荒凉,显微镜下于是照见一堆方形的细胞。
  因此,如果说是空间为人类留下一口生存的呼吸,那么距离则为美学留下一方站立的土地。
  作者用“留白”“诗歌中长长的停顿”来形容“距离”的特征,化抽象为具体可感,用“斑谰的星空”“伊人娇媚的容颜”来揭示“距离”的美好属性,让人浮想联翩,极富美感。而“触目的荒凉”“方形的细胞”则从反面展示“距离”消失后的负面状况,真实直观。“为美学留下一方站立的土地”,“站立”这一“细节”生动形象地诠释了“距离”对美学产生的巨大效用。
    3. 用形象化的语言,表现对“朴素和华丽”的认识和感悟。
  【导析】请看例文:
朴素和华丽
  朴素是女娲的左手,华丽是女娲的右手,双手向上,才能托起美的境界,搭建美的天堂。
  着一袭素衣,你浅笑着,轻轻绽放在池塘。微腾的雾气,润湿了你柔软的衣衫,朦胧了你白皙的面庞。来自天上的无根之水,拭去每一粒尘埃,你洗尽了铅华,牵引着每颗朴素的心,步入本真的殿堂。无须绚烂的服饰,无须艳丽的光芒。却是一身素洁,便以典雅而隽永的渺小,让孤独者窥见生命的高贵;以沉默而睿智的寂寥,让失落者领略世界的深意;以沉稳而清新的安宁,让归隐者顿悟天地的奥妙。
  是啊,荷花,是你,用最朴素的言语,为美编织内敛的衣裳。
  划破夜冷漠的网,你搏击着,盛放在苍穹。夺目的袖袍,在凄凉中画出一道道绚彩,婀娜的身姿在冷瑟中秀出一次次辉煌,无须收敛风采,无须遮蔽光芒,却是一番极致的华丽。以外露而奔放的个性,让徒步者触摸人生的希望;以令人举目的高度,让失落者体会伟大的壮美;以至火至热的方式,让软弱者领悟辉煌不倒的力量。
是啊,烟花,是你,用最华美的修饰,为美勾勒雍容的夜妆。
  作者将“朴素”的概念具体显现为一株凌塘荷花,将“华丽”的概念具体显现为一片跃空烟花。通过对荷花绽放摇曳、烟花升腾闪耀的场景展示,再加上对荷花、烟花拟人式地神情动作细节细致描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朴素”和“华丽”的内涵实质。而最后“为美编织内敛的衣裳”“为美勾勒雍容的夜妆”更是形象地展现了二者的境界高度。

『新题演练』
  请以“难”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提示】“难”,读nán时,义项有①形容词,不容易;做起事来费事。②动词,使感到困难。③不好。读nãn时,义项有①不行的遭遇;灾难。②质问。当然,本篇文章相对集中的视点是谈及苦难抑或困难,甚或化难为易,然后迈向辉煌人生的巅峰。
  文章确定主旨之后,便要精心选材,材料力求典型、新颖,富于说服力。“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文的目的是启迪后人,激发斗志,匡正时弊,抒发感受。譬如选择“灾难”“困难”类的,可以发散思维,联系教材内容,达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之效用。“当我们遇到困难而灰心丧气时,一定要坚持。古人云: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要满怀信心地去迎接挑战。直面苦难,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因为我相信成功永远属于我们自己!”历经风雨,阳光重现;历经困难,彩虹高悬。
俯仰一世,历经寒暑,太多的酸甜苦辣让我们不能自已;又有太多的苦辣酸甜让我们痛彻心扉。然而,困难将岁月的棱角抚平,苦难让凤凰在“浴火”中涅槃,正如桑提亚哥所说:“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沈园中,曾经的夫妻劳燕分飞,母亲的责难让陆游只能徒叹“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然而,困难并不是用来阻碍的,而是可以跨越的,如果放翁没有屈从于母亲之命,就不会有唐婉嫁为人妻的一曲《钗头凤》传世。我们应当攀越苦难的藩篱,将所有的艰难内化为人生的厚重。
当汪伪政府大肆捕杀革命党人,抗日形式岌岌可危时,当蒋介石撕下伪装的面具,置共产党于死地而后快时,你本应该急流抽身,以待革命的火种重新燃烧,但你没有,你毅然留下,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顷。邓颖超两次放弃为人母的权利,与你同舟共济。那时的岁月太难,难以名状。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你为那些屈死的新四军将士奔走呼号,也许很难,但你没有放弃,以一己之躯,你硬是扛起了这沉重的大旗。当“四人帮”在“文化大革命”中肆意妄为,众多革命先烈惨遭发难,你依然无畏,用心血捍卫这年轻的新中国。
千里长街,送别您的英魂,山河同悲,日月共泣,敬爱的周总理。苦难深重,却只是胆小鬼的专属,有志者只想到千方百计解决困难时,无志者方感慨千险万阻。
“阿甘,快跑”,珍妮的呼喊在你耳际萦绕,你开始了困难而又传奇的一生。
低智,残疾,这些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对你来说,却如此的微不足道。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得到什么。”还记得母亲对你说过的话吗?你一生困苦,却又快乐地奔跑,跑出橄榄球明星,跑出越战英雄,跑出亿万富翁。
艰难不可怕,可怕的是一颗畏惧的心,无所畏惧,才能锐不可当,“对吗,阿甘?”
千年的封建困苦为何会诞生你这样一位绝代美神,让群儒失色,苏辛自惭?
夫亡,家败,国衰,如此之难却没有将你击垮。勤修《漱玉词》,你让万千须眉领略巾帼的伟力和传奇。
也许,如果没有苦难就不会有苏轼的青史留名,就没有易安的彪炳史册。但困难每一个人都有,它不会只青睐于一人,就看你如何看待,如何抉择。
淡却苦难,以千秋伟力从容抉择绽放人生一片七彩!
  【分析】本文较好地体现了“议论文用例少而精”的原则,陆游、周总理、阿甘的事例开挖很深,起到“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作用,古今事例彰显了“困难、苦难”砥砺人的精神品质的魔力。
  用字惜墨如金,个性化的语言闪烁看智慧的光芒。语句简洁、洗练,余韵无穷。
用第二人称,便于作者直接对话,与文学.形象交流情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苦难净化灵魂,悲剧使人崇高”的要义跃然纸上。

『小试牛刀』
  1. 化用(组合再造)是语言表达时常用的手段,可以通过联想延伸,把积累的语言材料巧妙恰当地转化为自己的语盲。这种利用,其实也是一种再创造,不是抄袭,它是用“彼处的文字”装载了“此处的思想”。找出五个形象化的语言材料,分别“化用”一下。
  【提示】如“你在通往太阳的路上,以滴血的胸膛,吹出最后一句信仰”(《致号手))可以用来写孟子:“孟子,你是战国凄凉的号手,在通往仁政的狭路上,你用嘶哑的声音,吹出慈爱最后的信仰,成为遥远时空的绝响。”
  2. 在括号内用形象化语言补充句子,要求与前后文语意贯通。
  天空中飘过一丝云儿,淡淡的、自由自在,你觉得真好,这就是语文;(①),这就是语文;如血的残阳映红半边天,让人无限留恋,别忘了这也是语文。语文是那巍巍昆仑,是那草叶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是(②);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谧的荷塘,是秦皇岛外滔天白浪里的打鱼船,是(③),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是(④)。
  【提示】略。
  参考答案:①初升的朝阳光芒万丈,你觉得生机勃发。②是那心中寺前木履印下的苔痕。③古城旧都中国色天香的牡丹。④那青天里的一行白鹭。
  3. 将下面两段话的内容进行形象化的表述(尝试将上面讲到的六种方法都运用进去),每段话不少于200字。
  ①“雨从天上落在了地上,地上到处都是水,后来,雨就停了。”
  ②“我站在江边,望着江水,倍感失意。”
  【提示】选择一个恰当的喻体,注意景物的色彩,在所写对象前面加进定语或状语成分,注重动态的场景描写,多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全方位去描摹想象。
  4. 用形象化语言描述下列对象。
  ①电脑;②课桌;③街道;④超市;⑤友善
  【提示】注意六种方法的特征,可单用也可活用。如“友善像杏花雨,沾衣欲湿,滴滴溜迸你的衣领,缓缓滑入你的心田,滋润你的心灵之苗;友善如杨柳风,吹面不寒,丝丝拂过你的脸颊,轻轻拨动你的心弦,奏响你的心灵之曲。”

『高考佳作』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北京一考生
很多人说:诗歌死了。那个井边皆歌柳词的时代不复存在,因为我们不再需要诗词以考取进士,拜谒王侯,那曾经是文人们最美丽的素羽,再没有人肯欣赏。人们热衷于KYV里的嚎叫,而一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苍茫遥想再无人能续其尾韵而和之。所以人们说:诗歌死了。
其实,对我来说,死了的只是那迎风而舞的素羽罢了,那诗仍是我隐形的翅膀,无人在意,无人喝彩,可她依旧带我飞翔,飞向远方。
这个时代,身份、地位、学历、官职的隔膜让我们只能居其一角斗室。没有一首歌能起于一己之口而传唱于村社、城市,歌于两伊战场,回荡于世界之脊;可歌者在意的本非那口口相传的虚荣,而是那歌起之时的满足吧。天津桥上无人识又何妨?我知道,那是我一个人的畅想,我的天空任我飞翔,不过是“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而已。
我以诗回忆我那曾经的美好回忆,也以诗歌颂我们的时代,又以诗回去那遥远的历史,看诸侯吞并,列强争雄,看朝堂上朝堂下的明争暗斗,看秦淮河畔烟雨迷茫,看塞外长城下黄沙骤起,看琴声中水止云停。那样美好,但那只是我一人之歌,是旁人看不透、走不进的诗歌。
那美丽的羽翼或许真的死了,可死又是什么呢?无非是“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足道?托体同山阿!”不在乎的人终不会去在意,而于歌者本人,于我自己,那歌仍是心中最柔软的满足与快乐,幸福的歌唱,于无人能识之处。用别人不见的羽翼,飞着自己的天空。
又何止是诗歌,博客上一己私语,梦中一句感叹,多半都是他人不解的。回到《诗经》的年代,人人平日而作,战时被征,所以一句“式微,式微,胡不归”才能引起诸多感叹,当我们看美国经济危机如同闹剧时,也有无数人视我们的生活如天方夜潭。
那是一双隐形的翅膀,我唱起欲歌之歌,写下欲书之词,再没有人能与我结那同体之悲;可我飞在天空里,看这世界,也看着自己,可以如此的幸福而快乐。我大笑,我哭泣,挥洒生命中的每一段激情乃至郁懑,感受着那属于自己的满足。
【分析】小作者用自己灵动的语言把日渐远离人们生活的诗歌比作自己隐形的翅膀,写出了这“隐形的翅膀”带给“我”的满足和快乐,所指明确,紧扣题意。内容丰富充实且思路清晰,显示了作者较为广博的阅读面和扎实的写作功底。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语言优美富含诗意,将很多理性思考化为形象的表达,极富诗情画意,行文尽显潇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5 23:07 , Processed in 0.10678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