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本细读:文学批评的基础和前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13 11:07: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本细读:文学批评的基础和前提
文/侯川


《甘肃日报》百花版,6月5日,略有删改
在目前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大氛围里,拜金主义甚嚣尘上,各种文学期刊为了求生存求发展,也迅速地走向了市场。于是,越来越多的批评家逐渐滑向了自甘平庸、唯利是图的歧途,面对利益的诱惑及专业职称方面量化考核的机制,他们再也无法静得下心沉得住气了。于是,脱离具体的文学文本、大玩理论概念游戏的批评文章扑天盖地向我们涌来。在如此情势下,以李建军、杨光祖、王彬彬等为代表的具有良知的文学批评家,本着求真的精神和勇气,提倡文本细读,讲求严密的推理论证,他们思考,坚持,呐喊,给文学批评带来了些许新的气象。
  在古代社会,人们称道某人擅长阅读,往往会说他“七行俱下”“十行俱下”,或者说“一目十行”。其实,这些都是夸张溢美之说,不过是形容他们天资过人罢了。文学作品的批评与鉴赏,说到底还是要下真功夫、硬功夫,那就是要重视文学文本的细读和深究。文本细读,是文学批评的基础和前提。
  杨光祖就非常重视文本细读,他在他的批评文章中多次讲到“文本细读”。他说,文学批评,要“贴着作家作品走”。(杨光祖《批评是一种稀有的才能》)在文学史上曾有过印象式批评、评点式批评,但不管哪一种,脱离了文本细读,则一切无从谈起。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这里,刘勰讲的“披文入情”及“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就是文本细读。古今中外,大凡一些有造诣有成就的名家或大师,无不重视文学文本的细读。苏轼在《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诗中讲道:“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元好问有诗曰:“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都是对文学文本细读的重要性的经典论述。
  德国伟大的文学家歌德曾经说过:“我每年都要读几部莫里哀的作品,正如我经常要翻阅版刻的意大利大画师的作品一样。因为我们这些小人物不能把这类作品的伟大处铭刻在心里,所以需要经常温习,以便使原来的印象不断更新。”歌德如此认真地细读前人的作品,所以才能够最终走向伟大。
  当下的文学界,所谓的名诗人名作家真的不少,而真正热爱读书者究竟有多少呢?平时文朋诗友聚会,或网上与人交谈,难免说古道今、谈诗论文一番,那关公战秦琼者、张冠李戴者、坐井观天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者、无知而无畏者,往往让人大跌眼镜。顾炎武说得好:“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如今的文学之人,随意大骂鲁迅者,动辄否定孔孟者,也不是没有的事。如果我们仔细考察一下,这些人是否认真读了鲁迅的作品,是否认真读了《论语》《孟子》,恐怕答案要让人大失所望了。那种对于古人先贤的轻慢,除了暴露轻慢者自己的无知浅薄,还能有什么别的意义呢?
  清代语言学家王念孙在读《战国策·赵策》时,当他读到“左师触詟愿见太后”一句,根据他阅读《荀子·议兵篇》《史记·赵世家》《太平御览·人事》等篇目时积累的相关知识,敏锐地做出推断,认为这句文字有误,正确的句子应该是“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因为过去的书是竖排,将“龙”“言”二字误合一处,便成“詟”字。后来,王念孙在他的《读书杂志·<战国策>杂志》一书中做了明确的校释:“今本‘龙’、‘言’二字误合为‘詟’耳。”上世纪七十年代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战国纵横家书》,人们一看,其中果然是“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一代语言学大师“细读文本”的功夫,于此可见一斑。
  文本细读,作为现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术语,最早是由20世纪活跃于欧美的大学以及文学批评界的“新批评派”提出的。根据“新批评派”的文学理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关于鉴赏评价各种文学作品的一切独到的见解、复杂的理论,从根本上说,主要还是从大量的文学文本中提炼概括出来的,最终也应该能够用于评价鉴赏各种各样的文学文本。由此可知,那些了解了一些名词术语、掌握了不少文学理论的批评家,当面对某种新的没有现成评价的文学文本而不能判断出它的高低优劣时,那么,这样的批评家是否合格,就值得让人怀疑了。
  那么,文本细读,读什么?如何读?这一旦说开就大了,就复杂了。这里,只就文本细读的那些最基本的内容、要求和方法简单说说。比如,那些浸染了作者内心情感、闪现着作者思想火花的关键性的词语和句子,我们就不应该绕过去。那些富有创造性的显露出勃勃生气的语言,我们就应该加以仔细揣摩。那些新颖生动、恰当自然的表现手法,那些能够充分反映作者思想境界的片段,我们尤其要反复阅读,深刻领会。文本细读,我们还应该对同一个作者的同类体裁的作品以及不同作者的体裁同类题材相近的作品之间的差异,有比较明确的认识。与此同时,我们在文本细读中,对文本中存在的失误及各种问题,甚至各种错误,也应该具有明确的认识,并敢于直面,敢于批判。总之,成功的文本细读,是贴着作者与作品的思维飞翔,是与作者的心灵对话,是对作者才华的欣赏,是与作者思想感情的共鸣,当然也是对作品中存在问题的洞察。阅读文本,若能将默读与诵读结合起来,并在文本中或者夹纸条标记批注,或者在空白处评点批注,或者做读书笔记,而且对作者生平、成就与思想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要有一定的了解,如此假以时日,必将有十分可观的收获。鲁迅先生在《读书杂谈》一文中,说他自己看了别人的评论后,“仍要看看本书,自己思索,自己做主”。可见,鲁迅先生也是十分重视文本细读的。
  综上所述,对于当下那些总喜欢游离于文学文本之外的批评家,或者文学爱好者,我们要诚恳地奉劝他们:请赶快放弃天马行空的思想,停止海阔天空的高谈阔论吧,静下心来,回到文本中去。只有在这里,才能感受到作者最真实的思想感情的流露与跳荡;只有在这里,才能领略到作者最真实的文学才华的展示与表现;只有在这里,才有慰藉我们心灵伤痛的精神良药。那些具体的优秀的文学文本,才是提升我们思想和才华的跳板,才是实现我们美好的文学梦想的出发地。
地址:兰州市城关区雁南路1588 兰州市外国语高级中学
  联系人:贺兴(侯川)
  邮编:73001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7:06 , Processed in 0.17701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